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稱拜占庭基督教,它有什麼特徵?以及東正教與天主教之間的關係。

想詳細了解一下基督教的歷史。


拜占庭不是基督教 是東正教

基督教這個詞在中文中其實有不同的兩個含義 廣義基督教(Christianity) 和狹義基督教(Reformed Church)

基督教(廣義)包括兩部分 羅馬天主教 Catholic 和 基督教(狹義)Reformed Church

中國人一般說的信教通常都是指代後者。

東正教(Orthodox)是隨東,西羅馬的分裂從天主教分離出來的,最早的Christianity(基督教)先是分裂成了天主教和東正教,然後天主教又分裂成了天主教和基督教。

簡單來說就是這樣的,如果有更具體的問題樓主可以繼續問

詳細過程可以看這個圖


天主教與東正教的區別以及發展歷程趙辰一張圖已經非常清楚了。來說下拜占庭基督教吧~

拜占庭是希臘的一個城市,被羅馬皇帝君士坦丁設立為新都城後改名為君士坦丁堡,並且成為一個著名的差傳中心。同期還有羅馬,以及安提阿,亞歷山大,北非地區。其中羅馬與君士坦丁堡各自形成權力的中心,並且在一些真理上有分歧。(這些分歧直到君士坦丁堡被伊斯蘭教攻陷都沒有統一。)

其主要特點有:

1 與早期教會有很強的歷史性聯繫,重視早期教父作品,重視傳統斯拉夫語在儀式中的使用。連語言都要跟以往的時代連續,汗。

2 只承認前七次會議,就是第二次尼西亞會議之後的都不被承認啦。

3 反對天主教的那種權威感。所以看趙辰的圖就是這樣的。

4 神學上的思想有獨到之處。主要集中在三位一體論中。認為聖靈出自聖父,而非西方教會認為的出自聖父和聖子。在成聖教義上也有不同。

5 使用聖像。

6 修道院。大多數主教都來自修道院。

7 教士允許結婚。天主教不許哦~

以上。

參考書目:

《基督教概論》麥格拉斯(英)

2015-05-20 20:53


作者:陳拂衣

鏈接: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有什麼區別? - 陳拂衣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法新社報道,羅馬天主教教皇方濟各和俄羅斯東正教大牧首基里爾於2月12日在古巴進行歷史性會晤,這將是自11世紀基督教分裂後,東西兩個分支領導人的首次會面。實際上,天主教會一直在向東正教會伸出橄欖枝,雙方的低級別人員也多有會面。但是俄羅斯東正教大牧首始終神龍見首不見尾,和西方世界保持著距離。本任教皇方濟各對於東正教的態度一直相當友好,曾多次在公開和私下場合表達了願意和大牧首見面的想法。

在本次時隔千年的會面中,中東和非洲基督教徒受到的迫害將是他們談論的中心議題。

「目前在中東、中北非,以及其它另外幾個地區,極端主義者正在對基督教展開真正意義上的種族滅絕,這種局勢需要兩間教會採取緊急措施,進行真正的合作,」位於莫斯科的俄羅斯東正教在聲明中稱,「這就是為什麼,儘管存在障礙,(我們)還是決定組織大牧首基里爾和教皇方濟各會面。」

羅馬教皇方濟各和俄羅斯東正教大牧首基里爾

雖然倆人都在歐洲,還是要跑到遙遠的古巴去見面

然後,這同出一門的兩個基督教流派的首領竟千年未曾相見,實在是令我團感到迷惑不解。兩大教派之間這「千年等一回」的首領會面究竟有著怎樣的歷史等待?要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把時間倒推上千年,回到宗教氛圍極為濃厚的歐洲中世紀,從地緣政治的角度觀察這一場東西教會大分裂。

基督教起源於巴勒斯坦,基督教創始人拿撒勒的耶穌三十歲開始宣揚「天國即將降臨」,耶穌所宣揚的正是當時很多猶太人正在期待的消息。猶太人的國家在公元6世紀正式被羅馬帝國吞併,正處於混亂之中,有許許多多派別,他們都希望有一個早就許下來的彌賽亞(即救世主)來解救他們。群眾追隨耶穌,認為他就是這位彌賽亞,可是猶太人當權者表示懷疑,將耶穌抓捕並交給羅馬人地方官,耶穌做為一個革命者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儘管創始人早死,新的信仰依舊頑強,並在他的門徒們的努力下傳播到羅馬帝國的各個地方。

羅馬帝國極盛期

巴勒斯坦地區的拿撒勒

比之羅馬原有的從希臘文明繼承過來的具備人性的多神論宗教,基督教上帝關愛眾生的教義對於普通民眾更為友好。只需要崇拜上帝一個萬能神的簡化型禮儀和教義也對希望有信仰的人具有很高的吸引力。

儘管羅馬當局對基督教持續打壓與迫害,但在近三百年的漫長過程中,基督教逐步在羅馬帝國佔據重要地位,到君士坦丁發布米蘭敕令時,很可能羅馬帝國的一半人口都是基督徒(反對半數人口是不可想像的),在軍隊中基督教更是佔據壓倒性優勢。

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合法化和國教化

米蘭敕令事實上只是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化,真正成為羅馬帝國國教是狄奧多西大帝通過任命基督教五大牧首(羅馬,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安條克,耶路撒冷)擔任羅馬帝國大祭司來實現的。基督教從此成為了歐洲最為重要的宗教力量,同時成為了西方文明生長的一塊基石。

君士坦丁大帝雖然對於基督教在西方文明的發揚有著奠基的作用。但是同時,他也為後來東西方教會的分裂埋下了伏筆。君士坦丁大帝將帝國影響力儘力向東推進,把自己的勢力範圍擴展到今天的土耳其、敘利亞等地,完全將偌大的地中海包在自己國境內成為了一座內湖。為了加強對於帝國新增疆域的控制力,君士坦丁大帝在君士坦丁堡建立了一座新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天的土耳其名城伊斯坦布爾),並且在君士坦丁堡附近划出了一塊基督教的教區。這個教區主教的宗教事務影響力很快上升,直至威脅了遠在羅馬城內教皇的權威。雙方對於君士坦丁堡主教的地位展開了曠日持久的論戰。

(君士坦丁大帝之前的戴克里先已將羅馬帝國的防務劃分為四大管區,兩個奧古斯都+兩個凱撒,凱撒為奧古斯都副手,實際將帝國防務分為東西兩大指揮系統,東都君士坦丁堡對應西都羅馬,至狄奧多西大帝死後,帝國分給兩個兒子,正式分為東、西羅馬帝國)

東、西羅馬帝國

君士坦丁堡教區的人們認為,羅馬教宗之所以堪稱為教宗,是因為他所主持事務的地區是帝國首都。而既然君士坦丁堡現在也是帝國首都,這裡的主教理所當然地應該和羅馬教宗具有平起平坐的地位。公元381年,君士坦丁堡牧首在大公會議上被提升為僅次於羅馬教宗的地位。公元451年,君士坦丁堡牧首更是被任命為和教宗平起平坐的宗教領袖。

而羅馬教廷的主教們認為,羅馬教宗的地位應該高於任何其他地區的主教。羅馬是基督教在羅馬帝國散布開來的發源地和福地。而教宗本人是羅馬教會的開創者——耶穌十二使徒之一的聖彼得的合法繼承人。既然是聖徒的繼承者,自然就比所有的神職人員都要具有更崇高的地位。因此,羅馬城內的教會對於公元451年的這次大公會決議感到非常不滿,拒不接受其結果。東西兩邊的日後的巨大矛盾在此時被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西羅馬帝國於公元476年正式滅亡,取而代之的是名不正言不順的蠻族國家——神聖羅馬帝國。這一轉變影響巨大,原本維繫東西兩個基督教會的血脈親情漸漸彌散在歷史長河中,而雙方的矛盾越來越多得與民族矛盾和地緣矛盾結合在一起。東西兩個羅馬帝國的疆域面積以當時的交通水平來看實在是相差著千山萬水,互相的積怨得不到肅清,新的矛盾又疊加上來。

公元七世紀,東羅馬帝國皇帝里奧三世借用東方阿拉伯世界的勢力獲得皇位,並且對基督教進行了迫害。大量聖器、教堂被破壞,教士被遣散回羅馬,伊斯蘭教也開始在東羅馬帝國傳播。宗教上的矛盾已經以雙方的國境為界限,展開了曠日持久的論戰。由於伊斯蘭教的入侵,東西兩個教會有過短時間的和睦,甚至還達成了關於崇拜聖像是崇拜其所代表的神明而不是神像本身的一致結論。公元857年東羅馬皇帝米海爾三世驅逐了與他政見不合的大牧首,任命自己的臣子佛西亞斯擔任東羅馬的宗教領袖。東方的教會經過這一番折騰徹底和西方羅馬教會失去了聯繫,羅馬教皇下令革除了大牧首的教籍。

拜占庭最強海軍兵種——噴火戰船

伊斯蘭教的崛起與東正教傳入斯拉夫民族

但是隨著北非穆斯林對於西方世界的軍事壓力越來越大,羅馬教會不得不倚重東羅馬帝國的海軍。於是雙方暫時達成了和解,西方暫且承認了東方教會的合法性,東方則把保加利亞劃歸羅馬教會並且提供兵力對抗穆斯林。這個佛西亞斯大牧首也不是個吃素的,試圖把東方正教勢力繼續向歐亞大陸的東邊拱。隨著傳教的腳步,他的傳教士們把東正教的教義和儀式傳進了以俄羅斯為首的斯拉夫國家。東正教的勢力開始上升,逐漸和西方羅馬教會形成了勢均力敵的局面。另外,身處東方教會的信徒心裡也開始懷疑羅馬教廷的合法性,有人公開指出羅馬教宗更改《聖經》教義。

在佛西亞斯分裂之後雙方有了一段時間的和平。然而,在教義上,關於聖父聖子聖靈究竟是三位一體還是有繼承關係的這個問題雙方始終無法達成一致。這在今天的人看來簡直就是無理取鬧的辯論,在當時人看可是涉及意識形態的最高問題。其重要性相當於上個世紀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對抗。但是社會形態的對抗會因為實驗結果的不同而最終得出結論,宗教上的詭辯則無法證實或是證偽,一切都存乎教士們的口若懸河。更何況這涉及了兩位宗教元首的地位高低問題,哪裡是這麼容易就能夠和解的。

1053年,君士坦丁堡牧首終於開始行動,把君士坦丁堡的拉丁教堂全部關閉,並且致函質問羅馬教廷篡改教義、採用異教徒的祭祀儀式。羅馬教皇還是不希望雙方決裂,於是派出了一支主教團作為使者跟牧首談判。結果主教團還沒到君士坦丁堡,羅馬主教死了。使者團長的身份合法性就受到了雙方的質疑。脾氣暴躁的使者直接就把絕罰令拍在聖索菲亞大教堂內,氣呼呼地離開了君士坦丁堡。牧首也毫不示弱,把教皇開出了自己的教會。

羅馬天主教廷和東方正教廷在分裂之後,互相仇視而老死不相往來。西方教會組織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還借著為收復聖地耶路撒冷籌款的名義攻佔了君士坦丁堡。甚至當1453年君士坦丁堡受到奧斯曼帝國的進攻時,羅馬教廷都不願意出兵幫助這個倔強的同門師弟。以至於君士坦丁堡派去主教團向羅馬教廷討救兵時,雙方又爆發了一次涉及宗教禮儀的大辯論。東正教一方人才偏少,自然就輸了,但還是死不肯認輸。最終西方國家的援軍在教皇有氣無力的召喚下零零散散地趕赴君士坦丁堡,最終也沒有能夠抵擋東羅馬帝國的滅亡。東正教退守希臘和北方的斯拉夫國家,尤其以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宗教氛圍最為濃厚。從名義上來看,東正教的最高領袖是君士坦丁堡大牧首,但是治下人口1.6億的莫斯科大主教才是東正教的實際領袖。天主教會和莫斯科方面才是千年來從未接觸過的冰封局面,君士坦丁堡大牧首早在多年前就已經會晤過天主教教皇。

當代東正教的歐洲分布

俄歐周邊亂局

東正教與天主教分道揚鑣的故事開始於羅馬帝國的分裂。從此,地緣和政治上的矛盾使兩者漸行漸遠,但當地緣和政治要求兩者團結在一起時(如伊斯蘭教的迅速崛起),兩者也會重新統一於基督教的旗幟下。與歷史的每個時期同理,如今兩派關係轉暖的現實背景不可忽視。

兩者的此次見面被認為是俄羅斯和西歐社會和解的一個前瞻性事件。普京面對虎視眈眈的西方社會,手裡又積攢著烏克蘭和敘利亞問題,想必也思考過很多辦法試圖繞過美國達成和解。據報道,此次雙方的會談將在古巴首都哈瓦那舉辦,其暗中的操盤手是在美古邦交正常化過程中受到教皇方濟各照顧的卡斯特羅。這一面,雙方將就中東混亂的局勢和基督徒人權問題進行討論,並共同呼籲國際社會一同努力解救這些水深火熱中的信徒。在探討人權的外殼之下,兩位精神領袖對於世俗事務真正的影響尚有待觀察。

歡迎關注我團

地球觀察團

ID:diqiuguanchatuan


為什麼要稱拜占庭基督教,它有什麼特徵?以及東正教與天主教之間的關係。

謝謝邀請。

關於拜占庭和基督教(Christianity)的關係,其餘的答案已經有所涵蓋。我想談下一神體制下的政治(國家)和信仰問題。

熟悉聖經的人從舊約以色列歷史中,從亞伯拉罕信心之父,到一個家族,繼而到一個國家--一個獨一無二的神權的國家,以色列。在以色列國家的歷史中,祭司、神的代言人,先知、君王在王國的歷史中占著非常重要的位置。而這個王國,在沒有立王和立王以後都是在詮釋著建國之初,全國與神所立的約(見申命記)。而這個王國的啟示,在耶穌基督身上顯到極至。在各個歷史時期,神的絕對主權都是不容撼動的,無論是在基督教誕生前的以色列國與以色列以外的國家,還是以色列誕生前的各個國家種族,所有的國家都在摸索同樣的道路。跨越時空的去思考永恆,永恆的主宰在各個國家,各個文化,各個宗教中的帶領,在拜占庭這個國家,在拜占庭的宗教、王室,還是在近代列國,在中國,在中國政府,中國人的信仰和各種民間宗教、官方信仰中,都是一樣的。思考共通之處,更利於我們思考、把握一些稍縱即逝的意念的光亮。


推薦閱讀:

東正教現在在中國哪裡有堂區?
為什麼俄羅斯打壓耶和華見證人?
「儒教倫理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這個說法是否正確?正確與否的原因是什麼?
為什麼很多人願意自稱為貧道,貧僧,老衲之類稱呼?

TAG:歷史 | 基督教 | 東正教 | 天主教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