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知其不可而為之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謝邀。

我想要借一段指引過我的序言來回答這個問題:

————————————————————————————

每個人都有一條自己的西遊路,我們都在向西走,到了西天,大家就虛無了,就同歸來處了,所有人都不可避免要奔向那個歸宿,你沒辦法選擇,沒辦法回頭,那怎麼辦呢?你只有在這條路上,盡量走得精彩一些,走得抬頭挺胸一些,多經歷一些,多想一些,多看一些,去做好你想做的事,最後,你能說,這個世界我來過,我愛過,我戰鬥過,我不後悔。

我很欣慰我們的路還很長,未來還很遠。我曾經寫過一句話:人生最有價值的時刻,不是最後的功成名就,而是對未來正充滿期待與不安之時。

有未來是件很開心的事。我願意和大家一起去見證這個未來,見證我們走過的路。成敗,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為你去追求理想時你就會明白,你很可能不會成功。最關鍵就在於,當你深知這一點時,你還要不要去追求。

  我沒有答案。也不需要答案。

  引用我最喜歡的一首歌的歌詞作為結束:

  如果失去是苦,你還怕不怕付出

  如果墜落是苦,你還要不要幸福

  如果迷亂是苦,該開始還是結束

  如果追求是苦,這是堅強還是執迷不悟

——今何在


知其不可,是知道難以成功;

知其不可而為之,是內心知道,是我當為!

這一刻,不在成敗的結果,而是如此當為的必然,

如魚躍水,雖然結果是必然的回落水中,但是出水那一刻的必然,是天地造物的驅使!


對於一個真正人格獨立完整的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一種基本素質。這在於知道自己心中所求的道,而勉力去踐行它。


說一個可能很多人都有過的經歷吧

明天就要考試了/要交稿了

今天再玩手機就複習不完/寫不完

複習不完就會掛科/就會被罵

但好多人看到deadline就在眼前還是控制不住玩手機打遊戲的衝動

這就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啊啊啊哈哈哈哈哈哈


謝邀。

真到了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時候,其實就是一個艱難的選擇,到底還要不要做。

我們中國有一個好處,就是文明這麼悠久,什麼沒經歷過、什麼沒見識過?

所以,這個選擇的過程,對於任何一個中國人來說,其實就是一個下意識的判斷,到底做不做其實就幾秒鐘的事,後面的糾結其實就是自己說服自己的過程:

1、想做的就會不停的念: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必先若其心志,

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

空乏其身,

行拂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也

2、不想做的也會不停的念:

君子不立危牆之下

留有用身待大有為時

恰如猛虎卧山丘,潛伏爪牙忍受

我之前在回答關於三十而立相關的多個問題中已經反覆說過了,夫子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中間這個過程就是輾轉反側、迷茫彷徨、捫心自問的過程,正是由於這個反覆的自我拷問,儒者才能發明本心、建立己命,然後心安,心安自然不惑。當再遇到這些艱難的選擇時,也就省去了這個糾結的過程,因為答案已經在那了。

所以,在外人看是所謂的知其不可而為之,但對於一個儒者,真正的儒者,這不過是早就做好準備的君子死其仁也。

既不稀奇、也不悲壯,簡簡單單、普普通通,平常事耳。


一般人做事往往先考慮能不能辦好,有沒有能力做,但是有些人做事則更看重自己想不想干,願不願意干,至於會不會失敗他們並不會考慮太多,我們稱這種人是「知其不可而為之」。

你問是什麼體驗,我還真有那麼一次體驗,本來以為做這種事會很難、很糾結,結果反而很踏實、很舒服。

本來,我是不大願意提起那件事,今天看到這個問題,讓我回憶起了那種美好的感覺,就破例聊一聊。

我是農村人,家裡條件一般,但是一家人相處融洽,這一直是我很自豪的一件事。父母讀書不多,卻全力支持我和姐姐上學,在我們村同輩人里只有我倆考上了本科大學。

姐姐大我兩歲,我跳過一級,所以她只比我早一屆。姐姐從小就非常懂事,學習非常好,又比較要強,一直都是我的榜樣和目標。

我們在不同城市上大學,但也一直保持聯繫,畢業後,她一個人在鄭州找了份工作。我知道她不太滿意,但是自己也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平時聯繫也多是噓寒問暖,不敢問太多工作的事。

一年過的很快,轉眼,我也快要畢業了。姐姐,在鄭州工作不太順心,不過她說一個同學給她介紹了一個職務,是一家大公司,需要通過嚴格面試和考核才可以正式入職。我衷心地為她感到欣慰,但是問題並沒有那麼順利。考核結束後,姐姐對企業非常滿意,又怕自己不能通過,透過電話我能感受到她的煩憂和期待。

可是,父母和我鞭長莫及,在那裡又不認識什麼人,都幫不了她。幸虧,她同學有個親戚在裡面做經理,姐姐想通過他找找關係。那是她第一次開口問家裡要錢,父母幫不上忙,能花點錢解決問題當然很願意,我雖然有些憂慮,但也支持她。

事情進展順利,她如願進了那家公司。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父母在外地打工,先後找了兩個親戚幫忙轉錢,結果兩邊都把錢轉過去了,共計七萬元。老媽就說,多就多了,你給你弟弟轉點過去,你們自己留著備用。

幾次電話聯繫過後,我還沒有收到轉賬,而且有時還聯繫不到她,她的話也時不時前後矛盾。過了很久,她才象徵性地給我轉了一千元。我們都很擔心她,電話聯繫她還有說有笑,事情只能拖下去。

幾個月後,她聯繫我說,公司組織到蘇州旅遊,她可以帶一個家屬一起玩。前後幾次聯繫,她的話里缺乏邏輯,還前後出現矛盾。父母都不同意讓我去,同學也沒人不支持,「她肯定進了傳銷」、「你千萬別去」、「不行了先報警」……,七嘴八舌沒有一個人讓我去。

我也認為她進了傳銷,但是情感上不接受這個事實。我想當面跟她聊聊,想去看個究竟,想做點什麼,即使那是真的,我也不願意看著事情就這樣過去,而自己什麼都不做。

我來到蘇州,事情完全超出了我的預計。在酒店住了一晚,第二天吃玩早飯,沒有去旅遊,跟她同事一起在超市買了點東西,然後去體育館聽一個講座,出來吃個飯,一天就快結束了。中間,我跟她單獨聊了一小會,大多數時間都是一群人,沒有辦法好好說話。

回到旅館,他們都開始收拾行李,說要到天津,我姐非常不耐煩,幾次溝通完全無效。他們都買了車票,晚上就要坐車走了,我還想再試一下。我把身份證給她,有人統一購買車票,拿到才發現是到滄州的火車。

雖然前後矛盾,鬧的很不愉快,我還是跟著去了。在那裡,有很多跟她差不多年齡的人,文化程度不同,每個人都像打了雞血。每天就是聽課,吃的也不好,住宿條件也一般。在那裡待了一周左右,我放棄了,一個人沮喪的跑回了校園。

我知道做什麼都沒有用,但是「去過」跟「沒去」就是不一樣,嘗試過也能讓我稍稍安心些。那種感覺很好,心頭的一塊石頭落了下來,我為自己感到開心。

後來,她也知道被騙了,自己離開了那裡。再面對她時,我也更加坦然,這跟什麼都不做是完全不同的。雖然什麼都沒有改變,但至少改善了我對自己的看法。


謝邀。這種情況,有時迫不得已,有時情不得已,有時又不明所以


孔子說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意思是說做一件事之前不問可不可能,但問應不應該。

看毛傳的時候,我看到他在66年寫給他妻子的那封信,讀的時候很感動。

貼上裡面的一句話,是不是有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氣魄在裡面?

事*物*是*要*走*向反*面*的,吹*得*越*高,跌*得*越*重,我*是*准*備*跌*得*粉*碎*的。那*也*沒*什*么*要*緊,物*質*不*滅,不*過粉*碎*罷*了。


您好,謝邀。

末學試說一下。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句話的重中之重是第一個字——知。

知,明了、通達。

交朋友要知人,做工作要知事。

知是最重要的,以為知道是最可怕的。

知是智慧的應用,沒有智慧如何明辨是非?

因此,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到。

有智慧的人先知,知其所為是否合義。合義,再難也要做;不合義,再容易也不得。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初學者怎麼辦?難道什麼都不做嗎?

要做,不做怎麼進步?

要依照有智慧的人所指導的去做。

無論世出世間一切教育,都有戒律。戒律就是聖賢給我們的指導,就是在目前我們沒有智慧的時候,經過粗解之後要做到的。

儒家的五常就是戒律,仁義禮智信,理解多少做多少。雖然我們努力,目前也難以圓滿五常,但要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決心。

說到這裡,我們再來來探討一下這句話的含義。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不可為的是現在的結果,人總是看到眼前利益。

而為之的是最終的結果,聖賢著眼於長遠利益。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夫子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為『從心所欲不逾矩』而做的。

夫子有『知』,知道『路漫漫兮其修遠兮』,為了終極目標不畏艱難,鍥而不捨。

普通人或者停在『好學』,或者停在『而立』,亦或停在『不惑』、『知天命』、『耳順』。但夫子沒有停留,因為他要『從心所欲』。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恕說來容易,不做難事怎麼證明做事存『忠』?不歷坎坷怎麼證明交友有『恕』?

忠恕是做出來的,不是嘴巴叫出來的。

不可為是因為知道求道之路荊棘密布,而為之是因為最後的結果是永恆的光明。

結語。

我們對人微笑,不一定立刻能收穫微笑。但是我們堅持微笑待人,收穫微笑只是時間問題。

最重要的是,在微笑的過程中,我們已經進入快樂的世界。

今天對家人微笑了沒有?

笑一笑,我們的家就是快樂的世界。

末學後進,才疏學淺,僅供參考。


莊子說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孔子用一生去踐行理想推行仁義,於亂世中逆流而上,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前者無執念,後者執一而終。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或許就是,不論旁人怎麼看怎麼說,只要自身不死,只要這條路還沒走到無路可走,就一往無前,不去想別人說的多麼不可能,多麼困難,都無怨無悔!


此即人間滋味,苦苦前調,黯然收場。

每每回憶,故事的開頭都似曾相識,故事的結尾皆如出一轍,想到這裡,淡然一笑,千帆已過,杯茶涼。


子於陳蔡問三子「匪兕匪虎,率彼曠野。」,獨顏回能知聖。子路未能領會,故言子未仁,需反身於己,子貢自信不及,故言求其能容。夫信不及,有不信焉。故子言子貢志不廣思不遠。

知其不可而為之,知者,非見聞之知,是德性之知,不離見聞之知。不可者,得失成敗難易順逆毀譽生死。而為之者,孔子見老子後,知道自己的使命,該走什麼路如何走,是以說五十而知天命。

孟子說,雖千萬人吾往矣。故漢書董仲舒傳: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其不可,非獨春秋時期時勢不可,人心之難。

知者,性也,不可者,人心私慾也。而為之者,天理良知使然,正心是也。故《大學》曰,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必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

孟子說義利之辯,義者,知也;利者,其不可也。

如何善養吾浩然之氣,勿忘勿助,集義而已。不知曉義利之辯,如何集義。不知曉勿忘勿助,如何辯德性之知和見聞之知。

不容,然後見君子。


聖希天,賢希聖,士希賢。

-- 《周子通書》志學第十

儒學學者的成長路徑是士-賢-聖-天,最終達到知天命,從心所欲不逾距的境界。

從古至今,幾乎無人真正做到,但一代又一代的儒者仍以此為願景,博學以文,行己有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是不是題目所說的知其不為而為之?


只有一個字"呆"!

不知道可不可行,然後去做這是勇氣.

明知不可行還去做, 或許是不服輸, 或許是偏執. 但是無論是不服輸還是偏執, 用在知其可行的方面不是更加有用嗎?


推薦閱讀:

《莊子》:仁義不過是繭,可以破繭成蝶,也可以作繭自縛
淺析孔子對管仲的評論
孔子的義與命——從子畏於匡談起
孔子竟然不姓「孔」,姓「子」?

TAG: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