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道家修鍊上有什麼聯繫和區別嗎?


嗯……是不是同一個人問的呢,問題很像。既然都喜歡這麼問,就勉強說一說我自己的體會。

先說一下我自己吧,早年修佛教禪宗,後轉全真道,前些年修習了佛教密宗。修行這東西怎麼說呢,門派太多,說法太多,名詞太多,但本質都是那麼回事。

本質就是「人」,這就是修行的基礎。無論是道、佛、儒還是什麼瑜伽功,都離不開人。說這些的前提:一是刨除宗教本身的神格。修行和宗教不是一回事,宗教是對修行的異化。二是針對宋代以後的佛教修行方法,而不是原始佛教。

人按照現代的說法分為精神與物質兩方面。修行也是這麼兩個路線。

精神方面對應的是性功。佛教比喻說「花」,禪宗講的佛祖拈花一笑。儒家說養性。

物質方面對應的就是命功。佛教比喻說是「果」,說人是一種果位,人蔘果。儒家說修身。

當然,我這麼分開說是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思路串成一串,其實分開講是錯的。無論道還是佛、儒,都說不能分開。分開什麼都成不了,分開不是人了。

以上就是道家的:性命雙修,佛教說的:華果同實,儒家說的:修身養性。

出不來別的了,天地人,「人道」到這就是這樣子了,路已經被無數的先輩趟出來了。

原始佛教不是這樣的,這是宋朝以後的佛教,逐漸被道教同化了,同化是必然的。為什麼?這裡涉及到「地道」和「天道」了。必須說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我們是中國人,出生在中國,可能有人會有機緣去國外,見識到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人們把國內外的不同歸結為文化差異,長相歸結到基因。這是科學的說法。道教說:天地對人的影響。

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國這片土地,準確說是中原,對應的星空,宇宙天體運行以及地理運行對人的影響是一定的。所以修鍊的方法,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佛教進入中原,它的修行方法就一定要改變,最後變得和道家一樣了。

很多佛教信徒覺得心裡不舒服,總覺得佛比道大,那都是宗教狹隘思維,古時候說叫「畫地為牢」,沒有上升思維層次去看世界。天道不會管你是什麼名稱,你信什麼,人多人少,有沒有錢,因為這是天道的必然規律。

用修行中的數術來舉個例子:道家五行和禪宗四大,禪宗的四大其實把第五個藏起來了,其實還是五行。中國只能用五,不然會練出毛病。但是去印度就可以用四,佛祖也用四,佛祖之前的婆羅門也用四,不是他們錯了,其實都對,只不過天地變了,人必須變,這是經緯度對人的影響。去歐洲又變了,去非洲還變,去赤道,去極點都不一樣。

密宗也不一樣,西藏是世界屋脊,是地球上離天最近的地方,它的思想和練法也趨向於功法的極端。以前拜訪過一個老師太比喻:禪宗如果是坐汽車那麼密宗就像是坐飛機,快且危險。所以密宗的練法,無所不用其極。舉個例子:道家修三田,密宗修七輪。西藏如果用三,坐著坐著就沒了,得加重量。用七好,牢牢地定在那裡。除了經緯度,這是海拔對人的影響。

思維上也有區別,中國是東方陽升之地,所以我們思考問題總是積極的,我們看電影喜歡大團圓的結局,道教的預言都是美好的,道教研究長生。西方是日暮之地,其思維導向於死,宗教喜歡預言世界末日,佛教研究的方向是解脫。長生和解脫都是太陽對人的思維方向的影響,方向沒有對錯,結果也沒有好壞,長生和長死是一樣的,都是不生不死。中原人喜歡中庸,儒家的中庸也是地理位置對人思維的影響結果。所以個人覺得,有時候佛教的修行方法,思維模式很怪,可能是嫁接過後的水土不服?

所以大家可能知道了,為什麼刨除原始佛教呢?因為時空變了,兩千多年前的尼泊爾的修行經驗無法指導現代的中國的修行者。

以上是在下對道、佛功理和功法的理解。它的本質都是人,區別在於天地對人的影響。


原始佛教的修鍊跟道教修鍊完全不同,因為世界觀完全不一樣

變異後的佛教,尤其是密教,也講「性命雙修」,所以跟道教的修鍊(內丹)有一些相似

這種相似不是偶然的,因為大乘密教吸收了很多印度教的東西,包括印度教的一些世界觀和修行手段,全都copy過來了

所以說密教跟道教相似,毋寧說印度教跟道教相似

這種相似也不是偶然的

據中印雙方的一些學者考據,道教與婆羅門教里的密教其實很早之前就有交流了,印度出土的一些密教典籍里曾記載了印度的修行人到中國學習功法,之後再回到印度傳法,也記載了曾有中國修行人到印度傳法,有幾人甚至成了他們的祖師。


儒道佛本來就有客觀的區別,沒有區別就不必有三家了。自以為無偏頗公平待之,才是最大的偏頗。天生萬物,有高有下,用合適的態度去對待他就行了,不必平均化。你看天生萬物大公無私,不是也有萬般不同么。號稱什麼三教圓融、儒道佛兼修的,其實就對三家都是一知半解,看不到其中根本上的區別。大道之理無不通同,具體下手卻不通同,方法不同,結果也不同,所以說借鑒可以,說佛道同修就是笑話。無數條船,不是每一條都能到達陸地,到達陸地也不是每一條都同一地點,至於腳踏兩條船,那更是不可能的事了。最多借鑒一下其他船的航線罷了。大餅饅頭米飯都可以吃飽,但大餅卷饅頭就著米飯吃,那個腦子不正常吧。

道是道,佛是佛,從理論、目標,到下手修法都有很大區別,怎能混為一談。王重陽說,三教從來一祖風,說的是老子化胡、孔子問禮,有淵源,可借鑒,其道理上有相通之處,在道德上有一致之處。說的是三教平等互相借鑒融洽相處。真搞三教合一,泯滅區別的,那是一貫道。道家入手的凝神入竅,和佛家禪定雖有相通道理,但終究是有很大區別的。不但起手不同,方向上差異更大。妄言三教合一,都是修行門外漢。

i


道家說三教同源,佛教對此觀點應該是相當之否定的。

道是決定性的本源,佛教認為這不存在。

道家方法是合道,調神清凈,氣神相抱,孕育生機,潛通天地,身心皆進化,至於長生,最後入於不死不生。即所謂與天地分一氣而治。具體方法有性命俱化,先性後命,先命後性之分。結果都一樣,就是難易和時間差別。

道家歷史上曾經長期處於弱勢地位,被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壓制,所以當時的大德們做了件很圓滑的事情:宣傳三教同源。反正吃瓜群眾基本都是看熱鬧的。而且言辭很多跟調神修性有關。一般人也分不清楚,認不出來,真正上路了,就知道區別了。這是當時的權益之計。導致今天很多問題扯不清楚,捧了又罵,罵了又捧。

其實即使是宣傳三教同源的大德,也點清楚了階次順序:

張伯端:

「先以神仙命脈誘其修鍊,次以諸佛妙用廣其神通,終以真如覺性遣其幻妄,而歸於究竟空寂之源矣。」

「饒君了悟真如性,未免拋身卻入身。何似更兼修大葯,頓超無漏作真人。」

此處所言,是先命後性之法,與佛教修行相得益彰,但前提是搞定命功。才能得其妙用。而單純悟到真如本性。就不是這個意思了。

道家傳統為老子、關尹子、莊子教的清凈無為方法,都是性命俱化及先性後命的,為上法。就不需要末後的這一環節。先命後性,是為了普及,讓中下士進步的權法、漸法。單純命功成就,即「壽同天地一愚夫」,還需要末後功夫,如同禪修,才能神妙。而上法沒有這一弊端。

至於為什麼兩家同是深奧玄妙的功夫,終極結論差別這麼大,道德經的二十一章可以作為解釋: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吾何以知眾父之狀哉?以此。

釋義:

功德這孔竅被疏通的程度,那是隨著修養生之道者所處的心神狀態之變化而變化的。

對道的實際存在,只能以恍恍惚惚的心神狀態去感知它。

當心神處於惚惚恍恍的狀態時,道就會從中顯示出它那惚惚恍恍的形象;當心神處於恍恍惚惚的狀態時,道就會從中顯示出它那恍恍惚惚的實際存在;這恍惚的道似乎存在於莫測的幽冥之中,但這恍惚幽冥中卻有道的切實情景。

這情景是十分真實的存在,這其中蘊含著道的偉大動力及規律之信息。

自現今一直到上古,這道的信息永恆存在,從不會消失。

道就以它的偉大動力及規律之信息作為指令,擔負著理順宇宙眾事物的 「總父親」、總制御者的總責任。

我是怎樣知道這「總父親」理順宇宙眾事物情況的所以然呢?

就是以恍惚的心神去修養生之道所感應出的功德孔竅中直覺到的。

功德之積累,需要氣神鍛煉,逐步進化,才能感知到道真正的存在。只悟真如本性,功德其實受限。

以上是兩家異同的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這個問題我還是比較感興趣的,因此這裡簡單說一下

佛教和道家的修鍊方法不同,在於他們的目的不同,佛教是為了成佛,道家是為了成仙。

佛教成佛,跳出五行中,不在三界外,不生,不死,以入定為主,見性成佛

道家成仙,逍遙天地間,,復歸嬰兒,長生,以入靜為主,周天搬運,完成內循環,生生不息


有區別,任何宗教只保自己的教徒。裡面有些少部分的內容一樣,本質不同


肉身最後的處理方式不同,其他的都一樣。

剛開始我也不信,不過後來我信了。

不過,雖然都一樣,但是,畢竟道統不一樣,所以很多東西都不一樣,殊途同歸而已。


道家重視修身,追求白日飛升,道成肉身。

佛教則視肉身為束縛,追求超脫輪迴,涅槃寂靜。


佛家本身講求普度眾生。道家核心講求自強不息。格局不一樣。所以佛教才會興盛於世界。基督教同理。。。。。


你可以看看禪海蠡測,道家修到最後,還是會回到禪宗的範圍之內。裡面有非常精彩的講解。


推薦閱讀:

修行人的婚戀問題怎麼解決?如何找到理想伴侶?
請問道家對五葷是否禁忌?若是,其禁忌源流可考否?
修鍊,修的是什麼?

TAG: | 道家 | 佛道修行 | 道家修行 | 佛家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