國內的海外醫療現狀及前景如何?
這算是一個比較新興的產業,查閱了一些海外醫療機構資料,有些並沒有全職醫學顧問和法律顧問。海外醫療僅僅作為一個溝通平台和中介機構,有醫學背景的顧問和翻譯人員是否為機構設立的基礎和必要條件?這個行業發展的前景如何?
隨著中國的消費者越來越適應于海外游,「醫療」作為海外游的增值服務,也開始受到關注。在易觀智庫2016年發布的《中國海外醫療旅遊市場專題研究報告》中,將市場需求分為醫療和保健兩大分支,其中醫療需求包括重症求醫和醫美整容,保健需求則主要是體檢和養生服務。
嚴格的體檢標準、先進儀器和周到的服務吸引人去日本體檢;去泰國做試管嬰兒,既省去了在國內苦排長隊,同時能獲得高性價比的治療;印度用仿製葯的差價優勢,吸引了全球的丙肝患者;而到韓國整容、到美國做腫瘤手術,則是出於對其頂尖技術水平的信賴。海外遊行的目的地,已經與各種特色醫療項目相結合。海外看病體驗的需求正在變得更加多元,並催生出不同中介服務機構在不同的醫療細分領域深耕。
重症患者選擇赴海外求醫,「不惜一切代價保命」是最大的動力。
一般來說,海外就醫包括兩個環節——評估階段和治療階段。如果選擇去美國,評估階段的花費大約在15萬元人民幣以內,患者可以接受到最先進的影像檢查、病理檢測和基因測序,以及多學科專家的會診,而在治療階段,在美國做一台心臟搭橋手術的費用約6萬美元,而眼部癌症的手術費用大約在13萬至15萬美元。
國內的中介服務機構通常會建議患者,如果在國內能治,可以選擇先在美國接受一個階段的治療,看效果調整方案。如果國內不能治、而美國的費用又太高,還可以去英國、德國,或者日本。目前英國的醫療費用相當於美國的1/2,門診評估費用大概在5萬至6萬元,治病環節大概需要60萬元,德國的費用比英國更便宜。
因為意識到美國醫療費用高昂,也有不少患者會在抵達美國做完診斷後,選擇回國或者轉去日本治療。
中介服務機構並不經手患者給醫院的診療費以及在當地的交通和酒店費用,以盛諾為例,一個腫瘤套餐的價格是13.8萬元,提供的服務包括收集病歷、完成摘要、翻譯病歷、選擇和預約醫院醫生,以及在國外的人工服務,包括全部委託吃住保姆做飯等。另外,根據國內外落地服務的規格不同,盛諾一家還有22.8萬元、36.8萬元和78.8萬元幾個不同檔次的套餐。
重症治療的費用依據不同國家不同病症往往相差懸殊,與之相比,體檢旅遊的市場相對均衡很多。
攜程2015年首次在主題游頻道上線健康醫療項目,吸引旅行社商家,2016年又戰略投資了美國試管嬰兒就醫服務提供商智特醫療。在攜程最受關注的十大醫療旅遊線路中,有4條提供日本的體檢套餐項目服務,此外還有美國全基因檢測項目,以及瑞士、德國、印度等國的療養項目。用戶的人均訂單費用超過5萬元。
體檢產品價格的制定,首先是基於體檢項目本身的價格,旅行社的成本還包括境外醫療翻譯和旅遊服務的部分。這塊產品的利潤率大約在8%左右,低於普通旅遊產品的利潤率。
從2015年開始,山水旅行開發了一批短線體檢項目,目的地包括日本、中國台灣、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客戶大多數是企業中層或高管。其中,選擇去日本的客戶最多。耿鵬程解釋說,無需長途飛行、也不用倒時差的短線旅行更適合體檢這一主題,山水旅行的報價從兩萬元到七八萬元不等,城市的「中產階級」是這一產品的主要目標客戶,復購率則可以達到6成左右。
途牛網提供的日本早癌篩查旅遊產品,售價7.3萬元起,其產品介紹中特意標註了「全程四星住宿、拒絕廉價航空」的說明,顯然也是為了打動中產消費階層。
春雨國際8成左右的項目服務價格都在5萬元以下,原因是其產品體系更輕盈,針對不同的項目分拆服務,讓用戶根據需要搭配。如去泰國做試管嬰兒,整個療程在一個月左右,春雨國際為此推出了1.5萬元的「醫學自助服務包」,覆蓋了翻譯病歷、推薦醫院以及在泰國期間的醫學翻譯費用,客戶自行解決吃住問題,相當於「半自由行」模式,此外也提供價格為15萬元左右的全包服務,包括醫療費用、吃住、翻譯、陪同和接送機服務。
2014年下半年後,出海醫療的市場開始升溫,嚴肅醫療轉診業務的訂單開始穩步增長。2016年剛剛結束,盛諾一家的運營已接近盈虧平衡。
所有提供出國看病服務的受訪機構都提及,病歷翻譯和專業醫療領域的現場語言溝通能力是出海醫療的兩個關鍵環節,同時也是最大的幾項成本支出之一。
根據2015年美國遠程視頻問診協會的數據,全美醫療機構提供的遠程視頻問診達2200萬人次。
「中國的法規對遠程視頻醫療是有規定的,遠程視頻醫療對象不能是患者,必須醫生針對醫生,必須由醫療機構來發起第二診療意見。」
客觀來看,中國的出海醫療目前總體還處於教育市場的早期階段。換言之,這仍然是一個小眾市場。
「高端客戶往往重視隱私,所以這類服務在傳播性上相對較弱,但隨著越來越多競爭者的加入,對整個行業會起到一定的宣傳作用。」出海醫療市場還需要長久耕耘,醫療專業性和服務意識皆不可少。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張雲茹為化名。)
文 | 李雪晴 回答時有所改動
CBNweekly
瀉藥,你看國內醫療一片混亂,信任缺失。海外就醫現在就處於一個比較黃金的發展時期。等有朝一日國內弄好了(大霧),老百姓回過味來了(希望有那麼一天),估計海外就醫就沒現在這麼火了。顧問和翻譯肯定是必要的,但人才未必好找,尤其是醫療翻譯。即是國內不帶,就醫國也必須請。我個人很看好這兩個職業,現在確實火的不行。
公眾號有篇文章特別火,閱讀量高達56000+
「80後美女患者: 我做了這輩子最不後悔的投資」,講的是一位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赴美就醫的真實故事,花費50多萬美元,沒開胸,做幹細胞移植,歷時半年體內癌細胞全部消失。
炒熱了海外醫療。只要中美之間醫療技術有差距,這方面就有超大的市場空間,即使有些手術來不及去美國做,也可以選擇術後去美國日本化療嘛
國人一向是全球布局的。
對了,她花了50萬美元,你也許3000就搞定,差別就在時機:https://zhuanlan.zhihu.com/p/30129774長期看好這個行業,主要有兩個原因:1)信息越來越透明——國外新葯平均比中國早8年上市,特別是腫瘤新葯更甚,國外很多做的三期、四期臨床已經非常ok了 2)國人越來越重視健康關於醫學人員和翻譯的問題,現在國內知名的幾家都有自己的醫生和翻譯。
這個行業的現狀屬於魚目混珠,懂與不懂的人都想分一杯羹,選擇和判斷的權利在客戶手上,但是因為沒有一個具體的行業規則,所以,真正選擇起來是比較難的。
在美國生活了將近20多年,每次到不同醫院,都會經歷一些不同的過程。總體來說,美國醫療比較溫和,醫生大多數非常好,和藹可親,而且非常有耐心,因為有國家醫療的標準管理,所以每個行醫者都比較小心謹慎,也可以說是比較負責任。
美國的企業大都會有自己的法律顧問,但是只有在有問題的時候,律師才會出面,因為律師費太貴了,但是好律師非常重要,所以一般有實力的公司請的都是比較靠譜的,能力比較強大律師。
美國的醫院現在也在積極尋求國外的患者,一方面提升名氣,另一方面,肯定就是經濟效益了。大多數美國本土的知名醫療目前還沒有自己走向國際市場,只有少數幾個機構開始拓展國際業務。很多本土知名的醫療機構,不太會選擇國外的中介機構作為自己的合同合作方,而是會在本國選取自己比較了解和信賴的企業。選取的國外合作機構大都是有一張感謝推薦的類似的信,而不是真正合同。原則來說,美國醫療機構不會輕易和任何一方簽訂合作合同的,比較謹慎,除非是科研合作。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短期內囿於居民消費能力和居民意識的問題,出境醫療中介市場尚在雛形之中;長期在中美兩個國家均不受到鼓勵……
其實這個問題我也沒有想明白。
首先這個市場可以高度標準化,畢竟美國頂級的醫院就那幾所,每個科目都有排名,但我覺得其市場容量不大,對於有意識出境的家庭中介的服務並不是不可代替的,所以不是很看好……
海外醫療可能是給重病患者的吧。。
國外看病預約最快也是一兩個禮拜。。曾經朋友急性腸胃炎在急診室等了四個小時。。還有朋友的朋友做了闌尾炎手術,十幾萬手術費,據說後來直接捲鋪蓋回國了。。我看個牙,根管治療800刀,拔牙據說有2000刀的。。很多國內檢查的項目國外可能不檢查。。但是確實是有問題會難受的那種病。。我出國之前也覺得國外好像技術先進些,看病放心?但是真的出國了真心想回國看病。。觀察與思考:對於親身經歷近三十年國家發展的很多朋友來說,都記得二十多年前重大疾病給人的感覺就是不治之症,去北上廣大醫院看病也是很多人遙不可及的事情(經濟能力及醫療資源)。隨著社會保障,醫療技術,家庭收入,補充商業醫療保險的提高發展,這些都不是問題了。PS:那麼對於目前只有極少數人可以考慮的海外就醫,二十年後還是遙不可及嗎?我們及我們的下一代還會覺得高不可攀嗎?我想,這個問題目前已經解決了。原因:收入的提高,出國的便利,人民幣逐步可兌換,可覆蓋海外就醫的高額醫療險等。尤其是最後一項,目前國內就醫都有年保費僅幾百到幾千但年醫療額度可達三五十到兩三百萬的商業醫療險,這點費用對大部分人都沒壓力吧。即使是覆蓋海外醫療的高額度醫療險(200-2000萬/年),保費也才小几千到一兩萬就夠了。如果為對沖未來老年保費增長,多投保份綜合養老年金萬能險就行,收益完全cover未來一生的醫療險支出。朋友們,何樂而不為呢?
網上說2016年是跨境醫療爆發元年,前有「盛諾一家」把跨境醫療帶入國人視線,後有攜康長榮、厚朴方舟等推出「再生之旅」、「自營車隊、公寓」等概念化的服務,當然還有其他阿貓阿狗旅遊中介代辦出國旅遊的就不提了。
這些大機構有幾個共同的特點:其一,名字都是四個字,噗。都是所謂「高端跨境醫療」,有多高端從官網上的合作醫院列表就能看個究竟,MD Anderson, Johns Hopkins, Harvard,只要是叫得上名字的醫院、醫學院都要掛上。就像國內看病找協和、北大,中國人出國了也要看醫院的牌子不是?其二,這些機構都是中國製造,雖然創始人也許有海外求學經歷,然而還是中國製造。一方面,中國製造選擇和美國大醫院合作是因為——只能和美國大醫院合作,另一方面,中國製造了解中國百姓,中國人在中國看病都只去清北協和,怎麼會願意來美國了還跑去什麼橘子郡某個醫生的診所去看病呢?
美國和中國醫療系統第一點不同就是資源分配。不同於中國優秀的醫療資源只集中於北京上海,美國優秀的資源分布在各個城市,也許我家附近那個「小」診所的神經內科醫生就是美國神經內科協會的前任主席,也許我的家庭醫生因為卓越成就而被邀請去白宮晚宴。他們不一定在某個大牌醫院裡面,但是不代表他們不能使用醫院的資源;他們的診所沒有華麗的噴泉,但是不代表沒有體貼的護士,安靜的診室。中美醫療系統第二點不同就是分級診療制度。中國目前推行的分級診療制度是:基層醫院/診所——上級醫院——再上級醫院。然而由於傳統就醫習慣,大家普遍只相信大醫院的專家,感冒頭痛一定要去掛專家號,哪怕只給我看五分鐘。美國的分級診療系統是家庭醫生—專科醫生(醫院)—家庭醫生,這是一個科學完整的就醫流程。
我現在耐心的給大家解釋一下為什麼分級轉診是科學且必要的,期間還會給大家普及一些英文辭彙,寓教於樂,不客氣,手動微笑。首先,我需要有醫生了解我身體的整體情況,我需要他能夠叫得出我的名字,他知道我從哪裡來,我是幹什麼的,他知道我除了前列腺肥大還有高血壓糖尿病腳氣,還有在服藥控制我的抑鬱症,他知道我馬上有孩子了,並且告訴我願意成為我孩子的醫生——這種醫生我們叫做家庭醫生,英語做Family Doctor or General Practioner or Primary Care Physician, 名字很多,意思就一個——是我們的Safeguard,中文譯作「舒膚佳」,舒膚佳作為全球著名的個人清潔護理品牌之一……不好意思跑題了,當我們的社會角色由父母兒女轉變為患者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除了家人,就應該是家庭醫生:
——:「你好,我想跟醫生安排預約。」
——:「請問是因為什麼看醫生呢?」
——:「我又犯病了」
——:「好的,我可以幫您安排,請問您什麼時候方便呢?」
——:「我無業,隨時都可以的。」
——:「好的,請稍等……安排在兩個月之後的星期二可以嗎?」
——:「我已經好了,嘻嘻,就是想你配合我給大家舉個例子,謝謝,祝你今天愉快。」
——:「……」
家庭醫生在看過我的情況之後,有兩條支線可以選擇,一條,在他的能力範圍內,他會診斷治療,送我開開心心回家。另一條,他認為我需要去看一名精神科醫生(Psychiatrist),於是給我安排了轉診(Referral),然後送我開開心心回家。過了幾天,我接到一個陌生來電,是來自精神科醫生的,助理的:
——:「您好,請問是アラファト桑嗎?」
——:「はい! アラファト です(?ω?)ノ」
——:「我們這裡是精神科醫生辦公室,我們接到您家庭醫生的轉診請求,現在幫您安排預約,請問可以幫您安排在下周二上午九點嗎?」
——:「聽起來不錯,好的。」
——:「好的,那到時候再見您,祝今天愉快。」
——:「謝謝,你也是。」
到了時間我便會去看精神科醫生,在這個時候,精神科醫生被稱作專科醫生(Specialist),就是古語中「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專科郎中,亦是分級轉診系統中的第二級。他診斷我為天資聰穎,可愛誘人,不需要接受治療,請求我保持現狀。但是為保險起見,他建議我去做個磁共振檢查(MRI),注意是磁共振,不是核磁共振,沒有「核」字,再重複一遍,沒有「核」字。於是我去做了檢查,檢查後過了一周左右,精神科醫生給我打電話說結果一切正常,我果然只是天資太聰穎。他同時提到,已經將結果發送給我的家庭醫生——這點很重要,因為我的家庭醫生作為我的舒膚佳,理應擁有我的所有檢查情況,即便是其他醫生安排的,在其他地方做的檢查。
之後我也許會跟家庭醫生安排個電話預約(有些情況可以通過電話進行溝通),他已看過精神科醫生寫的病歷,所以對我的情況有了解,在安慰我之後,祝福我馬上成為父親,希望下次帶著孩子去看他。
以上就是一個完整的看病流程。在這期間,我沒有踏進醫院的大門一步,全部就診行為在醫生的診所完成。這兩位醫生分別是美國家庭醫生雜誌的審稿人,美國精神病協會的終身理事,一位背後有大學醫學中心提供資源支持,另一位著作等身,享譽海內外。
有人說了,但是但是,你這只是小打小鬧小毛病,如果有腫瘤怎麼辦?還是得去大醫院看啊!
此言差矣。和幾乎全部的中國醫生只存在於醫院且依附於醫院的名聲不同,這裡的醫生是創造自己的品牌。我們eg.一下:比弗利山莊不僅僅是好萊塢明星的家,西海岸奢侈品集散地,也彙集了美國頂級醫療中心,比如有個叫BHCC的地方,全稱比弗利山莊癌症中心,裡面的每一位醫生背後都掛著數個國家級科研項目、臨床試驗,他們不僅僅是來訪的傑克、露西的癌症醫生,也是希望之城,西奈山,UCLA相關部門的當家花旦, 但是不能僅僅因為你沒有在這些大牌醫院裡面看到他們就說 「呵,哪來的醫生啊」——手動呵呵。
不要用中國思維來定義美國的醫療模式,不一樣,不能一樣。
現在的跨境醫療普遍模式大概是這種:跟大牌醫院國際部聯絡,安排就診。國際部跟本院醫生安排預約,確認就診流程等等。有些大牌的國際部流程規範,高效,為患者帶來便利,這都是優勢。但是有幾個問題不容忽視:
費用,國際部門作為對外通道,收費時都取高值,對於「高端客戶」自然不成問題,但是對於有赴外就醫意向,但是依舊對費用敏感的人群呢?還在考慮是否赴外就醫的患者呢?難道海外優秀的醫療資源只能提供給「有錢人」嗎?這難道不是進行了另一層面的「醫療資源過度集中」嗎?
隨訪,國際部治療之後再行隨訪不易,需要再跟同一個醫生聯絡,安排預約等等,耗時耗力,或者只能拿上病歷資料跟本地醫生隨訪,是否能按時隨訪,能夠嚴格跟進用藥都是現實存在的問題。
治療的不連貫,專科醫生看完就到此結束,回國之後,國內醫院接不接受美方的診療意見,接不接受治療方案都成問題,對重病慢病患者來講,治療的連貫性對控制病情至關重要。
在做翻譯過程中,接觸到中國來美國看病的患者,都會選擇去大牌醫院,因為只有大牌醫院提供國際通道。主動選擇醫院之後,只能非常被動的面對這三個問題。我就尋思著,能不能從美國國情出發,給國內患者提供相對低廉,卻不低質的醫療服務呢?
於是我找到了我的家庭醫生,和他成立了Hakim Clinic,按照美國的分級轉診制度提供跨境醫療服務。Hakim醫生除了自身非常優秀出色,還由於他在橘子郡行醫三十多年,手上彙集了這個地區最優秀的專科醫生資源,這些醫生分布於南加州的明星診所、醫療中心、大學醫院。
再然後,我加入了好醫友。這家跨境醫療公司在國內知名度好像不如開篇提到的四字聯盟那麼響,可能由於只有三個字,噗,還是美國製造,做的又是普通老百姓的跨境醫療,少了叮呤咣啷的概念,卻多了份樸訥誠篤。當四字聯盟主推高端豪華赴外醫療,好醫友推出的是家門口的遠程會診。當別家在北上廣推廣人氣,好醫友在為二三線城市的醫院提供遠程會診設備。據我淺薄的觀察和認識,好醫友是在普及遠程醫療,而不僅僅是跨境就醫。受益的不僅是患者,也有合作醫院、診所、醫生。
一位患者被醫院告知「不好意思我們無能為力」,通常情況下這位患者會轉戰到其他醫院尋求幫助,第一家醫院的醫生在告知患者「我們無能為力」時,也結束了自己和這位患者的醫患關係,同時終止了對這個疾病的後續關注。但是通過遠程會診,患者可以不用去其他醫院「碰運氣」,醫生可以在「我們目前無能為力」之後補上——「但是我們可以一起諮詢下這方面的美國專家」。患者受益,不用舟車勞累,醫生受益,學到關於這個疾病最前沿的治療信息。
一次下班後跟老闆聊天,他提到「如果跨境醫療只是給中國極少部分有錢人提供救命稻草,而不是去解決醫療資源分配不均這個根本問題,那做起來很容易,但是沒太大意義」
深以為然。
我也很看好這個行業的前景,所以已經慢慢開始著手做了。我們有醫學背景的專業人才,也有自己的律師團隊。希望可以得到很多人的建議,幫助和支持。
所以這個問題下已成軟文集中地LOL
推薦一個海外醫療小程序:海醫圈
開始在做的人表示看好這個行業至少二十年
海外醫療比較魚龍混雜。行業規模是有的,但是普通人鑒別起來好睏難。不知道樓主的提問針對什麼細分行業。
進入門檻並不高。但是落地做得是否好就很難說。。。
目前國內的醫療服務已經無法滿足越來越多的高凈值客戶需求,更多的人選擇去海外體檢和就醫,這個行業雖然小眾,但是確實前景非常廣闊。也希望有更多的夥伴能夠溝通分享
外醫療諮詢服務基本起步於2011年,現在市場大概已經有近50家中介機構發展起來,這得益於越來越多的高端人群需要海外就醫的市場需求。但是單就發展速度而言,相對於其他行業,海外醫療諮詢服務可能並不算快。一方面因為國家政策還有很多限制,取得海外醫療服務許可可能並非易事;另一方面,海外醫療服務進入門檻相對較高,需要的資源往往較多,因此目前進入這一行業的服務商規模普遍偏小,而且一般重點在某一方面。比如美國就醫或日本體檢或瑞士抗衰老治療等。因此,市場規模需要進一步擴大,各種市場規則需要進一步完善,只有這樣才能促進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我們已經在做了
之前因為家人的原因對這個行業開始了解,覺得前景應該還不錯。國內醫療資源緊張,而醫學人才的培養需要時間,短期內這個情況肯定要持續下去。自己也打算年內回國從事這個行業,想先找相關工作學習學習。
推薦閱讀:
※大哭後如何迅速恢復到健康狀態?
※關於跨性別者壽命的研究
※在國內有哪些從事幹細胞的研究機構?
※室友以「會面癱」為由拒絕晚上睡覺開風扇,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