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無聲告白》後,你的感受是什麼?

看了《無聲告白》有很久了,近期又想起了它。

一千個人有一千個人的哈姆雷特,我覺得《無聲告白》這本書中能觸動人心的地方有很多,想問下大家的看法。

無論是淺顯還是深入,好亦或是壞,支持或是反對,只要是你自己的感受就好。


一開始讀起來便被故事吸引,莉迪亞的失蹤引出了後文,內心竊喜,嘖,炎炎夏日終找到一本合口味的好書,對,我講的合口味是指合乎自己最近暗黑推理系口味。然而,我錯了,接下來的情節不是令人緊張的破案追兇過程,而是平淡的回憶了莉迪亞母親瑪麗琳和父親詹姆斯的相遇往事,看到這裡我就有點索然無味了,丟下kindle,吃了點薯片,床上發了個呆,又拿起了kindle,重新讀了起來。在此呢,想先做個背景鋪墊,不要以為國外青少年生活的多麼輕鬆,他們面臨的挑戰誘惑一點都不比國內少,甚至更多,要做到全能(即成績全A+運動/文體特長,這需要家長和孩子都付出很大的精力,尤其是非美裔),家長還要時刻重視關心槍支,毒品,酒駕等問題,一旦出事都是大事,而國內需要防範的不過只是早戀逃課等。在讀這本書後半部分時帶著對人物真正的換位思考去讀,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她的寫作意圖。

首先,讓我之前覺得有些無趣的關於瑪麗琳和詹姆斯年輕時的描寫都是對後文的鋪墊。瑪麗琳的母親是一個傳統的認為一個女人的成功,一個女人存在的意義就是全心全意做個稱職的家庭主婦,她把做一頓好吃的飯看作比天大的事兒,希望自己的女兒嫁給優秀的哈佛男人,過上平庸且幸福的生活,因此將貝蒂·克羅克(Betty Crocker)視為自己的偶像(即美國通用磨坊旗下的著名烘培品牌貝蒂妙廚,產品包裝上的女性形象)。可惜的是,她的女兒瑪麗琳與她所期盼的不盡相同,瑪麗琳要強好勝喜愛與眾不同,她不認為女人不可以當醫生,她為自己的夢想努力。直到遇到詹姆斯,懷上了內斯,才被迫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可在後文她對於邁克母親的相處中可以看出,她多麼的羨慕嫉妒那樣的女人。詹姆斯,一個從貧苦移民環境中奮鬥出來的華裔,他渴望融入卻一直因為自己出身而懦弱自卑。他骨子裡被深深的烙上了對於自己種族的不自信的影子。他不想與眾不同,他希望平庸,他從出生便生活在美國卻因膚色種族不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一個中國面孔的男人卻在學校教著美國史。在瑪麗琳越過辦公桌吻了他後,他或許就已經明白,和這個標準的美國女孩結婚生活或許可以改變一些他無能為力的事情。瑪麗琳和詹姆斯的結合在當時的環境下就是一個錯誤。一個不平凡的,不守規矩的,獨立的美國女孩和一個極力想擁有平凡生活的,懦弱的華裔男人的結合註定要造成一些悲劇。

講到這裡,不得不說文章內容細節設置的巧妙。可能這篇文章讀上去並不如你的期待所想那樣驚艷,但是讀過後仔細回想,便會發現一環相扣一環,每一個情節的設置都是有原因的。

瑪麗琳和詹姆斯結合所釀成的悲劇之一就是在瑪麗琳生了兩個孩子內斯和莉迪亞之後,她以為自己已經放棄了夢想,然而母親的離世,她回到家中再次看到母親留下的,寫滿筆記的貝蒂·克羅克烹飪書後,同時看到了傑克母親的生活後,內心裡那個將熄未熄的火苗又重新燃燒了起來。她渴望著她從小就想得到的,我想那不僅是來源於對母親性格的強烈反叛,還有一部分是天性。她回到家中,拿走了屬於詹姆斯,內斯和莉迪亞的三件紀念品,便「失蹤」了,走上了逐夢之路。

正是瑪麗琳的這段對於日常瑣碎生活的逃離,對自己夢想的追逐,為以後莉迪亞的死埋下了伏筆。

顯然,瑪麗琳雖然嚮往醫生這個職業,但多年作為母親這一角色來生活讓她對家人都產生了自己難以認知到的愛。複習累了,她會一遍又一遍撫摸那三件紀念品;看到相關化學術語時,她想到的是內斯,莉迪亞;想念他們時,她會抑制不住自己撥打電話,聽一聽詹姆斯的聲音。儘管這樣,為了心中的執念,她還是在堅持,直到某天,她發現自己懷上了第三個孩子漢娜。她放棄了理想,回家了。

對於瑪麗琳來說,可喜的是她發現自己的大女兒告訴自己她把那本貝蒂·克羅克扔了。可悲的是莉迪亞在母親離開的那段日子裡不斷祈禱,只要母親回來她以後會聽話會說「是」,所以母親回到家的那一刻,便是莉迪亞相信禱告成功並兌現自己諾言的開始,同時她也發現自己對母親的順從,按母親挑選的方向道路行走,母親便會開心愉悅的不行;她還會害怕一旦自己偏離了母親的期待,母親又會拋她而去。這種糾結的心理控制了莉迪亞,迫使她做一個全A學生,被迫接受母親的安排提前修自己不能理解的高年級課程,從而將自己一步步推向了深淵。本已經因課業十分痛苦,她的父親詹姆斯又給她施加了更大的壓力。這個自己不能擁有朋友的男人講希望寄托在了女兒的身上。在他所造就的無形壓力下,莉迪亞開始打空白電話,她發現這能讓父親興奮,簡直諷刺。

下面再來談談另外兩個獨立的對莉迪亞很重要的人物:哥哥內斯和朋友傑克。內斯是一直懂莉迪亞的,同時也是一直生活在莉迪亞的陰影下的人物。他明白妹妹所做的一切的目的,除了最後的死亡。他還渴望被父母關注,希望去哈佛學習宇宙航天。他對莉迪亞是極其重要的,沒有了他,莉迪亞開始對生活絕望起來。於是,傑克就成為了她的夥伴。她與傑克互相都有一種不可言喻的同情,她知道傑克的本性,他知道傑克巨大的秘密,他知道傑克對內斯的情感,這也是他拒絕了莉迪亞的原因。其實傑克這個人物也是可悲的,處在一個連非同種族通婚都會被歧視並被施以異樣眼光的年代,誰又能接受一個同性戀呢?可憐的他只能通過頻繁更換女友來掩飾

壓死莉迪亞的最後一根稻草想必就是傑克的拒絕,哥哥忘記打電話的承諾,不可能提升的成績。這些事情同時發生。

在我看來,結尾,莉迪亞並非自殺,她或許是沉浸在了自己美好的幻想中,她或許分不清現實。她以為,船划到河中央,她可以輕而易舉的游到碼頭找哥哥內斯。

她,忘記了,自己不會游泳。


心有戚戚。一種深深的孤獨。深感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太難了。人性又太矛盾了。基本這一輩子都在有意識無意識的試圖自我修復,追求的都是那些原生家庭里缺失的東西,可是又很難有大的突破。發誓有了孩子要讓她/他的人生不同,給他自己沒有的一切,可擺脫自身性格的局限談何容易。對著被毀掉的自己無能為力,再用愛的借口毀掉孩子。其實所有人終其一生,與其說找到自己,不如說,就是想真正明白,自己是被愛的,值得被愛的,自己的存在是被欣賞的有價值的。通過各種途徑各種人生想證明的無外乎都是這些。

自己早早想明白吧。然後,對於孩子,其實他們需要的就是愛和尊重。在足夠的愛里長大的孩子,人生離幸福不會遠的。


平衡就像是塊易碎的玻璃,一個舉動後的裂痕讓我們不自覺去不斷彌補,拽的越來越緊,卻發現最終只留下了龜裂


被期待是正常的。如果真正的自我和被期待的我重合了,皆大歡喜。如果不一致,抗爭吧。回歸本真,人才能真的快樂。


因為不是一次性看完的 所以看完之後也沒有太明白這本書的重點在哪裡 只感覺到了對中國人深深的歧視。之後來知乎看評價 有些明白了其中的內容 其實我自己也是這樣 沒有什麼自己的想法 即使有也不敢說出來 默默的埋在心裡 按著家長規劃的路線走下去 人生只有一次 一步都不能錯 這就是父母們的想法吧


文章不錯,找到自己就夠了!



心疼裡面的每一個人


三大主題 種族歧視 女權 家庭教育(心理)

種族歧視

如果細化到歧視中國人。這個故事應該是那個時期中國人在國外的境遇,類似於白先勇芝加哥之死的人物設定。至於這個故事沒有出現一個發光的人物,比如學校里的無意中交到的朋友,比如一個做蛋糕很好吃的鄰居婆婆。猜測是絕大多數人對中國人的不友好。

瑪麗林的媽媽曾對她說,你應該選擇一個更像你的人。(人種問題悲劇的一部分原因)

女權

瑪麗林孩子氣般的出走及莉迪亞毀掉那本烹飪書,都是女性的覺醒與對上一代的反抗。由於這只是覺醒,她們的力量都很微弱,所以最終都失敗了。不過至少她們都已經拒絕了烹飪書與家政課,開始有女醫生的夢想。記得比較清楚的是瑪麗林,面對女醫生內心夢想的幾次蠢蠢欲動。其實瑪麗林的反響比較大,而莉迪亞毀掉烹飪書及做醫生的夢,更可能只是對母親無聲的愛及害怕再次失去母親的心裡。但女權的覺醒也是有的,不過可能在前一種情感的遮蓋下顯得微弱,另外如果最後自殺是她做自己的方式,也有女性覺醒的成分吧。(我沒太懂,莉迪亞怎麼死掉的,不過無論是自殺還是意外,此時的她已經在覺醒在反抗了)女醫生不一定真的是瑪麗林熱愛的。很大程度上,只是要與上一代母親做的不同。包括她選擇詹姆斯,只是因為他的不同。即使他的課很乏味,人也不是很有趣。

家庭教育

三個孩子。

詹姆斯將自己的哈佛夢,游泳夢(「尊嚴夢」)加於內斯身上。

卻不顧他的天文夢,甚至為此打過他一次。

瑪麗林將自己的女醫生夢強加於莉迪亞。

(她不是講自己的覺醒加於她,而僅僅加於他她一個直接表面的東西,說明她的覺醒是極其模糊的,而且清晰起來也不是一兩代人能夠完成的)

最小的漢娜可能只是因為對父母而言暫且只是無用的小孩子,所以就很忽視。這種不正確的忽視及不正常的關注都是一種傷害。

雖然故事幾乎沒有心理比較正常的人,都是受害者吧。我個人比較讚賞的是漢斯,他就是個令人敬佩的受害者,也是整個故事中唯一比較正常的人,在一群比較不正常的靈魂中能夠保持正常一點的人格,並堅持住他喜愛的東西挺男子漢的吧。(不知道各位怎麼樣,我覺得故事環境挺怕人的。)

這是一個從各個維度上看都很悲劇的故事。尤其這三個人的教育環境,或者說是三個人的命運,三個人的成長環境,三個人的選擇。

cover上那句話,有個理解的角度。三個孩子或者可以加上兩個大人的夢想與尋找。加上詹姆斯中國人的身份,也是一種。所有失落的,所有他們在找尋的,應該都是可以用那句話來解釋的。而那句話可能在那種比較特殊的環境下,可以解釋的很好。在現在呢?我的理解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會有多多少少的無奈和妥協,在大體上我們應該是找尋自己的。

傑克

這個人設我不太理解。

漢娜看到他舔一滴從漢斯身上留下的水滴。

另,我比較不喜歡的一點是本書那種「懸疑小說」的氣質,像故弄玄虛,弱化了悲劇色彩,也沒有太合適的恐懼色彩,只是還有很多疑惑。

暫時想到這裡,如果想到其他的會更新。

人名不是太記得了,應該有錯誤,見諒。


感覺很理解瑪麗琳啊?_?


剛剛看完這本書。這本書讓我對家庭教育以及人與人的關係的理解有一個新的認識,更多的感觸。

莉迪亞,內斯,傑克,漢娜,詹姆斯,瑪利琳 他們每個人心中都有對別人的期待,從而讓自己過得小心翼翼。。。

每次看完書就簡單答一個題,為了記錄一下看的書。


推薦閱讀:

警惕謠言,也要警惕「真相」
【數學史和數學文化為什麼重要】- 教師感悟系列
我們互為生命中的過客,或重要角色?
由雙十一所看到的

TAG:情感 | 閱讀分享 | 文學鑒賞 | 感悟 | 無聲告白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