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 林毅夫和張維迎開干 你支持誰?
支持產業政策者認為,從世界經濟史來看,產業政策對推動國民經濟普遍增長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產業政策是西方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普遍採用的經濟政策,無論是工業化較早的英法等西歐國家,還是後進的德國、美國,產業政策都在這些國家經濟騰飛的各個階段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世紀60年代以來,以日本、韓國為代表的東亞國家在政府主導下實現了持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長,被稱之為「東亞奇蹟」,也為產業政策的有效性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即便是在奉行高度自由經濟的美國,經濟領域仍然有大量的產業政策。近年來,美國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術、工業機器人等產業政策,以保持產業領先的地位。
不過,張維迎教授質疑的產業政策,更多是質疑「政府直接干預型產業政策」,而非「強化市場型產業政策」。張維迎、吳敬璉等教授質疑「政府是否有能力挑選出最應該發展的產業、政府信息不完全和有限理性問題、以及尋租腐敗問題」等問題,也確實是我國當前「政府直接干預型產業政策」的主要弊病之一。例如在汽車、鋼鐵等重要行業實行嚴格的准入政策,限制了民營經濟參與競爭,對全行業效率提升產生了負面影響;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過程中,過於使用財政補貼、稅收優化、低價供地等手段,導致了部分新興產業過度投資,造成了產能過剩等極大浪費。
日本被譽為產業政策最為成功的國家,但研究表明,通產省(日本行政機構主體的內閣)並沒有對民間經濟主體實施有效並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政策手段,產業政策只是從側面支援了以市場機製為基礎的充滿活力的經濟發展。學者普遍認為,日本並沒有實施干預主義政策,而是通過市場經濟,實現了戰後經濟的高速增長。
而美國的產業政策都是通過立法,以財政、稅收、信貸為間接工具來調控經濟,且獨立於產業政策,更多是作為市場缺陷的一種補救性措施。同時,美國產業政策基本上是圍繞技術研發而進行的,更多的是關注如何將一個新項目或新技術轉化為產品或商業化,以及提高產業競爭力進行的。
我國有些產業政策由於直接干預市場、替代市場與限制競爭,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直接干預無效論」的情況。也正因此,竊以為,探討我國產業政策取向並不該指向「廢存之爭」,而是要從干預市場和限制競爭的「政府直接干預型」,轉向「強化市場型」,例如放寬微觀管制、完善市場競爭機制、建立健康的市場與政府的關係等,這也是這次張維迎、林毅夫產業政策之爭的真正意義之所在。
剛剛看了發言稿,有很多話想說,可能會有點偏頗。
我個人比較支持張維迎,可能最近剛看了劉易斯的《大空頭》,影響太深刻,重新建立了三觀。可怕的是人的無知和無恥,而無知才是最可怕的。
首先是無恥,人總有利己的本能,而產業政策,政府的財政支持可能會成為某些官員和企業牟利的工具。這是無恥。
第二,再來談無知。創新這種東西,本來就是一個黑天鵝事件,不是可以預見的,因此政府在某一方的支持可能恰恰會毀了企業在其他方面或者原有的創新精神。而且,我十分認為,政府比企業家更無知,比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起源於美國的次貸危機,在貝爾斯登和雷曼兄弟倒了以後,政府的作為並不理想,通過用納稅人的錢給華爾街的大銀行輸血。然而,在製造這場危機的華爾街,很多銀行家卻賺得盆體滿缽。我認為政府對市場發生的事情並不十分清楚。因此在國家發展的道路上,我不認為政府應該引導企業。
而林毅夫也進一步解釋了自己的原話,他的意思是,產業政策是政府幫助企業解決企業解決不了的問題。不是政府引導,而是政府和市場一起做功。這樣的幫助可以從納稅,建立經濟特區等方式實現,將有限的資源有重點的利用。這樣的話我是支持的。但是這樣的幫助的前提我覺得是基於經濟人的假設上,也就是他們完全理性的知道自己的選擇,那麼通過政府和市場的協同工作,資源得到有重點的分配,但是事實上人們都是社會人,會犯錯,而應該避免犯系統錯誤。有誰能確定,政府引導的重點發展方向在未來就會為國家發展帶來顯著成效,可能只是做的無用功。當然他也提出了比較優勢,來確定應該重點發展哪些行業。但是還是這句話,創新都是黑天鵝,存在很大的偶然性,並且影響巨大。【直播|林毅夫張維迎面對面論辯產業政策】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兩位重量級教授——林毅夫教授和張維迎教授,就產業政策進行面對面辯論。第一財經將在14:00至18:00全程直播兩位教授的辯論。直播|林毅夫張維迎面對面論辯產業政策
地點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 將舉行林毅夫和張維迎就產業政策的公開辯論。
張林兩人私交不錯 主持人和林毅夫關係好 據說出國留學都是林毅夫安排的
主持人最後都沒有和張維迎握手 張維迎有點痛打落水狗的感覺首先,我們要對產業政策進行一下定義,到底哪些政策屬於產業政策,除了針對提供私人物品的產業的政策,提供公共物品的產業政策算不算?
如果公共物品算,那麼毫無疑問,都需要產業政策,因為除了國家,沒人會給你提供義務教育,醫療保障,公共交通等。
如果不算,你要不要產業政策?你說政府怎麼可以有產業政策呢,他又不知道我每天要喝多少牛奶吃多少麵包,我們不需要產業政策。OK,那麼我來告訴你如果沒有產業政策,你可能連牛奶和麵包都吃不上。大家應該都看過一幅圖,美國經濟危機時期,一邊大量牛奶被倒到河裡,另一邊無數人失業餓肚子。如果這個時候美國政府不站出來,推行產業政策,等著市場自己恢復,你猜我們要多久才能喝上牛奶,吃上麵包,恐怕已經餓死了吧。最後總結,我們當然需要產業政策!第三方觀點,二人說的都有道理,都有偏頗。
不是風動,不是樹動,施主心動!
張維迎與林毅夫11月9日產業政策大辯論:
產業政策不是政府失靈,不是市場失靈,
是發展機會失衡!失衡表現在
大型國企民企超額使用人才、資金、土地等生產要素
對中小企業發展機會的擠壓!
「我從來沒有反市場。」林毅夫說,一個高質量的經濟體系應該是有效的市場加上有為的政府,二者缺一不可。在國企改革方面,林毅夫認為中小型國企應該民營化,所有者和經營者統一起來可以避免道德風險的問題。
談到政府與市場、與企業家的關係,林毅夫稱,張維迎誤解了他,他的意思並不是「倡導由政府來決定哪些產業符合比較優勢」,張維迎根據過去的經驗對 「有為政府」作了「字面的片面理解」。
張維迎沒有說過 「不需要政府」,恰恰相反,他認為市場經濟制度的維護需要政府。但是,他心中的「有為政府」,不是直接「制定產業政策」之類的停留在「術」層面的機構,而是保護自由、保護財產權。
「這是政府存在的最重要的作用。」張維迎說,只有在財產權得到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市場才能夠有效運行。「政府應該建立一個有利於市場有效運作和企業家創造財富的制度環境。」
總之,兩位資深學者的主要觀點可以歸結為,林毅夫需要產業政策的主要根據是「市場失靈」,張維迎不需要產業政策的主要根據是「政府失靈」;前者是希望政府利用馬太效應機制,把國企做大做強,後者是希望利用市場的馬太效應機制,把民企做大做強,行業做的更廣。
這在張弓效應看來,張維迎的「政府失靈」也罷,林毅夫「市場失靈」也好,他們主要是利用馬太效應機制,打開市場之門,把國企、民企做大做強,而沒有提及利用市場高效與政府公平,對中小企業平等打開進入市場的機會之窗,才是導致兩位資深學者政府「失靈」、市場「失靈」針鋒相對的根本原因。
市場的馬太效應高效機制與政府張弓效應的公平機會,二者發生完美結合進行社會政治經濟運行的聯合機制,是解決「政府失靈」、「市場失靈」針鋒相對矛盾,東方傳統文化與西方傳統文化雙劍合璧的中國方案!
例如前幾年的光伏產業政策,地方政府豪賭,希望將光伏產業扶植成主導型產業,用土地、信貸和稅收等優惠來招商引資,導致產能過剩,破產一大片。
如果光伏產業引入張弓效應機制,會是怎樣?
任何產業包括光伏企業,如果參與全球競爭,按照市場馬太效應贏家通吃機制,剩者為王,全球性巨頭只能留存10家左右,全國性巨頭3家左右;但是在政策之初,假定各地共有30家申請光伏產業扶持項目,批准20家。
各地土地和稅收等優惠條件招商引資,中央可能沒有辦法控制,但是信貸卻是可以,所以可以運用企業經濟活動微觀的張弓效應機制,設定這樣一套規則:光伏企業不管是民企還是國企,貸款10億,其中3億可能歸國家產業基金會,0.1億必須歸天之道創投基金會;歸國家產業基金會的3億,其主要目的是,3年內如果不能在全國進入前10的企業,這3億是作為前10的併購資金;前10的企業如果在5年內如果不能全國進入前5,2家光伏企業的6億就作為前5的併購資金;歸天之道基金會0.1億是直接劃撥參股下游雙創企業。光伏企業的貸款越多,偏向國家產業基金、天之道創投基金會比例越高。
這樣,不管是民企還是國企,都必須接受這一條件,都在光伏產業同一起跑線上,體現的是大型國企與民企之間的公平競爭;光伏產業天之道創投基金,讓中小企業也能參與光伏這一新興產業,體現的是大型企業與中小之間的公平機會。
相信通過上述張弓效應機制,除了能夠解決國企與民企之間的公平競爭,還能夠解決大型國企、民企與中小企業之間市場發展機會的公平問題。
推薦閱讀:
TAG:產業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