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人的名字都是「姓+名」這種結構嗎?

這裡忽略了姓與名的先後放置的問題,注意的是名稱由這兩部分組成的結構。


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 列奧納多 · 迪 · 瑟 · 皮耶羅 · 達·芬奇,即 列奧納多 · 達 · 芬奇 ,即 達 · 芬奇 )的名字構成是:自己的名+ 相當於英語里的of的介詞 + 先生 +父親的名字 + 相當於英語里的from的介詞 + 家鄉名字,所以達芬奇的全名的意思是,芬奇城的皮耶羅先生的(孩子)列奧納多= =

以前義大利崇尚聖經里的單名,一度沒有姓。後來貴族復興姓氏,姓名制度又漸漸恢復了才又恢復到現在的姓名結構。達芬奇出生在恢複姓名制度之後,頒布姓名法之前,但據說他可能是因為是私生子所以沒有姓氏。不過當時很多平民也還都沒有姓氏。

除了 達 · 芬奇(話說這麼稱呼別人很奇怪,就像叫人「哎,哪哪兒來的那誰」= =),還有很多義大利名人也是"名+da+家鄉"的結構。


拋磚倆反例:

  • 日本天皇沒有姓氏,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term=Akihito%5BAuthor%5D
  • 阿拉伯地區的男子名會用「bin + 父名」的格式,例如大名鼎鼎的奧薩馬·本·拉登,關於他的名字維基中提到:

「奧薩馬」的本意指「獅子」。「本·拉登」的意思是「拉登的兒子」或「拉登的後裔」,……其阿拉伯語全名(奧薩馬·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本·拉登)意為:「拉登之子阿瓦德之子穆罕默德之子奧薩馬」,亦即「奧薩馬」才是他自己真正的本名,而拉登則只是他曾祖父的名字。

奧薩馬·本·拉登


引用: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b96d5c01012cfg.html

沒有姓氏的民族

姓氏概述

世界上的絕大多數人都有姓氏,但沒有姓氏的民族也相當多。

有無姓氏和民族傳統有關,中國漢族有姓氏,中國的蒙古族、壯族、維族、傣族、門巴族等民族等就沒姓氏(當然這是指該民族的原始命名方式, 不包括後來借用漢姓的情況)。

應該說,姓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是人類意給自己設定的一種血緣標誌。這種血緣標誌的方法在不同民族和地區不同,很難評價其優劣。在漢字文化圈內人們的姓氏組合方式是姓在前名在後;英美等國是名在前,姓在後;俄羅斯是:名·父名·姓;西班牙人姓名則常有三、四節,前一、二節為本人名字,倒數第二節為父姓,最後一節為母姓;阿拉伯人姓名一般也由三或四節組成,第一節為本人名字,第二節為父名,第三節為祖父名,第四節為姓。總之,上面提到的情況都是有姓的。

一些土著民族和普遍的游牧民族大都沒有姓氏。農耕民族幾乎都有姓氏,而由農耕民族發展起來的民族是世界的主體,所以大部分的人類都有姓氏。

國外沒有姓氏的民族和國家也很多,如緬甸、蒙古、冰島印尼、南非等。

中國漢族的姓氏

想要認識姓氏,首先必須認識民族。因為姓氏是隨著民族的發展而出現和變化的。

漢姓源於原始社會中炎黃時代的氏族首領。後來首領的兒子也擁有得姓權,即他可取與父親不相同的姓,於是出現姓不同而血緣相同的情況。到奴隸社會的夏、商、周,貴族(奴隸主階級)都擁有得姓權,平民百姓(奴隸階級)還沒有得姓權。

夏、商時期,貴族中出現氏是姓的分支,「姓」是部落或部族的名稱,「氏」是其屬下支系的名稱。周王朝宗法制度規定,公族只是包括各代諸侯國君的近親三代,公孫之子不再是公族了,必須從大宗分出來另立小宗門戶,另取「氏」。周朝得「氏」的方式分別有:以國名、邑名、官名、職業、住地為氏,還有以周王或諸侯國君血緣遠近的稱呼為氏或以貴族的字為氏。

到戰國時期,宗法制度瓦解,「氏」變成「姓」,姓氏合一。戰國末期平民百姓都普遍擁有姓氏權後,人們大都以所在國的國名為姓氏。漢姓文化到此基本定型。

由此可知,漢姓產生之初雖然是代表血緣傳承關係的,但發展到春秋戰國已經完全脫離了血緣關係而成為國名、地名、官名、職業名等等的代名詞。時至今日漢族已衍生了上千的姓氏(常用姓氏約300)。

緬甸人有名無姓

自許多人會以為許多緬甸男子姓吳, 如前聯合國秘書長吳丹、前總理吳努、前綱領黨主席吳奈溫等。

其實, 他們都不姓吳,緬甸人是世界上少有的沒有姓氏的民族之一。但他們, 絕大多數人都習慣在名字前或後加上個冠詞, 以示性別、長幼和社會地位。其中男子名最常見的第一字有吳、郭、貌。

昊表示對年紀較大或有名望人的尊稱, 意思是爺、叔伯或是先生, 郭是哥, 貌是弟, 表示謙虛或是青年小夥子。如一個名叫丹的男子, 他自稱或長輩人稱他貌丹, 同輩人對他的稱呼為郭丹, 晚輩人則叫他吳丹。

近年來, 用以表示職務和社會地位的冠詞有漸多之勢。如是一名教師, 則在名字之前加以「塞耶」塞耶意為老師或師傅, 某人取得博士學位, 人們就稱他為「 道達某某」 道達意為博士。

緬甸女子中常見的有杜和瑪字。杜和吳相對應,表示對長輩或有地位的婦女的尊稱, 也有姑、姨、嬸之意。

瑪意為姐妹, 也含對不論婚否的年輕女姓的稱呼。對犯有錯誤的男子和女子, 其名字之前通常被人冠以「 鄂」 和「 米」 字, 如丹犯了錯誤, 儘管他(她)曾有過名望和地位, 是男子就被輕蔑為鄂丹, 是女子則稱為米丹。對身世卑賤或被瞧不起的城市人也冠以鄂和米字。但在鄉村, 鄂和米對普通人卻沒有輕蔑的意思。在約4000萬緬甸人中, 據算只有80個不同的名字。

他們當中往往十有二三同名。為區別起見, 他們一般在名字前或後加上籍貫或年齡大小。

如兩個同名吳丹的人, 就把來自米鄰的稱米鄰吳丹, 來自達通的稱達通吳丹。

印度尼西亞人的姓名

印尼人大多數只有名而沒有姓。佔印尼人口大部分的爪哇族、巽他族只有本名,少數人在本名後面還有父名。爪哇族和巽他族由於歷史上長期受印度教文化的影響,人們往往從梵文中選字取名。現在爪哇人和巽他人大都信奉伊斯蘭教,有的人就在自己的梵文名前加上一個阿拉伯文名。例如:阿里·蘇米特羅,阿里是阿拉伯文,蘇米特羅(sumitro)是梵文。

印尼的馬都拉族、馬來族的名字形式是:本名+父名。在一般情況下,只用本名,在正式場合才用父名。馬都拉族和巽他族受伊斯蘭教影響較深,故此他們大都取阿拉伯文名字,尤其喜歡選用真主安拉的99個美名和25位先知的大名。

印尼人也有帶姓的,主要是米南卡保人、基督教徒和華人。米南卡保人由於母系社會影響的長期存在,人們常常以母系家族名作姓,名在前,姓在後。基督教徒有的用家族名作姓,有的是接受傳教士洗禮時授予的西方姓。華人大部分已改用印尼人名,一些華裔穆斯林在本名前加阿拉伯名。

冰島人的姓名

冰島至今仍保留著古代淳樸的民風,除首都雷克雅未克外,各地仍然採用家長制,當他們要和其他家庭區別時,男子便在父親的名字後面加上松字(SON,兒子之意),女兒則在父親的名字後面加上德提爾(DANGTER,女兒之意),以取代姓氏。


何神沒有邀請我,但我還是來答一發我知道的兩個特例:

1. 日本人曾經大多是妹有姓的,有姓的一般也只有中上級武士階層,而之後日本人的姓如果我沒記錯大概是在明治維新時期產生的。而日本天皇按神道教來看是天照大神的後代,是神族,日本皇室是沒有姓的。

2. 伊朗波斯人的姓名大都是A+B+C這個形式,A是名字,B和C據我老闆說都是姓,好像是分前姓和後姓,你可以單叫後姓名=也可以單叫前姓也可以兩個連起來這麼叫。希望有人補充。

P.S. 世界上應該還是有一些民族會在自己的姓名中間加上一些具有描述性的詞語,比如勇士,比如智者從而表達自己的威望或是成就,例如:Tom.FatherOfXgboost.Ho


不是。

嚴格來講,阿拉伯人沒有姓,姓名這個概念對阿拉伯人並不適用,阿拉伯人只有名字,他們的名字一般分為若干節,順序一般是本人名、父名、祖父名,隨後是家族、部落、出生地、職業等。所以從這些人的名字就很容易看出他的父親祖父乃至他幾代前的名字。

「伊本」「本」「bin」這類阿拉伯名字翻譯,相當於「……之子」。

對,本拉登的原名是歐薩馬(幼師的意思,阿薩德是雄獅)

附:本拉登全名。

即Osama bin Mohammed bin Awad bin Laden


去巴厘島,落地機場大概叫「伊古斯迪(Ngu)拉萊」,這是一個印尼英雄的名字。沒記錯的話,伊表示性別男,古斯迪表示英雄,Ngu拉表示家中排行老三,最後一個萊才是他的名。

所以你可以叫他「男英雄老三萊」


http://www.kalzumeus.com/2010/06/17/falsehoods-programmers-believe-about-names/


不 我新疆的同學告訴我她的名字是 她的名字·她爸的名字


推薦閱讀:

給孩子取名時,有哪些注意事項?
韜光養晦和鋒芒畢露哪個才是當代社會的生存之道?
隨遇而安和順勢而為的區別是什麼?
宋喆涉嫌職務侵占罪被拘留,談談看法吧。
東亞文化圈為何缺乏寬容包容的民主精神?

TAG:歷史 | 姓名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