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待住院全套檢查的現象?
很多醫院一旦住院,往往都是一整套體檢(CT X光 血全套)感覺這已經是默認的規矩(有錯誤請指出)所以這是國家的規定?還是眾醫院多年來運作默認的規矩?能否從經濟學的方面解釋一下?
作為曾經的桐梓坡-麻園嶺衛校學員和現在的跳傘塔職業技術學院學員,我簡單說一下。
首先,「成套的檢查」是存在的,一般所有住院病人都會進行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以及術前三項、肝腎功能、心電圖、胸片等檢查,如果出院病歷缺少上述結果是要在病歷審查中被扣分的。然後在這基礎上根據入住科室的不同還有額外的檢查,比如擬插管全麻的患者術前還要做肺功能測定、肝膽外科病人還要做肝膽系統的B超和CT等等。需要指出這是「成套」而不是「全套」。
從經濟學角度說,「成套檢查」的意義主要有兩點。第一是以最經濟的方式獲得最多的診斷線索。例如上面所說的血常規到胸片那一套,全部收費大概在400~500元,基本涵蓋全身各大系統的形態和/或功能,可以使很多疾病得以早期發現,或使醫生在詢問病史和體查中假設的多個可能診斷大幅減少,總體上節省了醫療資源,也節約了病人的時間和金錢。第二就是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醫患糾紛,避免出現「骨折入院的病人沒查出心臟病、出院後告醫院漏診」的情況。當然,並不能完全避免,前幾天知乎上不是還有個題主來諮詢她爸爸以前做過脊柱手術、現在查出肝癌,如何向手術醫院「維權」要他們承擔沒有發現肝癌的責任嗎(家父前年大手術未查出癌症,現發展成惡性腫瘤,醫院有責任嗎? - 醫患關係),我想那種題主大概應該會支持「全套檢查」吧。
入院系列中的血生化是了解病人病因的開始,隨便找個內科的病名百度一下,百度百科的詞條基本上都會說這個病在血生化檢查中會有什麼表現。
至於CT和X光這樣的影像學檢查,堂堂國立大學法人米庫大學(副部級)山水溝衛生學校旗下的附設衛生院都是國家衛計委直管的,國家衛計委預算編製單位,周邊幾個省的危重病人接盤俠,疑難危重病人多,進行全面檢查天經地義,都沒有是個住院病人就查CT的。內科住院病人,除了腫瘤和呼吸、神經內科進行CT檢查的比例較高,多數科室的住院病人不進行CT和X光檢查。外科的病人當然基本都要進行影像學檢查了,不然開刀之前隔皮猜瓜么……
耗材商說米庫大學某影像中心的用量在全國排前十名;米庫大學各附設衛生院的門診病人和住院病人加起來幾百萬人次,也就是個位數的百分比進行過CT、核磁共振、X攝影這樣的影像學檢查。山水溝衛生學校辦學一百五十餘年來,不主張過度檢查,附設各醫院機構的醫生收入從未與檢查項目掛鉤。從我的接觸範圍看,要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只能說全面檢查可以避免病人病情貽誤,預防性的降低病人未來的醫療開支。首先,沒有所謂整套的檢查,檢查項目沒有最多只有更多,只要你願意,可以開出幾十萬的檢查項目來。
然後說題主所說的現象,住院開的檢查項目,首先肯定是考慮住院後續治療的需要,比如普外科術前住院,基本上住院的常規檢查是:三大常規(這個不解釋),肝腎脂糖電解質(某些藥物特別是麻醉劑,對肝腎功能要求很高,脂糖電解質評價入院時的基礎代謝情況,評估後續治療風險),凝血功能(開刀必備),乙肝三系等血液傳染病指標(選擇輸血,保護醫護人員),血型(不解釋)。X線一般是胸片(有時候胸片信息太少會用CT代替),CT一般是腹部CT(因為是普外科,不同科室具體不同,可能會是超聲,可能會是MRI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心電圖和心超(觀察心功能,術前必備)。好了,這些是基本,病情千變萬化,往往這些檢查是不夠的。
然後說一下,有些可開可不開的檢查,醫生選擇開的理由往往都是,小心駛得萬年船,有時候,有太多替患者省錢卻導致有些問題疏忽,最終引起醫患糾紛的事情,不勝枚舉。不展開。說多都是淚。
最後提一下,患者檢查開的多與少,一般情況下,跟醫生一點切身利益關係都沒有。與其從經濟學角度考慮,不如從演算法角度考慮,深度優先搜索還是廣度優先搜索?
系統性檢查可以使醫生對患者疾病概況有個初步了解,排除/集中搜索對象。免得一個方向折騰了很久卻發現患者有其他疾病,像沒頭蒼蠅一樣憑感覺亂撞,做的無效檢查可能還更多。
到了治療層面,有些異常沒有表觀體征但是會帶來治療禁忌征(如肝腎功能承受不了藥物),更要預先查出來,否則會出人命。
另外CT不算例行檢查吧?以前一般查B超。現在知道三體人為什麼只脫個水就能搞定生命問題了吧?如果他們體質和人類一樣,科技又發達到那樣,經濟早被醫學搞崩了,因為醫學的本質是生命科學,充滿了不確定性。題主見過質控吧?出廠前會針對常見多發的問題設計好多種測試。擱醫院裡,大夫把病人過一遍,按診療規範開幾個檢查,就是你所認為的『『全套』』了。
一臉傲嬌覺得『』你們就是奔提成去的『』朋友們,請拿實例向紀委檢舉,我慶幸各位只是手裡拿著鎚子看什麼都像釘子而已,您要是把鐮刀斧頭拿上了,我等學個糊口的手藝,也得棚裡面蹲著了。
至於覺得你們手藝不行非得靠著檢查來事的朋友們,我倒是知道一位大國手推薦給各位,那位耍得好一手懸絲診脈,開的方子都是鍋底灰馬尿等生活常備品,藥到病除,人姓孫,今年本命。題主所說的大開化驗單的情況確實存在,但也不是每個病人都千篇一律,像題主所謂的「成套檢查」。造成過度檢查,撒大網現象可能有以下幾條:1.漏診、誤診的風險成本巨大,醫生承擔不起,只能抱著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心態「全面檢查」。
2.對於大醫院,政府部門有床位周轉率、平均住院時間要求,簡單地說就是每個病人住院時間越短越好。為了完成這個任務,不可能等到有些檢查結果出來,有了眉目之後再行針對性的檢查。只能提早把能做的都先做了,當然特別貴的、有創性的檢查會放到後面。
3.政府要求降低病人的藥品費用比例,就是說總的藥品費用佔總的住院費用越低越好,這種政策的實際導向就是讓醫生多開化驗單,因為該用的葯是必須要用的。經濟學不太在行,以上僅為個人看法,如有錯誤或紕漏歡迎指證!其實沒有經濟學上的答案,有的僅僅是法律或者說制度層面的,據我所知,醫生在面對醫療糾紛調查的時候,要自證清白,也就是醫療糾紛對於醫生來說,是有罪推定。(稍微了解了一下,好像沒有明文規定,但是實際執行時,基本上是要醫生自己舉證的)
但是實際情況是疾病是多種多樣的,再牛逼的醫生也不可能把一個見面5分鐘的人的病都查出來。衛生主管部門要給醫生留條活路吧,所以,就規定,門診病人,只要做過ooxx這些檢查,裡面ooxx項符合ooxx範圍,就不算漏診,就不需要承擔責任。
所以如果你早上吃了10個包子,20個油條,30碗豆腐腦,撐到了,去看病,結果醫生上來什麼都不說,先來個全套套餐,千萬別驚訝,這是逼出來的。
當然這帶來了一些額外的收入,也是意料之中的,醫生的勞動只值幾塊錢門診費,只能靠檢查費藥費,甚至紅包,說遠了。
那麼如果用刑法的無罪推定精神來處理呢,事實上普通人根本無法舉證醫生的診斷行為有何過失,這樣,病人會在舉證上付出高額成本,即便是醫生自己,不同科室,也是很難舉證。病人只能通過結果來識別醫生的診斷是否正確,但是用結果來判斷顯然對醫生不公平,那樣估計世界上就不會有醫生了,都被吊銷行醫執照了。。
這就矛盾了,那麼這個問題就無法解決了嗎?回答很遺憾,不能。
不過不能解決,我們可以緩解,比如通過保險制度,將專業問題轉嫁給保險業,讓他們發展專業人員來審核醫療流程,當然這也是要病人付出成本,而且也會存在醫院和保險公司勾結的問題,不過在足夠公開和充分競爭情況下,還是比較好的方法,現在的問題是國內保險業發展不成熟,比如相當大部分人對於保險合同的複雜程度望而卻步,擔心真出險的情況下,保險公司不給賠付。
這又涉及到監管和制度建設的問題,太多了就不展開說了。沒聽過CT是常規的…血尿糞±胸片
這些檢查是科學技術成果在醫學領域的體現,掏錢就可以享受到大多數服務,如果只是視觸叩聽,比中醫高不到哪去。有的是常規檢查項目,有的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可以協商解決。經濟學效益就是花錢買平安。
推薦閱讀:
※只思考邊際量的人是理性人嗎?
※由 PC 端轉向移動端消費,用戶消費行為會發生哪些變化?
※經濟學是如何設計實驗的?和心理學實驗有哪些區別?
※如何理解「行為經濟學」和「心理學」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