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國東南部少數民族很少,西南地區民族就很複雜?

和這個問題本來是一起問的:為什麼我國東南漢語方言複雜,而西南官話的內部差異卻不大? - 歷史不過根據poem建議分開問。

東南地區雖然各地文化、方言差異很大,但是都還能歸於漢族,少數民族很少,能想到的只有畲族。而西南地區民族成分及其複雜。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

曾幾何時中國的南方大地上也是星布著數不清的民族,如「西甌」、「越裳」、「于越」、「蒼梧」等,他們被著華衣的中原人統稱為「百越」。

這些綁椎髻的越人身上刺著繁密的花紋、用石頭磨礪牙齒。住在林間空地或者谷地里,用竹子建起吊腳樓,開墾稻田,還會吃檳榔、蛇、海蜊、活魚。他們掌握著高超的鍛銅技術,他們打造的青銅劍、銅獸像依舊讓學者們訝異於其美麗的紋路。好鬥的他們熱衷於在戰鬥中獵人首,還愛在閑暇時鬥雞。

他們就像是君士坦丁人眼中的斯拉夫,野蠻卻有著自己獨特的美感。

不過他們消失了,就像曾經橫據白山黑水的高句麗人一樣,被歷史的大車碾滅了。

懷王二十三年,楚破越

始皇二十八年,秦攻百越之戰

元鼎五年(漢武帝),漢平南越之戰

他們就這樣敗給了中原皇帝的大軍,城池被焚毀、男人被殺頭、女人被姦汙、孩子被奴役。

倖存者們要麼渡過海峽成為現在黎族的祖先,要麼舉族遷徙到紅河三角洲、哀牢山成為現在越南人的主體民族。還有零散的小部落成為了傣族、佬族、壯族。

留在原地的越人諸族則融合進了漢人裡面,為漢族繁雜的DNA貢獻了一點成分。

-


不是被殺就是被同化


因為中國東南地區早在秦漢戰國就納入到了中國實控版圖,中原人大規模南下,驅趕,消滅,稀釋,同化東南一帶原有的非漢民族,加上一元化政治思維的影響,使得東南一帶難有新的非漢認同。

其實,東南一帶的族群對比起東南,也十分複雜,撇開漢族這個帽子,東南一帶的族群十分多樣,甚至可以說,東南一帶的族群完全可以劃分為幾個不同的民族。


實際上,東南西南的這種民族和方言上的差距,更多的是因為政治而非自然因素造成。

東南沿海本是甌越之地,在春秋乃至戰國以前也是遊離於中原文化之外的化外之地。西南山區自古也是獨立王國,從蠶叢魚鳧,金沙王國再到巴蜀雙雄,皆發展出和中原文化迥異的獨特文化。

但是為什麼後來會有題主所說的差異呢?

先說自然因素,雖然影響因素不大。

秦大一統,廢蕃設郡。除了吳越之地,嶺南,巴蜀都是第一次歸於中原管轄。

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東南可謂盡入中原,除了趙陀短暫的割據,中央政府對東南之地從未失去控制。(這一點對中原文化的保留意義重大,後文會述)而西南,除了巴蜀大地,廣大的雲貴高原,康巴之地,十萬大山因為天塹而脫離中央管轄。其中最為出名的獨立政權就是憑藉自大的國君而聞名的夜郎(今貴州)。雲南也長期不受中央管轄,南中,南寧到大理國,雲南歸於中央可以說比四川整整晚了1500年。雲南能夠保留更多的獨特民族和文化而非中原文化,也有一部分原因在此。

但是,最大的原因,還在於政治。

古代政治以戰爭為主。如果說魏晉之前,南方大地仍然是蠻荒之地的話,那麼第一次中華文化經濟中心的南移,就極大的改變了南方人種布局。這就是發生在4世紀初期的五胡亂華,衣冠南渡。東晉成為了第一個定都南方的統一華夏王朝。

之後北方陷入十六國紛爭,北方漢人不堪戰亂與外虜統治,南渡逃難。南方的漢人數量激增,並開始與北方持平。而這一時代漢人所說的上古漢語,也開始傳遍南方大地,並成為日後南方各非官話方言的源頭。

但是我們應當注意的是,這裡的南方,更多的是指代東南沿海。西南之地,因為秦嶺阻礙,南逃至此的漢人不及東南。而更令東晉窘迫的是,就連南方大地他們也無力保全,巴蜀大地也被胡人佔領(成漢政權),更不提雲貴之地了。

而淝水之戰,這一場北方一統胡人政權——前秦意圖滅亡唯一的南方漢人政權——東晉地大決戰,東晉勝利了。這場戰役並不是中國歷史上千千萬萬戰役的一次普通的爭霸戰。可以說,如果這場戰役,東晉敗了,那麼今天我們是否還能討論華夏文明,華夏民族,還很難說。

中國歷史上的三次衣冠南渡(4世紀初五胡亂華,8世紀中安史之亂,12世紀中靖康之難)使大量漢人遷移至東南沿海。他們的遷移使東南之地高速發展,同時也以一股強大的力量改變了東南的人文面貌。東南百越,多的是同化者,如兩廣;反抗者如越南,作亂不出北緯25°,遠遠不及北方胡人的威力。

甚至唐代節度使里也是分化的,懷有異心的是幽雲之地的節度使,而南方節度使往往是唐王朝的腦殘粉,100%支持中央的穩健發展。(不然自己的位置也會不保)

到了南宋,遼金作亂中原,中心再次南移。這一次衣冠南渡的意義在:南方徹底超越北方成為文化經濟中心,北方急劇胡化,從此在文化習慣方言上與南方拉開了差距。

而東南,特別是江南大地,人才輩出,繁榮昌盛,很好的保留了華夏文化的精髓。而從今天的粵語,吳語,閩語,客家語里的發音特點,文白異讀和入聲保留來看,也保留了很多古漢語特點。這是和官話最大的不同。西南部分地區(如樂山)的方言也與以成都話為代表的西南官話有些較大差異,也說明南方在幾百年前的方言和北方已經形成了巨大差異。

之後元朝時奠定了今後中國行政區劃的基礎(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蒙古人為了割裂漢人團結而設置的行省疆域會沿用至今)

元明,明清交替之際,中國戰亂不斷。而不幸的是,西南地區相比東南易守難攻的地理特性使得這裡成為了戰亂紛爭之地。紅巾軍起義,張獻忠割據等給西南地區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以及傳說中的屠川)四川人口十去七八,以至於清初四川巡撫張德看到昔日天府之國如此慘狀而嚇得跌馬。於是就有了歷史上著名的湖廣填四川。如今四川人大部分都是移民後裔,他們遷入時帶著五湖四海的方言,後來逐漸融合,並向官話靠攏(個人認為有中央的政治導向作用),形成了今天的西南官話。而成都平原等地的移民最多,官話化程度也最重,山區則更多保留了古語特點(如樂山)。所以今天的成都人和樂山人交流的困難程度其實和武漢人差不多。

同時,西南山區的貧瘠和自然條件惡劣也成為了西南民族和文化保留的一個因素。

東南作為中央的大後方而免遭戰亂塗炭(除了清初剃髮易服引發的江陰屠城。從此也看出東南地區對於華夏文化傳承的忠誠性)人口沒有受到大的影響,各個方言保留至今,成為了學者研究古漢語的活化石。

總結:民族上:衣冠南渡使得漢人大量遷入東南,並同化或驅逐其他民族向西。西南山區的與世隔絕保留了各民族的獨特文化。

語言上:衣冠南渡使得東南保留了華夏文化的特質,並避免了胡化。西南平原在明清的戰亂中人口銳減,打亂了原有人文,在中央的作用下被北方部分同化。


東南方言多是因為歷史上多次大規模的漢人南遷,保留了當時的發音;西南少數民族多,是因為地理的原因,其他地方的少數民族被華夏消滅,或同化,或驅趕,西南因為地形複雜,少數民族得以生存下去。


一、東部地區經濟從古至今較為發達,尤其是近一千年來,發達地區文化交流密切,同化加速,民族特異性逐漸消失直至與主流融合。

二、歷次戰禍,西、南都是戰敗一方舉族遷移避禍的好去處,偏安一隅,民族特徵、習俗保留較好。

三、地理阻隔,個別區域隔山不識音,語言都不通,山區的民族風貌保存較好


看看高山族就知道了,能為什麼,被打過去的唄


福建人基因父系跟北方無異,母系才三十多。

跟歷史書上各個時期漢人入閩有很大關係-_-#說明古代充滿了屠殺,漢族男人軍民入閩娶了閩越國女人。而閩越國男人去哪兒了?


都漢化了,東南地區有六種無法和官話互通的語言。


推薦閱讀:

中國能不能淡化民族差異,再造一個「華夏族」?
請問韓國人怎樣看待他們的民族服飾和明朝服飾極為相似這個事實?

TAG:民族 | 少數民族 | 漢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