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麼理解「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這句話?

這句話是出自論語中子貢問士中孔子對子貢問士的回答,為什麼言必信,行必果會是淺薄小人的行為呢,這句話放到現在的話不是成功人士都必備的雞湯良言嗎


要想理解這句話,需要把上下文找出來,因為這句話是古代作為一個「士」的最低標準。

這句話語出《論語。子路》。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

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上矣。」

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

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 亦可以為次矣。」

子路問孔子,什麼樣的人可以稱為士?孔子回答:上等的士,是了知禮義廉恥,為國家做事,不辱使命的人。次等的是在宗族鄉鄰中都稱讚為孝悌忠信的人。再次等的是說到做到,生硬不懂權變只為自己言行負責的人。

通過上下文,我們可以了解到孔子對於知識分子的標準要求,最上等的懂廉恥,一心一意為國家不辱使命。次等的國事做不了,但父母鄉鄰都稱孝悌,言必信,行必果,是言而有信是對知識分子的最低要求。我們現在的人可能連這個最低的要求也做不到了。


」言必信,行必果「雖然是很高的成就,卻仍然遠不是儒家的最高追求。比」信「更高的是」義「。

義者,宜也。

人在前一刻答應一件事、決定做一件事,那是針對前一刻的具體情境而作的決定。到了下一刻,如果情勢劇變,有更恰當合理的選擇,就應該變通,不該死守。

注意:」義「之變通很容易成為偷懶、反覆的借口,做不到」義「,先做到」信「也是很好的。所以孔子說」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言必信,行必果。

信:說出的事一定可信,說了就一定守信用,一定辦到。恪守信用。

果:光明正大,不色饒不目逃.該突然襲擊的時候事先通告對手,平日不搞小動作..

出自《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說出的事一定可信,說了就一定守信用,一定辦到,這是個淺薄固執的小人呀。但也可以說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這句話的理解很多人都搞混了。

【言必信,行必果】,只有小人才會這樣做。為什麼呢?因為小人很看重自己在別人心中才形象,寧可戴面具違背內心,也不敢不迎合他人。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是大人(君子)才能做的事情,為什麼呢?因為大人心理有數,換成人話,就是人家只為自己和自己心中道義而活。所以言行舉止以自我利益和自我信仰為根本,不需要對其他人負責。

在這裡,小人的意思和今天不一樣,指的是下等的庸俗凡子,大人是指有自己思想,敢對負責的高富帥(戰國四君子)或窮悍匪(劉邦之流)。


忠孝仁義禮智信,言而有信在儒家看來是做人的最基本標準而已。


小人的意思是:一般人(不夠成熟的人)

這句話的主要意思是指:一般人只重自己的諾,而不能更深層次的思考事情當做不當做。君子(有才德之人)首先考慮的是事情當做不當做,而不是自己的諾。

這句話其實是從另一方面解釋「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直接翻譯:有才德之人明白從規則,一般人明白從表面現象。

意思是指:有才德之人根據規則判斷自己是否應做此事,一般人是從事情的表象判斷自己是否應做此事。

義:以自我為立場的個人或團體的有益規則。例如俠義就是有利於俠團體生存的規則。

《孟子離婁章句下》說得更直接:「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搬運自貼吧,稍有改動。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是小信,那什麼是大信? - 徐曉軼的回答 - 知乎


法尚應舍 何況無法


推薦閱讀:

孔子一生所追求的「仁」究竟是什麼?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真的越複習越快樂嗎?
如何理解"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的孝的在現代的現實意義?
如何評價鄉愿,好好先生?

TAG:論語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