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羅罔極抨擊中國教育的知乎爆文《我們的教育缺失,早被這部禁片預言》?

鏈接:我們的教育缺失,早被這部禁片預言 這篇只懂批評卻沒有解決方案的文章,真的配得上四萬多點贊嗎?


爭取把每一個電影公眾號做成社評專欄是當今電影新媒體的悲哀

這代表了電影這門藝術形式不知從何時開始已經退化成只能依靠政治輿論和社會輿論來博得關注和喝彩的玩意了。

同樣的,人們不再會對電影的拍攝手法,鏡頭剪輯和故事結構,美術效果等感興趣。一部帶有敏感題材或是社會隱射的電影就會成為先鋒藝術一樣,無論質量好壞而獲得極大的關注和讚美。

禁片

十大禁片

地下電影

總會是吸引人的標籤,這些是等於流量的標籤,是新穎的標籤,是反抗的標籤,是搖滾與朋克的藝術。

哪怕大部分觀眾壓根就不懂"禁片"這個詞意味著什麼。與電影質量有何種關係

中國觀眾的G點就像是一個上了發條的敏感詞庫,只要你一點這個敏感詞。它就可以轉動起來嗡嗡嗡的響個不停。

至此,沒有人真正的在乎誰是庫布里克。沒有人真正關心《發條橙》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只是有人想借用這麼一些電影。 好讓別人知道

我們不膚淺

我們見多識廣

我們義憤填膺

至於現實如何,主題對錯。那些都與電影無關,與觀眾,讀者無關,他們只用做出一副,我很急切,我很關心的姿態就可以了。

他們不會真正的為中國電影事業或者教育事業做出來什麼

甚至也不在乎自己的文字會帶來什麼影響

寫的人想,反正打打字就能賺錢,其他的事,關我屁事呢

讀的人想,反正激揚文字能爽,舉證證偽又不賺錢,關我屁事呢

而這個世界

的確有錢是真的可以為所欲為的

——一個電影愛好者的心聲


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是 培養了一群只談願景,不談預算約束的人,然後洋洋自得只覺得眾人皆醉我獨醒。

工作了才發現自己所想與現實相距太遠。

看到談論社會問題的文章,如果一沒有可行性分析,而沒有替代選項,基本可以不看。


我絕不認為思想水平和年齡掛鉤。

但結合年齡和寫作水平、文章的思想深度,確實能看出些東西。

這個答主每篇回答都會貼上自己的公眾號,據名稱推測可能是96年生的一個21歲年輕人。

拋開文筆,此答主論證方式和分析水平,實在是初高中的應試作文級別。

其行文中的邏輯謬誤太多,存在大量的強設因果、偏差論證等問題。其他答主已經一一分析,不作贅述。

說句不好聽的,要說思想深度,哪怕離21歲都還有所差距。

第一次認識這位答主,是在一個關於電影《無極》的答案中。彼時我隱晦的表達了我的反感,但並未指名道姓。

後來這位答主每篇文章都是幾乎相同的流程,用能迎合受眾立場的論點,配合生拉硬扯的流水線式的文章編排,倒也能賺不少贊,套路也是駕輕就熟。

一句話總結,他的每一篇答案,你都能感受到強烈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吸粉,並且幾乎不加掩飾。

這一句在此不是貶義。年輕人有目的性和功利性是好事,並且他做的非常成功,起碼在知乎這個平台上是。

不過我有一點微小的建議,套路玩的多了,不認路的傻子也就少了。總歸這條路不能長久,熱度這個東西去了很難再來。所以要麼趁早把流量變現;要麼,多讀點書,給自己補充點真貨。

畢竟偉大主席毛澤東教導我們,人間正道是滄桑。

ps:你看,你的套路,連我這種傻子都會了。


怎麼評價?

當然是好羨慕啊!!

這樣就賺了幾千塊錢,我也想開公眾號,開打賞啊!

我作為一線老師,看到教育的黑暗面更多啊。

到時候保證各種抨擊,各種諷刺教育制度,讓我罵遍全國老師和家長都沒問題,絕對寫的各位學生大佬們渾身舒坦。


這篇文章的作者@羅罔極 也回答了問題:羅罔極:如何評價羅罔極抨擊中國教育的知乎爆文《我們的教育缺失,早被這部禁片預言》?,還引用了很多《三傻大鬧寶萊塢》的台詞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但他卻忽略了一個事實。

無論對於國家還是個人來說,查爾圖都是可以批量複製的人才,而蘭徹則是萬中無一的天才。什麼是萬中無一的天才?就是全中國只有一個王寶強,所有想走王寶強這條路的人基本上都失敗了。

學習查爾圖的成功率比較高,就算失敗了也能找到一份不算差的工作,學習蘭徹的成功率極低,而且失敗了很容易陷入絕境,誰會為這些陷入絕境的人買單? @羅罔極 你能為他們買單嗎?

那麼到底,蘭徹是個怎樣的人?

在查爾圖眼中,他是活在夢裡、不切實際的空想家。

在基友法汗與拉朱眼中,他是生來卓越、智商超群的聖人。

這段話確實沒毛病,但必須建立在蘭徹能成功的基礎上,如果他失敗了,在查爾圖眼中,他還是活在夢裡、不切實際的空想家。在基友法汗與拉朱眼中,他就不再是「生來卓越、智商超群的聖人」了,而只是一個笑話而已。到時候查爾圖的這段話就成了震耳發聵的真理。

你的這些想法,在現實里有屁用?

我畢不了業,你給我工作?

我不去工作,你給我飯吃?

十年後,你就會明白你的理想是多麼愚蠢

而蘭徹能比查爾圖成功的概率是多少呢?大概比橫店二十萬人中出現一個超越王寶強的群眾演員概率高一些吧。

我在之前的問題夏東:如何看待環衛工父母月入六千供女兒考七次雅思澳洲留學這一新聞?中就批判過這種觀點,直接引用過來。

我一向把向普通人販賣不能輕易複製的成功都當成毒雞湯。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圖這樣的雞湯,給人一種我也能像他們一樣成功的錯覺,但仔細推敲就會發現,他們的成功都是萬中無一的,是能力、資源和運氣完美結合在一起的結果,普通人並不能輕易複製。

馬雲的父親是省曲藝協會主席,人家1992年就能和朋友一起湊50萬創業,你現在能湊出50萬嗎?湊不出來的話,憑什麼學人家創業?

劉強東是副縣長親自送大紅花上門的高考狀元,想上什麼學校都可以隨便挑,你有人家的才華嗎?你要是沒有,憑什麼學人家創業?

你覺得雖然你家沒有馬雲他爸有錢,你也沒有劉強東的學霸屬性,但可以學王寶強啊。恭喜你,終於掉進最大的陷阱了。王寶強看上去最普通,但他的成功卻是最不可複製的。橫店有二十萬群眾演員,你問他們的夢想是什麼?答案基本都是像王寶強一樣成功。結果呢?有哪怕一個成功的嗎?一個都沒有!最後還不是希望破滅,要麼永遠當一個路人甲,要麼灰溜溜的離開橫店(強烈推薦爾冬陞拍的&<我是路人甲&>)。他們都是誰害的?就怪那些灌毒雞湯的給了他們不可能實現的希望,一個成功的王寶強的背後是二十萬絕望的藥渣,這是多麼殘酷的真相?

但販賣雞湯的不會告訴你這些事情,他們只會把這些人最閃亮的地方展現在你們面前,然後告訴你,只要你努力,就能像他們一樣成功。讓你學馬雲不會刻意強調他家庭條件好,英語特別溜,只會強調他數學特別差,麥當勞都不要。讓你學劉強東也不會強調他的學霸屬性,只會強調他的哥們義氣和小嬌妻。讓你學王寶強也不會強調他是少林寺俗家弟子,只會強調他的農村出身,傻根屬性。人家可能像下圖這樣一步步的教你怎麼去做,但實際操作起來就知道完全行不通,因為人家不告訴你「再添加其他細節」到底是什麼細節。

在我眼裡,《三傻大鬧寶萊塢》就是一個很大的毒雞湯。中國和印度都是處於追趕期的發展中國家,從國家角度去看,培養普遍合格的人才,比培養個別天才附帶一批庸才要划算的多,從個人角度去看,成為普遍合格的人才,比成為個別天才或者很大幾率的庸才風險可控的多,對於大多數普通家庭來說,廢了的庸才會使生活變得困難。而發達國家是另一種情況,要創新必須吸收更多的天才,就算是庸才國家也養的起。他們的教育道路我們暫時還沒有條件去學。

這點可以參考 @劉翔熙的回答:劉翔熙:如何理解楊振寧的話:「美國的教育絕對不比中國好」「把中學生送去美國教育是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普通家庭普通資質的孩子去學《三傻》才是掉進坑裡了,他們應該走的路應該是大多數人能夠成功的大路,而不是少數人能夠成功的小路,大路就是我考上了不錯的大學,班裡80%的人都能找到不錯的工作,過上不錯的生活。而小路那是有天賦或者有條件的人才玩得起的。

喝下雞湯之前,好好想清楚一個問題:不能輕易複製的成功道路憑什麼你就能成功?人家要麼是真的很有才,到哪都能發光,到哪都能成功,要麼是家庭條件優越,就算失敗了也有兜底不愁吃穿,你有人家的才華么?或者有人家的條件么?不好好考慮清楚這個問題,盲目的迷信雞湯,很容易撞到頭破血流。

而人家做公眾號販賣雞湯本來就是為了掙錢的,追求的是點擊率和關注度,至於你喝了他的雞湯變成啥樣,和他沒有一點關係。

最後,讓我們看看:走王寶強走過的路,探訪橫店群演的生存現狀!

對於從群眾演員中走出來的王寶強,趙寶剛認為,北京大概有50萬群眾演員,這麼多年卻只出了一個王寶強,出名的概率太低了。勸那些想走這條路的人,好好想想。

周星馳的《西遊·降魔篇》中,「荒野四大美女」就是橫店的四名群眾演員,被導演看中,台詞不少,影片上映後在一段時間內有些名氣,但也只是曇花一現,如今仍默默無聞。

據調查,橫店影視城近三年每年使用的群眾演員都在20萬人次以上,特約群眾演員2萬~3萬人次。每年都會有不計其數的外地群眾演員趕到橫店追夢,同時,又有一大批人帶著遺憾和無奈離開這裡。在幾天的走訪中,記者偶遇了這些年輕的、蒼老的、普通的、有故事的群眾演員。


看了文章,發現整個批判建立的基礎最開始和《發條橙》的核心思想是一樣的,就是自由選擇的惡和被強制的善哪個更好一點。但是這個問題倫理學背景很深,作者在這裡沒有辦法論證這個問題,於是做了一個概念偷換,就是假設強制的善必將引起更大的惡。但其實這個論點是未經證明的。

順便一提,我覺得作者對《發條橙》的主旨理解可能有一定的偏差。作者把主旨簡單的歸結為批判社會。但我們注意到阿歷克斯出獄後受到的報復是無法與他當初做的惡相提並論的,「惡沒有改變」這是不真的,那麼這裡的情節應該旨在揭示他的個體境遇而非社會問題。並且,如果主旨真的是批判社會,那麼阿歷克斯最後自由選擇的善還有什麼意義?建議作者把電影和原作再看一看。

P.S看了作者更多的文章,令我感到困惑的是,作者特別喜歡把電影和現實聯繫起來,但是拋卻電影,作者在每篇文章中到底有沒有做有效的思考?

思考是人人都會的,但是在某一問題上做有效的思考則是困難的。以電影作為思考的起點是不可行的,電影生產是一種綜合構境,電影是他者意志建構自我意志的他性疊境,我們一定要本身有關於一個問題的知識和思考,把電影作為思考的資料才有意義。否則那不是思考,僅僅是像電影想要的那樣假裝思考。


正常人都知道藝術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發條橙》就不說了,導演用誇張和極端的方法表達了極端的善和極端的惡沒有區別,並發出了這樣一個疑問:人在社會體制中能否依舊按照自己的意志選擇自己的行為?導演又不是在批判教育制度,和中國教育更是幾乎沒有什麼關係,更別說中國之大不同地區的教育制度本身也存在巨大差異。

作者第一篇文章很明顯在蹭熱點,文中論點論據東拼西湊,一個數據沒有,情緒化的東西不少,邏輯更是不存在。尤其是舉了個斷網三年參加高考的極端例子然後得出了砸手機等於砸科學的結論,我真是嘆為觀止。就算是舉的那個例子邏輯也是醉人的,禁網怎麼就會對食品安全,一帶一路和網路支付一無所知?禁網又不是把你放深山裡與世隔絕,一無所知毫無疑問是誇張的揣測,況且安徽作文題目是:據近期一項對來華留學生的調查,他們較為關注的「中國關鍵詞」有:一帶一路、大熊貓、廣場舞、中華美食、長城、共享單車、京劇、空氣污染、美麗鄉村、食品安全、高鐵、移動支付。這裡面除了共享單車,廣場舞和移動支付有幾個題目需要你上網才能知道?語文作文選題範圍小了就等於作文失敗就等於語文考砸就等於高考考砸?我不明白這個「吃了大虧「虧在哪裡。

然而,由於生活在農村家庭,他們非但沒見過高鐵、大熊貓、共享單車。

更因為禁網,而對食品安全、一帶一路、網路支付等時事新聞一無所知,從而縮小了大半選題範圍,吃了大虧。

砸手機和網戒學校一個侵犯財產權,一個侵犯人權。作者放著這兩點不說,全篇鼓吹起素質教育來了。素質教育好不好還用你鼓吹嗎,大家都知道素質教育好。但素質教育就一個缺點,沒錢玩不轉。不光國家要有錢,老百姓也得要有錢。

我長這麼大是沒有操作過顯微鏡的,我現在住的城市當地的一所美國普通初中,學生上生物實驗課可以兩人一組分到一台顯微鏡。我初中的時候對化學特別感興趣,因為是班上的化學課代表,可以協助老師做化學實驗,也可以出入學校的化學器材管理室,班上其他同學就沒這個動手的福分了。而所謂的器材管理室就是個十平米不到的雜物間,全校三千多人的化學課所需要的實驗器材全在那裡了,安排課上實驗需要事先商量好,不然根本沒器材給你用。至於美國,你看十年前老白從高中實驗室里偷出來的器材能製作冰毒,關鍵器材丟了這麼久,學校重來都沒人去過問。

但這篇文章也沒有涉及國家對教育的資金投入問題,所以底下有很多人覺得作者是吃飽了撐的,站著說話不腰疼以及何不食肉糜,完全不冤枉。

至於為什麼文章這麼多人點贊,因為覺得老子天賦異稟才貌雙全就是被這坑爹的教育制度耽擱的人太多了唄,畢竟錯的不是我是整個世界不是。手動滑稽~


最大的問題就是讀書太少想太多。

把稻草人、滑坡、訴諸情感等等邏輯錯誤落實了個差不離之後,他炮製出了一篇毫無價值卻有紀念意義的文章,標誌著我乎顯學繼李狗嗨法學、三體政治學、貨幣戰爭經濟學之後,又多了發條橙教育學。

當然,一味嘲諷也是不對的,年輕人有犯錯誤的自由。既然喜歡拿電影說事,為什麼不去看看《放牛班的春天》呢?缺乏責任感,認為自己不需要讀書,也可以去瞅瞅《當幸福來敲門》嘛。

事實上,有資格進入學校被摔手機,已經戰勝了一半同齡人,夜寐太行:怎麼看待第一財經的文章關於人口隱形危機:逾50%農村幼兒認知滯後?

在美國,發展慢的人是國家最大的負擔之一,10%的孩子消耗了40%的教育財政——我們要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因為如果你不幫助他們提高,你不給他們工作的能力,他們會犯罪、吸毒、失業、造反。在美國,12%的人是發展慢的,但是你看中國,這個數字可能是4億。

中國是什麼水平的國家心裡沒數?我期待這些孩子揮舞手中的鍵盤,用愛發電,為四億同胞提供優秀教育。

沒必要長篇大論,叫不醒裝睡的人,教育很複雜,但把知乎「教育」話題下的精華問答看上三個就寫不出這種東西刷知乎的年輕人啊,為什麼放著精華問題不看,要追寫手公眾號呢?這已經不是簡單的買櫝還珠了。

好回答不如寫手爆文「爽」,然而@ace zh 在為什麼很多人都在批判中國教育制度,這種制度依舊巋然不動?的回答足矣。

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挑出一個產品的毛病,並不需要任何技術含量。說「傻子都能看出來」並不是誇張的修辭。

設計者並不是傻子,眾人津津樂道的「缺陷」,只是為了避免更大缺陷而做出的妥協。

學前兒童設計出的汽車,能上天能入地;小學生設計出的汽車,不燒油無污染;中學生設計出的汽車,能避免所有車禍;大學生設計的汽車,如工藝品一般精美流暢;汽車工程師設計的汽車,就是路上跑著的汽車。然而,並非把設計師換成小盆友,汽車行業就一步登天了。


既然全都說只批評不開藥方是耍流氓,那我這裡就發個藥方吧。

全面自由教育,取消義務教育,教育系統全面市場化。

孩子沒錢上學,為什麼要逼孩子上?家裡苦,孩子就得早點付出責任,十二三歲出來打工掙錢啊。逼父母打工孩子上學,這是多不人文主義?

明知道父母沒時間看孩子,孩子容易學壞,還逼孩子上學,這就是體釀惡限深思。

如果不逼孩子上學,他們就可以給富人小資當傭人女♀仆送快遞,早早為家庭做出貢獻。更能像黑墨綠一樣,更能早早享受人生快♂樂♀,留下一個五光十色的童年。

哪怕不這樣,公立教育就是該自由的,浪漫的,輕鬆的,有效培養學生各種情趣,然後憑琴棋書畫等素質和推薦信上大學,這樣才能培養仁義道德卓越的少年賢達。哪兒有逼孩子背課文學數理化的道理?學生思想全都逆反了,出來一個個都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精神有缺陷的病態兒童。

現在對知識分子社會精英太不友好了,大學經費卡的那麼嚴,高級知識分子違規用錢塞自己公司還會出事,這讓精英都心寒了。

就該把大學市場化,學費自由化,上的起上不起全看本事。用嚴格的學業貸款機制告訴大學生,如果不好好學習,出來找不到工作成不了小資,那你就得賣房砸鍋賣鐵來還學業貸款。這樣督促學生好好學習,不比楊教授那套好?

如果沒能上大學,那孩子們也可以自由自在的選擇他們的愛好和職業,為自己活著,走出一條Detroit式的人生康庄大道。


我勒個去,答了這個問題之後,之前各種回答評論被舉報,特么的舉報的人你們對我是真愛啊。服了。

我是可愛的分割線。

中國有這麼一批人,讀了點書就自覺可以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其實這批人還好,至少是讀了點書的。

而現在中國有這麼一批人,書都不讀了,而是靠動漫、電影、電視劇來指點江山,

他們指著這些「鹿」,說這個世界是「馬」。

動漫搞點影射就能高潮迭起

電影裝點比就會被捧成神作。

靠美劇治國理政

看日劇依法治國

洒家也服的。

你在後面扇扇風點點火,鼓動孩子家長去鬧。

出事之後你還可以寫幾篇文章。

這與身先士卒,和不良商人、陳腐政府大戰無數回合的老回相比,你真是提攜都不配。

三傻是部好電影,但不是教育改革教科書。

三個電影人物的命運,代表不了中國兩億學生的命運。

更何況,特碼這電影還是編的。


所有的指責中學教育過於嚴苛的文章觀點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按照目前我國的教育現狀,國家一直在大力提倡職業教育,甚至在今年縮小的高中招生比例。其實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之後, 高中教育只是其中的一條路而已,並不是唯一的路。參與高中教育是你自己選擇的結果。人生的路本來是多元化的。事實上,只要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你完全可以徹底的拋棄自己所厭惡的這種極端的應試教育。你可以選擇去技術學校,學一門自己喜歡的技術,足以將來謀生;你可以選擇職專類學校,管理寬鬆,注重素質,將來參加自主類的招生考試,同樣很有前途;你還可以選擇闖蕩世界,體驗人生;你更可以外出務工,賺錢糊口;我認識的一些朋友初中畢業開鏟車、做生意日子也過的悠哉樂哉;你甚至可以像羅罔極先生一樣根本就不參與任何形式的教育,在家裡依靠電腦與手機自學成材,寫影評賺錢,那也不錯。鄭淵潔讓自己的孩子小學畢業就在家開始自學了;郭德綱讓自己的孩子中學畢業就開始說相聲了;韓寒只上到高二就自動輟學了......只要你願意,其實你完全可以不用遭受高中教育的「摧殘荼毒」。近幾年國家恰恰正在大力推行職業教育,只要選擇了另一條路,那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了。

知乎中曾有答主回復說,繼續參與高中教育的本質其實是通過已知的知識體系來對參與這個遊戲的人群進行篩選,最終完成社會化分工的過程。

也就是說通過考驗你能不能學會別人告訴你的東西看你適合種地還是適合研發航空母艦。

通過你是否能學會這些既定的知識來對你進行考驗,看你的學習能力是否夠強,你是否足夠努力,你是否足夠認真,你是否能夠吃苦,你是否擁有較強的執行力。

如果不通過這樣的方法,你又能有什麼更好的方法篩選出相應的人才呢?

事實證明,分數的背後其實包含了一個人的品質、習慣、能力,知乎上有人說「高考就算是考打遊戲,仍然還會是目前上名校的這些人上名校。」因為品質優秀的人做什麼事情都可以做的很好。

人生是選擇的過程,關鍵看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如果你的理想是當個服務員,當然不需要學複雜的化學方程式;如果你希望自己做個保安,也許就不用學習難懂的英文;如果你的夢想是街上賣菜,你當然不需要再學習三角函數,你只要學會加減乘除就可以了......

但你不能選擇了參與這個遊戲卻又抱怨這個遊戲規則太嚴格,就好像你選擇做廚師可以嫌廚房太熱,你不想接觸火苗;你選擇了當醫生,嫌病人太臟,你不想聞到藥味;你選擇了當救生員,卻不想下水,嫌水裡太冰......

就好像是你去看電影,你可以選擇看悲劇或是喜劇,你不能選了去看悲劇電影,回頭在電影院大罵一點也不搞笑,這就太扯了。

富士康蘋果代工廠招人的時候不需要任何學歷,只要你會動手,能夠給蘋果手機裝上殼子就可以了;可是蘋果公司技術人員篩選學歷的最低層次據說是復旦,是因為人家知道只有這樣的技術人員才能讓人家的公司實現技術上的騰飛。這就是區別,看你選擇是裝手機殼的還是做技術研發的。

高中的各種規則其實是基於國家篩選人才的規則而制定的,只有這樣的方式才可能在規則內讓學生的利益最大化。

抨擊高中教育的對那麼多很容易就可以逃離高中教育的方式視而不見,卻一味指責現行規則內的教育方式。這實在是有些本末倒置了。


貴乎就是看不得一點年少意氣。我覺得大家也不會真就拿什麼三傻啊發條橙啊(更不用說羅罔極)當人生指南,看看又不會吃虧。

四萬多贊就是說明了某種共識。你硬要用「社會事實」去否定共識意義就沒意思了嘛。

再說了,做夢有什麼危險的,全都不做夢才可怕……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普通人」,是「平均數」,那就真沒不普通的人了。


這篇文章看了大半,簡單說說吧。

第一:

只批判而不談解決方案,這不是此文章關鍵弊病之所在。

讓人反感的是此作者在文章中強行聯繫的這種行文邏輯。

事實上只要知乎大眾普遍閱讀水平再高一些,我相信這篇文章是不會收穫4W多贊的。因為這種舉出各種內在聯繫不緊密的例子並且將其與自己觀點強行聯繫的行文風格,完全是高中生作文的套路。

我建議你們去看看和菜頭的影評和一些時評文章。

提高一下自己的文字審美。

第二:

電影雖然具有現實意義,但電影中反映的現實,相對真實世界而言,是一種簡單化理解。

一個現實問題至少可以牽涉到知識、道德、行業等多個層面。尤其是我們國家的教育問題,這是一個很龐大的體系。

光用一部電影和一些簡單的例證來試圖答疑解惑,這是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最不費腦子的一種方式。

綜上,我覺得這篇文章能夠在知乎斬獲4W+贊,是有點徒有虛名了。

主要還是國人閱讀審美水平太低。

喏,像這種文章不也能收穫N多贊么:

白百何|比出軌更噁心的,是你們心懷不軌

把「慰安婦」做成表情包,祝你們原地爆炸!

當然,也可能作者本身是個聰明人,正是因為早已認清國內大眾的閱讀審美太LOW這一事實,所以才刻意把複雜問題簡單化,為服務低智人群寫一些看似像模像樣的文章。


是否是營銷且先不論,姑且相信不全是。這篇文章的爆發和另一些引起過軒然大波的事情有一定的聯繫:

在蔣光頭已經成為知乎的笑話的時代,一個十幾年前論壇風格的吹蔣答案獲得了驚人的贊數。

再加上最火的專科(還是二本?)考研逆襲,月入4000以下出租屋裝修等LIVE。

還有某些讀書健身美女人設大V毫無營養的爆照薦書回答一兩個月收穫幾萬粉。

這些都只說明了一件事:知乎的「主流輿論」,和知乎真正的99%在漸行漸遠。知乎仍然是一個以平常的學生和青年人為主的平台;要說比微博多些什麼,普遍多點求知慾和上進心。這樣大的群體,絕大多數是「三無用戶」。「三無用戶」里有很多各自領域十分優秀的人,但比例可想而知是很小的。

誰都嘲笑日劇法學家,美劇政治家,寶萊塢社會學家;你想過嗎?絕大多數受眾也就能看懂日劇美劇寶萊塢;你推廣什麼巨著什麼文獻,效果不如這三類人,甚至不如故事會答主和書店暢銷書清單答主。即使在其他領域頗有建樹的人,所謂隔行如隔山,也難免落到這裡面。這些,才是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需要」的東西。

我們都知道一個V的贊或反對權重遠大於三無用戶,但任何一篇高贊答案90%以上的贊來自於三無用戶,萬粉大V的粉絕大多數也還是三無用戶。這樣大的一批人,輿論空間受限於「知乎主流輿論」和「逼乎特色」,通常被動接受著各路答案和文章,追隨著主流輿論;但遇上這類能觸動心中共鳴或者沒逼格但很實用東西時,就會出現這種「反輿論現象」。

是答主們不知道嗎?不是,我所了解到的大V們誰都知道:都知道自己的人設,知道怎麼答能迎合自己的粉的口味,知道要多圖要多故事,知道群眾喜歡的「乾貨」其實根本和乾貨不沾邊……這些你都知道,怎麼就想不到這一層呢?

這類事件還會越來越多,在以「階級固化」為前三名政治正確的知乎,另一種固化業已形成:少數V左右著知乎的輿論走向,絕大多數的普通用戶囫圇吞棗地追隨著大V,心裡卻和這樣的輿論並不完全相同。遇到某些迎合心中口味的包上一層可口的外衣的東西時,就會一次次爆發這種事件。

用知乎收智商稅的人已經很多了。我不是說公學花店小公主,我是說無數在減肥健身問題下發私信的微商,無數在投資理財問題下榨取可憐的普通人積蓄的騙子,還有數不勝數的推銷毫無營養的公眾號的二道販子。


首先,用電影評價教育是非常可笑的,如同抗日神劇與抗日是兩回事。

營銷「教育缺失論」不過是弱者的互相安慰,因為你不肯認你渣,所以還是一起罵教育吧,這就如同學習學不好,咱們就一起怪老師吧——怎麼沒見著清華北大的說教育缺失,怎麼沒見著富二代官二代說教育缺失。

窮就要認,渣就要認,挨打要站穩。你說你沒有牛掰的背景,又沒有學霸的本事,擱那逼逼一頓教育有問題,對中國教育發展有用?你逼逼一頓能當教育部長么?不過擱那圈腦殘粉。

這不過是利用酸葡萄心理的毒雞湯,如同咪蒙有那麼多腦殘粉,要是他們真見著咪蒙靠瞎逼逼掙錢,恨不得仇富值爆表。

我還是那句話,新中國成立時識字率只有兩成,要是沒有中國教育,你塔釀的連知乎倆字都不認識。


知乎是個很玄幻的地方。

說楊教授,人人都罵,說他侵犯人權;

說網癮少年,人人同情,說他們追求自我;

說網癮少年的父母,人人都罵,說他們只是想讓孩子聽話。

換個地方,

從治療中心轉到中學。

砸手機,人人叫好,說這是唯一的路;

看學生,人人批評,說不自覺需要管;

談家長,人人討厭,說與學校合謀。

來來來,你告訴我,被砸手機的學生被送到楊教授那,你還叫不叫好?

砸手機對不對?

不對。

不對的事能不能做?

可以。

是不是必須砸手機?

或許是。

那要不要砸?

砸。

有些事可能是必要之惡,你可以做,但我討厭那些把它當成正義的人。


看了文章,我感覺是不是現在的孩子教育缺失,而是孩子的父母教育缺失


中國的田園自由主義者最大的問題

就是拋開責任,空談權力

他們不懂統計,喜歡用個例的取樣來反駁統計上的事實。

我們都見過壞人,罪犯

犯人里有冉阿讓,不假,但是一萬個壞人,出得了一個冉阿讓嗎?

多少是不思悔改,人性本惡的歹徒,竊格瓦拉的眼神里,偷得理直氣壯,正義凌然。

我沒記錯的話,由於校園霸凌犯罪的現象,最搖旗吶喊要求未成年人入刑的,也有這些小清新的份。為啥?他們也有孩子,怕別人會傷害他們的孩子還可以毫髮無傷。

這個時候為啥不提選擇權了?為什麼不說這些少年犯還有未來,給他們選擇做好人的機會。為啥就一棍子打死人家說他們就是殺人犯,惡棍了?你們的發條橙呢?

小清新們嘴上詛咒著沙威督察,但是真的等到冉阿讓敲自家門時,他們卻是斷然不會施捨他一口粥喝的。

拋開自己的責任,空談選擇權,不過是慷他人之慨,魯迅先生說過,損著他人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切勿與之交往。懂了嗎?

小清新是不配擁有友誼的

這部發條橙我看過,如果說有三毛錢價值的話,兩毛九分是因為其粗俗不堪血腥暴力得別有風味,拋去這些下三濫,也就比a片多了一毛錢思想。

換言之,這破片,還就真是因為三俗被限制的

如果看了一毛錢思想的東西,就覺得大受教育,那說明腦子裡該有多空?從點贊上看,知乎上至少有45k個腦子空空如也的人。


當美國引以為傲的公立教育在進入新世紀後每況愈下,只能依靠私立教育苟延殘喘的時候,美國人在2010年出了一部紀錄片,《等待超人》。

他們採訪了兩個非裔家庭,兩個拉丁裔家庭,一個白人家庭。

第一個非裔家庭的是個男孩子,叫Anthony,孩子和奶奶住在一起,爸爸在孩子二年級的時候吸毒過量死了,媽媽離開了。一開場,導演問了孩子一個問題,「我有四塊餅乾,我吃了兩塊,我吃了幾分之幾?」

孩子想了一會兒,不停地用手在面前的空氣上劃著公式,「你有四塊餅乾,你吃了兩塊,交叉相乘一下,四……二……二十……」

孩子笑了,「你吃了百分之五十的餅乾。」

正片開始,導演回憶了自己在1999年拍攝的關於公立教育的紀錄片,那時他得出的結論是,美國公立教育依舊是美國領先於世界的柱石,美國公立教育的教師們依舊是美國下一代的希望。

但十年後,當導演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他的孩子到了入學的年齡,他開著車,開過了三所公立學校,最終給自己的孩子選擇了一所私立學校。

第一個拉丁裔家庭的是個女孩子,叫Daisy,小姑娘一開始說起了自己的理想,「我想要當個護士,我想要當個醫生,我想要當個獸醫。」她在陳述的過程中不斷修正自己的語言,這時她才上初中,卻已經開始給各個大學寫信,希望他們可以在以後接收她作為學生。

小姑娘在學校里的成績很不錯,爸爸最近失業了,媽媽是家裡唯一的支柱,但當導演問爸爸是否認為小姑娘有希望成為獸醫時,爸爸微笑著給了肯定的回答。

第二個拉丁裔家庭的是個小男孩,似乎是個單親家庭。

孩子在Bronx第三大學校上學,當導演問到孩子是否喜歡學校時,孩子很乾脆地說,「不喜歡!」

「為什麼?」

「因為我喜歡數學,而學校里沒人喜歡數學。」

第二個非裔家庭的是個小女孩,似乎也是個單親家庭,媽媽做著很多份兼職,但是在鏡頭前,這位母親肯定地告訴導演,「無論我要做多少份兼職,她也要上大學,這是毋庸置疑的。」

但這時美國公立教育的現狀是什麼呢?

從1971年開始,美國每個學生的公立教育花費從$4300上升到了超過$9000,而這還是對通貨膨脹率調整後的數字,但從1971年開始直到2008年,閱讀平均分和數學平均分始終持平,毫無起色。

2002年,美國人開始了一場「No Child Left Behind」的教育運動,目標是在2014年前,使全美學生百分百精通數學和閱讀。

但到了2010年,紀錄片拍攝的年份,各州精通數學的各年級學生比例是14%到40%不等,而大部分州精通閱讀的各年級學生比例是20~35%,最差的,是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12%。

第一個拉丁裔家庭的Daisy,爸爸和媽媽都沒受過良好的教育,爸爸是因為爺爺經常失業,只能讓孩子輟學,媽媽則是上完九年級後就輟學幫家裡的生意,現在媽媽在一所醫院做清潔,而她不會說英語。

Daisy想要成為獸醫,在公立教育系統里,她首先要進入Stevenson中學,等到她從這所中學畢業,她的同學中只有13%可以熟練掌握數學,然後要進入Roosevelt高中,洛杉磯最差的高中之一,這所學校的四年制大學升學率,只有3%,而畢業率只有43%。

更糟糕的是,很大一部分學生在入學不到兩年的時間裡,紛紛輟學。

全美像這樣的學校,超過2000所。

而這些輟學的孩子,在街頭兜兜轉轉,最終走進了監獄的大門。

賓夕法尼亞州68%的囚犯,都是高中就輟學的孩子,而州政府每年要在每個囚犯身上花費$33K,每個囚犯的勞改期是4年,合計下來是$132K。

對比一下,私立學校的平均花費是每年$8300,那麼一個孩子從幼兒園到12年級(初中畢業),花費是$107.9K,還剩下$24K可以供他上大學。

第一個非裔家庭的Anthony,很不幸地出生在哥倫比亞特區,而哥倫比亞特區的公立學校,被美國教育家批評為公立教育的經典反面教材。

Anthony這時在讀小學,第二年就要升初中,而按公立教育系統的安排,他要去的初中被媒體稱作是「污水池」,極大的可能是,等到這個孩子從這所學校畢業的時候,他已經落後於同齡人三到五年級的水平。

其他受訪家庭的孩子面臨的命運大同小異。

但這還不是最糟糕的。

眾所周知,美國是個聯邦制國家,合眾國政府有一套教育標準,州政府有一套教育標準,崇尚自治的美國人自己又弄出了超過1.4萬個自治的校董會,於是,一個很可笑的情況出現了。

一個學生在麻省南方的一所學校里考試掛掉了,但他只需再往南走一英里,到康涅狄格州的另一所學校,同樣的考試,他卻可以輕鬆通過。

學校和老師為了應付不同的教育標準漸漸變得束手束腳,甚至於出現孩子來上課,老師在講台上睡大覺,學生下面自己看書,這樣老師和學生集體混日子的荒唐景象。

而還要令人噴飯的是,也許很多人都知道美國教育界有個終身聘請制度,一般是大學裡做出傑出貢獻的教授才會獲得的一種獎勵,由於教育工會的橫行霸道,在所有階段的學校里都實施了這個適度,而且申請門檻低通過率高。

於是更荒唐的情況出現了,一堆被投訴的低水平老師被學校趕回教育局重新分配,但是教育局卻不能解除他們的教師資格,又因為沒有學校要他們,只能任由他們佔據了一個辦公室每日如上班一般過來喝茶看報紙,同時還得付他們工資。

美國公立教育的問題如此之多,以至於完全看不到內部改革的希望。

但有志於改變的教育家和老師們沒有坐以待斃,他們開始著手創立一種全新形式的學校,在教育局的支持下,把學校的目的只限於一個標準,學生的成績。

他們開始延長學生的在校時間,增加學生的作業,提高測試的頻率,想必已經有人看出來了,沒錯,他們在美國以一種自救的方式引入了應試教育。

一個孩子要如何成長,一千個人會有一千種自己的看法。

但一個孩子要如何生存,則只有一種方法,學有所成。

我們不能說批評的人必要有解決方案,但我們必須看到,發現問題是很簡單的,解決問題則很難。

而如果你只能發現問題卻不能解決問題,那麼我建議你還是閉嘴,因為除了可以進UC震驚部,於事無補。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從法罕、拉加身上發現這個故事的弊端,蘭徹永遠第一、法罕、加拉永遠倒數第一。這個故事通過詼諧和幽默的方式,掩蓋了我們更應該關注的問題:

假如你不是天才,該如何在這個世界生存?

前段時間又重溫了《三傻大鬧寶萊塢》,這是我第三次看這部電影。

第一次,我為這部電影的教育理念鼓掌;

第二次,我沖著歡樂去看的這部電影;

第三次,我卻看到了曾經幼稚的想法。

當然,看了三遍的我劇情早已滾瓜爛熟了。但前兩次看的時候更多的是跟著劇情走,而沒有一個自己獨立的思考。皆大圓滿的結局是我們需要的、是觀眾需要的、也是這部電影嘲諷當今這個社會教育體制需要的。但電影是電影,其中的誇張、特例等元素並沒有現實的借鑒意義。曾經我以為蘭徹的教育理念很棒,但現在回過頭一看,其實只是編導藉助天才的視角對普通人的說教。

蘭徹的教育理念是以興趣為主的學習方式,這莫過於台灣的用「愛」發電一般,過於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忽略了客觀環境。

一個現實問題是:就是蘭徹最後假如只是一名老師,該怎麼辦?

蘭徹能成為一名老師也是很好的,但為了讓電影的意義充分展現,變成了一個400個發明的天才等等。假如蘭徹是一個教師,這部電影的說教意義便大打折扣。換個角度說便是蘭徹並沒有突破自身環境,通過主觀能動性實現自我價值。

用一句白話來表達就是:講系天下無敵,做就有心無力。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從法罕、拉加身上發現這個故事的弊端,蘭徹永遠第一、法罕、加拉永遠倒數第一。這個故事通過詼諧和幽默的方式,掩蓋了我們更應該關注的問題:假如你不是天才,該如何在這個世界生存?

(完)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教育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