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基礎建設真的過剩了嗎?
一方面鋼鐵水泥等產業嚴重過剩,媒體專家都在講基礎建設嚴重過剩,另一方面我切實感受到了我們的道路越來越擁堵,也有很多言論說中國的基礎建設離發達國家還有比較大的差距。這些現在背後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不能再加大基礎建設力度
本人家住蘇南小縣城,百強縣排名七十以後
你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因為這個真是一盤很大的棋。包括基礎工業,交通運輸,城市規劃,沿海港口,東西差距,房地產業,未來需求等。
所謂過剩,就是產出超出了現有的需求,但對於未來是否也超出呢?能否滿足又或者本身需求就不合理呢?
首先從大的層面講,人類對物質的追求其實還是有一個限度的,大部分人的生活需求就是三餐+房子+車子+精神需求,而且隨著科技發展,生產效率的迅速提高,人類其實不需要那麼多的製造業,中國製造,如果中國10億人都當製造工人,其他50億就什麼都不用做了。但他們要是都不做事,他們靠什麼和你交換呢?所以其實人類越發展,對製造業的需要就越小,會越需要第三產業。所以很多基礎工業不可能無限發展,舉個例子,中國生產那麼多鋼鐵沒人用,中國的基礎建設已經到了一個階段,房地產也降溫,用的少了,美歐大規模基礎建設早就完成了,不用你的,印度倒是想用,但國內也是走製造業大規模發展的道路,而且由於保護主義,不會讓中國傾銷。非洲兄弟沒錢給你。那誰用?目前全球經濟的態勢是緊縮。就是生產過剩表現。
其次我們來說說國內的特色問題,我們國內的經濟是一個多元經濟,民營資本在新興行業,小產業上多,但在很多大型製造業上,出於這樣那樣原因(其實就是難),朱總理的第一波經濟制度改革並沒有滲透到這些行業,所以鋼鐵這類行業大部分還是國營。國營企業效率低下,能力低下,貪腐橫行,但其和地方政府的關係卻很好(大型國企解決就業能力是較強的),他可以少繳稅,多佔地,多上項目,多拿貸款,很多地方的支柱產業就是鋼鐵,而且項目無序上的太多。結果就成了今天這個結果。大家都知道產能過剩,但誰也不減產(他不是民企,虧損也能拿貸款),地方政府為了保證就業,也就忍著,誰減產誰先死,大家都在比流血。這和今天的原油價格持續低下來一個道理。
再來我們來說說未來的需求的問題,這包括兩方面,需求不合理和需求的發展,首先我們來說一下不合理的需求,我們的確有很多需求,比如運輸能力,每年的春運都是一個難題,為什麼不多修公路和鐵路,機場?因為這個需求不合理,如果按春運的需求規劃鐵路航空,那麼這些設施95%的時間會浪費……特大城市上下班總是堵,為什麼不多修一點城市交通?也是因為這個需求不合理。因為城市人口越多,地方越大,交通系統就越複雜,這不是一個1+1的問題,所以搞出那麼大的城市,其實才是錯誤。比如北京,非要搞成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旅遊中心,工業中心,經濟中心,政府機關中心,貿易中心……別的不說,北京這個缺水的城市搞製造業幹嘛,但政府為了GDP和就業就非要上。我們再來說說需求的發展,中國的北上廣深在世界城市中屬於什麼水平?我個人覺得應該很多硬體是第一流的水平了(當然軟體不行,比如服務意識等)。這些城市不是沒有不足(比如地鐵運輸等),但並沒有太大差距。所以你說需求還很多,我並不太認同,當然中西部經濟不太發達地區的需求還是有的。
好了,廢話了這麼多,做個終結,
第一,中國現在確實是產能過剩的狀態,因為我們的GDP政府導向,因為我們的4W億投資(透支),我們前面跑得有點快,需要緩一緩,消化一段時間。而且由於中國已經進入一個較高的經濟層次(其實就是中等發達了),發展速度也會降低,投資拉動經濟的方式也必須改變。第二,中國政府的發展規劃必須作出調整,削減部分城市的職能,解決部分大型城市的人口過於集中的問題,比如北京(其實遷都是個好選擇)。而特大型城市,應該重點優化基礎建設提高軟體水平,而不是繼續擴大城市規模。而部分大型城市,應該重點發展,比如杭州,南京,重慶,武漢,西安,成都等,希望這些城市能取代一部分特大城市的職能個作用。第三,國企改革也是也重要的解決當下產能過剩的重點。國企問題解決不了,產能過剩也就解決不了。這裡可能不能光從經濟方面看問題,產能過剩伴有利有弊,從最近的資本投機可以看出,個人是傾向於產能高於供求的,當然是要有一個度的,但是這個度怎麼把握確實很難,像鋼鐵如果不能把握,我是寧願產能高於供需的,現在的施政者傾向於去庫存,跟以前施政者截然相反,有庫存當然是為了避免一些意外發生,像戰爭 天災等人力不可避免的事發生。
個人認為考慮問題不能局限於一點,點面結合是最好的選擇。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