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有哪些具有獨特美感(或者說情懷)的戰爭場面?
我自己舉例子的話就是蘇里高的T字頭和對日本本土的轟炸(包括杜立特的轟炸和戰爭末期李梅的轟炸),前者是最後的T字炮擊,後者則充滿了燃燒的情懷。
戰爭這東西,我實在看不出哪裡有美可言。
我很理解題主。為什麼呢?因為我從小就是個很中二的傢伙。
我就厚著臉皮自揭老底吧。比如我讀初中那陣子就很盼望政變,為什麼呢?答案是:我覺得一屋子的高官議員正在開會的時候突然衝進來一群全副武裝的士兵,把槍指向會場,然後進來一名神情嚴肅的軍官,說了一句「救國委員會已經接管政權」,這種場景實在太帥了。
後來年紀大了點,我轉變興趣了,開始熱愛炮兵集群萬炮齊發,把山頭轟平,多爽!或者轟炸機群呼嘯著進行地毯式轟炸,多爽!這時候不能叫中二了,因為我從高中到本科都是這麼個德性。
再後來,我的興趣又變了(是的,我是個善變的傢伙,意志和立場不堅定)。我開始炮兵集群萬炮齊發,把山頭轟平;或者轟炸機群呼嘯著進行地毯式轟炸。(嗯,你沒看錯,我是偷懶複製粘貼了。)形式還是一樣的,但重點變了:那是包含著毀滅、和絕望的宿命之美。被毀滅的城市、燃燒的天空,是這出毀滅大戲絕佳的舞台,而舞台上的道具必定要有抱著嬰兒,回頭絕望地看著轟炸機群的母親——人類的一個個具體的個體在這場大戲中僅僅是一個道具,轟炸機和大炮才是主角,而導演則是面無表情地粉碎一切的命運。我們只能坐在頭等座上,眼睜睜地看著美好的事物被摧毀,而無能為力,因為我們只是凡人而已,塵歸塵,土歸土,我們無法阻止。
為什麼我對奧匈帝國有興趣?一個多民族帝國,曾經躋身於強國之列,以音樂和藝術而自豪,最終卻在歡呼中土崩瓦解。為什麼我對舊日本海軍有興趣?一個曾經世界第三的強大海軍,在終戰時落得如此凄慘凋零的結局。
所以我直到現在還是很中二,雖然我現在已經年紀一大把了。但中二之餘,我還是會高興地上班的時候去包子店買包子。我經常在那裡買包子,店員都認識我了。要是出門去地鐵站,經過那家包子店,我還是會跟他們打聲招呼的。
對了,燒賣很好吃。真的。奶黃包也很好吃。已舉報。
還"燃燒的情懷"。
屠殺無辜的平民只能是恥辱。長崎,以數萬日本人的生命,挽救了亞洲、美洲、澳洲、歐洲等地數百甚是數千萬人民和戰士的生命。
不請自來。我不確定這些圖片來自二戰,最後一張從鋼盔來看應該是二戰英軍。
比如美軍把旗幟插上硫磺島,1941的紅場閱兵等等
希特勒的人生巔峰亞利桑那號的眼淚
覺得二戰戰爭場面有美感的人,除了高高在上的領袖和後方的指揮官們,大概也只有沒有親身經歷的看熱鬧不嫌事大的閑人吧,戰爭,只有死亡恐懼殘忍血肉橫飛遺憾,沒有美感和情懷,這和電影、拳擊還是有雲泥之別的。
坦克集群在青草地上飛馳 我感覺一是宏大 二是要有反差 還有很多 一連串凝固汽油彈從空中落下 轟炸機群飛過敵方防空高炮的密集射擊手機貼不上圖 隨意描述一下哈
舉報+1,蘇里高的t頭有美感?敢問您是怎麼理解戰爭美感的?美軍事後都看不過去,把制定實施蘇里高的參謀和指揮官抓起來審判,原因是其「其明知不可為卻帶著士兵去送死,完全是人道主義犯罪」。另外,全燒光的李梅我也不怎麼喜歡,雖然其是一大功臣我也對那些日本平民也沒啥好感,但是盟軍很多時候的轟炸策略是有問題的,舉例說便是丘吉爾上任後立馬批准了對德國大學城的轟炸計劃,而眾所周知的是其最應該轟炸的是交通系統和能源系統。p.s.贊同「攻擊無辜的平民只能是恥辱」,看了這個問題我才明白為什麼當年的朝日新聞會大肆頌揚南京大屠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