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教育水平群體,其消費特徵會有不同嗎?
本題已加入圓桌 ? 新消費時代,更多「消費」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教育水平對於消費行為的影響,可以分為幾個面向上作思考,但這些都不是直接影響,多數是間接的影響。
第一個面向是教育水平對於經濟能力的影響。一個人的教育水平跟它的個人所得還是有正向關係的,而當所得提高之後,消費者能夠選擇的範圍就大了,消費的特徵就改變了。另外,透過教育水平提升帶來的所得提升,個人在社會階層中的相對位置就改變了。這種社會階層的改變會辦隨著消費者對於自身身分認同的改變,而過去的文獻已經很清楚地說明,個人身分認同是改變我們行為的重要因素。
第二個面向是教育過程中所改變了我們自己的生活品味。這種生活品味的改變不必然是跟社會階層有關係的,更多時候是對於美學、文學等經驗性對象的判斷標準改變了。這種在美學標準上的改變,會影響我們在購買產品時的準則。例如過去可能更加重是實用,但我的美學標準上升了,我可能得要看產品的外型設計。
第三個面向是教育水平會改變了我們的思考與判斷方式。包括了收集資訊的能力,以及思考的深度和周延性。教育水平提升,使得我們更有能力或管道去理解產品或服務內的特性。這也給我們在判斷產品質量的時候,所運用的標準或方式產生了改變。缺乏足夠教育水平的,可能無法閱讀英文網頁,也無法從國外吸收有關產品的相關資訊。
所以教育水平會不會改變消費者的消費特徵?我認為絕對是會的,但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
謝邀。
古時候人們發奮讀書進京趕考,為的是金榜題名取得一官半職,從此榮華富貴不在話下。當今社會,教育仍然受到重視,大多數研究表明教育水平越高的人收入水平越高,說明「書中自有黃金屋」確有道理。教育水平的提高帶來收入的增加,消費支出是否也增加?李偉(2015年)用我國2000-2012年的省際面板數據分析,居民的教育程度越高,人均消費支出也越高。那麼這些支出用在哪些消費項目上?民以食為天,無論什麼時代和社會形態,最重要的消費都是食品消費,但食品消費並非越多越好,其支出占居民生活總消費支出的比重稱為「恩格爾係數」(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Ernst Engel研究西歐國家居民的收入和消費關係,提出恩格爾定律:家庭收入增加,總支出用於食品的支出比例會變小,國家越富裕,比例呈下降趨勢),食品在消費項目中屬於低層次項目,「消費結構係數」根據居民消費層次由低到高將消費項目(食品,衣著,居住,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交通和通訊,娛樂教育文化服務,醫療保健,雜項)進行分組,求出各消費項目的支出在各組的基尼係數,反映居民消費結構的等級。一般來說消費結構係數值越高,消費結構等級越高,人們生活質量越高。我國城鎮居民的消費等級較低,初級消費(食品、衣著)比重大,高級消費(醫療保健、文教娛樂)比重低,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消費結構係數總體呈上升趨勢,我國居民消費結構中的食品呈下降趨勢,文教娛樂、交通與通信、醫療保健所佔比重持續上升。
隨著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增加,義務教育的普及,居民教育水平逐年提高,文盲人口大幅度下降,15歲以及上的文盲從1990年的1.8億下降到2010年的0.55億,居民受教育年限提高,2003年的7.911至2012年的9.048。黃園(2014)用我國近10年的省級面板數據進行分析,表明教育程度通過收入對消費結構等級產生促進作用,教育水平的提高使消費結構等級變高。張學敏和何酉寧(2006)的調查分析顯示,我國城鎮居民受教育年限與消費結構係數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係,居民消費結構等級很大程度上受教育水平的影響,教育水平越高,消費等級越高,用於非基本消費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越大。 由於歷史原因,我們的父母多數教育水平不高,他們的消費觀念和我們差距較大。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是他們願意消費的,比如食物衣服等,至於旅遊,我想並沒有多少父母喜歡出門在外「撒錢」,為了看景點拍照片就要門票,他們說這不叫消費叫浪費,更不要說是享受了。 依照教育水平對於消費等級的提升,博士是否處於消費水平的金字塔頂端?馮丹(2008年)對高學歷者(本科生,研究生,博士)進行問卷調查,博士的消費行為並沒有顯著優於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甚至某些方面不如本科生。當教育水平達到某個程度後,消費行為並沒有得到進一步優化。教育不僅通過收入影響消費,教育改變人的文化品位、價值觀等,從而影響消費行為。目不識丁者一夜暴富,買奢侈品花錢如流水,即使全身都是名牌也不過「暴發戶」,只懂非理性的炫耀性消費。有個笑話,一個人說等有了錢,喝豆漿吃油條,想蘸白糖蘸白糖,想蘸紅糖蘸紅糖,豆漿買兩碗,喝一碗倒一碗。他覺得這就是有錢人的消費方式,儘可能多的消費日常食品數量,他想不出除了豆漿油條之外還有其他山珍海味,還有不可見的精神消費。教育水平較高的人不再局限於吃飽做個飯桶即可,還要吃的講究,像袁枚的《隨園食單》對於烹調的闡述及不同食物分放不同器皿等,已達美食家的藝術境界。現代教育水平較高的人還重視食物的科學營養搭配,蔬果消費比肉類多,也是講究。教育水平相對較低的農村家庭,即使收入增加,飯桌上肉類仍是主打,油鹽多口味重,有礙身體健康。其餘消費項目也有區別,在此不再展開。
教育水平越高,理性消費更多,越可能識別出虛假產品。假如一個枕頭宣稱是「美國哈佛大學最新研究產品,納米技術,持續釋放紅外線,對失眠、頸椎問題具磁療效果,特價優惠只要999元,限量999個」等等,不止很多老年人會買,沒有學過物理不懂「納米」「紅外線」的人也可能會買。
越寫越覺得這個題目很大,不同教育水平可以分為文盲、半文盲直至研究生、博士,消費特徵也可拆分為不同消費項目、消費方式上的區別,包括衣食住行、線上線下購物等,一想到有那麼多東西需要理清,本來不小的頭更大了,就此打住呵呵呵,,,這題太大了。影響消費特徵的因素太多了,多個變數條件下,不做定性分析,很難扯清楚。我來簡化一下題目:在需求、購買力、決策權完全一致的情況下,同時,家庭成員、職業等外在因素也一樣。受教育程度對消費者特徵會有不同嗎?當然會不同。1、同樣一部電影《星球大戰》,夫妻同看。文科生妻子看得昏昏欲睡,她消費的目的是為了與朋友聊起最新電影時有話題,或者是剛才已經發了朋友圈秀恩愛。理科生丈夫為了看看最新的科幻是否燒腦,有哪些有想像力的片段。所以,製作方的廣告怎麼定位呢?2、周末準備去吃大餐。在工地的初中畢業小王約了工友一起去潮汕滷水店,300元點了一堆燒鵝、粉腸、滷肉等葷腥,叫了一箱啤酒,吃飽喝足後給今天的安排打100分;已經通過了實習期的大學生小李,300元約了同事一起去吃自助火鍋,然後看話劇,最後宵夜去滿記甜品。也給自己今天的安排100分。所以,不同定位的店,如何選址呢?時間有限,無法系統回答,權當拋磚引玉吧。就醬!
我是個初中生,我買起東西來量力而行。我弟弟比我小十歲,他是幼兒園生。他買起東西來就是我要這個我要那個我全都要都給我買了吧。
對於物質的消費,區別不是很大。對名貴消費品的追求,大家都是一致的。每個人,有能力的時候,都會想著,哎呀,買個iphone吧,還能拿出去得瑟一下。
對於精神食糧的消費,可能有些差別。可能是思維習慣不同吧。有的人更願意把錢用來買書,有的人更傾向於旅遊,有的人喜歡搞收藏。
不過吧,人還真不是一個教育層次、一個定義好的群體,就能輕易區分開的。消費習慣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的。
初中的時候充點卡,長大一些了買英雄皮膚的少年們,誰知道以後更喜歡倒騰房地產呢還是死心塌地地養老婆呢?
~~~~~~~~~~~~~~~~~午睡前有點迷糊感覺只能說二者有一點點相關性吧~畢竟消費最直觀的還是和可支配收入和對未來的預期相關的,往往受教育水平高的人群會有更高的收入,但也不排除這些人會把錢消費在一些不良品上面,比如毒品之類的,當然這也是小部分了~受教育程度低也不代表著這類人就會傾向於消費低廉的商品,同樣是窮人也會有買書來讀的~但總體上來看,還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更有能力來判斷和選擇什麼合適消費,更容易成為理性消費者吧~
應該說沒有直接性的關係,更高受教育水平的人有更大的可能性去理性的消費,文化,地域,家庭環境都會對消費特性有影響
肯定會。任何人做任何決策,基於先天決定的思維方式和後天獲取的知識經驗。
其實消費水平最大的影響因素就是經濟水平的高低,而往往教育水平越高經濟水平也就越高,消費能力就越強,經濟學的需求供給理論,需求的定義就給的很明確了,既有消費慾望又有消費消費能力才叫需求,而具體到消費特徵本人認為,消費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消費的特徵,也就是經濟水平—消費水平—消費特徵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已經很晚了,前面也有了很多比較好的答,我就姑且說之,感謝邀請。
首先這個題目是「不同教育水平群體,其消費特徵會有不同嗎?」
從題目上看答案是明顯的,因為既然說到了群體,難么肯定是有著具體相似的特徵行為,不然也不會歸到一起去,所有不同群體之間,肯定是必然帶有本群體的消費特徵,當然這是咬文嚼字的說法。人的消費大部用於滿足個人生活需要,而每個群體的生活又是不同的,除了必要的衣食住行之外。在每個群體的生存,享受,發展資料都不一樣。上面有人提到了最勤儉的小學生和最奢侈的博士,但是就這個本身而言,是不足以說明問題的,最勤儉的小學生和最奢侈的博士只是個例,他們只是兩個受教育群體里的單個,不足以說明整個群體。
就一般性而言,博士與小學生的不同消費特徵主要體現在因認知不同而產生的不同消費傾向和偏好(排除個人品性)舉個例子,西紅柿又稱狼桃,在17世紀由一名法國畫家試吃之前是沒人敢吃的,在此之前人們把它當作和其他一樣色彩嬌艷的有毒果子了,但是從有人吃了之後沒事,後面的人就敢吃了。我這個例子要說的就是在17世紀之前人們對色彩嬌艷的果子的認知是較小的導致了西紅柿被認為是狼桃,無人敢吃。但是從有人吃了之後,有了新的認知後人們便敢吃了。這個兩個時期因認知不同,而發生的改變就體現了我要說的那句話。博士和小學生根據自身的認知作出自己所喜愛的消費舉動,這兩個不同受教育群體的差異性就體現出來了。簡而化之,教育給人所帶來的改變主要就是思想觀念上的改變,所以不同群體的消費特徵也就不同。名媛貴族和平民的消費水平,會是一樣嗎?
教育水平對其消費特徵多少會有影響,不同的教育造就不同的人,自然也養成了不同的消費特徵。
教育水平較高的,會比較注重商品的牌子和品質。價格貴一點對他們不會有什麼影響。教育水平低的會比較看中商品的實用性和價格
奶奶喜歡自己做的千層底布鞋,經濟實用。媽媽喜歡老北京布鞋,舒適。我喜歡山寨限量版球鞋,因為可以裝逼(ー_ー)!!
這是會出現的,不同受教育水平會產生不同的消費觀念(生活必需品和高檔耐用品的選擇),不同受教育水平也會影響日後的工作收入狀況,從而間接影響了消費消費水平。
我覺得會有一些,受教育程度不同對於事物價值的認可也不同,消費傾向自然不同;但是基於收入水平、需求層次等因素還是會有重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