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75位諾貝爾獎得主真的在巴黎集會並發表聯合宣言嗎?

今天買了一本《易經》,在封底看到這75位大佬如問題所述聯合呼籲:人類如果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首2500年前,去華夏哲學的源頭——《易經》中汲取智慧。

雖然我是對易經感興趣的人,但也沒有腦殘到相信這種鬼話,時間線都不對。

結果百度一下,發現了一大票考閱讀理解的文章:話確實是說了,不過說的是要向孔子汲取智慧。

那麼問題來了,按照語文閱讀理解文章的尿性,就算是向孔子汲取智慧也不大可靠,那麼這75位先生到底有沒有說過這種類似的話呢?


剛才思修課看到,上網查了一下.這應該是假的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91812190100o9e9.html 1988年初,75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聚會,發表了宣言,宣言中說道:「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要從2500年前孔子那裡去汲取智慧。」

這句話被廣泛轉載和引用。但我很疑惑,有沒有這句話?背景是什麼?網路的便捷,很快得到了答案。

這句話有,是一位記者在新聞稿中說的,他說:瑞典物理學家漢內斯.阿爾文博士(一九七0年物理學獎獲得者),在其等離子物理學研究領域中的輝煌生涯將近結束時,得出了如下的結論: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二十五個世紀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但這不是75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聚會的宣言,因為「會議紀要是保密的」。我們至今查不到這個會議的宣言。而這句話又來源於《坎培拉時報》記者帕特里克·曼漢姆所寫的新聞報道。

因此,當《走向世界》1989年第5期刊登新加坡東亞哲學研究所所長吳德耀所寫的《古今人對孔子的評價》把這句話在國內最早披露時,就引起了質疑。

曾任周恩來外交秘書、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美國研究所所長李慎之先生在《讀書》1997年第1期發表《諾貝爾與孔子》一文中說:「會上根本沒有提到孔子。」

馬為民先生以與會記者身份,在《讀書》1997年第7期上發表《我可以作證》一文中說:「這一點,我可以作證。至於說二十世紀的『諾貝爾們』把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哄抬到人類下個世紀精神導師的地位,那就純屬憑空演義了。」

馬為民在《警戒自欺》又說:「作為跟蹤報道過那個會議的記者,我可以負責任地說那是訛傳,隨後還就此在《讀書》上發了篇短文。實際情況是,諾貝爾們壓根兒就沒有提過孔子。會議主持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伊利·韋塞爾倒是提到了老子。

還有一位中國老學者打聽了我國幾位國際交往多的國學學者,得到的答覆往往是「有這麼回事」,或者「這不會錯罷」。

他又問了以宏揚儒學為己任的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先生,答覆倒很明確:「沒有聽說過。」

後來,他利用出國訪問的機會,靠友人幫助,在圖書館徹底查了一下,結果是:當時的法國總統密特朗召集了一個議題為「21世紀的挑戰和希望」的會議,參加者共有諾貝爾獎得主75人,但是會議並無什麼最後宣言。從報道看,會上根本沒有提過孔子。

大陸圖書館學者顧先生趁著到澳洲時,查閱一九八八年一月二十四日的《坎培拉時報》(Canberra Times) ,找到了「人類要生 存下去,就必須回到二十五個世紀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這段文字的原始出處:「諾貝爾獎得主巴黎宣言: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結論:1、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無疑是優秀的科學家,但「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二十五個世紀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這句話,是漢內斯.阿爾文博士一家之言,不是所有科學家之言,也不是宣言。

2、這句話出自一篇新聞報道,就現在所能檢索的資料來看是孤證。真實性尚存疑。

3、馬為民的「作為跟蹤報道過那個會議的記者,我可以負責任地說那是訛傳。」的話,可信度高。

附1:李慎之的《諾貝爾與孔夫子》

近幾年來,在中國大陸、台港澳以及海外華文報刊上和中國學者的口頭上常常可以看到或者聽到一種說法,說的是前幾年有一批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開會,結束時宣言,如果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過頭去汲取二千五百年前孔子的智慧。不知為什麼,我總是有些懷疑,因此打聽了我國幾位國際交往多的國學學者,得到的答覆往往是「有這麼回事」,或者「這不會錯罷」。但是再一追問誰看到過原始文件,卻又一個都沒有。今年春夏間,趁在波士頓訪問的機會,我又問了一下以宏揚儒學為己任的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先生,他的答覆倒很明確:「沒有聽說過。」我還是不放心,又請哈佛燕京學社的林同奇教授幫我到圖書館查了一下,幾天以後答覆來了,是1988年1月19-24日紐約時報幾次連續報道的複印件:是有這麼一個會議,由當時的法國總統密特朗召集的,參加者共有諾貝爾獎得主75人,會期4天,從1月18日到21日。議題也確實是「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和希望」,但是會議並無什麼最後宣言,只是有些人表示本來以為是被密特朗拉來為他競選總統造聲勢的,但是幾天討論下來覺得還是有些意思云云。從報道看,會上根本沒有提到孔子,甚至連中國也沒有人提起。

我本來以為事情已經完了,但是同奇兄是十分嚴謹的人,他說,提供這份資料的圖書館館員,認為會議是在巴黎開的,紐約時報的報道未必詳盡權威,一定要找法文的《世界報》查對。但是我因為要回國已經等不及了。回國不久,《世界報》報道的複印件寄到,確實要詳細得多,但是請懂法文的陳樂民同志一看,迴音是仍然沒有人提到過孔子。


推薦閱讀:

如何辨別佛系人
別讓你的有些習慣,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金剛經》最有分量的3個字,養好你的佛眼和道種
公元二零一八年陽宅風水流年綜合解析

TAG:易經 | 孔子 | 諾貝爾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