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孔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孟子則主張」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你如何評價這兩種處事方式?


窮則獨善其身,善養其浩然正氣,深研聖賢之理,窮極二氣屈伸往來之幾,以期復氤氳太和所賦之性,為天下傳其道統;達則兼濟天下,時位至,仁熟而發乎外,則感通天下之志,化民興利。知其不可而為之,不可為者,天下無道之時,人以行道至難也,為之者,君子不因屈伸往來之變而忘其止至善之志也。二氣有屈伸,時位有吉凶,然君子不因此而變其志道之心。


謝邀。任何「觀點」都有其語境。孔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同樣在一定的語境下才成立。

先說「知其不可而為之」這句話,既不是出自孔子,也不是出自其弟子,而是子路在旅途中遇上的一個看門人(晨門)的評價。先看出處: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論語·憲問》 )

這個評價,《論語》沒有記載子路的反應,也沒有記載孔子的反應,孔門弟子大概是持有默認的態度。但是要注意:這句話沒有在「子曰」中以述的形式出現,說明與「時」,與「語境」有關。

問題是,為什麼孔門會默認這樣的評價呢?孔子自己的態度是什麼?答案在《論語》的另外一則: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

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18.6]

這一章,是《論語》中不多的篇幅較長的故事。本章歷來的解釋,問題多多,這裡不細說。但意旨明確,在最後一句「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意思是,天下有道的時候,我老人家就不做與人結交以改變人的事情了。現在是沒辦法,這事我不做就沒人做了。

這種心態,釋迦牟尼也有過:他老人家成佛後,也抱怨過「眾生剛強難化」,不過,難化也要化,苦些累些而已,誰叫自己是聖人呢。

對於孔子而言,他大概像下面故事的那個小孩:

在暴風雨後的一個早晨,一個男人沿著海邊散步。他注意到,有許多小魚被暴風雨卷上岸後,困在沙灘的淺水窪里,回不了近在咫尺的大海了。用不了多久,淺水窪里的水就會被沙粒吸干,被太陽蒸干,這些小魚都將被乾死的。

大男人往前走時,看見前面有個小男孩,不停地在撿起水窪里的小魚,並用力扔回大海。終於,男人忍不住了:「孩子,這淺水窪里有幾百條小魚,你是救不過來的。」

「我知道。」小男孩回答。

「哦?那你為什麼還在扔?誰在乎呢?!」

「這條小魚在乎!」小男孩一邊回答,一邊拾起一條小魚扔進大海。「這條在乎,這條也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

不管辟世之士也好,辟人之士也好,總之是要辟,要與之,要易之,因為他在乎——在乎每一條魚,在乎每一個人,在乎每一眾生,這,就是聖人之心。

類似「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樣的話,孔子大概是不會說的。孟子雄辯,所以親自寫書。孔子欲無言,述而不作,這大概是孟子不及孔子的地方。


反對@Jerry Feng的答案。

j同學說的大體不錯,但對孟子的態度是不公正的。

題主所言的「兩種方式」是一貫的,不衝突。關鍵是,獨善其身、兼濟天下是對客觀事實的描述,窮只能做到獨善其身,達才能做到兼濟天下。而無論窮達都要既獨善其身,又志於兼濟天下。換句話說,獨善其身是因為「窮」而無可奈何的結果,是時運,是命,而不是理想目標。

孟子的語境也應該看看: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盡心上》

這裡的「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指的不是窮可離道而不可失義,達可失義而不可離道。而是窮達皆既不可失義也不可離道。之所以分別開來講,只是因為窮易失義,達易離道。

由此,窮達都要行義達道。知其不可為而為,不是行義達道嗎?

「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

不得志(窮),也要「修身見於世」,這不正是在描述孔子的行為?

子曰:「修己以安人。」修己與安人不是衝突的,而恰恰是統一的。獨善其身和兼濟天下也是統一的。獨善其身是修己以安人,兼濟天下也是修己以安人,只是在窮達的不同客觀處境中,呈現為不同的面貌。所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是對客觀事實的描述,窮可能只能做到獨善其身,孔子在世時周遊列國而不得志,可謂「窮」,孔子不也在亂世之中獨善其身?達才可能兼濟天下,孔子在世時有志兼濟天下,但並沒有做到兼濟天下,這不也是事實?

總結一下,在窮達兩種客觀處境中,都要不離道義,都要有獨善其身之心,兼濟天下之志,以「君子無所不用其極」的態度「至於命」。而最終的結果既可能是「獨善其身」,也可能是「兼濟天下」,這就有賴於時運了。


個人以為:君子都是有很高能力的,但窮達的狀態很多關乎時運世道,個體即便很優秀也很難把握。很多時候,君子窮時是利己主義的,遵循著社會遊戲規律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很精緻很利己;達時也能過成窮時的狀態,如果境界格局不高的話,但達時有更多的機會讓你兼善天下。


這是兩個不同角度演繹,但核心都是自叩內心


孔子的處事方式能大概率讓人從窮苦中翻身出來,而孟子的處事方式很可能讓你窮一輩子。

人,現在窮或者資源少不可怕,就怕因為窮或者沒資源就不去折騰,人一窮還要裝逼獨善其身,那大概率一輩子都會當窮逼。

達則獨善其身,窮則心懷天下。


推薦閱讀:

《莊子》:仁義不過是繭,可以破繭成蝶,也可以作繭自縛
淺析孔子對管仲的評論
孔子的義與命——從子畏於匡談起
孔子竟然不姓「孔」,姓「子」?

TAG: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