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有哪些評分不低的爛書?

一些偽科學書在豆瓣有過,或者現在仍有過高的評分。

比如說著名的 《水知道答案》

今天看到的 《上帝的指紋》

親自讀發現理論過時且過於雞湯的 少有人走的路

我懷疑沒讀過的 《秘密》 也是這種。


在豆瓣選書這麼多年最後明白一個真理:

書籍受眾越低齡化評分越失真

書籍受眾越小眾化評分越失真

書籍被讀的人越少評分越失真

以上是整體性的規律,也有特殊,但大體如此。


凡是書籍標籤涉及到:

青春,相思,古言,言情,網路文學,成長,思無邪,若只如初見,陌上花開,回不去,人生如戲,穿越,上古,蚩尤,許諾............等等文藝詞,大部分都可勘定為分數虛高。

靈修,心靈哲學,秘密,心靈,心探索,成功,勵志,職業規劃,生涯規劃,拆掉思維,生命可能,治癒,療養系,溫暖,最好的安排,成長,極限........等等勵志雞湯詞,大部分可勘定為分數虛高。

從上大致可找到規律,凡是書籍標籤帶有的感性辭彙越多,那麼書籍失真比重和失真率越高。凡是書籍標籤帶有的嚴肅辭彙越多,那麼書籍失真比重失真率越低。

上面兩張圖是《百年孤獨》和《秘密》的標籤對比,區別一眼可見。

再看看《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和《水知道答案》

這兩組標籤對比,涉及到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科學標籤作品,因為門檻較低(人人都能說一點東西),專業性很強,深度認知很難,所以甄別困難加大,這些就需要好好考究,一時難以辨別。尤其要注意那類很個人化的標籤,非常讓人蛋疼。

不排除感性標籤下會有好書,嚴肅標籤下會有爛書,都是不一定得嘛。

而關於路遙,蔣勛之類的書,那是文學上的個人爭執,該怎麼看待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我在這裡只為大家提供一點多年的經驗,若有缺漏謬誤,還多多包含。


玄幻小說《貨幣戰爭》啊

-------------------------------我是分割線------------------補充吐槽------------------

順便吐槽一下很多很多回答。比如有人說《萬曆十五年》、《追風箏的人》、《麥田裡的守望者》、《在路上》、《看見》、《因自由而美麗》、杜拉斯的書、《聖經》、《平凡的世界》、《白夜行》、《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你們確定不是因為文化差異or翻譯or自我的欣賞能力等等等等原因導致自己看不下去?比如《麥田裡的守望者》,我也沒什麼感觸,但是把它歸結為「爛書」,就言過其實了,我深知時代和國家的隔閡擺在那裡,我讀來無感,不代表它爛

所以細細想來,我覺得我打心眼兒里覺得的爛書應該是這樣子的——

別人如果覺得它好,我會覺得別人是傻逼。

#當然誰不是從一個當初的傻逼過來的啦啦啦#


豆瓣自古小清新,而且從這幾年暢銷書都是一個尿性,嚴肅的作品也有,但是你想同學送禮,送個《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多有面子,這樣就不得不停白落梅,在我來看就是辭藻的堆積~~評分還挺高,像寫林徽因的傳記,注意是傳記:"像林徽因這樣溫柔而又聰慧的女子,她的一生必定是有因果的。所以祖籍原本在福建的她,會出生在杭州,喜愛白蓮的她,會生於蓮開的六月……」至於林徽因被病魔折磨而去世,也變成,「上蒼憐她優雅情懷,所以許她一段美麗的死亡……死在了至愛了一生的人間四月天」。這特么什麼東西,也難怪曾今有個記者吐槽:「像喬布斯這樣堅韌而又聰慧的男子,他的一生必定是有因果的。所以他一出生便被生母送人……喬布斯創造了夢幻般的『蘋果』產業,上天憐他,許他一段美麗的死亡,他死在了蘋果成熟的秋天……」


劉同的《誰的青春不迷茫》


書這樣的東西,你對它的評價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人口味,要想達到「公認」爛書的水平不容易,尤其是評分還要高。許多答案給出的都只是自己不喜歡的書,要說是爛書恐怕還差得遠些。

個人在豆瓣上隨便翻了幾本爛書,主要是集中在偽科學領域,標準就放在那裡,說它爛書基本不會冤枉。

水知道答案 (豆瓣),作者江本勝。全系列評分7.2~7.8不等,合集評分8.4,大約也算得上是豆瓣高分書了,但是無論怎麼樣說是公認爛書不冤枉。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 (豆瓣),作者高銘。評分8.4,絕逼算高分書了,贊同最多的10個評論6個差評,贊同超過1的48個評論有37個中差評,大家對其爛書本質還是很有認識的。

貨幣戰爭 (豆瓣),作者宋鴻兵。全系列評分7.4~8.3。和上面那本一樣,當小說看還不錯。

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 (豆瓣),作者李衛東。評分7.4,就這種一眼就無聊仔細看跟是胡扯的東西寫了一系列,對我國的科普市場真心無力吐槽……

人體使用手冊 (豆瓣),作者吳清忠。評分8.0,民間養生手冊,別說符合科學,連中醫理論都不符合。評論區各種瞎舉例子被打臉。

不生病的智慧 (豆瓣),作者馬悅凌,對,馬悅凌、評分7.2,她都倒台那麼久了居然還能過7……

電腦快沒電了,有時間再加。


也有看到很多人說是《何以笙簫默》,內心呵呵了一下。

以前這類封面的書本多少有點抵觸,怕情節一開始就能猜出個十有八九,怕被籃球隊的隊友看見我在看純言情娘炮都不給我傳球。

每次毫不猶豫撒開膀子幹略帶抵觸的事,幾乎都是因為姑娘。那次,讓我拾起《何以笙簫默》,全然不顧近代史、毛概課同學與老師異樣的目光,沒有例外,也是因為姑娘。

那個時候我和一位姑娘關係打得火熱,每次聊到沒有話題的時候,我就給他講故事,講東野圭吾的小說,講三體裡面的雲天明買星星,講路上聽到的鬼故事,講宮澤賢治、安房直子的童話故事,講梵高的悲慘一生.....講一個傻逼為了講故事把生活費都拿來充話費的故事。

當我把少年時期能記得情節的故事都講完以後,開始惡補,基本每天都看一本小說,看完以後接著給姑娘講故事。姑娘感慨於我的熱情與濤濤口水,常常和我聊天到凌晨互道晚安以後才能睡得著。

姑娘最終還是因為我不夠成熟等一系列成熟的理由沒和我在一起,後來某天說起,那些個要了我大部分生活費的熱線,不過是姑娘寂寞生活里的調頻FM,裡面還住著個一個蹩腳的午夜主播。這些都是後話了,扯遠了。

姑娘不是一個講故事的好手,她唯二給我推薦很好的小說,就是顧漫的《何以笙簫默》和《微微一笑很傾城》,還和我絮絮叨叨很久,說的都是邊看邊流淚,特別是《何以笙簫默》,哭濕了半個枕頭,夜不能寐。

熱血男兒為了和姑娘尋找共同話題不顧一切,第二天就硬著頭皮,全然不顧那時還能突起的肱二頭肌鄙視我的眼神,開始在課堂上狂啃。

啃完以後,全身無力,立馬去豆瓣讀書上各評分一星,轉身打電話給姑娘,帶著哭腔說,兩本我都看完了,好感人呀~我也要尋找一個不讓我將就的趙默笙。

如果那時,讓我評論哪一本是我見過豆瓣評分高但是很爛的書,我會毫不猶豫的打上《何以笙簫默》,可是後來我不只和一次小夥伴說起這件事情,有男有女。發現有很多男小夥伴也看過偷偷的看過這本言情小說,還被情節徹底吸引,女小夥伴更是如此,就算是學霸,能隨口說清楚《追憶似水年華》年華的貨色,也為《何》感動得沾衣。當然,也有像我這樣,對完美劇情,完美主角,徹底弘揚真善美的劇情嗤之以鼻的一批。

也是隱約透著這件事,我才明白,人的差異性穿透著所有我們的主觀評價,有時甚至是完全的相反。

有人急需要一份單純美好來放鬆自己,即使明白是幻想的,也又何必在意。所以拿到《何以笙簫默》,代入自己,又怎能不沾濕半個枕巾?放鬆了自己,給了自己一份不切實際幻想,這本書的目的不就達到了嗎?我上豆瓣給它個五星,別人又哪有反駁的權力?

而恰恰抱著人云亦云的吹噓,拔高了自己的期待去閱讀類似《如何閱讀一本書》,看完以後卻是雲里霧裡,我還是沒明白以後我要怎麼改正我看書習慣,我上豆瓣給個一星,也合邏輯。

那位姑娘的微博,我現在還關注著,前幾天突然更新了一條久違的微博:「從來沒有人讀書,只有書中讀自己,發現自己或者檢查自己。——羅曼·羅蘭」

雖然不能說是對問題的正確解答,卻可能是很多你覺得是爛書,但是評分很高的一部分原因吧。


刷了下回答。看到 安娜卡列尼娜,王小波的三部曲,平凡世界之類的上榜。我突然覺得這個問題的另外一個面是,到底有多少稀爛的讀者?


《誰動了我的乳酪》。


絕大部分成功學雞湯都應被打入此列


張德芬的書,把靈修類的一些書生吞活剝,讀書筆記似的中心思想用文筆生硬的故事拼湊起來當成自己的理論賣錢,很多善男信女點贊覺得警醒心靈。


我覺得是卡耐基的


大數據時代

完全是被書商借大數據這個概念抄起來的一本水貨!


書這種東西,看的時間段不同差異很大的。

● 以前看三毛的書,冰心的書,現在就很少會去看了。說明書有時間性。有些書過了那個階段 就不會再有很強烈的共鳴了。

● 不過唐吉可德卻能經常翻出來看看。說明有些經典的半衰期更長。

● 高中的時候開始讀紅樓夢,之後每隔幾年都會重讀,重讀的感覺是不一樣的。說明有些書會隨著閱歷的增加給人不同的感覺的。

當然肯定會有一無是處的書,也會有各個年齡段各個階層都喜歡的書,不過會很少。喜歡郭敬明的書的人等過幾年你再問他還喜不喜歡郭,他有可能會感嘆自己當時怎麼會喜歡那種書呢。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看一兩頁完全無法繼續下去 不懂為何會火起來


貨幣戰爭


爛書是大多數人的選擇。對成熟讀者而言是爛書的,也許對初入書海的人是好書。重要的是成長。當年家中只有契訶夫短篇小說選,繁體豎版那種。無聊時才翻翻。漸漸喜歡上但現在不看了。真有好書各位能沉心看不?我大概做不到。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