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大為通過冷凝管加液體錯在哪裡了?

你們這些人啊,只會挑錯,我來為他辯護一下,人家實驗剛剛做完,在清洗冷凝管裡面的殘留冷凝物不行么?


大家都在吐槽,我記得我的實驗老師說過,看我們做實驗得氣死,各種低級錯誤,簡直群魔亂舞。

當然也不是我們不知道正確的操作,只是時間就那麼長,有機實驗又特別耗時間,等你處處注意,別人早就吃飯去了(一群吃貨)。

不過大二就好多了,這時候做實驗最要命的是……特么老子怎麼做不出來產品?是不是酸加少了?管他的再加一點,艹!還沒有,是不是溫度低了?加溫!啊啊啊……碳化了!

最後只好低頭找別人,好吧,是女生借產品,交差。


外行人看熱鬧吧,問題是導演編劇居然沒有基本常識。這種操作純找死,我用學校一萬多微波爐加熱封閉瓶子的慘痛經歷誰想知道?

//分割線

鑒於好多同學對我微波爐事件有興趣,我就回憶一下吧。

當時是2004年,本人應用化學本科,做畢業設計。

題目是自己找的,提取食物中類黃酮(降血壓作用)並測試不同實驗條件下不同食物中的含量。那時候網路不算髮達,但我還是發揚了互聯網精神在網上找了幾篇文章拼湊了畢業設計文檔,用金山快譯(盜版)機翻英文手動潤色,接下來就是實驗嘍。

沒辦法,上吧!

我的實驗是這樣的,材料等費用200元以內可以報銷。

材料:

橘子十斤,洋蔥五斤,蜂花粉一斤,蘋果五斤。

材料處理:

橘子和蘋果,請同學吃掉把皮兒洗乾淨給我,對的,實驗對象是橘子皮。有同學反映挺好吃的,酸甜適口,廢話,我家裡賣水果的,能差嗎?

洋蔥,剝皮,要肉。這會沒人幫我,自己淚流滿面哭著弄乾凈。

蜂花粉不必處理。

然後,借來女導師(在讀醫學博士)家裡的榨汁機,把果肉,橘子皮啥的炸碎,過濾。

儀器:

加熱裝置若干,定量設備等,小case,打碎好幾個都沒問題。

離心機,超聲波裝置,大型微波爐。。。

主角們出現了。

(稍後再更新)

(不好意思,拔牙感染住院了小半個月,才放出來)

當時用這些食物,哦不對,是實驗材料進行了各種萃取和測定,當然還有的實驗結果發生了偏離,為了完美畢業設計無恥的進行了小修改。

超聲波萃取分離後,換個體位,準備用微波爐加熱樣品加速萃取了。

交待一下當時2004年,微波爐還不怎麼普及,尤其我這種又是第一次用,問導師她也不太清楚,就說這儀器不就是扭扭就用的嘛。我想也是,光譜分析,核磁共振都做過,何況這個微波爐加熱呢。

不過那個微波爐真大啊。。。有我們家用的三倍那麼大,還挺新,導師說很少人用它做實驗,你也算開眼了。

好吧,反正也沒說明書,上唄。

我把榨汁機打碎的食物,哦材料,放入磨口圓底燒瓶,把溶劑倒入,扭上蓋子。。。

哦,忘記說了,我用的甲醇,工業酒精中所含劇毒成分(此處原描述不準確,答主要是大學成績好也就不捨得轉行了)。。。甲醇易燃易爆而且芬芳馥鬱蒸汽也是劇毒的。

我把大微波爐功率調到中檔,蓋上蓋子,設定兩分鐘就突然內急跑去廁所嗯嗯了。

後面?大家自己腦補吧!

事實上,所有加熱液體的儀器,都不能蓋蓋子的!

大家一定要重視規範,尤其我這種學渣!

最後猜謎活動,請說明我這個實驗中不守規範的都有哪些?


事實上我覺得你該問的不是「他哪兒錯了」

而是「他哪兒對了」


前面有位說的可清楚啦;不過另外一句……題主你加硫酸時候不帶手套目視前方嘛……


我倒覺得,你要說對在哪兒了,比較好答.......


早上看到這個問題,隨手用咆哮體寫了幾句,不料評論里有了很多質疑的聲音。

針對這種情況,我還是多寫幾句吧。

首先,原回答中體現的實驗操作是十分不規範的,我也不會向師弟師妹們提倡這麼做。我提到的,只是我看到的我身邊大部分人的操作習慣,當然也包括我自己。這是有道理的。因為如果完全按照實驗手冊上來進行,實驗效率會下降很多。

只是安全的問題,我在某一條評論中已經說的很清楚了。回答中提到的不規範操作,至多會導致實驗的失敗,安全事故倒是不至於。

什麼會導致安全事故?常規實驗室無非如下,高壓氣瓶的使用,加熱設備的使用,液氮的使用,生化實驗室微生物的相關操作,以及某些需要自己加工的操作(比如聚合管的封管、非標準玻璃器皿的熔制、自製磨具等),暫時想到這麼多。但是這些操作是回答中提到的東西有本質的區別。

有人不喜歡我的答題風格,那我就用我平時寫文章的語氣重新回答一遍。原回答也會保留。

========================正經の的回答================================

本人在化學所時,所從事的科研領域包括聚多肽的可控合成、聚多肽水凝膠、納米二氧化硅的合成、納米二氧化硅複合材料,有5年多的實驗室經驗。

票數最多的童鞋的回答是基於實驗手冊,是完全正確的。

如果題主想問的是,這張圖片所反映的操作有什麼「錯誤」,那該回答完全也沒問題。

我也找不到更多的錯誤的地方。所以我的回答,是基於「整張圖片所反應的操作如果放在實際實驗室里,有哪些奇怪的地方」而言的。

以下以最高票回答為藍本,逐條說明。

1、未穿著實驗服,未佩戴護目鏡,未戴手套;

我所處的實驗室,偏向於合成。我之所見,九成五以上的同學做實驗的時候,都會身著實驗服。實驗服的用處大概有那麼幾條:首先,防氣味。一些有機試劑,比如四氫呋喃、醋酸等,有很大的氣味,如果沒有實驗服,把氣味帶入辦公區是很不好的行為;其次,防污。我的實驗服最髒的地方是雙手袖口和腰部,而且污漬很難清洗;最後才是安全防護,薄薄一層實驗服,其實防護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劣質的化纖實驗服,我認為還不如不穿。一旦化纖實驗服著火,其會附著在皮膚上,造成更大的燒傷。綜上所述,一般做實驗時都是穿實驗服的,然而偶爾碰到個把不喜歡穿白大褂的,也不好說什麼。

至於護目鏡,我們所的安全條例上要求強制戴,而且沒人發了一幅,3M的全封閉式護目鏡,很重,霧氣在裡面瀰漫時也會影響視線。除了一次一個師兄進行噴漆操作時戴過護目鏡,其他時候是從來沒人戴的。

不帶手套確實不對了,在化學實驗室里,各種和化學藥品接觸,手套才是真正必須的。

另外還有口罩,起碼對於我來說,無口罩,不實驗。

2、右手所持錐形瓶的標籤應朝向手心而非朝向鏡頭;

實驗手冊上是這麼寫的,但是實際上,在實際做實驗的時候,很少有人在意這個。一是這個細節太小,除非刻意養成這個習慣。另外的原因是,我之所見的大部分人實驗室,已經很少使用紙質標籤了,多數都是用油性記號筆直接寫在瓶身上,簡單方便易清洗。退一萬步說,即便裡面的有機試劑把標籤衝掉了,那你也不至於記不得你剛剛加的是什麼吧。倒完之後重新寫上就是。

3、需要接蛇形冷凝管的場合應該是下面要加熱的,最好用圓底燒瓶;

這基本是正確的。現在實驗室基本上很少看到酒精燈了,尤其是合成實驗,需要精確控溫,一般用水浴或油浴加熱,平底瓶很不方便,且平底瓶不低於磁力攪拌子的轉動,因此多用圓底瓶。

4、裝了蛇形冷凝管之後整體過高,需要使用鐵架台來進行夾持,否則容易翻倒;

這句話是對的,不過沒說到點子上,下面再說。

5、不能通過蛇形冷凝管添加液體;

這句話是正確的。一般地,需要迴流的實驗裝置,反應瓶一般使用多口燒瓶,方便測溫和加料。因此不需也不能從蛇管上方進樣。

但是如果實驗起始沒有選對反應瓶、而又在實驗過程中需要加料,只要不是微量配分,那麼從蛇管上端加料仍然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6、倒液體沒有用玻璃棒引流,沒有注意觀察;

玻璃棒導流操作確實非常不方便。而且玻璃棒也往往存在衛生問題。作為一種玻璃器皿,玻璃棒和瓶子是不同的。乾淨的瓶子放在無塵櫃里,是可以拿出來直接用的;然而玻璃棒不同,玻璃棒一般躺著防柜子里,其實蠻髒的。不過我也見過有個師妹把玻璃棒掰短,像筆一樣斜立放在燒杯中。不過我確實是極少看到使用玻璃棒的?

什麼時候需要使用玻璃棒?1、引流。不過,稍微在實驗室呆幾周,人人都是賣油翁,不需要;2、用pH紙粗測pH。我們實驗室多數情況下用一次性滴管取一滴,很方便;2、攪拌。在燒杯里攪拌的時候,可能需要玻璃棒,但是我仍然會選擇用一次性滴管攪拌。不規範,很實用。

7、桌子上那一堆財經詞典什麼鬼?

=-=

我認為,這張圖裡所展現的實驗操作,最大的問題應該體現在實驗裝置搭建的問題上。上面這位答主提及的點子上,有一點說的很對,這樣動作,基本上會倒,尤其是裝了冷凝水管之後。所以一般情況下,都是把實驗裝置中的各個玻璃器皿用鐵架台加持之後,開冷凝水,進樣,升高加熱裝置的高度(實驗裝置作為一個整體,其高度不容易調節,而熱電偶加熱器卻可以很容易使用升降台調價高度)進行加熱。

木製實驗台基本上在實驗室已經絕跡了。這種試驗台一燒一個洞,污漬難以清理,桌上開水龍頭通洞的時候極容易腐朽,基本上現在的實驗室是看不到木製試驗台了。

不在通風廚里進行實驗才是涉及到安全的大問題,不知道為什麼評論里沒有人提到。尤其是對合成來說,比如要面對各種有機溶劑的時候,什麼乙醚二氯三氟四氫等等等等。我記得有一次,我們所因為線路改造斷了半天電,我的好老闆強制我們停止所有實驗。

試驗台應應該有水龍頭,一個實驗室應該有一個蓮蓬頭供清洗眼睛。

視線應該看這實驗裝置,而不是攝像頭。

大概就是這些吧。

============================以下是原答案=============================

化學專業一線實驗員前來答題!!!

如果按照實驗手冊來說,糟點確實很多。但是對於真正在實驗室待過五六年的碩博汪來說,糟點完全不一樣好嘛!

好多回答根本沒提到點子上好嘛!!!

1、未穿著實驗服,未佩戴護目鏡,未戴手套;

不穿實驗服腫摸辣!!!雖然我只要進實驗室肯定穿實驗服,但是也有少數人從來不穿實驗服,個人認為也沒什麼太大的問題!!髒了你的阿尼瑪也不算安全事故辣!!

至於護目鏡,安全條例上是強制戴,然後你們知道護目鏡多重摸!!你們知道霧氣在裡面瀰漫時的蛋疼摸!!反正我從來沒見過人戴護目鏡。

不帶手套確實不對了,在化學實驗室里,各種和化學藥品接觸,手套才是真正必須的。

2、右手所持錐形瓶的標籤應朝向手心而非朝向鏡頭;

實驗手冊上是這麼寫的,但是實際上,在實際做實驗的時候,誰在乎這個!!

3、需要接蛇形冷凝管的場合應該是下面要加熱的,最好用圓底燒瓶;

這基本是正確的。現在實驗室基本上很少看到酒精燈了,尤其是合成實驗,需要精確控溫,一般用水浴或油浴加熱,平底瓶很不方便,且平底瓶不低於磁力攪拌子的轉動,因此多用圓底瓶。

4、裝了蛇形冷凝管之後整體過高,需要使用鐵架台來進行夾持,否則容易翻倒;

這句話是對的,不過沒說到點子上,下面再說。

5、不能通過蛇形冷凝管添加液體;

誰說的!!誰說的!!老子就往冷凝管里到東西腫摸辣!!腫摸辣!!!除了分量極少的引發劑促進劑之類的東西,因為可能會掛壁在冷凝管之上,故一般不從冷凝管上部進樣。但是對於大劑量液體,尤其是實驗過程中為了補加配分,尤其是溶液,為了便捷(不拆實驗裝置),我相信十個實驗員里有十個會選擇從冷凝管進樣!這就是工科生,任性!!去特么的實驗手冊。

6、倒液體沒有用玻璃棒引流,沒有注意觀察;

玻璃棒是神馬東西!!!是神馬東西!!我只想說,只在大學時候上實驗課因為在老師眼皮底下的原因才用過玻璃棒,在此之後再也沒有用過。之所以實驗手冊是會出現玻璃棒引流的操作,可能是考慮到要把液體引向器壁。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多數時候玻璃棒很不方便。比如往圓底瓶中加溶劑的時候(這種操作灰常灰常常見),如果圓底瓶不是被鐵夾夾持,而是置於座槽上,用玻璃棒的話,很容易導致瓶子傾倒。玻璃棒似乎只在用pH測試粗測pH的時候才粗線過。

7、桌子上那一堆財經詞典什麼鬼?

這句話說的好!!!不過我覺得這是理工迪奧絲在准本轉行!!掩面淚奔!!

=====================下面是正經回答===================================

我認為,這張圖裡所展現的實驗操作,最大的問題應該體現在實驗裝置搭建的問題上。上面這位答主提及的點子上,有一點說的很對,這樣動作,基本上會倒!!尤其是裝了冷凝水管之後,不倒我視頻直播用調羹吃屍米。所以一般情況下,都是把實驗裝置中的各個玻璃器皿用鐵架台加持之後,開冷凝水,進樣,升高加熱裝置的高度(實驗裝置作為一個整體,其高度不容易調節,而熱電偶加熱器卻可以很容易使用升降台調價高度)進行加熱。

木製實驗台是什麼鬼!!!這種試驗台一燒一個洞,污漬難以清理,桌上開水龍頭通洞的時候極容易腐朽,基本上現在的實驗室是看不到木製試驗台了。

沒有通風櫃是什麼鬼!!對合成來說,這種東西太重要辣!!尤其是要面對各種有機溶劑的時候,神馬乙醚二氯三氟四氫等等等等。我記得有一次,我們所因為線路改造斷了半天電,我的好老闆強制我們停止所有實驗!!好老闆啊,淚奔。

沒有水龍頭是什麼鬼!!!沒水冷個鬼啊!!

大概就是這些吧。


我只認識【暗黑♂佟大為】


就沒人吐槽錐形瓶和冷凝管貌似口徑不配套他不知道套了個啥上去么……


給大家上個圖

圖中使用的是球形冷凝管,裡面通了水,下面是三口燒瓶放在油浴鍋中,另外兩個管子通的是惰性氣體,這樣可以保護反應體系。。。至於加液,我們是先加好再架上冷凝管,如果要反應過程加液,就用四口燒瓶再加一個恆壓漏斗加。。


他加的應該是匯源葡萄汁


啊哈哈,這是拿蛇形管當移液漏斗用。

因為倒的是匯源葡萄汁所以就不戴手套了嗎?


你用蛇冷加加看,液根本下不去好嘛。


看吧,科普這件事:專科不上,民科上;民科不上,明星上;擺拍一個,漂亮就好,么么噠!!!

什麼時候專業的人重視科普了,像下圖那樣的教授來鎮場,這些明星就沒有機會霸屏。

剛在知乎上學的新詞:科普拓展(outreach),搜索不到原答案了,我覺得中國科普遠遠不夠,花國家錢建那麼多天文台,網上霸屏的確是NASA。


1同上,若是轉移,蛇形冷凝管當漏斗用了,還是當玻棒?2西裝君搞笑了。3若是有機實驗,採用重鉻酸鹽法測定水樣COD時,在加入硫酸銀-硫酸試劑前,將錐形瓶接到迴流裝置冷凝管下端,下進上出接通冷凝水,圖中並沒有。可以從冷凝管上端緩慢加入硫酸銀-硫酸試劑,以防止低沸點有機物的逸出。但較多用膠頭滴管 。關於斜放,蛇形冷凝管由於內芯管為蛇形,面積大,故可以做垂直式的蒸餾或迴流裝置。

非化學專業生謹以此答致敬幾位化學老師,高二選生物後被化學老師問過怎麼作為課代表也不選化學。。以上,歡迎糾錯~


只有我一個人想問瓶口插的那麼嚴實能倒進去么


1.冷凝管作用在於冷凝迴流,冷凝搜集使低沸點氣體成為液態,或易氣化液體冷凝迴流,不是倒東西用的

2.冷凝管需要循環冷凝水,兩個膠管下進上出

3.不會那麼滿

4.需要鐵架台固定冷凝管

以上

我是食品大類糧食專業工科生,表示吐槽無力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