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 和 新教 的主要區別是什麼呢?

一個有教皇,一個沒有教皇,還有其他的區別嗎?

美國有哪幾個 主要的流派呢?


站在教外人士角度看,如果新教僅指受改革宗影響的諸教派,不包括自由派神學以及20世紀一干妖魔鬼怪的話,新教和天主教區別非常非常大。

新教極其特殊,它和世上所有其它主流宗教都有極遠的距離。天主教雖然和新教用著幾乎相同的經書文本,卻並不比多神教、伊斯蘭教、自然神論更接近新教多少。

新教的特殊性在於強調救恩的無條件,以及人力不能自救。它完全摒棄了傳統宗教里靠做好事得救的功利性,完全擺脫了用積攢功德與神討價還價的元素,完全否定了教徒的自傲和優越感。

新教的道德教化來自於「我是個根本不配得救的罪人,但主仍然看中了我,我何德何能當此榮幸,只能戰戰兢兢活出信徒的樣子,否則良心何在」,而不是「吸收了一個潛在信徒,經驗值+3,給慈善組織捐了100,經驗值+5,罵人一次,經驗值-1」。


天:十字架上有人

新:十字架上沒人

天:瑪利亞無原罪

新:瑪利亞是凡人

天:死去的聖徒為我們向上帝祈求

新:只有耶穌才能為我們在上帝面前祈求

天:教堂有雕像

新:教堂無雕像

天:教會和聖經是最高權威

新:唯獨聖經是最高權威

天:信徒向神職人員悔改(告解)

新:信徒直接向上帝悔改

天:各種聖禮(儀式)

新:只有聖餐和洗禮

天:聖經有73卷

新:聖經有66卷

天:神職人員是認同的核心

新:神學觀念是認同核心

天:有地獄有煉獄

新:只有地獄沒有煉獄

天:禱告詞多是事先寫好的

新:禱告詞都是臨場說出來的

天:禱告詞很多是唱出來的

新:禱告詞是說出來的

天:神職負責人員是上級按立的

新:由類似議會的同工會決定(當然中國教堂的神職人員也是上級決定的)

天:神職列表,教宗,樞機主教,主教,神父……

新:神職列表,牧師,全職同工。

天:神職不可以結婚

新:神職可以結婚

天:聚會活動流程……(此處省去1000字)

新:聚會活動流程,唱詩然後講道,最後主禱文

想到新的再更新~


摘自《信仰周刊》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分歧有很多方面,但根本上都是從成義這裡衍生出來的。詳細區別:答:天主教與基督教有共同點及相異點:以下分七項答覆:

⑴同根分枝⑵基本信仰⑶基本敬禮⑷基本倫理

⑸傳道使命⑹行政組職⑺主內合一

一.同根分枝:從信仰根源及教會歷史作簡要分述

1.同根:從信仰根源看,由主耶穌建立的教會,是至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和初期信友傳下來的教會。在這信仰根源上,沒有區分「天主教」、「基督教」的名稱。

2.分枝:從教會歷史看,原本是合一的教會,在歷史中有二次大分裂:公元1054年,合一的教會分成二個教會:東方教會和西方教會。東方教會,史稱希臘公教會或東正教;西方教會,史稱拉丁公教會或羅馬公教會。東西方教會在信仰根源上,可說完全相同,而在表達信仰及敬禮上,卻有各自的特色;在教會行政上,各自分治,東正教由其首席教長以象徵性領導,羅馬公教會由教宗以實質性領導。為辨別這兩個公教會,一般稱希臘教會為東正教(ORTHODOX),稱羅馬公教會為 ( CATHOLIC中譯:天主教 )。16世紀從羅馬公教會再分枝的基督教,主要有四個教派:

(1)路德教派 (信義宗)LUTHERAN CHURCH ──── 1517年

──重洗派 ANABAPTISTS ────────── 1534年

──士文克特派 SCHWENKFELDAINS ───── 1539年

──門諾會 MENNONITES. ────────── 1545年

(2)慈運理派 ZWINGLIANISM. ────────── 1523年

──清教派 PURITANS. ──────────── 1559年

──公理宗教會CONGREGATIONAL ────── 1581年

3)聖公會 ANGLICANM CHURCH ───────── 1534年

(4)長老會 PRESBYTERIAN ─────────── 1537年

──加爾文派 CALVINISM ────────── 1541年

以上(1)至(4)教派,一般稱為基督教。這四大教派可說是後來400多個基督教派的源流。其中聖公會因延續宗徒的「主教」品位,因此,聖公會在信仰、聖事禮儀、行政體制,都與羅馬公教會相近。羅馬公教會在16世紀──明朝末年,由羅明堅和利瑪竇,二位傳道士來到中國後,他們在1583年,把羅馬公教會CATHOLIC CHURCH 以中文譯用「天主教」,以別基督教在中國譯用的「基督教」。

以下只分述初期基督教在16世紀從天主教分枝後的同與異:二至七項

二.基本信仰:兩教信仰淵源、聖經數目、講解聖經、基本信仰、人得永生、之同與異

1.信仰淵源:兩教都根據聖經──舊約和新約:上主對人的啟示,人對上主啟示的回應。天主教信從聖經,也信從聖傳,即宗徒及歷代教會的傳承。基督教只信聖經不信聖傳。

2.聖經數目:天主教聖經─舊約46卷.新約27卷.合計73卷。

基督教聖經─舊約39卷.新約27卷.合計66卷。

基督教舊約少7卷:多、友、巴、智、德、加上、加下。因為這7卷舊約是用希臘文寫成,其中加下12:38-45為亡者獻祭,涉及煉獄的存在,因此,這7卷舊約,不被基督教承認為聖經。

3.講解聖經:天主教強調全球統一的聖統制,由聖職人員依照訓導權核准的聖經註解,講解聖經;基督教強調地方教會及每人直接由聖靈指引,信友可自由講解聖經。

4.基本信仰:兩教根據聖經共同的基本信仰包括:(1)信拜唯一至愛的上主(2)信傳上主創造天地萬物和人類(3)信傳上主一體三位在耶穌身上救贖人類,死亡及復活(4)信傳聖靈(神)恩賜信從聖子耶穌的人,獲得永生、肉身復活,共享天國榮福。

5.人得永生:天主教強調,信望愛三德,是人得永生的必要條件;相信有賞善罰惡的天堂、煉獄、地獄。基督教強調,信耶穌必得永生──因信成義,不靠人的行為;相信有賞善罰惡的天堂、地獄、無煉獄。

三.基本敬禮:兩教敬拜上主、敬禮聖賢、聖事祈禱、之同與異

1.敬拜上主:兩教在禮儀祈禱時,都共同「敬拜」唯一上主一體三位,及天人的中保耶穌基督。

2.敬禮聖賢:天主教「敬禮」聖賢包括:聖母、天使、聖人、聖女、人類歷史中的聖賢,祖先;並繪製有形象的耶穌,聖賢和祖先的牌位,表達敬意、效法善行、彼此相通、請求轉禱上主.基督教依照舊約禁拜偶像(申5:6-10),只以耶穌為天人中保,不敬禮聖賢、祖先。

3.聖事祈禱:天主教有七件聖事禮儀,即聖洗、堅振、聖體、告解、聖職、病老傅油、婚姻.以彌撒感恩祭典為中心,全球有統一的團體祈禱經文,也有地方教會自行編用的祈禱經文。基督教各教派都有聖洗聖事,而無彌撒聖祭、也無其它聖事;聖餐(聖體)也只是紀念主耶穌的最後晚餐;團體祈禱,注重讀聖經、講道,獻唱聖詩、祈禱。

四.基本倫理:兩教都強調該遵行上主十誡,並以主耶穌所教導的:「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你們一樣」為互愛的準則。

五.傳道使命:天主教較注重普世教會及用天主教教理傳道,推展修會男女會士到世界各地傳道、建立教會;地方教會則由聖職人員負責牧靈工作;而忽略信友的傳道使命。梵二大公會議(1962-1965 ) 重視地方教會,並積極推動信友傳道的意識及傳道工作,並以當地文化傳道建立地方教會。基督教開始就以信徒和地方教會為主體,注重信徒直接用聖經傳道及擴展地方教會。而較忽視當地文化。

六.行政組織:天主教注重從上治下的聖統制,以教宗治理普世教會。以教區主教治理地方教會。

基督教以信徒和地方教會為主體,由信徒選出的「長老團」,集體治理其地方教會。

七.主內合一:自16世紀基督教從天主教分離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在這期間,基督教分枝有數百教派,但在基本信仰上,天主教與基督教各派,可說在主內同根、大同小異。

答合一的宗旨:本著天主是愛,凡是包容凡是相信「所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哲理雖異,目標則一。每一種宗教都強調人類的改善、愛心、尊重他人和分擔他人的痛苦。在這方面,各種教的看法和目標都大致相同。-第十四世達賴喇嘛」。有了眾多的共同點各宗教都在努力實現同歸一牧同屬一棧的理想,

基督教為了促進各教派的交流共融,設立了「普世基督教協會」;天主教召開梵二大公會議,除了革新整體教會,並以大公主義法令,從彼此的共同點交談,合作促進所有基督徒合一;梵二後,也設立基督徒合一秘書處,積極推動與基督教兄弟姊妹互訪交流、共同祈禱。

在主內合為一體是主耶穌的心愿和遺言:「父啊!願眾人都合而為一,願他們在我們內合而為一,如同你在我內,我在你內,使他們完全合一」( 若17:21-23)

有些基督教人,因對天主教了解不夠,看天主教恭敬聖母。遂產生誤解,當人問起基督教與天主教有什麼不同時,他們便答覆說:「基督教拜上帝、拜基督,天主教拜瑪利亞,天主教是瑪利亞教。」這種誤解答覆,引起一些教外人的相信,也引起更多教外人的質疑,遂向天主教提出此問題,尋求解答。的確,最近廿多年來,本人在堂區從事福傳及牧靈工作,教外成年人前來研究教義者,頗不乏人,幾乎沒每一個人有都提出此問題,要求解答。有些教友也說,他們教外親友,有時也問此問題,但他們不知如何答覆。可見此一問題,在福傳工作上的重要性,不容我們忽視。

  為答覆此問題,首先敘述基督教的創始和派別,繼則說明天主教與基督教有什麼不同,最後述說天主教雖然恭敬聖母瑪利亞,但並非瑪利亞教,而是名正言順的天主教。

  一、 基督教的創始和派別

  天主教乃救主基督所創立,是從宗徒們傳下來的教會,遵守基督所教導的一切教義、誡命和凈化聖化人靈的聖事,沒有改變、加添或刪減。基督教是於公元十六世紀初葉自天主教分裂出去的教派。最初的教派有三支:一是路德教派,路德原是德國天主教奧斯定修會的一位神父,他曲解教義,主張人只靠信德即可成義得救,不需行任何善工。因拒絕教會的多次勸導,終於一五一七年在德國威登堡教堂發表了他自己的信仰主張,自天主教分裂出去,成為路德教派。二是加爾文教派,加爾文是法國人,生活在瑞士日內瓦,與馬丁路德同時,除同意路德所講的「人只靠行德即可成義得救」的主張外,還提出他個人的主張「人的成義得救早由天主所預定」,結果也由天主教分裂出去,自成為加爾文教派。三是英國教派,由英王亨利八世開始,他因欲休加達利納皇后、另娶宮女寶蘭為後,未蒙教宗允准,遂於公元一五三四年自天主教分裂出去,成立了英國國教,自立為國教教宗。

  上述三個教派各自成立後,每個教派內的信徒,又因在信仰上意見分歧,遂又各自分裂,漸漸產生了許多新教派,例如從路德教派又分裂出福音教、美已美會;從加爾文教派又分裂出唯一神派、清教徒、公理會、長老會、浸禮會等;從英國國教又分裂出聖公會、高級教會、低級教會、自由教會、牛津教會等。基督教之各教派,在過去四百多年內,已分裂為一百多大小不同的教派。在歐美各國,基督教各教派統稱為「誓反教」,乃因當時路德教派在德國得勢後,嚴禁天主教舉行彌撒聖祭。數年後,即於一五二九年,斯倍爾國會又宣布恢復天主教舉行彌撒聖祭之自由,當時國內五個皈依路德教派的王后和十四座城市的路德教信徒,群起誓死反對,稱自己為誓反教派。自此以後,自天主教分裂出去的教派都稱為誓反教,以示與天主教分離之意。待日後他們來到中國傳教時,因為中國環境與歐美不同,他們覺得誓反教之名有欠和善,遂以基督教之名取爾代之,稱為基督教。

  二、基督教與天主教的不同之處

  基督教個教派在信仰天主(上帝)和基督救主這些大前提上,與天主教並無不同;但在奉行天主(上帝)和救主基督所啟示的教義,誡命和凈化聖化心靈的聖事上卻大有不同。茲略志如後:

  ·在成義得救的大事上,基督教各教派除聖公會外,其它各派都主張人只靠信德就可成義得救,不需要行善工。天主教卻按基督的教誨,主張人的成義得救,一面靠信德,一面要遵照天父的旨意取生活行善工。

  ·在天主三位一體的基本教義上,天主教完全信奉不渝。基督教中有的教派接受信奉,有的教派如唯一神派和耶和華見證人派則予以完全否認,他們只信有一個天主,不信一個天主有三位:父、子和聖神。關於耶穌所離的七件聖事,天主教都一一遵行。基督教除聖公會外,其它教派只奉行聖洗聖事。對聖體聖事,他們則稱之為聖餐,只舉行耶穌在晚餐廳成聖體聖血時所舉行的禮儀,以資紀念,但並不相信餅酒於祝聖后即真變成耶穌的體血。對其它聖事,如堅振、彌撒祭祀、告解、病人傅油(終傅)、聖秩、婚配等聖事都予以刪除。在婚姻上救主基督曾鄭重聲明,不許離婚。天主教世世代代謹守不渝。基督教各教派卻准許離婚。

  ·關於教義來源,按天主和救主基督的傳授,教義的來源有二,即聖經和聖傳,稱為信德寶庫。天主教自宗徒時代迄今,世世代代忠心保管此寶庫。基督教各教派卻只承認聖經為教義惟一根源,對聖傳卻拒不接受。

  ·關於聖經的卷數目錄,天主教的聖經共計七十三卷,其中舊約四十六卷,新約廿七卷。基督教的聖經卻只有六十六卷,其中新約廿七卷,舊約卻只有三十九卷,因為他們把舊約中希臘原文的巴路克、多俾亞傳、友弟德傳、智能篇、德訓篇、瑪加伯上及瑪加伯下七卷予以刪除,不承認這七卷為聖經。聖經是天主的聖言有客觀的正確真意,為此在解釋上有應守的客觀標準,個人不能主觀的自由解釋,以防聖經原意變質,猶如國家的憲法不能由每個國民自由解釋一樣。天主教對此標準,非常尊重謹守;基督教各教派卻拒不接受,主張每個教徒都可自由解釋聖經。倘若兩人的解釋彼此不同、甚至不和諧時,他們認為雙方的解釋都是正確的,每人都可按著自己的解釋去了解聖經。就因如此,基督教內才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教派,各行其事。

  ·關於敬拜天主及救主基督之禮,天主教非常注重禮儀生活,俾能促進天人感應。為此每主日為教友舉獻彌撒祭祀;每年復活節前舉行聖周特別典禮;為敬拜聖體,常年內屢次舉行聖事及聖體降福;為恭敬耶穌聖心,每月舉行首星期五敬禮;為喪葬舉行追悼禮儀等。這些禮儀能激發參禮者敬拜天主和救主基督之心,使人體認到天人感應之親切,加強信仰生活。基督教各教派卻不重視禮儀生活,即在主日禮拜中也只有讀經、講道、唱聖詩而已,其它禮儀生活,則付諸闕如。

  ·在信仰生活內容及教務行政上,世界各國天主教會信奉同一教義,遵守同一誡命領受同一凈化、聖化心靈的聖事,參與同一祭祀天主的彌撒典禮,又在同一元首基督在世代表一羅馬教宗的領導下,向普世萬民宣揚福音,引導他們歸信天主,獲得基督的救贖大恩。基督教各教派則不以為然,在教義及聖事上各教派彼此不同,在教務行政上更是各自為政,各行其事。

  ·對耶穌基督的母親瑪利亞,天主教予以適當的敬禮,第一,因為她是耶穌的母親,他養育了耶穌,當耶穌代人贖罪受苦受難時,她在精神上分擔了耶穌的痛苦。耶穌基督都很敬愛她,我們作為基督信徒的,對她也應該予以尊敬。第二,因為聖母瑪利亞擁有許多美德,如服從天主、謙卑自下、忍耐寬仁、慈善助人等,是我們為人處世的榜樣,值得我們效法敬重。不過天主教恭敬聖母瑪利亞,並不認為她是神明主宰如同天主或基督一樣、能降福免禍,只認為她是我們在基督前的中保,她在耶穌基督前說話又力量,她能為我們轉求、為我們求得天主的豐富恩寵,加強我們的信仰生活,能更虔誠的事奉天主或救主基督。基督教各教派並不恭敬聖母瑪利亞,他們認為聖母瑪利亞與其她一般婦女一樣,為什麼要恭敬她?有的教派還反對恭敬聖母,甚至譴責、曲解天主教恭敬聖母之本意;有的教派還公開誣衊說:「天主教不崇拜上帝,不崇拜耶穌基督,只崇拜聖母瑪利亞,天主教是瑪利亞教。」社會上有許多人受到這種誣衊的宣傳的誤導,寧人遺憾。

  ·關於供奉聖像之事,天主教許可在教堂或教友家中供奉聖像,比如耶穌苦像、耶穌聖心像、聖母及其它聖人聖女像等,供教友瞻仰敬禮;其目的非為引人尊敬該像本身,乃為助人引發睹像思人之心,比如目睹耶穌苦像,內心就會想起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代人贖罪之大恩;目睹耶穌聖心像,就會想起耶穌聖心愛人之深;目睹聖母像,就會想起聖母的慈悲為懷。天主教供奉聖像,猶如我們供奉父母的像照一樣,供奉父母像照之目的,乃為睹像思親,天主教供奉聖像之目的也是如此。基督教各教派反對供奉聖像,認為是崇拜偶像,罪惡行為;不過他們卻把十字架供奉在他們的教堂頂上,令人瞻仰尊敬,不認為是偶像崇拜,這種矛盾作風,令人莫解。

  ·關於祭祖之事,天主教過農曆新年時,遵照中國傳統禮俗舉行祭祖典禮,因為按先哲立禮之本意,祭祖乃為提倡孝道,發揚祖先遺留美德,以達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之目的。這與天主十誡第四誡相符合,對在中國人中傳揚基督福音也有助益。基督教各教派反對舉行祭祖典禮,認為在祖先碑位前舉行祭拜,是崇拜偶像之惡罪行為。

  ·關於創造宇宙萬有的真神主宰之名稱,天主教方面當明朝末年利瑪竇神父剛到中國傳教時,曾用中國經書上所用之「天」或「上帝」之名,最近又用「神」之名稱。關於天主三位一體中之第三位,天主教從聖經原文譯為「聖神」,基督教方面則譯為「聖靈」。

  聖經上有許多人名或地名,由於音譯之故,天主教與基督教所譯者,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不同者頗多,茲略舉數則:地名方面,耶穌誕生之地,天主教譯為白冷,基 督教譯為伯利恆。耶穌成長之家鄉,天主教譯為納匝肋,基督教譯為拿撒勒。人名方面,耶穌的宗徒如伯多祿、保祿、瑪竇、馬爾谷和若望,是天主教按拉丁文所譯者;基督教方面則按英文譯為彼得、保羅、馬太、馬可及約翰。其它不同譯名尚多,茲不多贅。

天主教是耶穌基督親自創立的教會,在天主教會史上,教會經歷兩次大分裂,一次是1054年東正教的分裂,另一次也就是馬丁路德的分裂了。因為馬丁路德創立的新教(在中國被誤稱為基督教)在中國有較快的發展,所以本文就重點介紹之。話說天主教會發展到一五一七年,德國的馬丁路德神父出於對教宗的種種不滿而離開了天主教會,把聖經和教義做了一些改變後另創新教,但兩個相似而又不同的教派,都相信同一位天父,就是創造、救贖和照顧人類的天主(基督教弟兄稱「神」或「耶和華」),並相信天父所打發來的耶穌基督為全人類的救世主,因此人們為區別兩個不同的教會,把天主教稱為基督教舊教(即原始基督教),而把馬丁·路德所創立的新教(Protestant,原意是「抗議」)誤譯為「基督教」,在學術界則稱為「抗羅宗」。在國外,基督教(Christianity)是指所有相信耶穌基督的各教會的通稱。在中國,學術界漸漸用「基督宗教」來概括所有信耶穌基督的教會。

  天主教保留了耶穌立教時創立的教會體制,承認聖伯多祿(彼得)的繼承人羅馬教宗為普世基督徒的精神領袖,並接受他的領導,天主教的主教、神父和信徒都是接受教宗領導的,因此天主教會內也就沒有派系之爭,在基督教的圈子內,有各種大小不同的派別與分支,例如浸信會、中華基督教會、聖公會、循道會等等,這些教派在教義、禮儀、傳承方面亦有不同程度的差異,難以用「基督教」這個籠統的名詞去代替。相反,天主教由於在組織上和傳承上都是統一的,所以也就比較能符合耶穌基督的意願,因為耶穌曾為他的信徒們能夠合一而向天父獻上懇切的祈禱。現在最理想的情況是在統一的目標下,各自發展多元的信仰觀,讓各人互補不足,就像拼圖遊戲一樣,用不同形狀的拼塊,才能拼出完整的圖畫,但若沒有統一領導,就難有成功的一天。基督教在對聖經的經文注釋、教宗的權威、禮儀的施行、教會有形制度的觀點也不盡相同。然而,正因為這些不同,彼此更有可能互相豐富對方的內涵,這當然要求大家共同抱著開放、包容和誠懇的態度。其實,大部份的基督教徒都對天主教徒十分友善,合一運動在全世界都已扎了根。

  說到兩教的不同,我們還要留意一點。

  在對聖經經文的解釋方面,基督教受其創立人馬丁·路德的影響,較為強調聖經的絕對性,鼓勵自由解經,因此在釋經學方面的發展和著作固然較為豐富,但由於沒一個明確的訓導權威,因此也容易有派系之爭和異端邪教的出現,天主教卻鼓勵信徒在教會訓導和傳承中去了解聖經經文的意義,在有關信仰與倫理道德方面要服從教會的訓導,在其它靈修、心得方面皆可有個人的感悟。

天主教強調祟拜唯一的天主和他所打發來的耶穌基督,但教會認為在教會的歷史當中,曾有不少信徒(包括聖母)都以自己的生活榜樣,見證並宣講天主的愛,有些甚至為信仰犧牲而殉道。教會也更相信諸聖相通的道理,於是教會在禮儀中除祈禱上主外,也呼請聖母瑪利亞、眾位聖人聖女為世上的信徒代禱,同時教會也呼籲信徒去默想這些人的行為,讓信徒效法,以達到與天主更加接近的目的。有些人之所以是「聖人聖女」,並不是因為他們的「功德」,而是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天主的勝利和光榮,他們是「聖」的,因為他們在天國上所接近的天主是「聖」的。特別在敬禮聖母瑪利亞方面,天主教會強調不僅她是主耶穌的母親,也是每一位基督徒的母親,因為主耶穌在十字架上臨死之前,把他的母親托咐給了他的愛徒,每一個願意爭做基督愛徒的人,也應把主的母親做為自已屬靈上的母親迎接到自已的信仰、家庭、教會團體中。聖母瑪利亞在世上助人為樂,在天國上更不會忘記每一位呼請她的人。而基督教徒則認為,只向基督祈禱即可,不必通過聖母瑪利亞及聖人聖女的代禱,因為他們擔心這樣會降低基督的地位。

天主教相信,天主固然可以直接地給予人恩寵,但天主也有藉著一些人或事給人祝福和恩典的自由,而事實上,無論在舊約或新約時代,天主常借著一些標記與人來往,主耶穌也建立了七件聖事,為幫助人在人生重要的時刻,例如出生、患病、成婚、死亡、為生命的方向選擇是否出家修道時體驗上主的恩惠,與主建立親密的關係,透過領受這些聖事,讓生命活得更豐盛。這七件聖事是洗禮、堅振、懺悔、聖體、病人傅油、聖秩、婚姻。基督教強調個人與神的「直接」來往,認為個人的認罪、禱告、靈修、或默想,已能夠直接與神建立關係,無需太多外在的儀式,因此許多基督教派,只有洗禮和聖餐,有些也包括婚姻禮儀,其它聖事早已失傳。告解(或稱修和聖事)卻很難被基督教派接納,他們認為主教、神父也是人,怎能赦免人的罪,天主教也認為只有天主才能赦罪,但主教、神父負有傳自宗徒們的神權,他們是靠神權、而非靠自已的能力赦罪。主耶穌在復活後把赦罪權交給了宗徒們,他說:「你們赦免誰的罪,就給誰赦免,你們不赦誰的罪,誰的罪就存留不赦(新約《若望福音》20章23節)。」不過,天主也是慈悲的大父,一個人在非常的情況下,無法找到教會神長,他只要向天主懺悔,天主也寬赦。

最後,天主教相信天主借著耶穌基督已白白地寬恕了人的罪惡,但人仍是軟弱的,人與天主恩寵合作的程度也不一樣,這些都影響著我們的成聖,因此一般人死後都要經過一個凈化的階段,也就是「煉獄」,因此天主教就有為亡人祈禱的習慣。而基督教徒都不知道有煉獄,因為所有有關「煉獄」的聖經經文都已被馬丁·路德刪除(如舊約《瑪加伯下》12章38-45節),或另作其它的解釋,所以也就不重視為亡人祈禱。

我們天主教和基督教都信奉唯一的主、耶穌的教誨,生命的尊貴、人生的積極意義等等,在這些課題上,兩教的信徒都往往可以手牽手、肩並肩地共同面對歷史所賦予的使命。在許多地方,雙方信徒也經常舉行共同祈禱,對於社會上不公義和不平等的制度及事件,亦共同表明立場,並一起為受壓迫的人服務。在很多場合,這些行動都證明了兩教信徒是有著同一個根的。根據主耶穌的意願,全球的基督徒總有一天要走向合一的,基督徒的分裂只是暫時的現象,每一個虔誠的基督徒應做一個和平的使者,積極推動基督徒的合一。

當然,我們亦得承認在歷史,特別是西方的歷史,兩教曾經因為對教義不同的觀點而互相攻擊,甚至釀成戰爭,到今天,在西方一些國家,特別是愛爾蘭,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基督教徒)手足相殘的事還是存在著。在中國大陸,教派之間互相指責的事亦屢見不鮮。這種情況是所有真正信服真理的基督徒所不願看見的。如果仔細分析,我們會發現這些事件其實和信仰扯不上關係,往往只是出於自私和驕傲,相信這也不是天主所願意看見的。這正好提醒每一位基督徒要作真理的僕人,卻不要企圖以自己代替真理,如此,我們才能成為世界的光,讓人認識那真理之源的天主。

以下是天主教與基督教在外觀上容易辯認的區別,以幫助你辯認你踏進的是天主教堂或是基督教堂:

·天主教教堂尖頂上有十字架,十字架各種各樣,堂頂也都有「天主堂」三個字樣。而基督教堂尖頂上也有十字架,一般都是紅的,堂頂有「基督教會」或「基督教堂」字樣,有的還冠有本教派的名字,如「真耶穌教」、「安息日會」、「以馬內利」、「哈利路亞」等等。

·天主教堂中,除中間有耶穌基督的十字架苦像外,兩邊有時還會有聖母瑪利亞、大聖若瑟等聖人聖女們的聖像,四壁還有耶穌基督走過的十四處苦路像。而基督教堂里一般只有一個紅十字架,內部設施比較簡單。

·天主教堂前堂中央都有一個祭台,為舉行彌撒禮儀而用,而基督教堂前面只一個小小的講道台,從不舉行彌撒。

天主教基督徒進教堂或祈禱前後都在額上、胸上劃十字,以表明自己是基督徒,而新教基督徒卻沒有這個習慣。

·天主教基督徒在教堂祈禱都是念統一的祈禱文,同心合意地按一定的曲調而頌念。基督教徒的祈禱則較為隨便,各說各的。

·天主教的聖經共有七十三卷,而新教的聖經只有六十六卷,在舊約中有七卷被馬丁路德刪除了,因為這七卷書是用希臘文寫成的,而馬丁路德只承認用希伯來文寫成的三十九卷舊約聖經。

·天主教會的神職人員被稱為教宗、主教、神父,且都是奉獻度獨身生活的。而新教的神職人員因教派的不同而也有不同的稱呼,在長老派里稱為「長老」,在路德派被稱為「牧師」,在其它小教派里被稱為「神的僕人」、「某某兄弟」、「某某同工」。在聖公會派里也有被稱為「司鐸」及「主教」的,新教的神職人員都是結婚度世俗生活的。新教里沒有修士、修女。

·天主教把最高的上帝稱為「天主」或「上主」,一個天主包含有三位,就是聖父、聖子、聖神。基督教把最高的神稱為「神」或「耶和華」,三位一體的上帝就是聖父、聖子、聖靈。


謝謝邀答。陳陳已經答得很好。幾點補充:

在羅馬天主教時期以前,基督教就已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初代教會所遭受的迫害沒有了(正是殘酷的迫害和殉道的信徒催生了教會並促成其壯大),教會內部反而開始出現世俗化和結構化的問題。到了羅馬天主教時期,教會有了很高的社會地位(而且出現「政教合一」),很多內部的問題卻更加嚴重,教廷有權有錢但偏離聖經,神職人員不追求屬靈甚至道德腐敗,信徒讀不到聖經,卻被教廷和神職人員壓榨愚弄。。。教會內外的改革的呼聲終於導致十六世紀以馬丁路德加爾文等為改教代表人物的宗教改革。

參見:《基督教發展簡史》

http://laikan.com/GODSWORD/worker/worker_8.htm

宗教改革的「改革」跟通常我們所稱的「改革」的意思不盡相同。宗教改革的主旨是糾正當時的羅馬天主教系統內的一些違背聖經的錯誤,宗教改革的口號是「回到聖經」,表明其真義是從中世紀天主教教庭和教會「摻雜」了的教義、儀規等等裡面解放出來,返璞歸真,回歸聖經真理的源頭(所以有時候「reformation」一詞也翻譯成「歸正」)。然而改教家們並沒有對他們以前的歷代教會和聖徒的所有的傳承都採取全盤否定的虛無主義態度,他們對歷史上的合符聖經真理的教義和神學(比如三位一體論和「因信稱義」的教義)是持繼承、發揚、借鑒的態度的。但是同時,他們勇敢地站出來對羅馬天主教系統裡面的 違反聖經的教導和做法進行了批判和抗爭(「新教」英文是Protestant,原有「抗議者」之意)。在教義和神學上,新教提出「唯獨聖經」,「唯獨恩典」,「唯獨信心」和「唯獨基督」等主要觀點,以與天主教相區別。 (見陳陳的回答。)

宗教改革帶來其它一些重要的變革。教義神學上的分歧也帶來傳統和制度上的改革,最終因為分歧難以調和也就導致了新教跟天主教的分開。新教不認同教廷制度和「聖品階級」(主教,大主教,教皇等),而強調「信徒人人皆祭司」,每個信徒可以直接向上帝禱告,而不需要經過神職人員的中介做「告解」(懺悔)。新教不承認教皇的權威,不承認「教皇無誤」(只堅持「聖經無誤」)。 天主教至少有七個「聖禮」,神父和主教的主要職責包括主持這些聖禮,神父和主教不能結婚。新教只守聖經裡面教導的洗禮和聖餐,新教的牧師和傳道人以傳道講道牧養(關懷)教會的弟兄姐妹為職責,可以全職或兼職,也可以結婚。天主教有「修道」制度,修士和修女必須守童身(不能結婚)。新教沒有「修道」制度。新教與天主教在對瑪麗亞(耶穌的母親)的看法、對聖像的看法、對聖餐的意義的理解等方面也有不同。天主教的教堂里有聖母和聖徒的像,新教的沒有。天主教尊瑪麗亞為「聖母」,而新教只相信她是一個值得尊敬的順服上帝的婦人。天主教相信聖餐的餅和杯(葡萄汁)真的是耶穌的身體「變質」而成,新教相信聖餐是為了紀念主的受死與復活,餅和杯是屬靈上的象徵。。。

宗教改革也給西方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帶來很多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參見:

《宗教改革思潮對歷史文化的巨大影響》

宗教改革思潮對歷史文化的巨大影響|http://www.GODoor.net

需要說明的是,今天的天主教也是經過了一些內部的改革的,而且(正如新教內部也存在多元化一樣)天主教內部也存在多元化。比如有些天主徒也並不崇拜教皇,不崇拜瑪麗亞等等。我自己是新教的信仰,所以以上的看法是從我自身的角度來看問題,雖然我盡量做到「客觀」,但我的看法必然會受自己的立場的影響。新教信徒對天主教的看法也是多元化的。有的只是把天主教看成基督教

內不同的宗派,但也有的把天主教看成離經叛道的異端。我自己認為「異端」的看法可能過於偏激。我個人雖然不認同天主教的一些教義神學和制度,但是我相信很多天主徒是清心愛主,「敬天愛人」的,我跟他們的信仰沒有本質的根本的絕不能妥協的差別,他們是我主內的弟兄姐妹。當然其他新教信徒可能會覺得我的看法太過「開明」。我在網上看到過不少新教的弟兄姐妹對天主教的批評,我認為相當一部分批評是建立在不了解和誤解之上的,既不公允,也不客觀,我自己不反對澄清新教與天主教的具體差異和分歧到底何在,但是我不贊成新教的弟兄姐妹對天主教進行不公允和不客觀的攻擊。


通常用中文所稱的「基督教」,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基督教」,包括「新教」、天主教和東正教。而狹義的「基督教」特指新教。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從耶穌基督復活升天到公元六世紀末是初期教會時期,從六世紀末到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前是中世紀教會時期,新教則是宗教改革的果實。如果從信仰的角度來看,基督教新教是正本清源、回歸聖經真理的基督教教會。

因此要明白天主教和新教的區別,必須探索宗教改革的歷史和信念。

在羅馬天主教時期,教會內部出現嚴重的世俗化,教廷的教導偏離聖經,神職人員道德腐敗,信徒被迷信籠罩。宗教改革的主旨是糾正當時羅馬天主教違背聖經的錯誤,回歸聖經真理的源頭。當然,改教家們並沒有對教會傳承採取全盤否定,而是繼承、發揚、借鑒歷史上的合符聖經真理的教義和神學(比如「三位一體論」和「耶穌的神人二性」等)。

在信念上,新教提出「唯獨聖經」、「唯獨恩典」、「唯獨信心」和「唯獨基督」等觀點,以與天主教區別。

1.唯獨聖經:天主教也相信聖經的權威,但同時強調教會傳統的權威,因此是「聖經加傳統」。而新教強調只有聖經是信仰的最高權威。新教的聖經只有39卷舊約和27卷新約「正典」,不承認「次經」和「偽經」。

2.唯獨恩典和唯獨信心:天主教對「因信稱義」的解釋,是人的得救是上帝的恩典加上人抉擇的結果,所以信心也包含行為(意味著人可以有功勞),而新教強調人得救唯獨因為上帝的恩典,人自己沒有一點功勞,只能靠信心接受恩典,而不能靠行為得救。

3.唯獨基督:新教相信人得救唯獨依靠基督中保的工作才得以成就,只有他無罪的生命和替代的贖罪才足以使人稱義,與父上帝和好。但天主教認為人可以靠基督、聖徒和馬利亞,而來到上帝的面前。

https://www.ai-wen.net/?q-815.html


天主教:我是老大,聽我的

新教:go be!


相對於新教,天主教更注重來世,它最高理想中的禁慾色彩更是顯著,因而信徒們會毫不為現世的利益所動。這種解釋正符合評價這兩個教派時的普遍傾向。對新教而言,這正好可以作為抨擊天主教生活方式中(無論是現實的還是想像的)禁慾思想的基礎;而對於天主教一方,這種解釋正好說明是新教將理想世俗化才使得世風日下。一位作家試圖用下述歸納來總結兩者對經濟生活的態度上的差異:「天主教徒更為平和,極少物慾;寧願過一輩子收入不高而簡樸寧靜的生活,也不願為獲得名利而整天尋求冒險與刺激,即使他們有這樣發財的機會。俗話說:『吃好睡好,二者不可兼得。』化用在這兩者身上,也就是新教徒樂於享受美食,而天主教徒則情願美美地睡上一覺。」


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公教)同源,有許多相同和相近的地方;然而,兩者分離已逾400年,在教義、神學、組織、制度和禮儀等方面,存在不少差別。

僅從外部來說,主要區別在於:

(一)基督教所用《聖經·舊約》有39卷;天主教的則是46卷。

(二)在我國基督教對所奉至上神稱上帝或神;天主教則稱天主,天主教即因此得名。

(三)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十字架都為橫短堅長,但基督教的十字架上沒有耶穌受難像(苦像);天主教的則有。

(四)基督教不供奉聖母;天主教教堂和信徒家中都供奉聖母像,且在聖母有無原罪的問題上兩者意見相左。

(五)基督教稱經常的崇拜活動為禮拜,形式靈活多樣,講道是一項主要內容;天主教的主要崇拜活動則為彌撒,以紀念耶穌的受難犧牲,程式是完全固定的,神父每天都做彌撒,除正台彌撒外無講經一項。基督教稱崇拜場所為禮拜堂,也可稱教堂;天主教則稱教堂或天主堂。

(六)基督教教堂內大多不設至聖所,有的也不設聖台,有聖台者布置也較簡單,一般鋪以白麻布,上置十字架、燭台、花瓶等;天主教教堂卻設至聖所(彌撒間),祭台上供聖體,點有常明燈作為標誌,普通教徒不得入內,祭檯布置華麗。基督教禮拜時,講道者站於前方之講台上,唱詩班也在教堂前方;天主教正台彌撒中,講經者則站於教堂內特設之講經台上,唱經班則在教堂後部之樓上。基督教徒禱告時不一定要下跪,懺悔時不須向神職人員告解,在劃十字時也不須蘸聖水,因此教堂內沒有跪凳、告解亭,入口處沒有聖水缸等設備;天主教堂則必有這些設備。

(七)基督教神職人員的聖衣較簡單,形式也不一(有的教會根本不著聖衣),一般為白袍或黑袍,有聖職者佩紅色或白色聖帶,用祭披的只見於個別宗派;天主教神職人員的聖衣則較華美,形式和顏色都有嚴格規定。


天主教認為教皇是上帝在地上的使者,人禱告需要透過神父等。而新教認為上帝在地上差遣了聖靈來做工,並沒有設立教皇這一職位,人可以直接像上帝禱告。


天主教強調教權,國王都需要教皇加冕才算正式

東正教信奉君權,教會只是沙皇的棋子

新教主張人權,個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大家答案寫這麼長估計沒啥人看。我說幾個顯著的特點吧。

天主教教堂里放的是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新教里是一個十字架,沒有耶穌人像。

天主教認為聖母瑪利亞也是聖神,而新教認為她只是耶穌的母親凡人。

天主教神父不能結婚,有些新教神父可以結婚。

大概是這些,如有錯誤歡迎指正。


一、宗教上的稱謂不同

我國宗教界稱之為「基督教」的教會,在國際上和學術界稱為新教,也稱基督新教,以區別於天主教和東方正教。1807年基督新教才正式傳入我國,在中國民間稱之為「耶穌教」,因此,基督教這一名稱在我國境內單指新教。

國際上,基督教是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新教的統稱,這三個教會的信徒都稱為基督徒。在三個教會中,天主教會是原始基督教會的直接延續和繼承者,又稱羅馬公教,也就是普世大公教會。東正教是在1054年由天主教分離出來的東方教會,也稱為東方正教,1965年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後,逐漸與天主教共融,成為組妹教會。結束了東西方教會長期分裂的局面。「天主教」一詞是明朝時期著名傳教士利瑪竇結合中國教友的信仰習慣,將中國的羅馬公教教友稱為天主教徒。其中「天主」指的就是中國老百姓心目中的「老天爺」。

二、基督新教的由來

由於羅馬帝國的分裂,形成東西羅馬帝國,在歐洲形成了羅馬為中心的西方拉丁禮天主教會和以拜占庭為中心的東方教會,當時還沒有基督新教會。然而歐洲中西部形成一個獨特的「神聖羅馬帝國」後,天主教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神授王權,天主教成為神聖帝國的最高精神體系,也遠遠超過了東正教的發展,天主教成為世界性的教會。十六世紀時,德國的一位天主教神父馬丁·路德因反對當時教會頒發贖罪券,而於1517年10月31日,在德國的維騰貝格大學用作布告欄的城堡教堂大門上貼出他的《九十五條信綱》。實際上信綱本身並沒有激情的火花,也沒有否認教宗的赦罪權,只是學術的論辯,他提出反對所謂赦罪券的無限擴展。然而這一信綱的發表連路德本人也沒有想到會傳遍德國及歐洲部分地區,從而引起軒然大波。1518年6月羅馬教宗良十世(也譯為利奧十世)要求馬丁·路德到羅馬申辯。由於當時德國諸候弗里德里希暗中支持路德,他拒不從命,而且與教會展開了論戰。後期路德與修女波拉結婚,放棄了聖職,當時許多神父、修女、教友在當地諸候的支持下跟隨了路德,德國教會出現了分裂。

1529年德國皇帝查理五世決定製止路德派的分離,召開了斯拜耶帝國會議,決定天主教的禮儀仍為德國教會的主要禮儀,並要求停止改革教會。同年4月19日,在會議上失敗的路德派諸候提出正式抗議書,因此歷史上將分離的這一派稱為「抗羅宗」「抗議派」「誓反教」,這標誌著基督新教正式產生了。1546年2月路德因中風病,病逝於德國艾斯勒本城。馬丁·路德生前新教只形成德國的路德會,其它新教各派都是他死後逐漸產生的。1534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為再婚而使英國天主教會獨立於天主教,建成英國國教——聖公會,其中保留了一部分天主教禮儀。1541年法國人讓加爾文在瑞士創立了長老會。上述三個教會是從天主教直接分離出來的,其餘基督新教各派都是從這三個教派中再度演變而形成的。例如公理會、浸信會、衛斯理會等。十九至二十世紀,新教又開成許多新建教會,例如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摩門教、救世軍、耶和華見證人、五旬節會(方言會)等。基督新教的歷史沿革不足500年,但派別林立,目前,大小各派已達八千多個,這些教會在世界上沒有統一的領導體系,自行管理,各自為政。中國境內的基督新教是清朝末年傳入,建國前各派分別禮拜,建國後實行聯合禮拜, 統一稱為「基督教」。

三、教會禮儀不同

1、天主教的主要禮儀 天主教會是耶穌親立,傳於宗徒伯多祿的教會,第一任羅馬教宗就是伯多祿,傳承 到現在為第266位教宗是若望保祿二世。全世界至聖統一,由教宗統一領導。羅馬聖座設於梵蒂岡,是聯合國成員國,也是歐元區國家。教會有七件聖事,分別是聖洗、堅振、聖體、懺悔、婚配、聖秩、傅油聖 事。天主教《聖經》為73卷,基督新教為66卷,舊約比基督新教多7卷。

2、基督新教的禮儀

基督新教早年脫胎於天主教會,其基本信仰與天主教一致。但其禮儀上在16世紀宗教改革後,取消了天主教會七件聖事,以及其它的大部分禮儀。主張因信成義和團契型教會,其教會活動主要為講道、唱詩、禱告。部分教派還有洗禮,聖餐大多數教派已不確認耶穌基督的臨在,所以不具備聖事的性質,除此之外無其它聖事性活動。

3、關於聖母瑪利亞

有些人以為天主教是敬拜聖母瑪利亞的,這是不正確的。天主教相信耶穌基督是天主,因相信耶穌基督而成義。從來沒有把瑪利亞當神敬,瑪利亞因聖神受孕,無染原罪,生育了主耶穌基督,成了救主的母親。教會歷來尊敬聖母,並把她的美德廣為傳揚。所以,人們才會有這樣的誤解。在《聖經》中,聖母是唯一被選參與天主的救贖計劃者。瑪利亞是耶穌的母親,耶穌稱信他的人為他的兄弟姐妹,所以,信徒稱瑪利亞為母親,尊敬聖母也是自然的事。

天主教會除了尊敬聖母瑪利亞外,還尊敬耶穌的養父大聖若瑟以及歷代聖人聖女。之所以尊敬他們,是因為他們在世時的功行,他們所行的一切都是彰顯耶穌基督的愛(1)天主教以羅馬教廷為自己的組織中心,承認教皇為最高領導(即承認在普世教會中的首席權),具有濃厚的"普世"以及"一統"的色彩。基督教則反之,不接受教皇的領導權威,認為教皇制是歷史的、人為的產物。因此,基督教沒有自己的權力中心,教派之間的聯繫鬆散。另外,基督教廢除天主教的教階制,主張教會生活多樣化,認為教徒無需神職人員即可與神直接交通,教徒就是司祭。而天主教則強調神職人員的中介作用,從而使神職人員享有一個較崇高的地位。

(2)聖經中的十五卷次經基督教一律不收入,天主教則收入其中的十二篇。另外,天主教還將不見之於《聖經》記載的、代代流傳的"聖傳"視為圭臬,而基督教則不以為然。基督教與天主教在讀經態度上亦有不同,基督教強調個人的發揮,天主教講究集體的注釋。

(3)天主教對耶穌之母瑪利亞特別恭敬,尊其為"天主之母",而基督教則沒有此一禮拜。天主教非常恭敬聖徒、天神、聖像、聖物,基督教的教堂中則見不到這些事物,在他們看來,這是偶像崇拜。

(4)天主教認為,聖事對於信徒的成聖、恩寵的賦予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是神人溝通的不可缺的渠道。基督教則認為,人是"因信稱義"。因此,即使在基督教保留著的兩項禮儀,即洗禮和聖餐中,其意義與天主教也大不相同。另外,天主教除承認"天堂"、"地獄"外,還承認"煉獄"的存在,基督教則只主張前兩者。

(5)天主教神職人員,按照教會傳統過獨身生活,不忌煙酒;而基督教的牧師則可以結婚,但一般忌煙酒。


拋磚引玉吧,以前學歐洲史的時候學了一些歐洲宗教。其實新教也不是鐵板一塊,互相之間也有不同,比如Anglican 其實本身和天主教區別不大,當時其與天主教的分裂是因為亨利八世(娶了六個老婆,砍了四個的那位)想休了aragon的凱瑟琳,然而羅馬教廷因為和西班牙的特殊關係不允,所以亨利八世就讓議會宣布自己是英國教的教主,但鑒於其實亨利八世其實本人(曾經)是很虔誠的天主教徒,所以在英國教裡面很多天主教的習俗都得以保留,顯著差別僅是英國教不承認教皇而是英王為宗教領袖。另外兩個16世紀比較流行的路德宗和加爾文宗(還有過一個anabapitism,但因為思想太「反動」後來被新教天主教雙方一起絞殺了)之間顯著區別在於吃聖餐(麵包和紅酒)時認為聖餐是在吃下瞬間變為耶穌之血肉,而加爾文宗認為耶穌精神處於麵包和酒之中,路德宗則認為聖餐就是耶穌血肉。另外路德宗認為只要信上帝,人就能得到salvation(出於馬丁路德對於當時羅馬教廷買賣死後的救贖的行為的憎惡),加爾文則認為一定要特殊的人來給予salvation。其他還有加爾文認為上帝萬能,這在路德宗里就不那麼重要。至於他們和天主教的區別…天主教要做七件事,從受洗到堅信禮到聖餐婚姻etc.但一個人不可能都做因為要麼做神職人員要麼婚姻。路德宗的就簡化很多了,只需要受洗聖餐和禱告罷了,神職人員有婚姻的權利,鑒於路德認為人應該專註於像神禱告故而廢除了一些他認為不需要的儀式,也是同樣原因新教(英國教除外)的教堂裝飾簡單,往往就是四堵牆一個頂+一排排長椅,因為那樣才不會分散人禱告的注意力。至於在美國流行的,個人認為加爾文宗(以及下面的各種分支)最流行,最初去的清教徒(puritan)就是加爾文宗的一支,另外在美東看到presbyterian(剛查了下叫長老宗…怎麼不叫長者宗)的教堂也不少。不過美國天主教徒應該也不少的,早先有德國移民,後來20世紀初又來了愛爾蘭人和義大利人,現在又那麼多墨西哥人。最後為了可以加秒,必須要說說新教興起的命運,這裡面有路德和加爾文這些改革者個人的奮鬥,當然也有神聖羅馬帝國的諸侯與皇帝的對抗以及英國想脫離歐洲大陸這樣歷史的進程。手機碼的,另外也不是專門研究宗教史的(要是想聊30年戰爭到可以哈哈)寫的不全歡迎補充。


推薦閱讀:

天主教本篤會、多明我會、方濟各會和耶穌會有什麼區別?

TAG:基督教 | 東正教 | 天主教 | 宗教 | 基督新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