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需求不足是資本主義的硬傷」 ?

產品過剩的問題是否只能體現在製造業上,而在信息產業、服務業、科技開發行業都不存在?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的需求,是否是一個無底洞呢?留住高新技術產業和文化傳媒等服務業,而把發展空間有限的製造業轉移出去,美國這種模式是否能夠有效解決資本主義發展中產品過剩的問題呢?


還是說「有效需求不足」吧,畢竟有錢花才能算需求,沒錢花的話,需求也只能想想。

資本主義的發展邏輯,就是有效需求不足。這是在資本主義框架內無解的。

企業都有利潤最大化的渴望,而利潤最大化的要求儘力地壓制工人的薪資水平。這實際是對矛盾。即利潤從市場里來,偏偏還是工人為代表的普通勞動者,是市場需求的主力。實際上壓制工人薪資水平,就是壓制市場需求本身。

但資本家不是掌控全局的終極決策者,他只對自己公司的利潤負責。每個資本家都是這樣。那麼利潤最大化就是要求儘力壓制工資水平。這樣適得其反,為了實現利潤而消滅了需求。最終還是反映到利潤上來,就是利潤萎縮,社會陷入生產相對過剩,有效需求相對不足的狀態。企業商品賣不掉,而普通勞動者也沒錢去買。

究其原因,這是怎麼造成的?馬克思主義認為,就是獲取利潤的積累,與發放薪酬的消費,需要按比例來。而不是鼓勵一個,壓制另一個。這樣需求就能保證,積累也能持續進行。實際上傳統馬克思主義支持就是政府作為積累與消費調節比例,按比例發展的核心。也就是搞計劃經濟,來應對資本主義的硬傷。

然而計劃經濟失敗了,因為種種缺陷。對於需求不足,資本主義演化出了新的應對策略。就是工會鬥爭,勞資談判,取得積累與消費的平衡。所謂修正主義意圖就是如此。通過議會鬥爭,工會鬥爭。工人朝資本家施壓,根本解決需求不足問題。這一度因為凱恩斯主義的實施,形成了「黃金時代」。但這最終並沒有解決這個「硬傷」問題。

這個硬傷極其地頑固——全球化時代,資本逃脫了國家的牢籠,去追求自由增值去了,不必看本國工人的壞臉色。那麼利潤照舊要求最大化,工資照舊要壓縮到極致——這些發展中國家都沒什麼工會力量,也沒法跨國聯合起來。需求不足也就再現,且越來越嚴重。這就演化成全球的金融危機了。

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時代,需求總體上可以測算。企業預估市場規模,然後伺機瓜分該市場。這有了相當的計劃性。然而搞起生產與消費的平衡,並不代表社會分配隨之變化。需求不足的問題是通過消費者負債擴大消費來平衡的。需求不足,利潤率就降低,企業也將負債運行。國家為挽留資本,就得減稅,減稅財政就不能維持,也得負債運行。由此,僅一個有效需求不足,帶來了資本主義的一連串的變化。即資本主義發展成了金融債務經濟。社會走向了金融債權集團與金融債務集團的對抗。

由此,全球的資本債權集團對全球債務奴隸集團的專制統治漸趨建立,壟斷了社會,並控制了世界。以往的社會主義對抗全然失效。這仍舊是資本主義,社會矛盾隨著專制統治加強而走向激化。需求不足的硬傷,最終也就需要一個總解決。

解決該硬傷,是需要全新的社會主義思想。即是要廢止資本權力世襲,將積累的資本回饋於社會公共消費。由此打斷馬太效應。這樣才不會造成生產與消費的過分懸殊。實現合理的再分配,廢止資本權力世襲的社會制度,是社會主義。反之是資本主義。

金融共產主義學堂:eziv587


  對於資本而言所謂的需求就是不等交換,只有通過不斷擴大不等交換的規模或者增加不等交換程度,那麼金錢才能增值,這也是資本主義有效需求的實際含義——即,能維持的不等交換

  正如資本主義政府所採用的刺激消費,實際就是要想著法激刺加重不等交換的比例,然而每個人是有生理極限的,這樣是用將來會造成更大的經濟危機來掩蓋現實的經濟危機。(當然勞動力足夠多時,這種刺激短時間也會加速就業,但必須是資本主義的上升期有效)

  生產相對過剩,不正是因為資本不能維持一定利潤率的價格來出售商品么?因為低於一般性的利潤率,資本就得縮水或者破產。如30年前幾十萬元在一個大城市都可以成為中等以上的僱主,而現在在大城市還不夠買幾平米的房子,在資本金錢遊戲中必須快速的積累金錢,否則就會失去相應的社會地位。這樣資本之間存在著以平均利潤率為重心的運動,低於平均利潤率的金錢積累速度資本家就會失去地位而出局。

  由於資本之間存在著追求更高利潤率的積累式競爭,同時隨著資本的積累,資本的有機構成會來越來越高,每個環節的資本都要利潤,並且不能低於平均利潤率的金錢積累速度。正如醫院要利潤,生產藥品的廠商要利潤,生產藥品機器、原料的資本還是要利潤,出售專利、出租廠房的資本,每個環節都要利潤,這樣分利潤的資本量越來越多,利潤率自然下降,資本主義的各成生產成本、福利成本也越來越高,可很多人已被剝削到了生理極限。當資本不能維持一定利潤率的商品價格,就是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如當很多人還不起學貸、房貸、醫貸不就出現了08年的美國金融危機么?

  因此經濟危機的實質就是多數人被剝削到了生理極限,他們要嘛不能承受高強度的不等交換比例的剝削而失業,要嘛成為兼職幾分工作的債務奴、時間奴。

  只有兩種情況能緩解危機,1、外吞噬更多相應素質的勞動力(市場)才能稀失釋剝削,使危機過去。2、經濟危機、戰爭等使大量資本破產,社會關係重組,那麼資本的利潤率自然恢復,資本主義自然重新迎來黃金期,典型的就是一戰二戰,及二戰後的恢復。

  而美國自二戰後處於資本主義世界的頂尖,其強悍無比軍事力量、政治影響力,使得資本可以操控他國大量資本破產,以使美國資本有擴張利潤的空間,以此能緩解危機。

  美國科學技術利用,也是建立在這種霸權確定的政治規則之上的,某個核心環節哪個國家的技術超過美國,就會因為沒有相關的配套生產,而使技術變得無用,這正是這種國際政治序秩確定的。

  在這裡技術對於整個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整體,不會帶來整體的利潤增加或者減少,它與總量利潤、總量價值是無關的。但其推廣確涉及內部的利潤分額爭奪。

————————————————————

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與歷史上奴隸制、封建制、中央集權製造成的經濟危機本質是一回事。正如中國古代過度的徭役,多數人也會遇到生理極限,統治者極度的勞民而造成經濟危機,使大量人口死亡或生產破壞,同樣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實質上也是勞民

古代中國人就發明了一個詞「勞民傷財」,從這個意義上說古代中國人聰明的人很多,而現代中國人很多確很愚蠢,這是與強大的媒體洗腦機器分不開的,至少古代可沒有這麼強大的洗腦機器。


這很簡單啊。

一個國家每年所創造的財富,簡化的講,經過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後,無非被分割成以下三部分:政府收入、僱主收入和僱工收入。

那麼這三個群體怎麼處置自己的收入呢?都是投資和消費兼而有之。這樣一個國家每年所創造的財富,經過再次分割,就變成了投資和消費這兩部分。

而資本主義社會的固有屬性,就是儘可能壓縮消費部分卻增加投資部分,從而去賺取更多的財富。社會主義國家也差不多吧,還誕生個專用名詞叫「高積累低消費」。

這就導致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投資增速總是高於消費增速,遲早有一天,都會出現生產能力遠遠大於消費能力的局面,也就是國民購買力或者說需求相對不足,經濟危機爆發。

而社會主義國家有各級計劃委員會,理論上可以有效調節投資金額和消費金額的比例,從而預防產能嚴重過剩,避免經濟危機發生。不過我們國家好像去產能去了好幾年了,這是怎麼回事我也搞不懂耶。


需求不足的另一面是供給過剩。

從供給不足到供給過剩,是生產效率快速提高的結果。

在前資本主義時代,生產效率提高極其緩慢,比如中國的王朝治亂循環就和生產效率基本不變,人口增長導致供給不足有關。

資本主義通過不斷改進技術和管理,提升生產效率,從而使供給增長的速度大大超過了需求增長的速度,進而造成供給過剩。

資本主義的秘密在於分工和競爭。

分工可以提升生產的效率,分工越細,專業化程度越高,生產效率越高,比如福特的生產線,使汽車年產量從幾千上升到幾十萬,成本迅速降低,普通老百姓也能買得起,從此地球進入汽車時代。

競爭是推動技術進步的關鍵,因為存在競爭,技術進步就成了競爭勝負的關鍵要素,從而快速地推動了人類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開啟資本主義時代以來,技術進步以幾何級數增長,這主要是競爭的功勞。

有了分工和競爭,才能推動供給的快速增長。

當然,供給的快速增長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就是供給過剩。資本主義誕生以來不斷地發生經濟危機,核心原因就是供給過剩。同一商品有多家廠商在競爭,為了取得更高的市場份額,大家都會擴大自己的產能,直到總產能遠遠超出市場需求。進而會導致很多廠商壓縮產能,關廠裁人。這種狀況蔓延到整個社會,就是經濟危機。

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從本質上來說是難解的,這是一種周期性的事件,從供給不足開始,經過分工和競爭,迅速變成供給過剩,然後造成系統崩潰,供給減少,再回到供給不足狀態。

當然現代凱恩斯主義從政府宏觀調控的角度來處理系統崩潰,已經大大緩解了由於經濟危機造成的嚴重社會後果。

資本主義還在發展,技術還在進步,類似於1929那樣的大蕭條已經不大可能發生了,相信未來會有避免系統崩潰的方法。


拜託,需求不足是所有社會,甚至所有生態系統的發展共性,為啥需求不足?是因為生產力不斷提高的結果,為了增加需求就得產生新的產業鏈,由此生態系統才誕生那麼多動植物,社會才誕生那麼多行業

如果你停留在烏托邦,生產力不發展,需求當然足啦,大家天天光著屁股,吃完睡睡完吃,不需要食物多樣化,不需要穿衣,不需要旅遊打遊戲,你瞧需求多足,綽綽有餘啊,最好繁殖的新增人口和餓死老死的保持一致,那就更穩定了

當初基本只有海洋微生物這種生產者,光合作用量產,導致大量氧氣【污染】了厭氧微生物生存環境,於是系統應對【落後產能過多】搞【供給側改革】,出現了耗氧微生物,並且作為消費者獵食生產者微生物,這就是經典的產業升級模式,也就是系統面對【需求不足】自動演化出的解決方案

玩社會學經濟學的喲喂!不要因為披了個馬甲就認不出啊


硬傷在於他們沒有真的去淘汰掉「弱者」,反而用虛偽的仁慈讓底層苟活於世。

現在以美國底層黑人為代表,還有中國盲流為代表,以及中東難民為代表的沒技能低水平勞動力劣幣驅逐良幣讓整個世界陷入減速。各國政權都要剝削中層來養活他們這些好吃懶做遊手好閒的底層。

知乎上把那些美國底層叫做票蛆。

中層的痛苦是上不去又要時刻提心弔膽怕自己掉下去。同時又要懼怕自己被收割。又有被房貸套一輩子的恐懼。

這些底層製造不了太多需求,主要需求是那些充滿壓力的中層。中層因而要背上教育、住房、醫療等大山。教育、住房、醫療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也很貴。

中層被壓榨的不像樣了,他們有的人不願意再盲目花錢了,所以有了所謂的平成宅男等「低慾望」群體。

正因為育兒教育等成本高,所以反而各國的「高素質」中層群體的生育率會低於底層。在美國就是底層黑人的生育率高於白人;而中國是農村剛過18就結婚生子了,北上廣有大量的大齡青年;日本少子化的源頭應該是20年前的經濟血崩,現在也造成了適齡勞動力不足。

這就變成了惡性循環,收入較好、素質較高的群體生育率低;底層生育率高,但他們很難為子女提供較好的教育條件,然後他們沒接受過較高教育的子女又將陷入新一輪循環。

那麼必然結果就是底層人口比例越來越多。底層人口多,高需求自然難以維持。

棗核或者橄欖形結構確實很利於需求,但資本主義的滾雪球框架下很容易演化成金字塔。

馬克思主義的資本主義自掘墳墓之說不是危言聳聽。

除非扶持底層的教育,或者讓他們真的去死,不然他們的存在就只會陷入「放羊生娃」的循環。


經濟學裡面的需求,不只是想要,而是指在每個價格水平下,消費者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數量。能夠購買這四個字才是難點。購買力不足,生產力的原因佔大部分,任何社會都一樣。


其實這個說法是有問題的→_→

馬克思嚴格區分了「需求」和「欲求」,簡單的說,就是你或許想吃一噸米但是你最多吃十斤,因為物質基礎決定你的使用是有極限的。

貨幣在馬克思那是社會關係,是權力。無產階級權力不足無法只配大生產產出的商品,是由於弱勢,由於無權,不是因為「需求不足」。

以上術語均在馬克思的語境下,不要搞混了。


需求是根據生產而增長的。永遠如此。

其實人類早就過了供不應求的年代了。新的需求增長都是資本驅動。

比如30年前從來沒有手機,任何人也不會認為自己會需要一個手機。

但手機出現了,人們才開始需要手機。


本質是剝削,讓生產者沒有得到足夠的錢去買自己生產的東西,被個人所佔有,個人消費能力有限,所謂需求不足是給錢給少了,否則價值如果守很,怎麼可能有倒牛奶等等惡狀,請去看資本論,


根本原因是一部分不能適應市場的人,創造的價值不足以滿足自身消費。也可以說是一部分人的產能不足。


資本主義是指市場經濟?還是指私有化?這是我對產能過剩的理解:

1、兩個平等的個人,每人每天創造8個金幣的商品。當他們的報酬也是8個金幣時,他們可以用自己的報酬完全交換對方的商品。但當他們的報酬是5個金幣時,他們最多只能用換取5個金幣的商品,剩餘的3金幣商品就過剩了。

2、從全社會的角度考慮,假設一年的GDP是10000億,但勞動者只獲得了7000億的報酬,這時勞動者最多能買7000億的商品,剩餘的3000億商品就永遠過剩了。另一個角度,GDP10000億,勞動者獲得了7000億,資本家獲得了3000億,但資本家最多只能用掉1000億,勞動者只有7000億,剩餘的2000億就過剩了。

3、當然我的分析比較簡單,這還涉及投資,出口等,但我想已經說明了產能過剩的核心。這也說明產能過剩跟市場和私有沒有必然的聯繫。


推薦閱讀:

當前西方的資本主義是如何潛在壓榨勞動人民的?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職業經理人這一夾在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間的中間階級會不會無產階級化?
知乎上有哪些回答馬克思政經的比較優秀的回答者?
法國大革命跟義和團運動一樣殺神父、燒教堂、砍人頭,他們的本質上是不是一樣的?

TAG:經濟學 | 資本主義 | 經濟危機 | 政治經濟學 | 馬克思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