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熱詞「暖男」「小鮮肉」是不是在物化男性?

P.S.為什麼我覺得這兩個詞有點噁心呢?


按照當前的中國社會發展來看,「暖男」「小鮮肉」的出現確實可以被視為「男性被物化」,但是屬於「程度很低的物化」

答案如下:

雖然題目討論的是「男色」,但是,性別研究是由女性主義源起的...所以還得討論下女性主義

1.從媒體與女性主義說起

(1)女性主義的發展

女性主義自身的發展潮流來看,不同時期的女性主義所關注的側重點亦有不同(Walby,2010; LEGATES,2012):

1)1920年代以前為女權主義的第一個階段。在該階段,女性主義大多數集中在「女性平權」與「婦女解放」運動上,關注男女同工同酬,女性投票權,平等分教育機會等社會議題上

2)1960年代前後,以「個人即政治」為口號的女性主義主張提升女性的尊嚴自信,以及建立女性的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將關注領域由公共領域延伸到私人領域,主張改變女性的內在意識

3)始於1990年代的後女性主義刻意突出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強調「個人愉悅」「自我表達」的觀點,認同女性的身體情感與性都由自己掌握

又因為,「暖男」「小鮮肉」,頻繁出現在媒體上,因此,又不得不討論「女性主義與媒體」這個課題:

(2)媒體與女性主義

女性主義視野下的傳播研究伴隨著女性主義自身的發展,也一路進行著轉變。傳統而言,女性出現在媒體上的形象仍以男性作為坐標,處處體現著男性的價值判斷與審美情趣(王蕾,2007)。雖然隨著女權地位的不斷提高,女性在電視節目中的自我揭露,被視為女性由被男性凝視的「客體」轉為自我形象表達與構建的「主體」(McRobbie,2004; 林純德,2011).但是,亦有學者認為,從根本上女性在媒體上的形象仍然不能逃離資本主義商業邏輯與父權社會的影響,這樣的「自我展示」不過是「商業化女性主義」(TaskerNegra,2007),這甚至會更加鞏固社會中女性的弱勢地位(林紓函,2011)。

(註:典型的左翼女性主義觀點;可以參考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理論;盧卡奇的「物化理論」)

(3)女性主義視角下媒體中的「物化理念」

老實說,「物化」這個概念是盧卡奇1922年《歷史與階級意識》中提到的一個觀點,主要含有兩層意思:1)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的關係會異化成物與物的關係;2)人會被自己所產生的物控制

似乎跟咱們一般理解的「物化」概念不一樣,然而,這要說起來就複雜了,咱們就簡單說下女性主義視角下媒體中的「物化理念」是怎麼樣的吧:

商業邏輯下的大眾傳媒,往往將女性變為「商品」,將其賣給社會上佔統治地位的男性(卜衛,2001)。學者較多通過分析女性出現在廣告上多為「年輕靚麗,面容姣好,衣著暴露,性感逼人」的形象加以論證(卜衛,2001;Clough,1994;McRobbie,2004)。

例如,

台灣演藝圈有一個特別的現象值,即女性的乳溝往往被稱之為「事業線」,「乳溝越深事業越長」,將女性胸部的大小與其事業聯係在一起,這便是赤裸裸的「父權社會」(Patriarchal Society)審美標準之體現。在康熙來了2015.03.03《女生有胸就有粉絲》的劇集中,首先題目呼應了這種「男權審美」,同時節目中的討論只集中在「男生自我的道德修養」(男生不應該那麼好色盯著女生的胸)卻沒有討論到女性主義視野下的「女性地位」(為何明知男生就是注意胸,但女生還是願意或不得不露)。到了最後,劇集內容還應證了「有胸果然真的有粉絲」,反而是更加維護了這種「父權審美標準」。

2.「暖男」與「小鮮肉」

上文中從女性主義與媒體的角度出發,討論了「物化」這個概念。

商業邏輯下的大眾傳媒,往往將女性變為「商品」,將其賣給社會上佔統治地位的男性(卜衛,2001)

我們可以發現,倘若將上文中的「男」「女」兩個字對調,似乎並沒有什麼不妥,唯一不妥的就是:目前中國社會女性並沒有「占統治地位」而已。

但,這並不能改變:

「暖男」與「小鮮肉」是被女性消費者在市場消費的性別商品,這個事實

固然,按照 @女木水 的看法,這種物化的背後是「女性對男性的敬仰、誇讚和頌揚」而非男性對女性般「只有一個目的——肏她們」;同時, @女木水 亦認為完全的物化要滿足1)從行為上,男性要被X;2)從精神上,男性要被妖魔化

但是,需要注意:性壓制只是性別歧視中的一種體現方式,而不是全部;特別是在討論大眾媒體領域的性別歧視,關注點往往在「有無因為性別角色而被消費」,而非「被消費的目的是否是為了可以X到對方」(當然,不可否認這點是很重要的一個考量因素,但是不是唯一)

因此,本人認為:

「暖男」與「小鮮肉」確實可以被認為是「被物化的」,但是,「被物化」的程度不深罷了

這又是為什麼呢?

3.後女性主義(Post-Feminism)與性別平權主義

還是要先說回到女性主義

始於1990年代的後女性主義刻意突出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強調「個人愉悅」「自我表達」的觀點,認同女性的身體情感與性都由自己掌握(LEGATES,2012)。因此,在後女性主義者看來,如今在大眾媒體上出現的女性自我裸露展示性感的行為,已經不能被視為屈服於「父權審美」,而應該被視為女性的自我選擇(McRobbie,2007)。

但問題是,一如上文提到的:

從根本上女性在媒體上的形象仍然不能逃離資本主義商業邏輯與父權社會的影響,這樣的「自我展示」不過是「商業化女性主義」(TaskerNegra,2007)

例如,當女生與買一件衣服時,往往女生們會希望這件衣服可以讓自己「美麗、漂亮、可愛、性感等等等」,這些對於「美」的限定,都是由父權社會產生並推銷給女生的。看似女生「自我選擇」下,往往依然逃離不開父權邏輯。

也就是說:

從女性主義第二個階段進步到第三個階段,其表現為,出現了女性的「自我選擇」;

但是,學者TaskerNegra認為,即使出現了「自我選擇」,仍然沒有逃離父權邏輯。

說了這麼些女性主義,目的是為了證明:

從時間線上來說,如果本身女性本身沒有逃離被父權邏輯支配的地位,那麼,男性被物化的程度又怎麼會很深呢?

換言之,按照當前的中國社會發展來看,「暖男」「小鮮肉」的出現確實可以被視為「男性被物化」,但是「程度很低」 (注,這一點上跟 @女木水 的觀點相似)

因為:

物化男性的女性們依然處於被男性統治的地位

那麼,是從什麼標準來看,我們說目前中國社會發展程度還不夠呢?

按照WalBy(2012)的對後女性主義的論述可以得知,後女性主義的誕生需要兩個基本的社會條件:1)社會民主自由政治的發展(The transition in the gender regimes has provided political opportunities within the state and formal electoral politics that have facilitated the mainstreaming of feminist demands);

2)全球化的充分影響(Globalization has facilitated new spaces,institutions,and rhetoric where the notion of universal human rights is a powerful justificatory principle embedded in specific institutions).

這兩個因素,就不展開來說了

///////////////////////////////////////////////////////////////////////////////////////////

綜上,再重複一下結論

按照當前的中國社會發展來看,「暖男」「小鮮肉」的出現確實可以被視為「男性被物化」,但是「程度很低」

因為:

物化男性的女性們依然處於被男性統治的地位

////////////////////////////////////////////////////////////////////////////////////////

小弟本身是研究自由主義的,並非女性主義,雖然因為興趣偶然看了幾本書,幾篇文章,略有了解,但是難免掛一漏萬,如有錯漏,還是請大家海涵,斧正

或許有看官發現小弟有幾段寫的特別文縐縐的,那是因為,這個是從小弟拙作

《康熙來了》中「女性角色形象」的批判---從女性主義(Feminism)視角出發

一文中複製粘貼出來的

又因為這是一篇習作,並非規範認真學術論文,寫作時難免不夠嚴謹,如果有引述不當而導致看官懷疑本人抄襲的,請說明,小弟定然改正。

文中提到的一些參考書目如下:

中文參考書目

卜衛. "媒介與性別." 年版.,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1).

范雲."性別與社會運動, 出自《 檢視社會學教科書: 女性主義的觀點》." 女學學誌 17 (2004): 102-110.(註:這本挺不錯的)

顧燕翎. "女性主義理論流派." 台北: 女書 (1996).

林純德. "[C/娘] 的爭戰指涉, 怪胎展演與反抗能動性: 檢視 [蔡康永 C/娘事件] 中的 [性別平等教育女性主義] 論述." 臺灣社會研究 90 (2013): 163-214.

(註:這篇文章可以好好地看看,女權主義同志平權

林妤函. "女性當家?─ 談話性節目《 今晚誰當家》 中的大老婆意識與當代儒家式的 [家庭] 展演." 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學位論文 (2011): 1-96.

(註:寫的非常好)

林小芳. "當代台灣女性參政研究." PhD diss., 福建師範大學, 2007.

林,君襄, 婉婷 羅, and 庭蕙 李. "消費或翻轉?以《康熙來了》探討閱聽人對人妻形象之解讀." 中華傳播學會2013年年會論文, 2013. Accessed March 12, 2015. http://ccs.nccu.edu.tw/word/HISTORY_PAPER_FILES/1555_1.pdf.

(注:本文較多參考此文的結構與思路)

蘇蘅"報紙新聞 [小報化] 的趨勢分析." (2000).

盛治仁. "電視談話性節目研究—來賓, 議題結構及閱聽人特質分析." 新聞學研究》(84) (2005): 163-203.

王泰俐. "電視新聞 [感官主義] 對閱聽人接收新聞的影響." 新聞學研究 86 (2006): 91-133.

王蕾. "電視媒介中的女性形象 「偏差」." 新聞界 4 (2006): 80-81.

鍾起惠. "談話性新聞節目分析." (1997): 32-33.

中華民國一0一年銓敘統計年報. 銓敘部, 2013.

宙寧, 曹晉, and 曹茂. 女性主義媒介硏究. 廣西師範大學, 2007.

《GQ?智族》. "「康熙來了」十年記:最好的時候過去了嗎?." 苦勞網. July 10, 2014. Accessed March 12, 2015.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9306.

English References

Clough, Patricia Ticineto. "Feminist thought: Desire, power, and academic discourse." (1994).

(註:這本書大概是從弗洛伊德學派出發的女權主義,整本書都在討論性器官)

LeGates, Marlene. In their time: a history of feminism in Western society. Routledge, 2012.

(註:簡史類)

Geraghty, Christine. "Feminism and media consumption." (1996): 306-322.

Giddens, Anthony.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Sexuality, love and eroticism in modern societies. John Wiley Sons, 2013.

McRobbie, Angela. "Post‐feminism and popular culture." Feminist media studies 4, no. 3 (2004): 255-264.

(註:本文涉及到後女權主義的觀點大多數來源於此)

Hwang, Kwang-kuo. "Face and favor: The Chinese power gam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7): 944-974.

(註:研究中國人社會互動關係的一本書,寫的很有意思)

Himmelstein, Hal. Television myth and the American mind. Praeger Pub Text, 1994.

Prentice, Deborah A., and Erica Carranza. "What women and men should be, shouldn』t be, are allowed to be, and don』t have to be: The contents of prescriptive gender stereotypes."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26, no. 4 (2002): 269-281.

Tasker, Yvonne, and Diane Negra. "In focus: postfeminism and contemporary media studies." Cinema Journal 44, no. 2 (2005): 107-110.

Thornham, Sue. Women, feminism and media.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7.

Swedberg, Deborah. "What do we see when we see woman/woman sex in pornographic movies." NWSA Journal (1989): 602-616.

(註:如何從學術的角度看A片;身為一個資深足控,看到這篇文章中討論「黑絲」的社會學意義,真是虎軀一震)

Wahab, Stéphanie. "Creating knowledge collaboratively with female sex workers: Insights from a qualitative, feminist, and participatory study." Qualitative Inquiry 9, no. 4 (2003): 625-642.

Walby, Sylvia. "Feminism in a global era." Economy and Society 31, no. 4 (2002): 533-557.

/////////////////////////////////////////////////////////////

忘了說性別平權主義了

a.先說一個論證

@豌豆射手 的回答中,這句話很重要:

「至少我的看法並非「女性已經被物化千百年,你們男性被物化一下怎麼了」

因為這反映了女權主義與同志平權運動中一個很要命的思路,就是:

所謂的「平等」與「公義」,必須體現在「農奴不僅要翻身把歌唱,還得給農奴主一腳」

然而,這種以「補償思維」為基礎的論點會從策略上來講,這樣反而會丟失相當一部分支持,更為重要的是,這樣會使支持自己的邏輯無法自洽

例如:

「(之前我被壓迫慣了,現在我要翻身了,因此)我就是喜歡暖男小鮮肉怎麼了!你們男生之前不就....」

「(之前我被壓迫慣了,現在我要翻身了,因此)我現在是女王了,你們男生什麼都要順著我」

「(之前我被壓迫慣了,現在我要翻身了,因此)我負責貌美如花,你負責賺錢養家」

從第三點來看,如果女性平權後的結果是「女性打扮,男性做牛做馬」,那麼,基本上男性族群中不會有太多人會支持吧?這就是「從策略上來講,這樣反而會丟失相當一部分支持

至於「這樣會使支持自己的邏輯無法自洽」,則是因為,持這樣的觀點女權主義者混淆了這樣一個概念:

女性平權的思想基礎並非是「女性之前受到了男性的壓迫,受了苦,因此,要幫助女性」;

而是,「女性因為其性別角色,而受到壓迫,這是不符合正義、平等原則」,因此, 女性應當拿回原本屬於自己的權力。

換言之,

「女性被男性壓迫,受了苦」,只是這種「不平等」的具體表現;

而,

「女性受壓迫」這件事違反了「正義」與「平等」之原則

因此,女性應當平權

那麼,如果從「補償思維」出發推導出「農奴不僅要翻身把歌唱,還得給農奴主一腳」這個結果,其實反噬了「正義」與「平等」原則的重要意義

除此之外,如果真的按照「我負責貌美如花,你負責賺錢養家」,這個思路進行,女生事實上是自己主動進行了「自我矮化」,自己主動的宣布「我就算不需要經濟獨立,就算需要靠男人」

b.再說一個趨勢

世界女權運動的發展潮流來看,其實西方社會大概已經走出「老娘要起來革命」的這個時代,現在已經走進「男女一同平權」,「SheforHE」的時代

這其實也正如 @豌豆射手 所言:

「如果你今天看到小鮮肉這個詞感到不舒服,那麼一定可以對我們女性感同身受,讓我們一起走出這個互相物化,互相敵視,互相對立的」

男生女生以及各種性別角色族群應當一起攜手,共創一個性別平等的社會

C.最後又說一個論證

然而,我這個話嘮又不得不講的是:

上述的文字,其實還透露著這樣的一個信息:

「女權運動成功的關鍵是:寄希望於占社會統治地位的男生可以體諒到女性所受到的壓迫,因此,大家一起平權吧!」

從策略上講,這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

如果是建立在這種「同理心式的情愫」從而開展整個平權運動,那麼事實上,這是相當薄弱的思想基礎

類似的觀點,小弟在怎麼理解胡適的「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 - 波罩店小陳的回答 這個問題中回答過,這裡就不再說的太詳細了

最後,要說:

女權運動也好,同志平權運動也好,性小眾運動也好,性別角色多元化運動也好,這些運動背後的價值理念當且僅當是出於「對人權的尊重,對獨立人格的尊重」時,才有意義,有力量,才可以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可以堅定不移的走下去


對「暖男」這個詞無感,但是「小鮮肉」這個詞,我也一直覺得很彆扭,因為小學時候拜讀的一部小說《駱駝祥子》裡面,小福子淪落到妓院之後,就叫「小嫩肉」。

所以現在看見「鮮肉」,總感覺是在罵人。


哈哈哈,說你高富帥你還覺得是物化男性么?


是,男生不爽也沒辦法改變,因為這是資本的選擇,這代表中國女性是現下資本最急於取悅的對象,二十年前,錢在哪裡,美女就到哪裡,二十年後規則就變成了錢流到哪,美男就流到哪裡……看看真人秀就知道,《奔跑吧兄弟》、《極速前進》、《真正的男子漢》、《挑戰者聯盟》、《極速挑戰》、《爸爸去哪兒》這些大熱的綜藝節目的男女比例就知道了,女明星只是點綴。男星在屏幕上賣萌,秀肌肉,男男無底線地組cp,惹得女觀眾們的興奮尖叫,跟以前女明星討好男觀眾不是一樣嗎?只是現在滄海桑田,大家身份換了下。所有的娛樂現象後面都反映了時代,從而透露著資本的選擇。八九十年代所有視線都集中在香港,因為巨星們都在香港,而現在,無論北京霧靄多麼嚴重,港台明星都往北上擠。這就是資本鐵律,錢流到哪裡,美女帥哥哪裡就多。而男性真人秀的扎堆出現,時下網路各種給男性的稱號,男生賣萌賣腐,也無非也反映了這個時代的特點:1:女性地位提升了。2:女性消費者是現下資本急於取悅的對象。

這是遊戲規則,不爽怎麼辦?那就去贏出這場遊戲,贏了你能創造自己的遊戲規則了。


  等等,我們先想想看,暖男、小鮮肉和軟妹子、女神這兩類詞是鏡像嗎?

  顯然不是。

  女人們說起暖男和小鮮肉,大多是懷著敬仰、誇讚和頌揚的目的,而男人談及軟妹子和女神,大多只有一個目的——肏她們。是的,如果一個女人談及某個男神,她的目的就是為了真槍實彈地要肏他,她一定會被唾棄和辱罵。

  看看微博上的明星們或紅人們就知道了,不管是多麼的「女神」,她總是有不少固定辱罵她的人。與男人不同的是,主流女人要麼認為「男人都一樣」,要麼認為「男神幹什麼都是對的」,女權應該先改變女人的這兩種觀念。

  什麼是物化?

  給男人花錢,讚美男人的身體,甚至消費男人,就叫物化了嗎?

  顯然不是。

  物化男人是把男人當商品,不僅當商品使用,還要當商品看待。

  顯然,商品是沒有議價權的。而且,男人作為商品,應該是具有市場流通性、普遍性的。

  就像女人,上至名媛、女神,下至站街女、留守老太太,被用來作為性交易超越了地域和年齡。而買春的男人,上至企業家、政府官員,下至農民工、留守老頭,不管財富多寡,都花著或多或少的錢,真槍實彈地花錢肏女人。

  當有一天暖男和小鮮肉,以及男神的存在是用來襯托屌絲的,而不是真讓女人當神跪拜的。當有一天男人的肉體開始就像當下的女人作為一種市場流通的幾乎是一般等價物的東西時,我覺得那才叫真正的物化。

  當然了,光物化還是不夠的,還必須要妖魔化他們,奶茶男表、綠茶男表、心機男表。

  那一天,男人們都是表,他們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女人肏他們,而且切記,肏完了還需要貶低他們,妖魔化他們。

  「嘿!閨蜜我跟你說,上個月我追的那個騷男表,昨兒我給他買了塊表,終於讓我給肏了。」

  ——「是嗎,你丫真厲害,那個賤人還一直跟我裝純,其實就是見錢眼開。」


蘿莉,御姐,人妻,波霸,三無少女,三高剩女,第三性別,黑木耳,綠茶婊………等等等

一個小鮮肉就受不了了,你們真沒見識ˊ_&>ˋ


只說個人感受。

直到。

什麼糙蛋的中央空調暖男什麼的玩意兒出現

我才覺得我的生日有毒。

我巨蟹座怎麼了?

惹你了得罪你了強姦你男朋友了?

和妹子聊天一聽我是巨蟹座的。

哦,中央空調。

暖男吧你。

你應該挺溫柔的。

我說話從來沒有溫文爾雅過,做不到條條私信評論都回,也做不到在答案里語氣溫和的敘述。

剛進知乎的時候戾氣很重,曾經發過一個答案,關於一個奇葩姑娘喜歡我於是打了我女朋友於是本人動手甩了回去的真實事件。

下面的評論很多在批判我的這種行為,時過境遷,當時我的行為的確有錯,但對於我所珍惜的女孩而言,她並不認為我有錯。

下面的評論有幾條我還記得:

長那麼帥怎麼這麼不溫暖!

作為一個男的怎麼可以打女生呢!

肯定是你對那個女生做了點什麼她才會這樣!

蒼天大地,我和那個女生只是兩個老師相同不同班的課代表而已,只是說過兩句話而已。

【此答案年頭久遠筆法酷帥,本人恥,刪之】

混在知乎的,只是我的經歷和渣文筆,現實中的我只有臉還看得過去。

不管怎麼說,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一個活人身上打標籤就是物化。


你們物化我們女性很久了╭(╯^╰)╮

不管這句話言下之意如何,至少這句話是事實吧,麻煩評論里說我直女癌的同學看在我玻璃心的份上刪掉評論謝謝!

至於這句話言下之意各位看官各有各的看法,至少我的看法並非「女性已經被物化千百年,你們男性被物化一下怎麼了」的意思,而是「如果你今天看到小鮮肉這個詞感到不舒服,那麼一定可以對我們女性感同身受,讓我們一起走出這個互相物化,互相敵視,互相對立的時代吧」。我不擅長反駁爭吵,沒有回復請見諒


的確很噁心,某女網友說:暖男,暖呼呼的JJ?(淫笑)

那麼小鮮肉就是鮮嫩的JJ肉…………你們慢吃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小學生還別名紅領巾呢,總結一下某一類人群的特點然後給他們一個昵稱有何不可?

如果沒有「暖男」一詞的話,我們也許要說,天天真是一個像煦日陽光那樣,能給人溫暖感覺的、細緻體貼、能顧家、會做飯,能很好地理解和體恤別人的情感、長相干凈清秀、打扮舒適得體、不會顯得過於浮躁和浮誇的男人呀!

(來自度娘暖男一詞釋義)

簡短兩個字就能表達的意思,為什麼要在生活中放棄USB一詞把它叫做「通用串列匯流排」因為它可能會被解讀為U SB呢?


那萌妹子,女神,女漢子,綠茶婊,心機婊等等這些又是什麼呢?


是物化,但是那又怎樣,有人這麼叫我我會好開心。


難道最噁心的不是「屌絲」么…

畢竟我們可沒有自稱為「X毛」,還被你們「木耳」長「木耳」短得說來說去。


當然是物化男性。

不過開始有女人物化男性,開始有女人消費男色,也算是性別平等的階段性進步。


大家都說了這麼多,也不知道我的答案會不會有人看到了(●°u°●),但還是在複習的當口忍不住寫兩句。

如果是物化,我不認為是帶有歧視色彩的物化。

從某種角度來看,現代社會運轉飛速,暖男、小鮮肉、萌妹子、女漢子,這些詞,可以調節氣氛、自我調侃、加深一句話的表達內容,迅速使人們給自己和他人定位、找到組織、推銷自己、給別人表態,符合了當今社會信息爆炸、一切講究效率的特徵。

從狹義角度來講,我認為暖男和小鮮肉不是物化。當今社會,仍舊是一個頑固的男權社會。這些詞語,僅僅說明了女性對男性的審美力量開始覺醒。它更像是一種將審美符號、審美傾向濃縮在兩三個字中的表達,是一種審美標籤。宏觀上,女性沒有實際的可操作能力去物化男性,因此談不上物化,但是如biaozi、heimuer這樣的詞兒,男性是可以在具體的生活中有權力操作的,比如:強姦犯和受盡指責的女性受害者、女體盛、海天盛筵,因此,諸如描繪女性一類的詞,是物化。

就比如千百年來,男性對女性的審美標籤是:家世清白的是良家婦女、任男人玩的是風流蕩婦、丈夫死了的還守一輩子節的是貞潔烈婦,還有「妖女、狐媚子、紅袖添香、賢淑」這些亂七八糟的詞兒。女性的價值,圍繞著男性的性需求、繁衍需求來開展,她們沒有基於獨立人格意識和自我需求的審美形態。妾通買賣,女子沒有性自主權,也沒有話語權。

現在,女性學會了表達男性的美:暖男、小鮮肉、六塊腹肌、霸道總裁、萌、冰山、大叔、強攻、小受等等。女性學會了欣賞男人,表達男人的美和丑、好與壞,是一種進步的表現。

但是,正如當代社會是一個男權社會一樣,這些詞語的表達,依舊是將女性放在兩性關係的弱勢一方來表達的,暖男也好,霸道總裁也好,甚至是渣男、鳳凰男,本質上還是反應了女性想要找一個經濟靠譜+人品靠譜的老公的渴望。女神、御姐、蘿莉、波霸、剩女鬥士、綠茶表則是男性眼中對不同女性按照「容貌和對待男性的態度」所做的一個分類。由此可以看出,給兩性貼上的標籤,男性傾向於具有經濟含義,女性傾向於容貌和氣質含義。

說句題外的,小鮮肉這個詞在我們微信群里而已經男女通用了,形容新鮮到貨的小學妹、小學弟(☆_☆)。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