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愛情觀是怎樣的?

年輕人受情愛所困,近期又迷上國學,想從儒家思想中找尋答案,至今未有所得,所以想來請教下?


咦,你準備得直男癌咯?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於嗟鳩兮,無食桑葚!於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於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從女性觀男性覺得很有代表性。

從相知到相愛到相厭。

愛濃時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

破裂時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感覺比後面貞潔烈女好很多,最初純白的年代啊。

至於儒家的愛情觀?每個時期都不同,明清時不可能提倡自由,現代的新儒家也不敢叫你三從四德。而最初的儒家應該就是這個吧……


電視劇《大宋提刑官》的宋慈夫人——薛玉貞和宋慈的愛情,是我認為闡述儒家愛情觀最好的作品。說的不好,應該說薛玉貞是理想的儒家認可的賢妻。

為什麼夫人排前面?因為夫人在這段愛情上做的比宋大人好。

先看門第,薛大人是京官,家庭又有內侍關係,以玉貞是公主伴讀玩伴看,玉貞母親很可能是公主乳母。玉貞出身好,受教育良好,知書達理,性格溫婉,是理想的孝女才女模板。宋大人呢,宋慈家父可以說出身比較卑微,屬於刑偵系統,而且做了一輩子推官,但是宋慈比較爭氣,首先有驗屍技術,然後興趣志向結合,學而優則仕,是典型的讀書人。

再看如何訂婚、結婚。薛大人是吏部的官員,考察很多人,選了門第一般的宋家,肯定是老宋大人的正直謹慎和宋慈的學業水平吸引了他。這是一個女選男的過程,都是薛大人安排的,即父母之命。過程一般,但是比較正規。

接著看婚後愛情生活。宋大人雖然被設定一身正氣、心繫天下、忠君愛民,但是於家庭做的太少,包括侍奉母親、孝順岳丈都是玉貞在做,對於妻子敬愛有加卻親近不足。玉貞理解丈夫的木訥和呆板,而且用女性的柔情影響丈夫(我只能點到為止了)。宋大人常年在外,玉貞奔波三地兼顧三個小家庭。而且,宋大人也遇到了人生各種悲劇,大婚之日遇喪父之痛,夫人二話沒說披麻戴孝。面對宋大人在仕途上的各種心結,比如不想岳父提攜、人命大於天、官場我行我素、堅持操守,玉貞都理解並且支持,包容丈夫。雖然說玉貞愛宋慈愛的比較單純,但是這也是因為兩個人都接受了儒家觀念影響的結果。玉貞認為正直、忠誠的宋慈值得愛。

最後要說,衝突最大的一個案子,就是史文俊通敵案。裡面牽扯到宋慈的岳父薛大人,宋慈平時疏於與岳父溝通,一意孤行;岳父思私生女心切,昏憒胡塗。這時候薛大人已經放棄宋慈要玉貞離開,而且矛盾已然不可調和,玉貞堅守愛情向皇上求情,最後面對幕後主使是自己父親的情況下,又要離開丈夫去盡孝道。

在這對愛情關係里,琴瑟和諧,主動的是賢妻。必須承認,宋慈並不符合儒家很多條件,但是妻子幫他彌補了,讓他可以專心做個忠臣,而玉貞做孝子和賢妻,最後讓最重要的三個關係君臣、父子、夫妻,都達到了一定高度。當然,如果有了孩子,玉貞又是良母。

說點宋大人的糗事,瑛姑這個角色實在有損大人形象,作為一個愛泡腳的大人,瑛姑絕對是一號技師。瓜田李下,大人沒注意,所以實在是在授人以柄。


首先想到的是《周易》,在網上找到這一篇文章(淺談易經中的愛情),覺得可供參考。全文如下:

易經中有一些專談「男女」之事的卦,如男女邂逅之「姤」卦,兩情相悅之「咸」卦,談婚論嫁之「歸妹」、「漸」卦,舉案齊眉之「恆」卦,維持家計之「家人」卦。還有一些是散見在爻詞中論說這種「男女」之事的,如「蒙」卦曰:「六三:勿用娶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講的就是嫁娶之事。

本文擬從「姤」和「咸」兩卦來談談易經中的愛情。「姤」卦在易經中是第四十四卦,卦象為天下有風;「咸」卦在易經中是第三十一卦,卦象為山上有澤。一般地,我們會從卦辭和爻詞兩個方向去理解一個卦的意義,下面就是按這一思路來分析:

「姤與逅同音同意,即邂逅,是意外相遇的意思。但逅是在道路上相遇,姤則是男女相遇…姤卦,一陰與五陽相遇,亦即一個女人,周旋於五個男人中間,必然不守貞潔;而且身體健壯,這種女人,不可以娶來做妻子(解釋卦名和「女壯,勿用取女」,本人注)」。這段話把「姤」的意思講清楚了,但對「姤」卦的解釋卻是不盡人意。

卦辭中的「女壯」不能簡單的理解為「身體健壯」。在農業社會裡,娶一個身體健壯的女人回家,絕對是一件好事情。「女壯」指的是該女的(潛在)勢力很強大。全卦中只有一個陰爻,根據物以稀為貴的原理,這個陰爻具有重要的價值,以致其他的陽爻都得為她的馬首是瞻。《三國志人物外傳》一書中說關羽斬貂禪的原因很簡單,即劉關張三兄弟都看上貂禪了——劉備卻假意將貂禪推讓給關羽;關羽真仁義,自然不接受貂禪;張飛礙於兩位大哥的謙讓,也是不敢貿然接受的了。關羽了解劉備和張飛的意圖後,認為貂禪會危害他們桃園結義的感情,所以就月夜斬貂禪。從這個野史可以看出:貂禪雖是一弱女子,卻足以撼動桃園結義之情,貂禪真不失為一壯女!

但此卦的寓意不僅於此,《易·坤》曰「初六:履霜,堅冰至」(腳踏秋霜之際,就是寒冬堅冰來臨之時。本人注),講述的就是要以一種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在「姤」卦中,這一陰爻雖在初位,但我們要看到她的勢頭,要看到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一面。「姤」卦與「復」卦互為錯卦,「復」卦一個陽爻在初位,代表的是陽氣回升的趨勢。同樣,「姤」卦的這一陰爻代表的是陰氣凝聚的趨勢。作為君子,是要防微杜漸的,是要察天下之幾的,自然是要考慮這些因素,所以彖辭就告戒我們「不可與長也」。

可見:「姤」卦雖然講的是男女邂逅之美事,但由於此卦中男女力量的懸殊,造成這一邂逅之遇並不是十分的美好——易於引起爭鬥。在封建時代里,人們對婦女有偏見,認為她們是陰柔邪惡的力量。故,在「姤」卦充滿了對大人君子的諄諄教誨,即既要注意協調內部勢力,又要防止邪惡勢力的增長。

另一方面,又充分肯定了「姤」之邂逅的重要意義,即這種邂逅()是一切物事發生髮展的開端。即使在「姤」卦這一特殊的情形下,只要能謹遵教誨,做到中正,那麼,也會一切順利(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剛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姤之時義大矣哉!《易·姤·彖辭》)。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兩情相悅之「咸」卦。

在易經中,「咸」卦為下經之首,是非常重要的一卦。申荷永老師在《中國文化心理學心要》把這種「咸」之感應作為中國文化心理學的第一法則。同樣的,我們先來看「咸」的意思:

「《易經》上經,以創造宇宙萬物的天地開始;下經,則從人倫發端的男女關係說起。『咸』是感的意思,為什麼不直接說感?因為感字去掉心,成為咸;以象徵無心的感應,這是異性間自然,必然的現象,『咸』又有皆的意思,因為萬物皆有感應,因而以皆與感的含義,明明為『咸』。這一卦,下卦『艮』是少男,上卦『兌』為少女;象少男謙虛追求少女。再則,『艮』是止;『兌』是悅,表示愛情不能三心二意,應當堅定不移地追求,以誠意使對方喜悅感動。男女相互感應,進而愛慕,是自然的現象,因而亨通。但動機必須純正,婚姻才會吉祥」。這一段話講得透徹而簡明。我也不必再畫蛇添足。

李敖也解說過「咸」卦,說這是描寫性交的,鄙人不敢苟同。上面說過,「咸」是無心之感,再看六句爻詞的描寫:從「咸其拇」(大腳趾有感應。本人所注,下同)到「咸其腓」(腿肚有感應)到「咸其股」(大腿有感應)到「咸其脢」(背部有感應)再到「咸其輔,頰,舌」(顎、臉、舌也有感應),這些都是描寫身體層面的非心的感應。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身體代表的是我們的無意識。在古代,我們認為心是思維(意識)的器官,這裡,無心之「咸」卦描寫了這麼多的身體層面的感應,也表明了這裡強調的是無意識層面的感應。也從另一個角度證實了「…以象徵無心的感應,這是異性間自然,必然的現象」的說法。

再順著這個思路,感應是從下到上的:大腳趾→腿肚→大腿→(心→)背部→顎、臉、舌。這個順序是一步一步接近心(古人的意識,今人的感受)的,也是一步一步接近我們的大腦(今人的意識)的。這也表明了情感進展的順序,即愛情的感覺是從朦朧到清晰,從無意識行為到有意識地促進。這也體現了這無心(「咸」)之感的深意。

中國文化是一種強調心的文化,是一種以心為本的文化。那麼在這一專講男女之心的卦里怎能沒有心呢?!我們再來看看第四爻:「九四: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這一句話的句式結構與其他五句全然不同(全卦見附件),也沒有出現身體器官的字眼。可見,這於「咸」卦是有特別的含義的:

首先,我們可以在「貞吉悔亡」的中間斷開,理解成為「貞吉,悔亡」。顯而易見,這兩小句都是判辭,判斷該爻的吉凶情況,即「貞吉」和「悔亡」(吉祥而沒有什麼好後悔的意思。本人注)。其中「悔」是講心的,悔與不悔都是心理的活動。再看「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句,「憧憧」也是描寫心的感受,「思」以「心」為底,自然也是描寫心的了!可見,九四雖沒有直接寫心,卻是句句不離心。那麼「憧憧」是什麼意思呢?「憧憧」是往來不斷的樣子(《廣雅·釋訓》:「憧憧,往來也」),可見,「憧憧往來」描寫的是一個人的心在動,即心一會在這又一會在那,也即心在隨著別人而動。在易經中,「朋」字經常出現,解釋也是各有不同,有作朋友的解,有作錢幣的解,還有做明解的。那麼這裡該做何解釋呢?解釋為「你的朋友也跟你一樣在思慮(同樣心動)」?還是解釋為「拿著錢幣去做所思之事(迎娶)」?…似乎是第一種解釋是要通順合理些。

再看看孔子對該句的理解:「《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夫子從哲學的高度來闡述這個問題,並告訴我們:不要焦慮,男女之事很簡單,時機到了(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就一切順其自然就可以了;不要覺得委屈,愛情自有委屈煩惱(尺蠖之屈…龍蛇之蟄…),但這些都具有積極的意義(以求信也…以存身也…);還要記得借愛情的機遇來提升自己,完善人格(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到此為止,我們已經從整體(卦詞)和局部(爻詞)的角度說了「咸」卦。也可得出一條基本的結論:全卦都是在講愛情,從一開始的朦朧的無意識的感應行為(大腳趾→腿肚→大腿)到有意識的感應行為(從九四的心開始,到顎、臉、舌,以至滕口說也)。同樣,也見證了完整愛情的始終:有行動,更有心動;有煩惱,亦有喜悅;有委屈,也有圓滿…

易經充分肯定了這種感應之情,認為這不僅觸及愛情,還有天地萬物之變化,天下人心之和諧美滿。也就是說,男女相感的天然的情趣中蘊涵著天地萬物之相互作用、天下人心之相互交感的道理。(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易·咸·彖辭》)

小結:

《論語·八佾第三》有這樣一段文字: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詩已矣。」

子夏有感於女子之美貌,並向老夫子請教。於是夫子就帶著子夏去學習《詩經》中的愛情,並認為這啟發了他自己——即愛情是人倫發端之處,是先於「禮」的!

在「姤」卦和「咸」卦中,我們了解到了「姤」之美好與謹慎、「咸」之感應和普遍,這其中不僅有愛情的古風餘韻,還有易經的古樸智慧。


眾所周知,儒家思想是講道德倫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禮、德、人治的意識形態。

是儒家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統一,並不涵蓋愛情觀,但我們可以從儒家思想提煉出

從儒學的發展階段來解讀太過於大,不好整理,我從愛情角度來解讀儒家的思想吧。

略微解答,望給題主有所幫助/

愛及愛情是如何產生的:

《孟子·告子上》有雲

告子曰:"食、色,性也。······"(雖孟子和告子就以仁、義,內在與外在做了辯論,但也不可否認男女之間起於本性)

再如,"性即理"--周、張、程、朱的理學思想中提出"自理言之謂之天,自稟受言之謂之性,自存諸人言之謂之心",而朱熹對其做了發展,認為性表現於外即是情,他認為:「性者心之理也,情者心之用也,心者性情之主也」,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認為,情出於人之心也(善惡之相也)

儒家思想中的婚姻與愛情:

1、注重品德,而非身份地位,貧富高瘦。

《論語·公冶長》中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通過這兩件事,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他倆都有很大的肯定,孔子是重仁義與品德的人,因此不管他們犯了什麼事,但都是有仁德之人,孔子信得過啊!

《論語·先進》中

南容三複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南容反覆誦讀「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不玷,不可為也。」的詩句。孔子把侄女嫁給了他。

這也說明了,孔子並不在乎外在(不嫌貧愛富、不要求買車買房、也不要求身高體重),而是注重內在美,注重品行。

2、呵護與尊重。

《論語·憲問》第七節:「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大概意思就是「愛他,能不為他操勞嗎?忠於他,能不對他勸告嗎?」

這說明,兩個人既然相愛,就應該學會為對方付出,關愛和幫助對方,同時也要有忠心,尊重對方的批評與指正、意見與建議。

《孟子·離婁下》中有說道

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雖不是在指愛情或婚姻,但表達的也是要對別人持以尊重與愛的心。

3、寬容與了解

《禮記·曲禮上》里有一句話

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意在表明,喜歡一個人就應該看到她的缺點,這裡其實有包容之意,既要肯定她的優點,也要包容她的缺點,理解與尊重是兩個人相愛最堅實的基礎。

《論語·學而》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要學會相互溝通與理解,這樣知己知彼才能更加長久。

略作總結:

五個字概括就是仁、義、禮、智、信

仁——兩個人應該相互關愛

義——見德思義

禮——處事有規,以正為本

智——明白是非

信——誠信待人

順便提一提儒家文學裡面所提到的古代婚姻觀中的陋習:

《禮記·典禮》云: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幣不交不親,故日月以告君,齋戎以告鬼神,為酒食以召鄉黨僚友,以厚其別也。

《詩經·齊風·南山》說:藝麻如之何?衡從其畝。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之?匪媒不得。

最後在UP一篇經典之作

《國風·周南·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這是一首表達男女之間健康、美好的感情的一篇佳作,也映射出當時人們內心深處的追求與嚮往。

以上就是本人簡單的解讀,如果想深入探討,我還會繼續編輯

非常感謝題主的問題

謝謝


男女之愛,是人倫之始啊,老夫子不是明明白白地說出來了。好好讀書去,尤其是詩經,詩三百,為啥第一篇是關關雎鳩君子好逑啊?老夫子編的玩意都是有深意的。沒有愛情哪有親親仁愛啊,儒家的所有理論體系都要崩潰了。後世俗儒,歪嘴念經,啥存天理滅人慾,沒有人慾,其無後乎,不孝有三,道貌岸然一本正經胡說八道,某豬最壞了。


「發乎情,止乎禮。」


分享趣文一篇~

孔子是如何教導我們戀愛的

作者:曹騰達

一直以來,國人每每論及孔子的愛情觀,都僵硬地把他視作迂腐保守、頑固不化的道學先生,好像孔子的思想從來都是愛情的毒藥似的。至於有人說孔子提倡「男女授受不親」,那是誤解,孔子沒有說過這樣的話。在愛情方面,孔子不是一尊冰冷的塑像,更不是道貌岸然的偽道學先生,他也有火一般的熱情,他也會對愛情和人類各種美好情感由衷地頌揚和感同身受。孔夫子,性情中人也。下面,讓我們還原一個生動、鮮活的孔子,看看他是如何看待愛情的。

其一:心心相印,方是真愛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論語·子罕篇》)

棠棣花開,隨風搖擺,難道我不想你嗎?只因為離家太遠。孔子說,想必沒有思念吧,若真的想念的話,怎麼會覺得遠呢?是啊,「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真愛要存乎心,發乎情,如此,天涯也變咫尺。多麼睿智的孔子,一語道出愛情的真諦!作為一個周遊諸侯列國的學者,一個遠離故鄉的遊子,孔子無疑是最有資格說這話的。愛情的佳釀因空間距離的遙遠而越發醇香,他鄉步履匆匆的行程因有夢中人的守候而更為堅實。莫非,孔老夫子您也曾真真切切地愛過一回?

其二:愛是對等的

孔子曾經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篇》)

你不想要的就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雖然這是處理人際關係的一條黃金準則,但這又何嘗不是戀愛中男女的相處之道。愛情和婚姻中的男女雙方是對等的,如果你不想看到你的另一半腳踏兩隻船,那麼你也要對愛情保持忠誠。孔子教導我們在戀愛和婚姻中要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為你的另一半著想。所以,孔子雖然周遊六國,有很多「艷遇」的機會,但我們卻沒有看到他有什麼不檢點的記錄。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也沒有其他學派對其生活作風進行攻擊。

其三:愛是有生理和物質基礎的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禮記·禮運篇》)

性的問題,生活的問題,是人生的兩大根本。這同告子的「食色,性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在說明了「心心相印,才是真愛」的道理後,孔子又同時承認愛情是有生理和物質基礎的。普通大眾的愛情其實很簡單,孔子認為要坦然面對,不必羞羞答答。春秋時期的風氣比較開放,孔子也沒有半點道學先生的虛偽,不像宋代的理學宗師朱熹先生,打著「存天理,滅人慾」的旗號,私底下卻妻妾成群。

所謂「飲食」,屬於生存問題;而「男女」則屬於情慾問題。孔子認為人生就離不開這兩件事。2000多年後,西方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派鼻祖弗洛伊德才提出類似看法,由此可見孔子對人性深邃的洞察力和對愛情的先見之明,「柏拉圖之愛」在其面前不堪一擊。

其四:追求性與曼的升華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論語·子罕第九》)

孔子說:「我沒見過喜愛道德像喜愛女色一樣的人!」這是孔子對人性的批判,他告誡我們在戀愛中追求「色」的同時,要盡量去「好德」,擺正自己的人生態度,這對於現今「一夜情」泛濫的社會的確有警醒作用。雖然說「十個男人九個色」,但根據某些心理學家的研究,女人的「色」並不遜於男人,這些孔子是理解的,「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嘛。孔子痛心的是人一旦沉醉於紙醉金迷之中,久而久之就麻木了心志、丟失了本性,心靈成了雜草叢生的荒蕪之地。追求性與靈的升華,是孔子對理想人格的認知。

史書記載,公元前533年,孔子19歲,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一年後亓官氏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孔子感到十分榮幸,給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公元前485年,孔子67歲,孔夫人亓官氏卒。終其一生,孔子始終只有一個女人,真正做到了「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邶風·擊鼓》)。不論生生死死,分分合合,我們都要堅守那早已許下的諾言,不離不棄。來吧,親愛的,讓我牽著你的手,和你一起白頭到老,風風雨雨天涯路,讓我陪你到永遠。呵,好一個痴情的孔子!

其五:真愛是一種包容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

《詩經》中300多首詩,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思想不偏邪。那麼《詩經》裡面究竟講了些什麼呢?開篇便是每個中國人都會念幾句的《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說的是一個年輕男子想要追求一「窈窕淑女」,白天黑夜,日思夜想連覺都睡得不安穩,可見其情之深,思之切!孔子認為這是「無邪」的,並無半點猥褻、下流,相反卻是真實情感的流露,是無須掩飾和壓抑的,值得讚許和宣揚,它陶冶人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我們再來看看《詩經·召南·野有死麇》這首描寫年輕男女幽會的詩歌:

野有死麋,白茅包之;

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林有朴檄,野有死鹿;

白茅純柬,有女如玉。

舒而脫脫兮,無感我蛻兮,無使龍也吠。

意思是:獵來小鹿撂荒郊,潔白茅草將它包。有位姑娘春心動,小伙上前把話挑。砍下朴檄當燭燒,打死小鹿在荒郊。白茅捆紮當禮物,如玉姑娘接受了。輕輕慢慢別著忙,別碰手絹別莽撞,別惹狗兒叫汪汪。

孔子雖然說過「發乎情,止乎禮」,但卻把這首偷情詩亦歸人「思無邪」一類,可見孔子的「禮」是相當有彈性的,而非都是後來者所認為的種種框框條條、繁文縟節的「禮」,這體現了孔子對愛博大的包容情懷。

當然,孔子還有「出妻」、「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之說,但人無完人,聖人亦不例外,且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孔子有如上所述的愛情觀已屬難得,後世之人不可過分苛求。本著「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的原則,借鑒孔子的愛情哲學和經驗,古為今用,有「情」自遠古來,不亦樂乎?


詩三百之始就是《關雎》,足以見儒家把愛情放在什麼地位。儒家系統的文人也無數次用男女之情喻君臣、朋友……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我思古人,俾無訧兮」「終溫且惠,淑慎其身」「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在沒有層層束縛之前,儒家的愛情是可以很自然地抒發出來,可以慕,可以怨,可以求。一切發乎情,止乎禮。

女方溫柔賢惠,男方君子端方,兩個人在一起能夠 宜 室 宜 家。


發乎情,止乎禮,注重禮儀,講究明媒正娶

典型的儒家倫理

這還用問 stupid


儒家重倫常,重家庭,重親情,認為夫婦是大倫。(愛情觀印象中好象沒有^o^)

司馬遷《史記》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的序言中說:「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禮之用,唯婚姻為兢兢,夫樂調而四時和陰陽之變,萬物之統也。可不慎與?」他將夫妻關係提到人倫道德維護的高度去看侍,同時指出:「妃匹之愛,君不能得之於臣,父不能得之於子,況卑下乎」即夫妻親情是亘古不變的,即使位居「君」、「父」之尊,也不能奪其所愛。因而他在言及撰著《史記》目的時說「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雖百家弗能易也」。


發乎情,止於禮。


「你看國在哪裡,家在哪裡,君在哪裡,父在哪裡,偏是這點花月情根,就割他不斷麼?」


其核心是兩點。

1.愛情為人的感情,不能做偽。所以需要相互的感情。

2.夫妻愛情是社會結構的基石。所以最重要的是穩定,愛情的關鍵是永恆。

然後有各種細枝末節的問題。


君子養心莫善於誠。


儒家都是倫理觀,哪有愛情觀?


這個問題太籠統,歷代儒家的愛情觀可能都不一樣。


沒有。


推薦閱讀:

儒學核心思想是否已經和當今社會格格不入?
《大秦帝國》小說中曾有張儀兩罵孟子的場景,你怎麼看?
屌絲們所不知道的孔子——作於孔子2567歲華誕日
三教合一:「拿來主義」,是想拿就能拿的嗎?
韓國為什麼會拋棄中國文化,轉型為一個基督教國家?

TAG:哲學 | 孔子 | 儒家 | 論語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