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看待《IT 公論》中偶爾迸出來英文單詞?

昨晚聽第18期IT公論,由於這期三個人都齊了,所以我聽的也很專註。在3位主持人討論問題中突然語句中帶出了個英文單詞,由於知識面涉獵沒有那麼廣,所講內容比較生疏,導致完全沒有明白那句話是什麼意思,隨後聽下去的意願也大打折扣。隨後我翻閱了本期的提綱,也沒有發現之前所說的單詞,我覺得為了讓節目受眾更廣,也應該在提綱對於特定單詞有所說明。大家是什麼意見呢?


說實在如果我不看這個帖子,我都不知道有人對節目中出現的英文單詞反感。

其實我覺得這個節目中主持人用英文單詞用得很自然,而且也沒有什麼難的辭彙。

節目中常出現的英文單詞不是一般的辭彙,反而是一些人名、節目名、地方名等專有名詞。

我想估計樓主是聽到很多人名之後,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誠然這些專有名詞,不了解國外文化,是比較難反應過來的。

---

Edit (2014-8-10) :

被說廢話多,有點小傷感。。

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我特意記下了最新一期《IT 公論 - 虛擬現實與打飛機冠軍》中出現的一些英語,並進行分類:

蘋果相關:

Yosemite, Mavericks, Lion

Development Preview (dp)

Finder

Activity Monitor

Internet Recovery mode

recovery partition

optimized ipad storage

download and keep originals

/private/var/vm (slash = "/")

書籍、人名、網站:

The Information(網站)

Dilbert(網站)

William Gibson(人)

George Costanza, Seinfeld(電視劇)

Harold McGee - On Food and Cooking(人)

John Gruber - The Talk Show(著名播客)- Daring Fireball(博客)

Doug Engelbart(人)

Marshall McLuhan(人)

普通單詞:

disclaimer

credibility

correlation

modernism

exponentially

messy

futurist

其他:

console(主機)

rebuild database

Augmented Reality (增強現實)

註:以上不包括播客介紹中出現的英語。

從中可以看出,

1. 普通單詞的難度並不高,而且根據上下文大致都能理解;

2. 蘋果相關的單詞不少(果粉呀..),但最多的還是一些人名等跟文化相關的單詞。


本來也不曾想說什麼,聽了這麼久,部分英文雖然會有聽不懂(當然是因為自己的功底不好),但也不妨礙對大致意思的理解,直到《181# 千瘡百孔的 Mac App Store 和與時俱進的 Adobe》時,我覺得應該給兩們主播發一封電郵了解兩位對這類現象的看法:

直到在 181 期里如一說了「我要給這個屏幕 Credit 」的那一個瞬間,我想起了 BBC 的一檔節目,剛好我之前看過 Give me credit ,為什麼會這樣?我相信聽眾群中也會有我這樣的「屌絲」,沒有很好的英文功底沒在國外生活過,所以對部分英語口語不是很能理解,因為對我來說 Credit 是就是 Credir Card 中的 Credit , 我想如果沒有之前聽過 BBC 的節目,當時這句話我就無法正確理解。

沒想到 Lawrence 很快就回復了,其中讓我最為暖心的句子是:

Credit 之所以可以引申為 praise 或 appreciation,恰恰跟 credit card 里的 credit
分不開。信用額度代表的是銀行對您還款能力的信任。當我說要給 Adobe 一點 credit、給電子閱讀技術一點 credit
時,也是在試圖否定人們對它們的「不信任」。大致如此。

是的,原先只是想知道其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Lawrence 簡單的複述了一下他的看法然後解釋了一下 Credit 。

我想說的是,英語本身就已經很重要一個輔助技能,很多東西翻成中文來說可能會失去原有的味道,如果自己聽不懂,那何不趁這個時間順便查一下,相同的簡單的辭彙聽多不就無形之中記住了嘛。

像 Lawrence 說的:

您的經歷恰恰就是每個人小時候學語言的經歷。意義無法脫離上下文而存在,所以背字典從來不是學習外語的良好方法。

是的,上下文你都能明白,聽到一個你不認識的單詞,自己猜測其大意,然後花點(真的只是一 點)來查一下這個單詞,我想這難道不算是自己一點(哪怕真的只是只有一點)的成長嘛?

何不為之?

以上。


從本週的第一百八十二期開始,《IT 公論》在節目中穿插英語課堂環節。本期分別在十九分五十八秒和五十八分四十一秒處。


無論英語,技術,藝術,音樂……這些經常在節目里出現,經常略帶痛點讓人提出來單獨表態,看了不少,今天感到在這此問題下,難得有這麼一票人帶著鬆弛又認真態度來回答。 Lim Wu的體會已經很代表我的心情(當然我還沒他做的好,很多不知道的就滑過去了)。

也是看了這個簡單樸素的回答,手邊正好看著《賈想》賈樟柯電影筆記,陳丹青老師的一篇序,以前可能很多人看過,打算節選最後一段放上來,供各自體會。

……我這樣說非常得罪我的同輩,但我對自己也同樣無情。我從來沒有忘記:我們出發時,只有一個荒涼的背景。現在三十年過去了,我對文藝的期待,就是把我們目擊的真實說出來。同時,用一種真實的方式說出來。沒有一種方式能夠比電影更真實,可是在三十年來的中國電影中,真實仍然極度匱乏。

我記得賈樟柯在一部電影的花絮中接受採訪,他說,他在荒敗的小縣城混時,有很多機會淪落,變成壞孩子,毀了自己。這是誠實的自白。我在知青歲月中也有太多機會淪喪,破罐子破摔。剛才,有年輕人問:「誰能救救我們?」我的回答可能會讓年輕人不舒服:這是奴才的思維。永遠不要等著誰來救我們。每個人應該自己救自己,從小救起來。什麼叫做救自己呢?以我的理解,就是忠實自己的感覺,認真做每一件事,不要煩,不要放棄,不要敷衍。哪怕寫文章時的標點符號弄清楚,不要有錯別字……這就是我所謂的自己救自己。我們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我靠的是一筆一筆地畫畫,賈樟柯靠的是一寸一寸的膠片。(完)

有個不太著邊際的想法,節目內容本身對我好像越來越不重要,而這之外,兩位主播用自己真實的態度來表達,各自忠於自己明確認知的辯論的方式,哪怕激烈,哪怕毫無結論,都成為我願意一直聽的理由,(甚至覺得,這個態度本身比內容還重要)。

那麼在這以下,那些聽不懂的英文,沒聽過的音樂,不知道是什麼的藝術觀念,只要有一顆開放擁抱的心情,去想辦法弄明白你想了解的,即使有確實不懂得,真切體驗本身或許比硬知識點來得重要。

——————————————————————————————————

不過,咳咳,呃,,另外,正打算聽181期,沒看清題目,嚇一跳,以為這一期又是三個人「都齊了」,差點棄聽,還好只是18期。


李如一老師在節目討論過這個問題。

出現英文真的是無法避免,但不論李如一還是Rio,在用英文談及一個概念時,都會再(費力地)用中文解釋一遍。

我認為這是是極好的。


好期待來一期全英文的。

註明是全英文即可。

沒開玩笑。


聽不懂就問,在知呼上提問,直接邀請本人回答,估計都會解答的


我從第一期《IT公論》到現在一期不拉的聽了,我是個字母都數不全的英文盲

所以,我想,我應該有點發言資格吧

首先,不要說在與中國人對話時偶爾爆幾個英文單詞,我原來對我朋友從外地歸來後和我說方言的時候爆幾個「普通話」詞語都無法忍受。

對於這個原始命題:中文中夾雜英文應該有以下幾個原因:

1、純粹裝逼:會英文對於我這樣的文盲來說,的確了不起,但在不懂英文的人面前「故意」爆英文,起碼是一種鄙視和不尊重吧,建立在這種鄙視和不尊重之上的,是一種優越感,這就是裝逼。

2、國外生活的ABC:中文說的不太好,著急了下意識說英文,很正常,能理解。

3、確實是一時間難以用中文表達:對於一些從英文環境中得來的想法,再轉述的時候,的確會一時間找不到一個合適表達的中文單詞。雖然我不懂英文,但我理解,因為我能理解方言之間的差異,不要說英文了,有時候我心中的想法,有時候用中文都找不到一個很好的表達,語言有時候是匱乏的。

4、口頭禪:雖然這是個不好的習慣,但一些長期說英文的人,也會有口頭禪,比如有些人就喜歡so so so so的,這個雖是無意之過,但不是好習慣,希望改正。

回到IT公論的問題上來:

李如一不止一次在節目中表示他偶爾會爆一些英文,但不是故意,而且他大多會對這個英文進行解釋,所以,我覺得,沒問題。

最後我很喜歡這個節目,主持人不一定什麼都懂,重要的是他的控場能力,他能給嘉賓提出好問題,祝福這個節目越來越好。


這個現象說明:

1)世界在這個時代是互聯的--創新和發明通過信息技術,很快傳遍世界的每個角落

2)創新是全球化的--不僅僅是中國有創新,其它國家同樣有,也許大家同意美國更有

3)語言是區域性的--雖然英語可以算是世界最通用的語言,但是還沒有達到人人都精通

4)國人的心態是開放的--在漢語還沒有來得及創造出對應的術語的時候,為了擁抱另一個角落的創新,IT公論的同學們就只好直截了當地用英文了


其實你看這三個人的組合,看他們在知乎上的答案,或者稍微知道李如一以前聽實驗音樂,知道這傢伙多小眾,就多少能知道他們的風格。

所有人都聽得懂的科技脫口秀真的只是一個口號,這三個人是不會在意讓更多的人滿意這回事的,如果要做那種普通觀眾都喜聞樂聽的podcast,那對他們來講就真是徹底的顛覆了,顛覆自己。

這樣的播客,從三人的氣場來講,註定是小眾的。所以,聽得懂就聽,聽不懂又想繼續聽,那就多學習。覺得難受的話,就不要聽了,沒什麼東西是必須的。


1.哇,他們英語好好,發音味兒真正!羨慕嫉妒恨,回去發起對口語練習的新一輪衝鋒!

2.有的單詞確實聽不懂,但是藉助上下文可以猜阿。有一篇「漏屋」的文章,一直是我學英語的綱領。其指出學新單詞最好是讀音加猜測。嬰兒就是這麼學的。

3.有些單詞,翻譯過來會丟失其在原本語言中的細微情感。

綜上,並不反感夾帶英文。當然這可能跟性格有關,我習慣有問題先找自己麻煩。

還有,樓上說IT公論小眾,好像確實有點。其他科普類的廣播都是大咖加小白的模式。我不太了解三位主持,李楠和Rio好像都是技術大咖。李如一好像不是搞技術的,不過他也不怎麼「白」。想要所有人都聽懂這些這些技術名詞是不是先找演播間里的小白同事練練手?

扯點兒不相干的。李如一就是Lawrence Li阿?我原本以為是位大姐呢。


居然還有machine porn這個詞!


怎麼現在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要在知乎上 如何看待 一番 了呢?


老夾漢語,聽起來不爽,純英語就好了。


感覺挺不錯的,可以擴大視野和辭彙量。

也贊同題主說的給一些不太常見的單詞給於注釋。比如,在關於自媒體的那期里主持人所提到的藝術品內容推薦者的單詞,我到現在都還沒找到。


仔細聽的話,其實基本上除了人名這種以外基本上緊跟著的後面幾句話就是中文解釋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