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拿下滿洲後用海軍搶南洋各國,而不侵略中國漢地各省,有了石油橡膠以後有沒有可能改變歷史的進程?

如果1931年日本得到滿洲以後,開始攻略南洋。等到30年代後期。1937不打中國內地,等1939德國在歐陸開搞時,就同時在南洋發難,搶石油和橡膠。如此是否可以避免後來跟米國鬼畜在珍珠港開戰,以至順利消化東亞的其他沿海地區(除了中國漢地以外)——同化人口,開發產能,開採資源。


我覺得這個問題沒有考慮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本質,太平洋戰爭的本質是日美戰爭,其根源是日美矛盾。美國是太平洋戰爭的主角而不是替中國打抱不平的吃瓜群眾。

日本為什麼發動918事變?是因為日本恐懼中國的統一和強大會威脅到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得的滿洲利權。而此時的中國即使統一了實力依然不足以威脅日本,日本之所以恐懼是因為日本的滿洲利權從來沒有得到過美國的承認。迫使日本在1931年瘋狂的不是中國的統一,而是這個中國背後的美國的壓力。

日俄戰爭當中日本花費的軍費是19億日元,而英美提供的貸款是21億日元。英國的貸款因為有日英同盟所以好理解,美國為什麼要借錢給日本?除了美國猶太資本家對俄國排猶的仇恨之外,也有美國自己的利益。美國要求日本在戰勝俄國之後實行滿洲門戶開放。而此時正獨自對抗俄國,最大的奢望就是保住朝鮮的日本也同意了美國的要求。但是當戰爭結束締結《普思茅斯條約》的時候,日本卻沒有拿到賠款只拿到了一點俄國領土,旅大租借權和南滿鐵路。日本認為這些滿洲利權是賠款的替代物,條款是美國調停的,所以美國應該承認日本的南滿利權。而美國人的態度是一碼是一碼,南滿利權固然是賠款的替代物,但是你們答應的滿洲門戶開放不能改。這時候就引發了日本國內第一次軍部與政府的分歧。軍部堅決反對滿洲門戶開放,外務省則不反對門戶開放。換而言之日本的外交二元化,在明治末期已經出現了。結果是軍部壓倒了政府,日本拒絕了美國的要求。於是日美矛盾迅速升級,美國的大白艦隊環球航行就是向日本示威。從這以後一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美矛盾都是圍繞滿洲利權的。即使在日美關係最友好的《石井-蘭辛協定》里,美國也沒有承認過日本的滿洲利權。

但是20世紀前三十年的日本,背後有日英同盟、日俄協約,還有一個完全無力的中國,所以日本對美國的威脅並不恐懼。但是隨著俄國革命和日本跟隨協約國出兵西伯利亞,跟蘇聯關係陷入冰點,日俄協約不復存在。英國迫於加拿大的壓力,放棄了日英同盟。則日本實際上已經成了國際孤兒。此時中國政府全面倒向美國,而且名義上逐漸統一中國。日本喪失滿洲利權的恐懼,就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從這個背景上918事變和製造滿洲國都是為了以《日滿議定書》的形式確認日本在滿洲的利權。而這個目的就是擺脫美國對日本的威脅。而美國連日本根據《普思茅斯條約》獲得的南滿利權都不承認,怎麼可能承認《日滿議定書》?所以1931年日本的冒險,實際上必然導致日美戰爭。1941年進軍南洋是因為美國的禁運。而1939年美國還沒有禁運就主動進軍南洋,也不可能迫使美國妥協。


沒想到這個答案沉了這麼久之後突然出來這麼多贊。看來在知乎上畫畫還是比較合適的。只是談談自己的一點兒理解,也算不上嚴謹。當然了,畫風一定沒問題,是不是………………………………………………………………………………………………………………

你們把日本帝國想的太簡單,太純粹了。

我日本帝國體制能像英帝國體制那樣的話。我就可以做一個真真正正的平成廢物了。

首先日本的軍政體制。先天設計上就有問題。你以為,他是這樣的?

實際他是這樣的

後來就變成這樣了

再後來就變這樣

你讓我怎麼打?

陸軍不聽海軍的海軍不聽陸軍的。

陸軍要北上抗蘇,海軍要南下反美。

要是在明治時代,天皇早拍桌子拉出去斃了。

可惜這是昭和時代。(大正天皇也這德行)他弱弱地說,要不,咱們就一起來?

結果,國家戰略從反美或者抗蘇2選1。

變成了,防美抗蘇兼防中英。

艦隊派跟條約派也打得不可開交。結果海軍的戰略就變成了派系戰略。

一個國家三條道路,三個資源重點投入方向。對手個個都是世界級強國。

你讓我怎麼打?

艦隊派更過分,甚至使用了暗殺的招數。山本五十六當時緊急被調到外邊當聯合艦隊司令,就是為了躲避刺殺。

一個國家的戰略被分化成了派系戰略。他們向偉大的擴張戰爭,不過是在國內爭功邀寵的砝碼。流多少血,實際上都是日本軍閥財閥的政治籌碼而已。

唉,說實話,日本人真可憐,軍閥財閥讓他們上戰場當炮灰,但美國人留了軍閥財閥一條命,幾十年之後覺得二戰是場成王敗寇的戰爭了?

根據評論區的更正,後來應該變這樣。


以後再有問題「如果納粹德國見好就收」,「如果日本帝國見好就收」會怎樣的,你們看看蘇聯就知道答案了。蘇聯就是很聰明的避開了和美國爆發熱戰,從而保住了自己的勝利果實。二戰後蘇聯的勢力達到頂峰,佔據了波羅的海三國,波蘭的一部分,芬蘭的一部分,半個德國,還有東歐的一票衛星國。在遠東收復了庫頁島,佔領了朝鮮,割走了蒙古,可以說是佔盡了便宜。更重要的是蘇聯在二戰是以「解放者」的身份,而不是以侵略者的身份參戰的,這對德日都是不可想像的。所以有了政治正確的光環的加持,蘇聯不僅可以把自己侵略所得合法化,還成為了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之一,主導新生的世界的秩序。

然而即便是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的蘇聯,最後還不是「咣當」一下就解體了?曾經侵佔的土地最後一分不少的全吐出來了,曾經的衛星國紛紛站在自己的對立面。而且解體後的俄羅斯的GDP遠遠不如戰敗後的德國和日本。

所以我對「國運」這種東西從來都是不置可否的。如果違背了世界的潮流,再好的國運也是白搭。反之順應了世界的潮流,就連戰敗的德國和日本也很快恢復一流國家的地位。


這個計劃不可行。

重要的有兩點。

第一

同時在南洋發難,搶石油和橡膠。

美國是不會坐容日本任意往南洋發展的。

實際上,後來徹底觸怒美國,祭出禁運大法的就是因為日本往南洋發展,佔領了法屬印度支那。

這才引發太平洋戰爭。

第二

1936年,國民政府初步統一之後。中國的實力可能每一天都會增加。

遲遲早早的,國民政府會北伐東北。

鑒於中國潛力太大,時間並不站在日本一邊。

可參看我寫的這篇

遠古善良自由黨:請從日本角度談當年日本侵華的各階段策略以及日本國內對華策略形成的因素?



也許日本會遭到更可怕的失敗。中共會在幾年的時間在土地兼并問題嚴重的華北地區像是野火一樣蔓延開,重演解放戰爭,在完成對中國的統一後繼續進攻東三省。到時候日本得在陸地上面對組織程度遠比國民革命軍先進一個時代的解放軍。別說滿洲地區了,可能朝鮮半島都會到處是四處起事的共產黨。等到蘇聯打完德國回過神來,日本就要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共產主義陣營。我不認為日本向蘇聯投降的下場比投降美國更好。日本會像波蘭一樣被改造成一個傀儡性質的共產主義國家,錯過戰後的經濟騰飛。

至於日本南下南洋攻取英殖民地也只可能是曇花一現的勝利。油田和橡膠產業是需要時間消化的。不是佔領了就和打開水龍頭一樣就能接油的,日本人在滿洲找了十幾年油都沒找到大慶,就算找到了,以日本的工業實力,能在五年內把產量提升到多少?夠他兩個師團用的嗎?戰略錯了,戰術再成功都意義不大。


首先這個問題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日本的問題不在於資源的貧乏,而在於工業科技體系的全面落後。雖然1917後由於理研的存在在科技上看似拉近了和西方列強的距離,但是直到二戰結束日本也沒能在活塞環以外的任何一件高精度工業產品做到真正的規模化量產。說句實話,水平還不如義大利。日本科研和工業在這一時期是基於大河內子爵的科學主義思想而發展的,而這種思想在促成理研產研合一的優秀制度後,卻忽略了純科學與應用科學同樣重要這一事實。這也就意味著其實日本在整個20世紀早期到中葉不可能有劃時代的科技進步。即使在應用科學領域,大學的發言權也有限,直接導致八木天線這種神器居然被無視,,,這也就意味著日本基本在以戰間期的科技在和其他列強對剛。這不是省下在中國的人力物力就可以彌補的差距。假設日本攻略南洋,不與美國開戰,德國在歐洲先實行海獅計劃,英國議和,德國開掐蘇聯,這應該是對日本最有利的可能性了。那麼英國議和後戰略中心必然從歐洲轉向保護殖民地。那麼日本能夠打敗用雷達武裝起來的英國主力艦隊嗎?德國會冒著被爆菊的危險為了日本與英國重新開戰嗎?日本經略南洋,在失去牽制美國與蘇聯的價值之後還會得到德國的技術援助嗎?日本在中國投入的人力,能與全面動員起來的印度相比嗎?這些問題的答案我想都是否定的,所以,打不打中國不能對大局產生什麼改變。。。關鍵是日本本身的制度問題。


日本的三個作戰方向

中國大陸、北進、南進

首先,對中國全面戰爭的爆發是政府對軍隊失去控制力,軍隊反過來吃掉了政府的產物;而軍隊吃掉政府是天皇制度的產物,日本的陸軍和海軍直接由天皇掌握;而天皇立憲制,則是明治維新下級武士推倒上級武士幕府的產物;看清楚了吧,一直一直都是武士---軍人在主導

其次,「南進」戰略是為了趁著歐洲英法和德國戰場上打的不可開交,乘機收編英法美在東南亞的勢力,日本軍人當時稱為「不要錯過公共汽車」;這個南下戰略,首當其衝的利益衝突者就是美國;攻擊珍珠港,是在與其南下後美軍主動攻擊和日本主動將美軍打癱瘓若干個月之間的選擇;

在襲擊珍珠港之前,日美進行了數輪談判

1941年7月24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警告日本談判代表野村:如果日本繼續向荷屬東印度推進,那就是遠東的全面戰爭。羅斯福表示,願意以石油換取印支的中立化,維持太平洋的和平;但是日本不顧美國的反對,堅持派兵進駐了法屬印度支那南部。

1941年7月26日:羅斯福發表聲明,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同日,英國宣布廢除《英日通商航海條約》《印日通商條約》《緬甸日本通商條約》,荷屬東印度廢除了《日荷石油協定》

1941年7月28日,日本宣布凍結美英兩國在日本的資產;

1941年8月1日,美國宣布對所有侵略國家,尤其是日本實施石油禁運,15日,美國宣布禁止一切貨物運往日本;

1941年11月26日,美日談判「赫爾備忘錄」,要點:

  • 日本從中國和法屬印度支那撤出一切陸海空軍和警察力量
  • 日本撤銷對汪精衛政府和滿洲國的承認
  • 日本放棄《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

同一天,偷襲珍珠港艦隊啟航;

南進本身就是打美國,要麼你不南進,美國讓你從中國撤軍,日本就只有北進一條路


樓主能發出這種回答顯然是沒搞清日本為什麼偷襲珍珠港啊。當時的南洋可不是獨立自主的國家,而是美英法荷等西方國家的殖民地,樓主你真覺得把這些殖民地搶了西方殖民者們會當做沒看見么?

日本在攻陷南京後拼了命的要往南邊打,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試圖從大陸上進攻中南半島,這樣就能最大限度避免或者推遲與美國人在海上交戰。但無奈中國太大,蔣委員長的抵抗多少也在起著一些作用,等到歐洲已經白熱化,美國也開始對日本禁運鋼鐵了也沒打通,實在拖不下去了,所以最後才決定鋌而走險,改由海上進攻南洋諸國。但既然攻打這些地區就等同於對西方宣戰,那還不如乾脆先下手為強,一開局就把其中最強大的美國人的海軍力量消滅在港口裡。


日本是個沒有穩定權力結構的國家,一旦軍國機器開動,大小軍官們自己就需要四處開戰,誰會去管大局。


首先是進軍南洋是否可行。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如果39年德國開戰,日本不會有勇氣直接攻擊南洋與英法荷開戰,一旦英法聯軍對抗日本,其實力差距非常懸殊,日本那時沒有能力正確使用航空母艦為主力的思想,除非小澤治三郎帶隊,但日本對英國那時一直有盲目崇拜的思想,日本自己就曾多次稱讚威爾士親王級的強大無敵,所以其實日本基本沒有想和英法開戰的決心,所以應該不會在歐洲戰情未定的情況下向南洋進軍,這種情況會持續到1940年。

那麼如果不主動進攻南洋,又不與中國開戰,美日戰爭能避免嗎?

很難講,美國關於孤立主義至少到1935年為止都有重大影響,美國在那時絕不會主動捲入一場對自己有危害的戰爭,為了滿洲問題和日本開戰不切實際,在這時美國根本沒有足夠的陸軍參與戰爭,美國的陸軍裝備還是十分陳舊的,海軍能夠壓制日本,但前期的美國對日戰爭其實還是對襲擊菲律賓的日軍反擊(忘記了什麼時候更改,要是有人看的話我回來改),十分愚蠢。對美國來講日本雖然可恨,歐洲才是重中之重,德國陸續打敗了昔日強大無比的法國,以及一個較為有實力的波蘭,歐洲正在走向一起,無論正義與邪惡,歐洲一統的趨勢都在愈演愈烈,如果沒有41年的蘇德戰爭爆發,這種局面長期都不會改觀,對於美國來講,德國的存在是嚴重威脅,其威脅程度超過了日本,必會促使美國採取導致先歐後亞的戰略,美國很有可能會把日本問題暫時擱置。

這場戰爭原本就是日本開戰的,那時日本國內陸海軍的分裂不斷加深著,陸軍的大放異彩威脅著海軍的地位,必須有一番作為鞏固海軍的影響力也是開戰原因之一。滿洲問題以及美國在太平洋不斷擴大的軍事存在都令日本不滿,國內矛盾正在升溫,和政府的宣傳不同,日本擁有了滿洲並沒有扭轉國內人民的生活狀況,日本的工業機器在戰爭方面開動馬力太足,大財閥都滿心希望政府能夠擴大訂單,滿足自己的利益,從這方面看,日美戰爭的爆發原因非常多,禁運其實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啞鈴(是啞鈴啊),如果沒有啞鈴,那麼日本是否就會主動進攻也很難講,因為日本在二戰中實際上是政府有個大體方向,下面就開始了各種裹挾政府的極速前進,IJN內部的決定會直接影響最終決策,不過日美對抗是趨勢,為了維護一個剔除了全部中國的東亞共榮圈日本應該還是很可能會參戰,前提是這個共榮圈存在,那麼日本要等到德國在40年大獲全勝才會去構築,屆時日美戰爭還是很可能爆發。一旦爆發,日本不在中國投入的兵力就可以全部用於太平洋戰場,美國必然會被嚴重牽制。

如果說日本既不敢攻擊南洋,又不去和美國開戰,那麼日本就不是法西斯國家了,侵略南洋,又不和美國開戰的後果就是在歐洲結束後被無比強大的聯軍橫掃吧。


@愚民

′_&>`閣下覺得蝗國勇士不靠後勤搞自殺式襲擊前出中西伯利亞就能搞掉毛子的鐵路,然後關東軍主力半載就能搞掉遠東蘇軍……

′_&>`我說兄台你在禁言別人之前能不能先查查蝗軍在英帕爾和瓜達卡納爾是怎麼被調教的?雖說牟田口廉也臉皮夠厚敢在後方吃著牛肉火鍋嚷嚷著讓前線大頭兵去吃草,然而真餓過肚子的百武晴吉絕對不敢也不會和你達成共識的,畢竟人家因為繞不開「餓島」這道心理上的坎兒最後瘋了。

′_&>`靠著營級單位的輕步兵在斷炊的情況下能讓西伯利亞大鐵路長時間中斷,這還是在外蒙人民軍存在的前提下,咱能不這麼魔幻么?能有點工業社會的常識么?你當蘇軍在遠東地區不搞物資儲備?

————————————————————————————————————————

另外追加一下對正題的回答:

指望一幫子在沒受過系統的政治經濟方面的教育,只曉得怎麼打仗的丘八在掌控國家之後好好種田?

從軍隊內部來說,大兄弟,你不想要軍功章不代表哥兒幾個都不想要啊。石原前輩啃下滿洲之後軍功章拿到手軟,也不該攔著俺們這些後輩追求共同進步是不是?

從整個國家來說,好好種田能掙幾個錢?搞建設需要前期投資,需要時間,來錢太慢不說,也喂不飽國內這些個資本家跟工人,弄不好的話,沒準赤色分子又該起事兒了。搞軍事擴張直接掠奪的話,一切順利就是國內工廠開工率足足的,資本家們的利潤來的快快的,資源掠奪的多多的,這多省事!並且還能讓蝗國勇士們發揮自己的優秀才能,畢竟昭和參謀們看的懂經濟圖表的不多,但基本還是都能看得懂行軍地圖的。

所以說種田流?不存在的!


佔領台灣,滿蒙以後,停戰,好好消化這些領地應該是日本最好的選擇。東南亞一帶都是大佬們的殖民地,攻佔等於給自己找了個火藥桶。美帝分分鐘找借口宣戰,這樣一來又把假想模式拉回到歷史進程了。


想了一下 日本作為一戰戰勝國

實際在國際秩序上 遠沒有德國那樣的被動

日本攻下東北之後 停止侵略腳步 在二戰爆發之後

轉而支持同盟陣營 用物資軍火換取既有殖民地的大國背書

同時趁機低價交易一些南亞殖民地 或許可行

作為防止赤化的前線 盟國基本不會把日本推到對立面上去

東北開發也應該足夠治癒日本本土的經濟危機創傷

戰爭中前期加入盟國陣營 還可以稍微分食一點德國屍體

但是一切的前提還是得擺平熱衷於賭國運的軍方勢力

悶聲發大財的道理 過去 現在 未來 都一樣

而且估計仗打到一半 就變成幾乎全球對蘇聯的包圍網了

此時進入山西 陝西等解放區 西方也不會有特別大的反彈

而京津基本就是囊中之物


在部分上我贊同題主的說法。我一直認為對中國漢地各省的進攻是日本最大的失誤。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浪費了大量的人力資源。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工業資源作為補償。

首先要明確一個觀點。日美的矛盾是不可調和。日本想要在東亞稱雄就必然需要將東亞的原有歐美勢力給驅逐出去(這些勢力的代表就是沒有被一戰蹂躪的美國)

所以要明確。無論前期做了什麼事情。最後的目標和計劃的最後一部必須是美國。一切都要為這個目標服務

我和題主想的不一樣的是。我想的是以陸軍為主的北進。答主想的是以海軍為主的南進。

日本如果當時在佔據東北之後停止向中國進軍,轉而攻略蘇聯。

先配合聯合艦隊完整的佔據庫頁島,和攻佔海參崴。(早在19世紀末。人們就知道庫頁島有豐富的油田資源。北庫頁島分為兩個區域:奧哈和諾格利基。1880年游牧民族口口相傳的煤油湖就是奧哈河地區。庫頁島的石油存量在1919年估計就達一億噸以上。別再沒有腦子的說庫頁島有沒有石油了)

以獲取石油資源,再在黑龍江沿線和蒙古國邊境線和蘇聯進行消耗作戰。畢竟蘇聯的中心在歐洲,以當時日本的國力不說一戰而勝,但應該問題不大吧。(不要拿諾門坎戰役說事。諾門坎戰役從始自終都是關東軍一部在獨立作戰。在日本沒有全面侵華的立場下,如果全面戰爭爆發。日本可以大規模向滿蒙方向增兵。而補給線過長的蘇聯沒有辦法大規模增兵。事情完全會不一樣)

在南方,攻佔海南,進行熱帶經濟作物的種植,建立新港口和海軍基地。

北方持續戰爭以攻佔整個西西伯利亞為最終目的,務必將戰火線僵持在中西伯利亞上。因為中西伯利亞多高山丘陵。裝甲部隊難以發揮優勢。同時土地貧瘠不適宜大軍團作戰同時破壞歐亞鐵路。盡量避免在大規模的平原上作戰。依仗空軍優勢可以打吧

然後趁冬季同時發動對美的陸上和海上作戰。陸軍從冰封的白令海峽橫渡,海軍偷襲珍珠港和轉進菲律賓。

(日本保存有可以進行1年到1年半全面戰爭的物資。所以戰爭初期是不用擔心物資問題的。日本在大陸戰場上投入了220萬士兵。如果不投入這220萬。就算同時開闢東南亞戰場和北美戰場都綽綽有餘。其次。在蘇德共同瓜分波蘭之後。英國就已經不和蘇聯站在一起了。所以只要是在1941年之前攻擊蘇聯就不用擔心有人會補給它。對。一定會和加拿大和英國宣戰。但是這又算什麼呢?英國人在遠東軍力薄弱。加拿大二戰之前只有4500人現役軍隊。打到最後也才湊出兩個裝甲師又兩個裝甲旅。基本上日軍進入加拿大不需要考慮加拿大的抵抗。同時加拿大基礎設施建設好。國內多公路(不是鐵路)和港口。物資儲備充足。快則一月,慢則三月一定能踏上美國西海岸的土地。海陸的配合問題只能說是東南亞以海軍為主。北美以陸軍為主。如果鬧出大問題了。只能說明國運如此。其實我這裡有兩個非常大的問題。一是:日軍的戰鬥意志的問題。日本人戰鬥意志很強很頑強。但是這畢竟是一場輾轉上萬公里的戰鬥。會不會精神崩潰很難說。二是:日軍打上美國西海岸之後怎麼辦。日軍是沒有能力和辦法跨越大西部的沙漠到達東部的。確實西海岸也有完備的工業體系。但是時間上不夠。)

(日軍補給很差。可以說相當差。差到和大清國的補給差不多的層次。但是需要補給也是建立在有大規模戰役的基礎上才如此熱烈的需要補給。從阿拉斯加到加拿大的西海岸。怕是壓根就不需要打上一仗。這是一個賭時間差的戰鬥。看是日本先打到美國西海岸。還是美國先把東海岸的部隊武裝起來)

但是不管有再多問題只有將戰火燃燒到美國的本土上去。日本才有那麼一絲的可能。戰勝這個日了狗的龐然大物。因為事實已經證明了。美國建造武器的速度忒尼瑪快了。戰爭爆發過後決不能給美國一年的緩衝時間。

(大哥大爺些別把蘇聯想的太牛逼了,它是一個強大的工業國家但是它不是神,它不可能把軍援瞬移上萬公里,它的士兵也需要吃飯,毛子就算能日熊,也架不住人多。它的坦克厲害,也尼瑪不能不坐火車,自己從東歐一路小跑到東北)

(一直到1953年。遠東都才只有430萬人口。不知道蘇聯在1941年在遠東能養活多少軍隊?就算按照工業國家徵兵的最高比百分之二十。能夠長期駐紮的也不過80萬人。在戰爭爆發之後。一旦歐亞鐵路線受擾。別說彈藥補給跟不上,就連糧食都跟不上。全面戰爭是長期的。不是一次戰鬥就能解決的。如果就打一次戰役。蘇聯勝算是非常高的。但是如果打的是一場戰爭。勝算是非常低的。)


我且不論日本到底有沒有明確的國家戰略和戰略執行能力(事實上日本沒有),這裡只談「南進」的戰略可行性。

只要日本進攻南洋,便等同於打算和英美開戰,美國人參戰是一定的,他們不可能坐視日本人打破太平洋的平衡,南部印度支那是美國人的底線,一旦日本突破這個底線進入南部印度支那,美日必然開戰,這是歷史證明了的。

哪怕是最激進的陸海軍士官,也沒有瘋狂到敢於同時與英美法荷四國開戰。那麼1941年時,深陷中國戰場的日本為什麼就敢於開戰了?除了陸海軍鬥爭的因素,主要是因為德國在歐洲取得的巨大勝利給日本人打了一針雞血,南洋出現權力真空,真正的對手只剩下美國,失去理智的激進派誤以為日美可以一戰。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