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貧窮不適合搞科研嗎?貧窮很難做出學術成就嗎?

我問的是很嚴肅的問題,希望給出最真實的回答,而不是雞湯。

知乎中有很多問題討論過各種大牛的事迹,各種被碾壓的事迹。如果我說的沒錯的話,那些大牛全部都是出身比較好,起碼有書,有課外輔導,競賽等。而通過競賽大概可以分辨出智商的差距,得獎的應該可以判定是很聰明的。就是所謂的大牛,並且他們提前有了很多知識儲備。對於考上名校的貧窮的小地方的人(貧窮這個詞在中國很容易被濫用,幾乎大部分人都會說自己出身不好,貧窮。我這裡的貧窮主要指高考前接觸不到任何一本有價值的書,從互聯網上沒有機會學到任何其他的知識的人,總之,基本上指的是只有機會在學校死學,死做題考上名校的人,沒任何其他知識與技能),在大學以前,他們與大牛之間的差距(這裡假定智商夠用,具備得獎的智商,天賦,只是沒機會學與考)已經體現在:1知識面的差距。大牛看過n多有價值的書2一些電腦技能的差距,能快速通過互聯網找到想要知道的任何知識。3專業技能的差距,以研究數學或物理來做例子,大牛高考前學會n多這方面新的東西。4學習方法的差距,大牛總結了很多學習方法了,貧窮小地方的人高中只學會了懂了的基礎上再學一遍,重複做題提高速度與準確率。總之在大學前,差距已經很大了,即使智商相當,年齡相仿,在學術上和這些大牛競爭,能否在學術上做出成就,是否應該搞科研。有贏他們的可能嗎?希望給出最理性的回答


一點沒錯。

不說什麼「思想」「觀點」「視野」之類的雞湯。

也不談什麼「智商」「競賽」之類的問題。

就說錢。

研究生階段,碩士的補貼大部分學校也就1000級別,博士大約是3000級別,拿這點錢最多勉強維持生計,若有意外之變,就會徹底摧毀其經濟基礎。

而科研的「搬磚」階段很長,碩博加一起至少要6年起步,8年也是常有,這段時間內這個學生對家庭的支持基本為0。貧窮的家庭能否擔得起這個風險呢?


題主,你讓我說你啥好啊。

你問的的確可以說是很嚴肅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也的確現實的有點殘酷。但是你給的論據,簡直讓人沒法比吐槽好么?既然你說了不要雞湯那我說話也就不客氣了。

你看看你說的論據:1知識面的差距。大牛看過n多有價值的書2一些電腦技能的差距,能快速通過互聯網找到想要知道的任何知識。3專業技能的差距,以研究數學或物理來做例子,大牛高考前學會n多這方面新的東西。4學習方法的差距,大牛總結了很多學習方法了,貧窮小地方的人高中只學會了懂了的基礎上再學一遍,重複做題提高速度與準確率。

所以你覺得大學四年,研究生再加上博士的五六年是幹什麼的?你覺得你的知識在高中就已經是巔峰了?你以為憑高中那些知識進了大學就可以搞研究了?就因為「大牛高考前學會n多這方面新的東西。」就可以搞數學和物理的研究了?

科研說一件需要常年堅持投入才可能會能有收穫的事情。你要相信你所說的高中那些優勢會讓貧窮的人在科研領域獲得優勢,那你還不如相信馬拉松搶跑三米就能拿冠軍呢。

但是話說回來了,題主你的論據雖然槽點滿滿,讓人沒法直視。但是結論基本上沒差多少。至於原因嘛,絕對不是你說的這些什麼知識技能的提前掌握。

就像那句話說的:不要以為有錢人像你想的那麼快樂,有錢人的快樂你想像不到。

同樣的,如果同樣從事科研工作,大城市出來的人和偏遠貧窮地區的人會有非常大的差距。在不提生活所迫放棄科研的情況下,這個差異體現在一些隱性的層面上:比如對自己的自信和清醒的認識,知道自己的能力可以做出什麼,在科研遭遇常態化的失敗和挫折的時候能夠輕鬆面對,並且繼續下去;有良好的與他人交流的能力,能夠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能夠傾聽別人的想法;不會有額外的緊迫感,不會急功近利,想要一步登天,也就不會因為堅持了一半看不到結果就中途放棄;等等等等。

這些,才是絕大多數偏遠貧窮地區的人缺乏的,而這些恰恰是最科研最需要的品質。


貧窮帶來的長期焦慮,會很打擊科研的信心,反向作用於科研的成果產出,當然,科研人員可以對自己考慮進行心理閹割,不食煙火,堅信自己會長久處於科研初級階段,會慢慢蛻變的。

要耐得住寂寞啊。


可笑而可悲的問題。好多可憐的回答。我想問問你覺得不科研你適合做什麼呢。

不過也可以理解,沒進社會,不知道各個行業和職業面臨什麼,要求什麼,強調什麼,才會問出這種問題。

我敢這麼說,因為我就是負責中央財政資金支持渠道科研項目立項評審的,什麼研究所/大學的研究員,教授我沒見過。很多都是窮出身,通過科研過上體面的日子

你想要贏過大牛,想法不錯,有志氣。

那首先要問的是,在什麼領域最能發揮你的長處,縮小和投胎贏家的差距,彌補你知識儲備和務虛能力的不足?

而不是問,在科研領域你先天差距會導致怎麼不利。廢話,你在哪個領域都有先天差距。

哪個領域差距相對最小?最好彌補?

恰恰是科研。

你以為你因為從小沒機會學奧數,沒家教,導致理科知識量少一些,所以在科研能力上比大牛先發優勢差,所以不適合去搞科研?

Ridiculous。理科知識和學習方法是你最最大優勢所在,和大牛差距最小的地方了,因為它不強調和人發生關係。學習方法可以速成,思維方式和閱讀量不可能速成,你腦子裡沒有就是沒有,也不可能通過看幾本書培養出來。

要不怎麼說你不懂社會,你的缺乏閱讀量,沒情商,不會看人,不懂政治,不懂體制架構,不知道有事找誰,不知道怎麼平衡各方關係,不懂話裡有話的意思,不知道怎麼取悅人,不願意取悅人,沒人脈,沒背景罩,不知道職場規則,沒啟動資金,不懂文史哲等等劣勢只能讓你在科研領域外的地方被投胎贏家爆出翔

恰恰在科研方面,你可以迴避掉這些東西,基本上專心搞研究就行了。其實也還是要懂政治,人性,因為你需要申報項目,帶課題組,拉經費,跑機關。

你看你的問題里列出的你的弱點所在,你根本沒想到你最大弱勢不在學習方法,而在沒有人告訴你將來還需要注意什麼。你還不知道要問什麼。

如果你想說的是,窮導致你沒法專心搞科研。我想說的是,因為20多年的經歷匱乏,你已經很難勝任金融,公務員那種工作了,在象牙塔裡面做科研或者當碼農是最現實的賺錢手段


當我還在那個自稱全國最好的實驗室的時候

有一位高情商的博士說 大家不能自私,要為實驗室無私做貢獻

所以你們竟然還敢談錢

一群道德敗壞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拿錯劇本了

那個實驗室的人似乎很迷信 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我相信他們線性結構學得不錯,最起碼能實現一個鏈表,但是估計理解不了非線性關係

所以我就去學反轉二叉樹了


你想要真誠的答案,不如反過來,你先問你自己幾個問題。

1、在學術上和這些大牛競爭……

你這想法有點兒想當然,很像沒做過科研的人站在門外說的話。為什麼要和大牛競爭?因為你有雄心還是說你覺得這是你做科研唯一原因?

2、能否在學術上做出成就……

說沒錢搞不定的,沒弄清楚一件事:你作為別人的學生的階段,出成果與否是你能力和你老闆有錢與否的事,你有錢沒錢和能否做出大牛成果在這時候沒有必然聯繫,錢多沒準兒還燒心;給博士發得起工資是老闆階段的事,跟你這種還在學生階段的情形是有著常識性區別的。答非所問的回答是順勢帶節奏,無真誠可言。

3、是否應該搞科研……

你可以不應該搞科研!嗯,坐下來想想,以你設定的前提,可以搞什麼?你覺得可以,就可以。

4、有贏他們的可能嗎……

你不都說了不說雞湯么,當然可能。概率而已。

我知道你想說什麼,差距,差距造成的希望渺茫,和迷茫。

問題在於你選的參考系。不急,以後就習慣了。

另外,可以改改標題,你的想法就是你的想法,不要扯中國,你好你壞是你的得失,別人好壞你無需操心。。


在任何國家,貧窮都不適合搞科研啊


把「在中國」三個字去掉,也是對的。

個人覺得,貧窮帶來的主要差距是平台的差距,知識的差距其實在現在的互聯網條件下,會縮小很多。

有些學科非常依賴平台,特別是理工科。


讓學生埋首學術,有把他們推向貧寒之路的危險。

我非常抱歉,學術研究畢竟是最寂寞的事,如果說我們現在的整體水平不如往昔,那不是當今學者缺乏天賦,而是學術的環境變了,學者的經濟壓力太大了。我常常覺得,我總是讓學生埋首學術有把他們推向貧寒之路的危險,所以我內心不由自主地向他們道歉。

————范景中

本報記者獨家對話范景中,他希望年輕人文學者年薪要有30萬,因為——讓學生埋首學術,有把他們推向貧寒之路的危險

2016年,中國美術學院啟動首屆「哲匠獎」評選。這是美院設立的教學研創最高榮譽,旨在表彰業務精湛的一線工作人員。「哲匠獎」分為金銀銅三級,其中金獎50萬元。今年獲得金獎的是在美術史界享有盛譽的美術史學家范景中教授。明天,美院就將向范景中教授正式頒發獎項。當看到范老師在評選會上的發言稿時,記者感慨萬千。

他說:「我常常覺得,我總是讓學生埋首學術有把他們推向貧寒之路的危險,所以我內心不由自主地向他們道歉。」

他為什麼會這麼說,前天,范景中教授在上海家中接受了錢報的獨家專訪。

記者:我印象非常深,大概三四年前,有一次您問我記者的年薪,我說可能十萬,您說史論的年輕學者拿不到這個數。年輕人的經濟狀況是您一直關切的?

范景中:是,有時候我會擔心會不會把我的學生都帶壞了。我經常想起波普爾說的一句話:每一個人只有為自己可選擇的志業而犧牲的權利,但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去鼓勵別人為一個理想而犧牲。我想著我的學生,第一不是他的學術,肯定是他的生活,他的經濟問題,因為我知道做學術的難。

記:您能詳細和我們談談年輕學者所面對的情況嗎?

范:其實清貧一點也沒什麼關係,問題是你自己可以這樣,但是會有周圍的壓力——現在富起來的人越來越多,物價越來越高,房子越來越貴。對一個收入不高的年輕學者來講怎麼辦?

我有個學生,上海博物館要他,他來跟我商量,我說你到上海,首先要考慮的不是工作好壞的問題,而是你能不能承受得了上海的生活壓力,你的房子怎麼解決?他想來想去,最後還是待在蘇州博物館,因為蘇州生活成本低些。

我過去教過美教的一個班,很賞識一個學生,當時可以貸款讀大學,但是他到畢業也沒有還清。當時我正好有一筆稿費,就全給他們還款了。

學問重要還是立家重要?我們很難說哪個次要,但我覺得做一個人,首先是能夠自己養活自己,連糊口都成問題,我覺得是不能做學問的。一個人有了家,就不僅是個人的生命,還有整個家庭。

記:您是不是目睹了一些學生,為了安心於學術研究,放棄了很多世俗意義上的機會。

范:萬木春(范景中教授的學生,現為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副教授)有一年接到通知,人事處希望他去負責外辦,行政上要從一般的老師升級了。他打電話問我的意見,我給否定了。我不建議他去的原因也很簡單,我覺得他的研究能力很強,他可以做出更好的學術來。其實我給學生做這個建議的時候,心裡也有點忐忑。所以我說,可能會把他們推向貧寒。

記:你擔心的原因大概還是人文文科的年輕學者,待遇偏低。

范:你為柴米油鹽發愁的話,你怎麼來搞學術研究呢。你說這個時代就沒有天才?不是,只能說環境確實不是一個培養大學者的時代。

記:能談談您年輕時的經歷嗎?

范:1990年我生了一場大病,我當時就拿個基本工資,醫療費很貴,營養也要跟上。我大概還了將近10年的債,一直到90年代末才還清,最後兩筆一筆五萬,一筆四萬,我記憶猶新。為什麼能還清這筆債?因為我到南京師範大學當特聘教授,得到一筆錢,如果當時不去當特聘教授,也就走投無路了。

這也是為什麼,我教學生的時候,首先想到他們的現實問題,因為我自己有過這樣一個經歷。所以我不會去要求學生在沒有解決經濟問題時安心學術,這樣不近人情。

記:社會環境發生了變化,金錢開始衝擊到社會了。

范:社會上,經濟對人文學科學者的壓力,我覺得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有一次我去南山路一個複印店,因為材料比較多,就和小姑娘聊起來了。當時我一聽就愣了一下,她比我賺得多,這大概是1995年左右,當時我在中國美院圖書館當館長。

記:那您自己在學術和金錢方面,有過糾結嗎?

范:我沒有過。因為我從小窮慣了,時間長了我就自然而然了。

記:有沒有辦法去平衡學術和生活?是不是要做好人文學科的研究,必須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

范:我覺得文科一定是這樣的。因為文科不是職業教育,人文教育如果天天為自己的柴米油鹽憂愁,我覺得這不是文科教育。

記:家庭情況不那麼好的學生,聽到恐怕會很難過。

范:對,所以我從來不把這些話說得這麼直。而且如果家庭情況不好的學生,其實我也不會去鼓勵他們來做文科。

一個人能夠選擇一個目標,付出生命,覺得值得、心甘情願,是不容易的事兒。

記:您為現在的現狀悲觀嗎?

范:我從來不悲觀,原因很簡單,我覺得未來是開放的,如果大家都悲觀,那肯定非常灰暗。這需要有一種樂觀的,充滿陽光的眼光去看未來。

記:如果我們有所改變,讓年輕學者更安心於學術,您認為環境、制度上必須做出的首要改變是什麼?

范:提高工資。我覺得年輕學者的年薪大概要在30萬左右。這只是工資部分,不包括什麼亂七八糟的項目。我覺得項目不是提高學者生活的,這只是讓他們研究的,跟生活沒什麼關係。

記:30萬是高年薪了。

范:我覺得人文學科的學者在社會上就應該是最高薪的,他們不是像理工科那樣為社會直接創造財富的人,他們是在製造一種空氣,看不見摸不著地影響著社會。另外,光靠學校是不現實的,人文學科的提高不是一個學校的事情,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事情。大家都要意識到它不比理工科差,比如現在文科教授最高只有二級,理工科有一級,這個待遇就是不公平的。

2017-01-13 05:51

浙江在線-錢江晚報

原標題:讓學生埋首學術有把他們推向貧寒之路的風險


是的。正如《稀缺》所述,窮人因為貧窮而焦慮,對糊口和節約的思慮佔據了主要的時間和精力,更傾向於做收入少但是見效快的工作,真的沒有那麼多心思去考慮科研——尤其科研偏偏是收入少而且見效慢的職業。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啊同學。

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的任務。

沒有什麼跨越式發展的,所以你應該著眼於你當下的問題,而不是考慮科研。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中國有句老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整體上來看,家境貧寒的孩子由於家庭生計的壓力,尤其是貧困的獨生子女家庭,往往會選擇非學術的道路,儘早進入職場,賺錢養家。學術研究是需要經費的,是需要物質基礎的,時間上是需要足夠低的貼現率的,這是進行學術研究的基礎。當然這個基礎問題在目前的政策支持下(比如公立學校的低學費,助學貸款,獎學金,研究生補貼等等),比較有利地解決了寒門學子進行學術研究的限制性條件。但可惜的是,還有一個更難解決的問題,正如版主提到的,家庭教育和資源壟斷的問題。我們先看現象,仔細想想,我們身邊的家境不怎麼好的同學會有什麼共同的特徵?比較偏向於死讀書,國際視野和領袖能力不足,缺乏創造性和原創思維,等等。原因在哪裡呢?因為家境優越的同學壟斷了最優質的教學資源,從小接受最優質的教育,更為關鍵的是,父母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優質的家庭教育培養了孩子的學習能力,思辨能力,視野,創造力。所以我們會發現,現在考入國際名校,拿到名企offer,在一流科研機構進行學術研究的,往往都來自一個高素質的優秀家庭。中國人自古就說"書香門第",喜歡"大家閨秀",今天也一樣,幾代精英組構成的家庭當然也傾向於培養精英。是的,這是不公平的,對於寒門出生的學生來說是不公平的,他們缺乏足夠優質的教育環境和成長資源。因此,寒門學子在科研機構的比例不高是客觀存在的現象。

但是,要知道,對於搞學術研究這個領域,每個人的潛力是不同的,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干這行。雖然家境優越的同學擁有更多的資源和一定的絕對優勢在這一領域,但是相對於適合做學術研究的寒門學生來說,也存在一個比較劣勢的問題。寒門學子是可以具備相對優勢的,也可以在一定品質上具有絕對優勢,比如毅力,責任感,優秀的道德水平(這一點在任何行業都是最基礎的能力),對中國弱勢群體的了解(這點在一些關於社會學等人文科學的研究中尤為重要)等等。所以對於真的想從事學術研究的寒門學子來說,不要灰心,不要因為這個社會本身存在的不公平性而喪氣,看清自己的相對優勢,也是完全可以進行自己喜歡的研究的。而對於社會而言,如果有越來越多的寒門子弟通過教育等方式也成為了精英(中國目前正是這個趨勢),也通過幾代人的努力構建優質的家庭(這個還需要時間),中國社會的教育資源的壟斷性問題就可以逐步解決。


家境貧寒的不適合搞科研,這在中國一定成立,在西方我不知道


是的。買不起房。留不下北京的太多了。


其實不光是不適合搞科研,各種不利於變現的專業,比如,文學,比如藝術,比如投入比產出大,需要長時間才能回本的所有行業,都不適合。

除非他不結婚,不生子,沒有父母親需要撫養,孤零零一個人,能吃苦耐勞還能忍受長時間的貧窮現狀。這倒是適合。


先亮出結論,科研是一種職業,貧窮的人也可以選擇科研作為一個職業。

我認為自己是個搞科研的,自己也是寒門出身,我來談談自己的親身感受。

1. 很多答案裡面說無法忍受五年的時間拿著一兩千塊的月收入讀博士。我的意見是:讀博士也屬於教育的投資,和你上小學中學大學一樣的,只是讀博士的回報率要相對低一些。這個相對低指的是,博士學位的收入除以本科學位的收入為A,本科學位的收入處於高中學歷的收入為B,則A比B要小。但是A還是要大於1的,而且以我個人的經歷來看,A是大於2的。

另外,讀博士只是搞科研的必要條件,讀博士以後不一定要搞科研,完全可以選擇去企業工作。

2. 搞科研是要花很多錢,很多儀器設備要好幾十萬上百萬。但是這都是花的國家的經費,不是自己的錢。這和你家裡窮和富是沒有關係的。我自己花過用於耗材的經費,也有幾十萬了,這跟我的工資沒有任何關係。

3. 關於家庭貧窮造成的個人成長過程中素質發展不全面,這個我也是有感觸的。我不會唱歌,不會跳舞,不會畫畫,不會彈琴。。。。而且我讀研究生的時候靠著國家的補助,才買到了自己的第一台電腦。我沒有特長,也沒有多高的眼界。曾經也迷茫。但是隨著讀研的深入,逐漸建立了自信。科研是細分行業,我只要做到我的專業裡面的佼佼者就行,我的數學還行,物理基礎還行,動手能力也行,因此可以提出想法,做成實驗,發成論文,能在科研這個行業裡面混下去。特長在科研裡面不具有決定性作用,眼界可以隨著學習的深入而逐漸提高, 我認為我能夠成為我所在領域的頂尖專家。

4. 目前在研究所和高校搞傳統學科的科研的話,工資應該是行業的平均偏高一點的收入。我覺得是可以接受的。我認為目前的問題是國內的坑位逐漸滿了,拿到職位的可能性低了,不是想不想去搞科研,而是你沒有機會去搞了。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