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秦俑一號坑出土的「吳鉤」?

學者王學理先生在其論文《吳鉤秦鉤金鉤》中斷定秦俑一號坑出土的兩件弧形兵器為」金鉤、吳鉤、秦鉤「,依據《秦始皇兵馬俑坑一號坑發掘報告1974-1984》的內容,見下圖:

他在論文中寫道:「由於此彎刀兩面具』刃『,確實顯示出原有外格內鉤的功能,因此它無疑就屬於古人一再盛讚過的『吳鉤』了。」首先這種因果有點牽強,戟有沒有顯示出「外格內鉤」的功能?其次這個齊頭無枝的「鉤」能否顯出「外格內鉤」的功能也十分值得懷疑。

而且「報告」中引用夢溪筆談的內容佐證一號坑出土的彎刀類文物為吳鉤,而王引自報告的論文則以夢溪筆談的內容論證文物並非刀類 「宋人時而把它歸之於』劍屬『(如《大宋重修廣韻》、元《古今韻會舉要》),時而又說』刀屬『(沈括《夢溪筆變》)。由於劍雖是兩面刃,卻是直身;而刀身固然有直有曲,卻是一面刃,可知刀、劍同吳鉤也是對不上號的」。

若是按照《漢書·韓延壽傳》載:「鉤,兵器也,似劍而曲,所以鉤殺人也。」的記載,秦俑坑的出土應該是不符合這個記述的。雖然也「似劍而形曲」,但是弧與勾畢竟有別,秦俑坑出土的「鉤」的殺法,應該還是屬於砍殺而不是鉤殺。尤其王先生在論文里解釋「秦鉤」的鈍刃:「雖有對開的雙「刃」,但不鋒利,顯系象徵而已」、「雖然此銅鉤刀的兩刃很鈍,似乎難於應用,但畢竟屬於模擬吳鉤的實體」,那為啥在同樣的坑道里出現的矛、劍、鈹等都十分鋒利?


引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自己網站對該器物的闡述吧:

金鉤:一號兵馬俑坑東部出土了兩件從未見過的特殊的青銅兵器,形狀象彎刀,分身、柄兩部分一次鑄成。彎弧度較緩,齊頭,截面呈棗核形,雙刃;柄為實心的橢圓柱體。這種兵器疑為古代文獻中提到的「金鉤」,因其形如彎月,兩側有刃,可鉤殺亦可推殺,所以它的作用類似「鉤鑲」。《釋名·釋兵》說鉤鑲的用途為「或推鑲,或鉤引,用之之[皆】宜也。」((韻會)):「古兵有鉤有鑲,皆劍屬,引來日鉤,推去日鑲。」但金鉤與劍相比有很大區別,劍直且有鋒,用於刺殺;鉤彎且無鋒,齊頭,不能刺殺,而是用於短距離的格殺,是衛體武器。金鉤因最早造於吳地,是吳國發明的一種兵器,所以後來又稱之為吳鉤。

我覺得比王先生的表示要好一些,秦陵金鉤是否是吳鉤應該只是一種推測,在缺乏其它器物證據的情況下,我覺得不能簡單的下結論。

鉤本是春戰秦漢間頗有名氣的器物,《吳越春秋》載「闔閭既寶莫邪,復命國中做金鉤」,對製作金鉤的賞格達到百金,楚地也頗流行鉤,名梗「在德不在鼎」後句就是「楚國折鉤之喙,足以為九鼎」。有一說認為,鉤其實是戟的一個部件,因為當時的戰爭形式是車戰,只有長兵器才是主力,楚王敢說「楚國折鉤之喙,足以為九鼎」,那麼鉤可能不是短兵。

從題主引用的材料看,《漢書·韓延壽傳》載:「鉤,兵器也,似劍而曲,所以鉤殺人也。」其實是顏師古的注,原文是:延壽又取官銅物,候月食鑄做刀劍鉤鐔。註:師古曰,鉤,兵器也,似劍而曲,所以鉤殺人也。顏師古是唐人,未必見過秦漢的鉤,而隋唐的鉤正如原書另引的《夢溪筆談》成了南蠻刀,連用法都變化了(勾是勾殺,刀是劈砍)所以,有可能春戰秦漢的鉤和唐的鉤,是兩種器物。

回到秦陵出土的金鉤來說,沒有鋒、中脊等劍類標誌性的特徵,我覺得根本不像劍,更談不到似劍而曲,甚至都無法勾殺人(勾殺至少是像戈那個角度才行),無論是和文獻上春戰秦漢的鉤和唐帶南方少數民族用的鉤聯繫起來都是草率的。我個人的意見是存疑,不定論其功用,期待更多更明確的考古發現來解釋這類器物。

俺是民科,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拙作《先秦古國志之吳越春秋》曾簡單提到吳鉤即帶鉤,之後本人將此觀點在公眾號整理成了一篇文章,今修改了一下發在這裡,希望對大家了解本題有所幫助。

兵馬俑一號坑出土過兩把弔詭的青銅器,上圖即是其中一把。它的形狀像彎刀,分身、柄兩部分,一次鑄成。長度65.2厘米,身寬2.2—3.5厘米,柄長11.1厘米,重1.045公斤。磚家也不認識這玩意兒是啥,於是就大聲呼喊:「這就是吳鉤!」其實這傢伙連鋒刃都沒有,給磚家一人發個帶上前線,估計他們會扔了換塊板磚用。

那麼,吳鉤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從最早記載它的故事說起。

《吳越春秋》曰道,話說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得到幹將寶劍後,又想製造一批優質金鉤。因為想弄一對特供級收藏,所以就下令說,如果誰能造出全國最靚的金鉤,一口價賞黃金一百兩。有個傢伙死活造不出好鉤,居然一刀一個殺了倆崽,將血塗在金屬放進劍爐冶煉。煉了七七四十九天終於大功告成,這廝把這對金鉤進宮獻給吳王,並跪求賞賜。

吳王問:「獻鉤的人很多,但只有你一個人求賞,貴鉤有什麼特別嗎?」那傢伙垂下頭,輕聲說:「為了給大王鑄造上等的金鉤,本P民殺了兩個兒子,把他們的血塗在金鉤上。」老吳一愣,好傢夥,捨不得孩子造不了鉤啊!好嘛,既然敢吹牛B鉤子是A貨,那你能分辨出來嗎?就把這對鉤摻雜在一堆假貨寶的鉤子里,讓這廝玩大家來找茬。

那傢伙說:「這個簡單。吳鴻——扈稽——你老子在這裡,大王不認識你們啊!」話剛說完,一對金鉤就從這坨金鉤中飛出,貼在這廝的胸前。吳王拍案而起道:「真是寶物啊!」於是重賞那傢伙,並把這對金鉤貼身攜帶。這種暴力鬼怪的封建遺毒小說,卻使得「吳鉤」的名氣從此一炮打響,成為刀劍甚至一般兵器的代名詞。

現在,我們要揭破「吳鉤是兵器」這個訛傳千年的謊言。吳鉤不是刀、劍,不是板磚、菜刀,而是帶鉤,也即是類似現在的腰帶扣。

第一,文獻中對「鉤」為帶鉤多有提及。《史記·齊太公世家》中就有大家熟悉的段子,管仲想殺公子小白,一箭射中帶鉤,小白立馬裝躺屍;《匈奴列傳》也記載了漢文帝贈送冒頓一副黃金帶鉤;《遊俠列傳》引莊子的話「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這個鉤也是日常用品帶鉤,理解成武器就莫名其妙了,難道家家都收把鉤子切菜,以致庄大拿出來作為法律案例?

第二,從《吳越春秋》的故事看,金鉤也不像是兵器。這對鉤子飛出來貼在父親胸前,如果是一對兵器貼在胸前成啥造型?天下霸唱不理解鉤是帶鉤,曾解釋為鉤子刺穿父親的胸膛,那吳王把賞金給死人了?之後吳王也能把金鉤「服不離身」,更加證明這是一種實用的隨身物品。如果我們拋棄金鉤是兵器的先入為主觀念,再去看故事會覺得帶鉤並無任何違和之處。

第三,出土吳國青銅器中也有不少帶鉤,但並沒有類似刀劍的鉤。當然出土的劍是很多的,有人認為吳鉤就是劍,但銘文中帶鉤稱「勾」、佩劍稱「僉」,從不通用。而刻有吳王光(闔閭)名字的帶鉤就有三把傳世、另有一把錄入拓本。這四件帶鉤形體、銘文都極其相似,這不就是文獻說的「王鉤甚多,形體相類」嗎?這四把帶鉤中,誰是吳鴻、誰是扈稽,就只有問他爹了。

附:這篇文章肯定有讀友會難以接受,認為該論點不足反駁吳鉤是兵器。但如果您能拋棄先入為主的觀念,從更早的考古和文獻去看這個問題,那麼吳鉤等同兵器實際也只是一種立論,而這個觀點的可靠性是遠不如帶鉤的。歷史真相不可能還原,我們追尋的是最大可能性。

大眾、新銳、趣味

熱點知識化,知識娛樂化

長按識別或掃描二維碼關注「林屋讀書」

http://weixin.qq.com/r/jjmSihbEDktxrVLp92yc (二維碼自動識別)


這個東西,很可能只是鐮刀。

因為吳鉤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東漢,本身可能是吳戈的訛稱.《國殤》:操吳戈兮披犀甲

以前看過一篇專門論述這個問題的論文,忘記叫什麼了.貌似是《吳戈與吳鉤》一類的.知網上就有


昨天剛從兵馬俑回來,補充一下吧。由於不是這個專業的,只能提供一點個人看法了。

博物館和導遊機對這個東西的解釋是步兵用來砍馬腿用來反制騎兵的。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說,很鋒利的武器,和較鈍但是厚重的武器,個人認為是後者有優勢的。所以從用途來說,我覺得確實屬於兵器,很有可能如博物館所說,用於劈砍馬腿。

至於是不是吳鉤,吳鉤是什麼樣子,我就不知道了。希望大神解答。


推薦閱讀:

劍客阿梟 |半劍,爛泥地與黑麵包
古代的弓箭手都需要帶什麼裝備?
影響力比唐刀還大 風行整個東南亞的緬刀有何神秘之處?
弘安最新出的保羅輕羽機械甩棍怎麼樣?
朝陽仁波切速成指南:西藏密宗法器大全

TAG:歷史 | 考古 | 冷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