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福州哪裡有安靜的,可以坐整個下午的公共場所?

總是在家裡敲都膩了,想找個這樣的地方換換環境?


(多圖慎入)推薦兩個地方,一書店一圖書館。

書店是西湖側門(湖濱小學旁)的大夢書屋,由福建教育出版社開的,後台硬不怕倒閉!書店有兩層,很大,以社科文藝哲學歷史書籍為主,店面裝潢大氣文雅,店內擺著全福建最古老的一台印刷機,威武霸氣。店內提供免費wifi,不僅如此,還有好幾台台式電腦供免費查閱資料。店內提供飲料和西餐,在裡面混一天都可以。店內有軟沙發硬木椅等各式桌椅可供隨便休息看書。二樓有包廂有投影機可以開小型學術會議,我去的時候一群人在講解肝膽外科的東西。二樓有很大的露台,有很多藤椅,可以曬一下午太陽!書店邊上就是西湖公園,看累書可以去散步。簡直就是我心目中完美的書店!

省圖大家都知道就不推薦了,我推薦的是位於東街口的福建少兒圖書館。由於是新建的,場館設施比省圖高級多了,還有觸屏電腦什麼的,也有各式沙發桌椅。雖然節假日時一樓大廳小孩子跑來跑去略吵,但四樓靠窗的位子基本聽不到什麼吵鬧聲,可轉動的軟椅也很舒服,若是工作日小孩子們都上學去了,館內就更安靜了。館內還有大量日本和國內漫畫,諸如灌籃高手海賊王之類一套一套的,都是正版,手感太好了!也有許多供學生家長閱讀的書籍雜誌,休閑時可以看。


說到圖書館,位於學軍路的台江區文化活動中心才是場大人少設備優良啊。呆上一個下午都不會見到幾個人。六七樓中間還有自慣用的桌椅,位置很大,我去過幾次晚上,一個人都沒有一個人都沒有一個人都沒有啊!

說到書店,江濱畔江岸名都3號樓的小光年書房才真叫人少啊。去那裡看看傻老闆的書,喝杯茶,逗個狗,一個下午都見不到第三個人是常有的事。

說到獨處的地,中山路往裡走有座冶山,冶山上有多處摩崖石刻及薩鎮冰故居。

位置不好找,平時沒人會走上去。我以前中午經常去那裡溜達。

說到寺廟,鬧市裡力推華林寺啊。。。當然進去後沒什麼可看的,可也因此一般沒什麼人去。去附近的曉風書屋買本書,到裡頭看一下午也是不錯的。

肅威路有座裴仙宮,平時人也不多,有三層,任你找個位置坐。

白馬路有座古田會館,基本也沒什麼人去。


怒答!回福州的時候最喜歡睡到中午,下午找個地方打發時間了!

1、省圖

高中的時候經常去,沒有考試壓力也會去。一般自習的話回去樓上的外文閱覽室之類的,有時候晚上散步到那兒會跑去看報紙雜誌(晚上只開這兩個貌似)。特別喜歡期刊閱覽室靠窗的位置,外面是綠油油的小花園,下雨的時候在安逸的室內看著雨滴落在葉子上,好不愜意~省圖附近也有很多好吃的,對面的水調歌頭有」很久以前是家串店「,還有伊藤屋日料什麼的。金泉路上有珊珊粥鋪和說麻道辣。省圖門口的茶葉蛋泡麵也很美味~

2、古典玫瑰園

我只去過五四路店~人很少,消費比較高,貌似是台灣的?東西好吃茶也很不錯,環境優雅安靜,適合一個人的午後安靜看書或者戀人絮語= =

3、貓咖啡

溫泉路上的店,因為以前住那兒所以經常去(真的不是廣告)。算是福州市內比較不錯的咖啡廳了吧~去年搬了更大一點的店,就在老店對面。推薦冰滴咖啡。不過咖啡廳本身就比較昏暗,再加上我覺得咖啡廳的設計稍稍有點缺陷,所以不太適合看書,看電影發獃什麼的都不錯

4、西湖

這麼大眾的景點我都列進來了= =。主要是我家住這附近。。平時去就好,其實也沒有很擠啦,有一些類似小碼頭但是沒有船停靠的碼頭,可以坐在石凳上吹風,看湖面船隻。或者自己划船到湖中央,在夏日的午後躺著看書~

5、金山寺

每年夏天都要做的事情是:去金山寺看日落!具體位置在洪塘大橋橋頭,很小的寺廟,有擺渡船。

6、湧泉寺

我覺得寺廟是很祥和很讓人有思考的地方。可以早起爬鼓山,中午在山上吃個拌面扁肉,然後上湧泉寺小憩。

7、烏山路星巴克

落入俗套的我= =。為什麼推烏山路這家呢,這家不在任何的shopping mall裡面,人流量小,背靠烏山,有種鬱鬱蔥蔥的氣質,並且我覺得這是福州裝修最好的一家星巴克。

8、解放大橋

看人來人往潮起潮落,解放大橋,你值得擁有。

9、省博物館

想像一個炎熱的午後,躲進涼氣十足的省博看一個充滿歷史感的展覽,是不是很棒!o(≧v≦)o

10、曾經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何止能呆一下午啊~簡直能呆一周~不過現在已經沒有了哎。。以前都是一大早去,飯點在省府路周邊吃

11、曉風書屋

師大曉風是我在福州最喜愛的地方!(大半年沒去不知可還健在。。

12、溫泉公園

我覺得溫泉公園在我心中的理解就是紐約中央公園的地位,你懂了嗎?小時候經常去喂鴿子!以前還有個樹林迷宮(現在好像改造成可洗腳噴泉了?)


午後的螺洲古鎮

滿眼榕樹蔥蔥鬱郁里掩藏著一個儒家理想的小鎮,滿鎮書香門第:古有進士27人、舉人101人 折桂,今有國民黨18位高級將領 和3名中科院院士走出。螺洲孔廟,陳氏祖祠,尚書第,狀元府,寂靜中只有麻雀在踱步,一條街的共和國初年的合作社建築依然沐浴在21世紀的陽光下,出了小鎮,閩江潮水呼呼作響,我能感受到光陰結結實實溜走的味道


消磨時間最好的場所當然是于山的郁達夫紀念館,貌似是這個名字~~~

清靜,山也不高,市中心難得的空氣好的地方。

適合走走,也適合找個地方坐坐。往上可以去于山頂看看,往下可以逛逛白塔,還可以燒香拜佛,還有個道觀可以求籤。

上幾張圖看看~~~


介紹幾家咖啡店:

宅咖啡:福州金融街萬達

遇咖啡:五四路寧德大廈

蝸咖啡:三坊七巷吉辟路福州還有很多不錯的咖啡館,不一一列舉了。


自己是虎糾人的話當然呆在家裡最爽了。。穿著褲衩毫無壓力。一邊看知音、故事會一邊吃零食。偶爾還能摳個腳自得其樂。。。

去什麼省圖漫咖啡之流還得梳妝打扮半天。不配一本張小嫻三毛等逼格高點的都配不上自己三十塊錢買的一杯拿鐵。還不能專心致志沉浸其中,因為要時刻擺出最優雅的姿態,擔心會不會有高富帥來向自己搭訕。「哎呦,他怎麼還不來要我電話!,老子這杯拿鐵可花了三十大洋呢!」

好吧,最後還是沒人找我搭訕,好歹花了三十塊錢呢,至少拍張照po張自拍發朋友圈,再配句心靈雞婆般的美文:

「嗯,一杯咖啡一本書,一個人的午後,歲月靜好。」


馬尾羅星塔公園不錯,可以看到馬尾港,夕陽西下的時候美不勝收。.技術略渣。。。


(這是我寫於2008年的文字,那年酷熱的七月,我獨自背包旅行來到了福州,那時候,還沒有深圳開往福州的高鐵,我坐了17個小時的卧鋪才到達,在福州四外遊盪了幾天,這些文字是那時真實的記錄。)

(1)台江步行街

「你為什麼要去福州?那個城市乏味極了。」

「因為我沒有去過。」

「可是為什麼是福州?」

「沒有為什麼。每個人眼中都有一個他的福州,哪怕它乏味,我也想知道它究竟是什麼樣子。」

掛了給一個朋友的電話,我開始收拾去福州的行李。一個很小的包,裝了一周的衣服,又帶了兩本薄薄的書。深圳-福州的火車票是早幾天就買好的。我已經整整忙了六個月,就象一架沒有思考力的機器。在我就要散架之前,終於盼到休息了,可只有十天的假期,我準備去一個從未去過的地方睡睡懶覺,到一個有老老巷子的城市慢慢地走路。於是,我選擇了福州,沒有為什麼。

這列火車我之前坐過,那年去永定坐的就是這趟車。記得它的窗玻璃上有美麗的剪紙。現在,那些剪紙還在。還記得,這趟車上的列車員都有著裊娜的身材,現在她們的身材還是那麼好,還是圍著精緻的絲巾。時間不知覺過去快兩年了,我又坐了上同一趟車,去往不一樣的地方。

因為暑假到了,車廂里有很多孩子,每個格子里幾乎都有一個吵鬧不休的小傢伙。從五歲到十來歲不等。他們多是福建的小朋友,剛剛被送去深圳或者香港玩了一場,現在高高興興返程了。他們在父母嚴密視線包圍下,依然象無數殺傷力極強的炮彈,在狹小的車廂里衝來撞去。引來一片的驚叫和呵斥。據稱熱愛繪畫的八歲的小雨給我畫了幅很醜陋的城堡,被我收藏了;九歲小朋友寶寶給我看她香港迪斯尼買的小禮物。七歲的福州小朋友亮亮建議我去福州新開的家樂福,因為那裡的遊樂場好玩極了。他說福州最好的小吃就是扁「陋」和拌面,我聽半天也沒明白扁「陋」到底是什麼。

十七個小時的旅行頗無聊,大部分時間,我都背對牆坐在那隻小椅子上,看那本借來的書:妹尾河童的《河童雜記本》。正巧,書中很多章節是關於一個人的旅行的,這個童心不泯的日本老頭子在全世界不同國家的旅途中總帶著一雙快樂的眼睛,發現無數獨到的樂趣。最難得的是,從事舞台設計的他,還把一路所見用近乎工筆畫的精確畫下來。這本書與我的旅行如此契合,沉在書中,不知道覺中,車已進入三明地界。

一到三明,風景立刻變得明秀娟麗。一帶綠水一直傍著車行的軌道(事後看了地圖才知道這就是閩江)。到處都是不高的山包,通體翠色,一環銜著一環。山腳下的民居全部是白粉粉的牆,黑黑的瓦,四合而圍。屋前總有幾束芭蕉或者一片竹子,屋頂還冒著淡藍的炊煙。這幅畫面如此寧靜田園,讓我的眼睛無法離開。

車到福州是下午三點半,原以為十七個小時的旅行幾乎持續了十八小時。說真的,沒想到福州這麼遠。稀里糊塗,我就跑來了。車門一開,一股熱浪撲來,那樣的熱,就象我剛剛大學畢業時第一次坐飛機來到海口時,機艙剛打開時的熱。我被熱得有些發暈,這才知道福州這一天是36度。

從計程車窗看,這果然是一個沒有特點的城市,矮矮的店面,灰灰的建築。我以為滿大街遍布的百年古榕只在很少的地方才驚地一閃而過。我的汗汩汩而下,對司機說:「這裡真熱!」他問:「你從很冷的地方來么?」

我厭倦了攻略,再也不想出發前準備得井井有條,這一次,全部都是到了目的地再去決定。到了福州,我還不知道住在哪裡,象只沒頭蒼蠅一樣讓司機到處亂開,最終只要停在經濟酒店比較多的片區。他兜來兜去,把我放在一座裝修俗不可耐的酒店前面,揚長而去。

我沒有進去,而是沒著那條街一路問過去,幸運的是,找到一家旅遊學校下設的招待所,內里裝修布局完全是按三星級灑店的標準,但只要100塊一天。我的包終於可以放下了。拉下窗帘,質量很好的遮光布讓整個房間頓時伸手不見五指。我倒在床上,立刻沉入暈沉沉的黑中。

醒來已是六點多鐘,很透徹的一覺,我每一個毛孔里都涌動著新鮮的力量。問過服務員哪裡是步行街,她告訴我坐十路大巴就可以到。我喜歡在一個陌生的城市裡坐著大巴到處跑。我一直在收集各個城市的大巴票,這一次我的收藏又要增加了。

福州的公交車大部分時間只要一塊錢,但是夏天就要增加一塊錢的空調費。車體頗新,車內涼得幾乎有些發寒。車前部很多座椅都被拆掉了,大片地方留作站位。車上每站必報站名,讓我這個外地人也不用緊張。

坐了十一站才到了台江步行街,那是一條只有兩百米的老街,沿街都是幾百年的老房子,淡橙色的底,屋角都有美麗的上挑和精美的雕花。但大量漆皮都脫落了。這樣的房子里還住著人,那麼老的房子外,不和諧地掛著轟鳴的空調。五顏六色的遮陽布東一角西一片地伸著。讓這一片老房子在滄桑之外,又多了不少凌亂。

街右首邊全部是賣小吃的,一排排露天椅子,每家店老闆都站在門口賣力地拉著客人。很多店頭都打著「連江魚丸」的招牌。我只知道福州的魚丸很有名,沒想到最正宗的魚丸卻在連江。我在鼓浪嶼時就很喜歡去那家「土樓小吃店」吃五塊錢一份的魚丸湯,到了福州,一定再要嘗一嘗。

一隻小碗里盛著三隻普通魚丸三倍大的巨型魚丸,它們飄在的帶若干小蔥絲的清白湯里。丸子的外層是密實很有彈性的魚肉,內里是一團厚厚的豬肉餡,還流著油亮的汁水。它與我在廈門吃的魚丸味道完全不同,魚肉太緊太密實了,使這份魚丸帶了太多的陽剛氣,缺少了柔美細膩的口感。我還叫了一份叫燕絲的奇怪吃食,據說是用肉燕的皮切成絲狀,下入湯中,再配上不少花蛤。而理解肉燕又費了我很長時間。我突然發現到了福州,我就走入一座語言的陷阱:這裡所有吃食的名字都象是外語,讓人看不明白,每次叫上來之後,才發現它們是與我的想像完全不同的一團莫名其妙。類似的遭遇還出現在鍋邊糊上,我吃完了還不明白這到底是什麼。在步行街一路走,我為我的好奇和探究癖不斷地買單,裝了一肚子奇怪的東西離開了。

閩江就在眼前,江對岸有座複式圓屋頂的歐式建築,被打上桔色的光。它水中的倒影很美。一叢叢的情侶從我身後走過,河邊街心公園的旋轉木馬上上下下轉個不停。我在江邊坐了很久,再一次有些搞不清這是在哪裡,很多層記憶疊加在一起,讓我難以招架:在很多地方我都坐在江邊看過紅紅綠綠的水,都是這樣的夜晚,這樣的靜:沱江,灕江,還有西塘的水......現在,我努力說服自己這是閩江,我已經到了福州,正在看一處新的水。

(2)消失的三坊七巷

一大早,出門,太陽白亮兇猛。我抹著防晒霜,打著遮陽傘,仍然無法抵擋。我對自己說:「你真趕到最好的時間來福州!」

我到處找賣早餐的地方,在這裡,再也看不到我喜歡的腸粉。轉悠了半天只看到一頂大陽傘下賣「福州早餐」的小推車,一個微笑得嘴巴幾乎咧到耳根的陽光大男孩兩手如飛地把豆漿、牛奶、包子、饅頭等等遞到人們手中。一裝新鮮牛奶只要兩塊錢,我買了一包,沖燦爛笑著的他微笑了一下。

不遠有一家「沙縣小吃店」,我走到哪裡,都逃不出沙縣小吃的地界。我坐的火車在中午時分還路過沙縣,當時真有種衝動想提前下車,到這個遍布小吃的縣城吃一天,再坐第二天的火車到福州。最終還是決定下一次專門去沙縣美食之旅。

我進了沙縣小吃店,一個滿臉長著痘痘的女孩子冷漠地看著我。小店凌亂骯髒,廚房裡的各種備用菜就擺在食客的桌子上。福州的沙縣小吃比深圳的要便宜1-3塊錢,扁肉和拌面只要2元,我突然明白了火車上亮亮說了半天的「扁陋」原來就是扁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餛飩。最便宜的燉盅只要4元。而且這裡還賣米飯和各種炒菜,比深圳的沙縣小吃豐富得多。

或許因為滿臉的痘痘讓那姑娘心情不好,我問她什麼她都愛理不理。我在呼呼作響的大吊扇下悶悶地吃完了一份拌面一個滷蛋和一袋牛奶。雖然她態度很不好,但做出的拌面味道一流,醬汁給得足,面非常有彈性有咬頭,這就算是我在福州第一個早晨不錯的開始。

我坐大巴來到南街,我的第一站就是傳說中的三坊七巷。我之前看過一些照片,這裡有整齊的巷子,白白的牆壁,古古的韻味。它們大片地排過去,氣勢橫生。我查了資料,「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佔地40公頃,人口約1.4萬人,現有古民居268幢。這些自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就在市中心,它們是我探訪福州最想去的地方。

街邊一個老頭子不耐煩地給我指了黃巷的位置,白辣辣的太陽下,我走在長長的黃巷裡,我的天,這裡一片荒涼,屋子全空了,居民們搬走時只留下了掛在門上的「海峽都市報」的報箱。一片片的房子被推倒了,空地上已經長滿了一人高的狗尾草。從這些草我猜出這裡被拆起碼是半年以上的事情。所余不多的古屋門頭上那些花紋依然古雅生動。木頭屋門全是暗暗的紅色,與麗江古屋非常象。我走進一家虛掩的門,濕潮和霉味,到處是蛛網和塵埃。從天井打下一柱陽光,灰塵的細沫在跳舞。牆壁上還掛著沒有拆走的水表和電錶,讓我知道這裡曾經有著一家人鮮活的日子。

三坊七巷已經被拆了,那個朋友在電話里這麼告訴我的時候,我不相信這是真的。當我已經站在一堆廢墟前的時候,我仍然以為這只是一場噩夢。我繼續絕望地向前走,這是我記憶中最痛苦的一次行走,蟄人的太陽,汗如雨下,沒有一片蔭涼,沒有一絲風,沒有一個人,我傻傻地走在被拆掉的曾經是唐宋時期的古巷,對著一片片廢墟幾乎要哭出聲來。

我又來晚了。我這樣不斷地行走,就是想趕在那些美麗的古建築古屋古巷沒有被拆除之前去看它們一眼,留下它們最美的最後的影像。但我總是來晚,當我走在北京那些美麗的衚衕里,看著古屋牆上無數恐怖的白色「拆」字時,我發現我來晚了,今天,我又晚了。

牆壁上,我看到了熟悉的白色文件:「致居民們的一封信」,政府不容商量地通知這裡的老百姓搬遷,否則......落款是2007年。這與北京衚衕里那措辭嚴厲的「信」一模一樣。不遠處,工人們正在新建一幢仿古的房子,那個大標語上又是熟悉極了的格式:「大幹一百天,完成三坊七巷改造項目。他們推倒了真正的古屋,搬走了原住的居民,再造出仿古的屋子和亭台樓榭,在上面刷著鮮亮的油漆,又請來無數的商家塞滿這些屋子,賣著一模一樣的工藝品。我完全可以想見未來的三坊七巷是什麼樣子。

我後來看報紙才知道這個改造項目將花費幾百個億,「改造「之後的三坊七巷還將信心百倍地去申請加入」聯合國文化遺產名錄「。不管報紙上給我畫了一個多麼誘人的餅子,我知道,真正的三坊七巷已經死了,沒有原住民,沒有真正古建的三坊七巷從推土機開進的那一刻已經不可拯救地死了。

(3)西禪寺 酒井小吃店

我站在大巴站牌前,有三路不同的車到我感興趣的方向:西禪寺;福州大學;西湖。哪一路車先來就去哪裡。去西禪寺的大巴先到了,我跳了上去。

西禪寺建於唐咸通八年(867年)據說這個寺規模宏大,文物豐富,我想去看個究意。

晃了三十多分鐘,大巴越走越偏遠,車上的人所剩無幾,西禪寺終於到了。寺對面有一家賣佛教服裝的商店,那裡飄出佛教音樂。寺門口有幾個乞丐理直氣壯地向來往的人們伸著手。這裡的門票本來是五塊錢,不知什麼時候漲到了二十塊。但二十塊的門票還沒來得及印,只在原來的門票上用紅色油印打上了二十。

寺門口不少人正在把剛收下的荔枝紮成束。這是西禪寺所產,賣得頗貴,八塊錢一斤。進入正門,我被路兩邊的荔枝樹包圍了。它們正當掛果期,滿樹紅艷艷的小燈籠,映著深綠色的濃濃葉子,有極強的色彩衝擊美。因為怕遊人擅摘荔枝,到處都是這樣的警示牌:「荔枝已打農藥,摘者後果自負!」我走在無數「後果自負!」的驚嘆號里,想,他們還不如直接寫上「此處荔枝有毒!」這樣的威懾效果更好。

這樣的酷暑天氣,嚇退了所有遊人;而福州市民更不會跑到這裡來曬太陽,諾大的寺院里只有我背著包頂著太陽,氣喘如牛地晃來晃去。我隨時覺得自己要中暑了,隨時擔心我下一秒鐘就會暈過去,我呼哧呼哧不停地喝水。走到一池綠水邊,從來沒見過那麼多大大小小的烏龜伸縮著小短腿游來游去,它們幾乎成了密密麻麻的一片黑點子。水面上扔著若干木板,游累的烏龜爬到板上,伸長脖子曬太陽。這些應當是心地善良的人們放生後的烏龜,但是這麼多善心被擠在一個小池中,也有成災的可能。

不遠處是那眼有名的七星井,據說是唐朝時開鑿的,一共有七眼,這是其中之一。歷經千年多,那眼井裡依然水清如玉。井的正中央有一尾大極了的金魚,就那樣一動不動地靜著。我沖它呼呼地吹了半天氣,它也沒有任何反應。離開時,我突然想,這樣一千多年的井,水中這麼大一條金魚是不是龍的化身?而我就這樣去冒犯一條可能的龍?這樣想著,就是一身冷汗。

在寺里的齋菜館前,有一株堪稱壯觀的古榕樹,它主幹粗壯,且扭成各種奇怪的形狀。最絕的是它四周的氣生根已經有碗口粗,它們有七八枝,垂在四圍,扎到土裡,整個環古榕主幹一周。我從來沒見過這樣奇絕的古榕。坐在樹下,我在它的蔭涼中感受長長的寧靜。

高67米的報恩塔正在整修,遊人不得入內。它門口貼了張落款是2007年的整修告示。有趣的是很多遊人把這張告示的空白處當作留言板,有人寫道:「真是遺憾,我下次再來!」下面又有人寫道「簡直太好了,因為我正好腳疼!」我望著這張本無意於幽默的告示牌笑個不停。

西禪寺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紅通通的荔枝,和它滿池伸長脖子奮力前行的小烏龜,但它並沒有讓我感受到宗教的寧靜和肅穆,這個地方缺少一種沉靜和歷史感,我幾乎看不到僧人,也沒有什麼香火。五百羅漢堂,藏經閣都粉刷一新,帶著新鮮油漆的味道。我失望中離開了仍然奮力游泳的小烏龜和那些讓人眼饞的荔枝。

最熱的正午,我回到旅館,在空調的冷氣中慢慢地磨時間:看地圖,記帳,寫日記,看書,睡覺。我靜靜地等待太陽下山。

六點半,我又出動了。沿著楊橋中路一直向北走,我到處找有特色的小吃。看到一家名字非常日本風格的小店:「酒井小吃店」。我之所以進來是因為它的大玻璃上寫著「撈化」,我想搞清楚這到底是什麼。沒想到它今天恰恰沒有撈化,而所有的人都就著三四樣小菜在吃粥。這裡人來人往,生意極好,來的人顯然都是老熟客,和他們吃一樣的東西一定沒錯。

我要了一份地瓜粥,望著櫃檯上一排琳琅的小吃真為難:我個個都想嘗一下。最後點了一小碟煎得金黃的魚,煮青豆;肉鬆;炒花蛤;豆腐拌皮蛋;又要了碟不知是什麼名字的小貝殼。六碟小菜圍著一大碗粥讓我看上去如此饕餮,我偷偷打量下四外,哪怕是男人,最多不過吃四種小菜。反正誰也不認識我,兀自悶頭吃吧。或許因為福州夏天很熱,這樣清淡又有營養的飲食就應運而生:濃濃的粥配著各色小菜。雖然每種量都不大,但是組合在一起,卻有幾十種不同的口味。我很驚訝福州人愛吃魚露(或者稱為蝦油),每家餐館的小桌上都擺著一瓶聞起來臭烘烘吃起來咸極了的魚露,它們取代了醬油的位置,一日不可少。這裡的飲食習慣竟然與越南有很多相似,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慢悠悠地喝粥,小心地吃著魚,時不時夾一口水嫩嫩的豆腐,再剝一兩隻炒得鮮嫩的花蛤。看著周圍的人們如我一樣喝粥吃著各個不同的小菜,間或喝一兩口啤酒,我忽然有些明白福州人的生活原來就象是這頓飯:表面上平淡無奇,全是份量極小的家常小菜,卻被組合得有無數變化和驚喜。這裡的日子彷彿漫不經心,但如果細細品味,就發現原來福州人的生活非常滋潤。

這頓飯只花了十塊五毛錢,這麼好的味道,這麼多的組合,又這麼便宜,多麼好的一個黃昏啊。

我看著地圖,心滿意足地沿著楊橋中路一直走,再折向東北方向,一直走到湖濱路。我要去看又一個西湖。聽說全國竟然有三十七個西湖,而這是我看的第四個西湖了:惠州,杭州,河內和這裡的。不明白為什麼天下的湖都愛叫西湖?我之所以來這裡,並不是真的對它好奇,而是想來湖邊看看書。我就住在新華書店旁邊,中午買了兩本書:插圖版的《城南舊事》和《伊索寓言》。拎著一本裝幀和水彩畫插圖都極有水平的《城南舊事》去西湖邊看,是件多麼美妙的事情。

我頭頂是如畫的樹枝,不遠處是一對沉浸在幸福中的情侶,眼前是一汪洌洌晃動的水。向晚的風習習吹著,驅散了一天的暑熱和煩燥。福州大大小小的狗全被牽出來了,它們歡快地跑著,到處找著那根可以撒尿的柱子。

忽然抬頭,不知什麼時候起,天空中一片片黑雲如驚馬快速掠過,變天了,我得回去了。真希望今晚能下一場透雨。

(4):冷漠的城市 夜行小街

我坐大巴,下車後又走路,摸索著去開元寺,那裡有一尊中國最重的大鐵佛。到鼓樓下車後,拐入鼓東街,這是一條頗有故事的小街,不寬,兩側種滿枝葉濃密的小葉榕。全是低低的房子里,一間間排著小吃店。我一直喜歡老城區這樣的老街,滄桑中透著厚重和歷史。突然看到一家賣「撈化」的餐館,舊舊的房子里食客如雲,老闆和老闆娘滿頭大汗,象陀螺一樣旋個不停。

我說:「來一碗撈化。」

他們說;「什麼料的?」

我愣住了,以為撈化就是一種現成的食品,沒想到還要做選擇題。抬頭看到牆上大菜牌上寫著小腸、牛雜云云,我隨口說:「牛雜的。」

幾乎只用一分鐘,撈化上桌了,我困惑了幾天的問題終於有解了,原來所謂的「撈化」就是很細的米粉,放在不同底料的湯里。那米粉細如粉絲,太綿軟了,沒有嚼勁和彈性。雖說配著清香的牛雜湯,但說到底,不過是一碗披著「撈化」外衣的細米粉。雖說我有點失望,但畢竟花6塊錢長了學問。

這家還賣水煎包,他們稱為「煎包」,生意極好。許多路人不進店,只是把腦袋探進來,就買煎包帶走。出於好奇,我要了兩隻。牛肉餡的,肉香皮軟,一咬津津一兜油,果然有水平。這兩隻煎包大大彌補了吃「撈化」的遺憾。

買完單,我對老闆娘說:「請問,能不能給我裝一點熱水?」我指著自己的旅行杯。

沒想到,老闆娘和老闆幾乎是同時喊:「我們哪裡有時間?!」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運氣特別糟糕,在福州幾天,我到處碰到冷漠的福州人:餐館老闆,小店的服務員,賣報紙的老人,大巴司機,出租司機,新華書店裡負責存包的男人,旅館的清潔員,賣肉鬆的女人......我唯一想得出對我笑過的人就是那個賣早餐的小夥子。我所到之處,碰到的都是冷漠和不耐煩。

我不明白這個城市是怎麼了?一個種滿千年古榕古榕的過著悠哉悠哉生活的人們,他們似乎並不習慣被外人打擾,(這個城市也看不到導遊旗下的遊客和背包客)。福州人對於顯然是外地遊客的我沒有一點好奇,在任何地方我都要回答無數遍的問題,在福州沒有一個人問我:「你從哪裡來啊?」

而我,一直喜歡每到一個地方,與當地人攀談,這是我深入了解當地民情民俗的一種方法,但在福州我屢屢受挫。每當我主動與當地人聊天時,他們總是愛理不理地看著我。當我問到第二個第三個問題的時候,他們就有些火了。我只好打住。說真的,我一點也沒有想到福州人是這樣的。我從最初的難受經過屢次的受挫到最終已經習慣了。或許,這個城市的人一直獨處慣了,還沒有學會以主人的姿態去和遠道而來的人打交道。

杯子中沒有被加上熱水,完全也在預料之中,我只有笑笑,離開了。

再走幾步就是開元寺,它比西禪寺還要古老,但並不收門票,那裡的大鐵佛:阿彌陀佛重10萬斤以上。它雕工極好,但並不是通常所見的阿彌陀佛捧腹大笑狀,而是雙眼微睜,飽滿圓潤的臉,神態極其慈祥安寧,帶著對普天下蒼生無盡的悲憫。這座佛雕工出神入化,彷彿天成,我恍惚中以為他是活的。被忽然而至的感動包圍,我雙手合十,拜了三拜。

出開元寺大門時,忽然看到門楣上雕著巨大的四個字:「莫向外求」。這四個字書法功底深厚,筆力酣暢,我久久地看著它,站在陽光下,愣在那裡,彷彿一道光打入了心裡。

中午回到酒店,依然是酣睡良久,消磨掉最炎熱的時光,晚飯去吃了名氣很大的福州名菜:荔枝肉,其實就是小時候吃過無數次的小穌肉。端著飽飽的肚子,我沿著楊橋中路漫無目的地走。正值下班時分,路上滿是摩托車,但奇怪的是它們並沒有震耳的轟鳴聲,反而是無聲無息地滑動。走在路上的福州人說的基本上是普通話。這裡的中年男人大多身材修長,而三四十歲的女人往往身軀胖大。福州男人說的普通話極其好聽,喉音很重且圓潤細膩,帶著無盡的溫柔婉轉。而女人們卻多是粗門大嗓,說話沙沙而聒噪,這倒與她們的體型很協調。

據說,福州從宋代時遍植榕樹,如今這裡只留下了其中很小一部分。但它們枝葉如華冠,亭亭洒洒的樣子已經讓這個原本沒有特點的城市氣韻橫生了。福州顯然很重視這些所存不多的古榕,在楊橋中路與白馬北部交叉路口,我看到一個在別的城市不可能見到的景觀:兩株古榕就立在馬路的正中央,它們被環上圓形的圍欄,細細地保護起來,來往車輛必須從其下繞形通過。

我總在想,如果所有的古榕都能保存下來,那福州一定是中國最美的城市之一。現在的福州人正在努力彌補大量古榕缺失的遺憾,他們後來種的行道樹基本上是小葉榕,這些小樹雖然還無法撐起城市的天空,但它們已經枝繁葉茂,讓這個被稱為「榕城」的城市有了相對和諧的氣場和一脈而承的線索。

我本來想走到東街口,因為沒有帶地圖,竟然瞎走到了白馬北路上。這條路右側是一帶靜靜流動的水,水兩邊全是巨大的古榕,它們華蓋廣布,氣勢縱橫。街兩邊多是賣服裝的小小精品店,不寬的人行道上沒有什麼人。抬頭看,路口架著網狀的電線,把天空織成條條縷縷。夕陽西下,彤紅的天幕映著這些詩意的網,讓我恍然想起河內和胡志明市的天空。

白馬北路側面伸出一條小路,我一直走下去。這裡充滿濃濃的市井和生活氣息:一家家小餐館林立,在榕樹下,推著架子車賣水果的小販,坐在家門口的竹椅上吃晚飯的人們,穿著寬鬆衣服,邊走邊搖著大蒲扇的老太太們,奔跑的孩子們......

我走進一家燈火通明的菜市場,地面上水淋淋的,大部分攤位都收了,只有水產攤還很熱鬧,這裡有無數我叫不出名字的貝殼,還有很多金燦燦的小乾魚,它們被擺在竹質的小籃子里,上面打著紅亮亮的燈光,閃著溫暖和油潤。

我踩過濕漉漉的地面,走過一個又一個紅亮亮的燈,穿過小販們的吆喝聲,這是我在福州看的第一家菜市場,雖然沒有看到大部分攤位,但這些水產攤已經足夠我了解當地人的飲食和生活習慣。

離開這條生動的小街前,我買了只一塊錢拳頭般大的西瓜,四隻西紅柿,在漸深的夜色里,慢慢走了回去。

(5):離開福州前的一場電影

我在福州只住了三個晚上,旅館的人就急著趕我走。他們說,第二天有一個爆破方面的會議,參加會的人很早就訂了房。我這個房間必須退掉。

這麼熱的天,我不想再東跑西顛找住的地方,而且福州人的冷漠和三坊七巷的被拆讓我很失望,本來想在福州睡八天懶覺的我臨時改變行程:南下泉州。

我離開福州的那一天是星期二,似乎全國的電影院都選擇在這一天放半價電影。我還從來沒有在一個陌生的城市裡看過電影,於是決定看完一場電影再走。

福州電影票原價40塊,比深圳便宜了30塊,看一場半價電影只要20塊。我背著行李,到東街口海峽電影院的時候離《功夫熊貓》開始還有一個來小時,任我好話說盡,售票處的小夥子也不同意我把背包寄存在那裡一小會兒,又是一個不好說話的福州人,我無語了。只好背著包在電影院附近瞎轉悠。

沒想到後面就是塔巷,它也是三坊七巷之一。最讓我意外的是這條巷子沒有遭受黃巷的命運,沒有被拆,而幾乎完好如初。但這裡已經沒有老老的建築,全是近些年的民房,這是一條沒有特點的小巷,外牆塗著厚厚的白灰。

看到「塔巷魚丸店」,我走進去,要了一份魚丸,三塊五。五隻圓胖胖形狀各異的魚丸,飄在沒有一絲顏色的湯里。這是我在福州吃的第四碗魚丸湯,每一次的魚丸都大小不一,形狀不同,口感也次次不同。它們帶著不同小店的特色和氣息,讓我最終困惑了正宗的福州魚丸到底應當是怎樣的?前後喝了四碗魚丸湯,步行把這個城市翻閱得七七八八,我也該離開了。

沒想到福州的電影放映廳那麼小,只有七排,我坐在第五排已經是很好的位置了。今天差不多成了兒童專場,我被前後左右剛剛放暑假的孩子們包圍了。我身邊一個胖胖臉塌鼻子的小男孩說這片子好看極了,他在電腦上已經看過一遍了。

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動畫片,它的畫面美工和特技以及對中國文化的精深把握和詮解都讓我震驚。正如《美食總動員》一樣,這些年的好萊塢動畫片很喜歡塑造平庸甚至是地位卑下的小人物,讓他們最終實現看似不可能的理想。那隻肥胖笨拙卻鍥而不捨的熊貓笑料不斷,我在笑得前前仰後合的孩子們中間,也笑出了眼淚。但最終,這隻熊貓做到了「最好的自己」。

燈光亮起時,我從熊貓的世界裡回過神來,突然明白,我正身在一個陌生的城市裡,馬上,要出發去下一個陌生的城市:泉州。

學法語必看的公眾號:「微型法語課堂」

http://weixin.qq.com/r/sjrn-w3EMVBOrUmc92_g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三家咖啡館~都在師大附近:

1:Mr.blue

2:西林小築

3:雕刻時光

再加一個咪嗚吧

這幾家是我最近愛去的,都有wifi。西林最有歷史,blue 最有情調,雕刻時光容易找,咪嗚可愛。適合自己看看書,翻翻雜誌,或者和朋友聊天什麼的~

推薦blue 的芝士蛋糕~

希望對你有用。


1.南后街的「貓的天空之城」。

2.省圖。手機里沒有照片,不過早點去可以佔二樓的讀者自修廳,非常安靜。門口保安室裡面其實有賣關東煮,挺好吃的,二十塊管飽。相對而言,我覺得少圖相當的吵_(:з」∠)_小孩子多了就是麻煩。

3.省電影公司附近的「三杯咖啡」。樓上有鞦韆,餐飲也很好。價格親民。


福州西湖隨記(原創)

菊芬之秋,福州近來,陰雨霏霏,連日未開。今乃景明,燦光萬道,往游西湖,欣賞菊會。池園風光,明麗雋永。

天成閬苑,宛成小千世界,半花半水,恰是仙居蓬台。波撫階石,千點金紋,風拂翠林,萬種風情。楊柳多情,長行叢列;菊竹君子,蘊潤郁蔥。

晚秋之節,角亭周匝,惠風長長,和水蕩漾。蹲而嬉之,可濯手於湖中;坐而悠之,可賞魚于波下。俄而錦魚競躍,玄鱗爭游,則鼓舞開懷也。

適逢菊花匯展,群英薈萃,百競風華。皓蕊馥沁,和雅傳送;黃花窈窕,嬌媚彰顯。或嫩顏,或羞容,或斑斕,或霞蔚,仙品越凡,異彩風流,艷光葳蕤,霓光輝映。

觀夫池園,霧煙一空,杲日千里,舞影成群,民歌互答,此 樂何極。此情此景,則有神曠超怡,俗埃兩忘。

吾想此前,史典所載,八閩之地,司會榕城。幾朝偏安,飄零化外,中原干戈四起,烽火連年,此成桃源,不知秦漢,長歲豐稔。今聞絲竹嗷嘈,樓伎笙歌,娥女蹈嬌,但增幾許,興亡感慨。今代此地,冠裳整潔,奏樂載舞,蝶羽紛擾,此間足樂,姑視潤色昇平,真人間之天堂也。

天佑隨筆

寫於乙未秋月


閑來沒事無聊的時候,我總喜歡戴著墨鏡拿著一口碗,蹲坐在各個天橋之上。透過墨鏡,看著來來往往忙忙碌碌行色匆匆的路人,體驗著一下午的百味人生……

福州知友歡迎加入知乎福州同城群,qq群號碼:249756093


居然沒有人推薦五一中路的新華書店(⊙O⊙)

每天下班都進去看半小時書,書店工作人員態度超好!

直接上圖!


大夢書店,在夢山路上。

很喜歡夢山路。

有著破敗而青蔥的肌理,優雅得如同晏殊的一闕《浣溪沙》。
「大熊貓園」幾個藍色的字,用的還是十幾年前流行的字體,漆刷在雪白的牆面上。黑白廣告畫也一如十多年前的模樣。

兒時爸媽常常帶我來這裡看巴斯。巴斯是世界上年齡最長的大熊貓。一晃十幾年過去了,我對這裡已然陌生,只有這字體和廣告畫令人親切。

想進園再看看巴斯,但又怯生生的,怕巴斯不在了,也怕自己一個人去大熊貓館,孤單的不合情理,孤單到被人笑話。

也嘗試過自己一個人去看電影,坐在一對對情侶中間。

也嘗試過自己一個人去吃火鍋,被變態辣小米椒嗆得涕泗橫流。

但是一個人去動物園遊樂場什麼的,還是沒有信心打下這個副本。

大夢書屋,算是回到福州後,一個溫暖的居所。

可供靈魂棲息,何妨大夢未醒。
  

這裡和蘇州的貓空很像,木質的桌椅,橘色的燈光,咖啡的香氣。但是沒有貓空將店進駐在鬧市的嘈雜,來來往往的不是遊客,買買賣賣最好的不是明信片。
  

這裡和南京的先鋒很像,安靜的讀書人,不多嘴的店員,互不打擾的戀人。但是沒有先鋒水泥汀與黑色管道的現代,先鋒更像是一個信奉基督教的搖滾青年。

大夢。

名字有些俗氣,又有些美好,還有些傷懷。
  

大夢初醒,荒唐了一生。
  

躲在書店裡,應該是最溫暖而安全的。
  

人有些奇怪,並非那樣喜歡熱鬧,卻又何其害怕孤獨。
  

可以大步流星地洒脫,卻不由得恐懼暗夜裡寂寥的歸程,和歸來後無人等候的沙發。可以塞著耳機路過一萬場美景,卻仍然不願在一座陌生城市的月台停靠。
  

孤獨是可恥的

人們總是這麼說。所以你害怕了,不願意承認,偏偏渴望自由。你強顏歡笑,彷彿是這個世界的最洒脫最自由最看得開的人。然而你的思想被恐懼所束縛,不敢掙脫,不肯破壞。
  

但是書店不同。閱讀是獨立的社交。需要你和作者互動,與角色交流。哪怕你拒絕,也會不由自主地被拉扯進文字編織的世界裡,或哭或笑,或戰慄或溫暖。

閱讀註定是不可分享的體驗。
  

所以它的孤單是被允許的,包容的,被鼓勵的,甚至是被放任的。書店裡有那樣多的書籍,書籍里有那樣多的人物,人物里有那樣多的悲喜,他們或歌唱,或叫囂,或沉默,或擁抱。書店裡還有那麼多讀者,那麼多漂泊在外卻追求安定的心,那麼多現世安穩卻渴望海洋的人,他們總能找到只屬於自己憩息魂靈的載體,拼湊曾經遺忘的追尋和訴求。
  

民謠,放民謠的書店,書店裡的人,人手上的書,書里的人。他們都勇於承認孤單,彼此分享,相互慰藉。不必說話,不必眼神交流,也不必刻意維持靜默。就這樣吧,恰到好處。
  

這是人在進化過程中得到的鎧甲,也是人越獨立越孤獨的緣由。
  

大夢一場且荒唐。


很憂傷,作為一個在家可以呆一個月不出門的死宅,對我來說任何公眾場合都沒有在家更安靜了

雖然偶爾會出門,我更喜歡坐在公交車上轉遍了整個城市。。

其中台江萬象城的西西弗書店很不錯,咖啡和書,文藝聚集地。坐在那裡看著書或者來來往往的人們,不會太寂寞也不會太喧囂~/有機會來上圖

不知道海峽圖書館開了沒有,據說規模很大的樣子,修了好多年了也沒見得開館。。

省圖書館不用說的但是離倉山太遠了。。

寧德大廈樓下的那個遇咖啡確實挺不錯的,安靜,人少,服務員顏值不低

福大北門旁邊有一家書店,來往的大都是至誠學院的妹子漢子們,至誠學院的顏值還是很高的~

福大南門旁邊的西禪寺人很少很少,真的很少,有的殿門是可以上到樓頂去的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