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無戰事》中的法幣是一種什麼樣的貨幣?為什麼當時法幣會那麼貶值?
起因中國以銀本位為基礎的貨幣制度改革實施不久,30年代初期的經濟大蕭條就席捲西方世界。由於經濟危機造成國內嚴重失業,從1931年4月起,英、加、日、奧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放棄金本位制度,實施貨幣貶值,企圖以匯率貶值打開其他國家市場。美國在這次危機中也受到重創,為擺脫經濟危機,1933年羅斯福總統開始推行「新政」,通過增加政府開支拉動國內經濟增長,這就要求政府增加通貨。而在金本位制度下,發行貨幣受到政府的黃金儲備限制。權衡之下,美國採取了金銀複本位制度。 美國政府認為,在市場購買白銀、增加儲備可以推動白銀價格上漲,增加中國等銀本位國家的購買力,以便向這些國家推銷過剩商品;(14)另一方面以白銀為通貨準備金,可以膨脹通貨。為此,1933年和1934年兩年中,美國頒布了《白銀法案》等一系列法案,主要內容包括提高銀價、收購白銀、禁止白銀出口、發行銀券和白銀收歸國有等措施,目標是在準備金中達到「金三銀一」的比例。(15)當時美國國內白銀儲備僅有14.5億美元,只有目標值的一半。於是美國政府開始在紐約和倫敦市場上大量收購白銀。世界市場上白銀價格隨即猛漲。 資料顯示,倫敦銀價1934年6月為19.96便士/盎司,1935年6月銀價迅速上漲到36.25便士/盎司,一年之內銀價上漲81%;同期紐約銀價由45.4美分/盎司上漲到81美分/盎司,漲幅為78%。據統計,1935年4月26日的倫敦白銀價格,比1931年上漲了3倍,而紐約市場白銀價格則比1931年高出3.3倍。(16)
推動
世界市場白銀價格高漲給銀本位的中國帶來沉重的打擊。由於國際市場白銀價格遠高於國內銀元價格,外國在華銀行紛紛在國內收購銀元運往紐約和倫敦套利,導致中國白銀大量外流。本來中國從1926年開始白銀一直是流入量大於流出量,貨幣供給充裕。從1932年開始,中國白銀開始外流。1934年受美國白銀政策影響,中國貨幣流出高達2.27億銀元。路透社報道,自1934年6月底到1935年 1月,上海流通中銀元共減少2.3億元,除一小部分流入內地外,其餘全部運往倫敦或美國。(17) 面對白銀潮水般的外流,國民政府從1934年10月15日開始徵收白銀出口關稅和平衡稅,以減少白銀出口。10月16日又設立外匯平市委員會在必要時候干預外匯市場,以穩定外匯市場價格水平。委員會根據市場形勢,委託中央銀行買賣外匯和金銀,平市基金則來源於政府徵收的白銀平衡稅和財政部。 但是,這些措施未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白銀外流問題,反而促使白銀走私盛行。1934年最後幾個星期內就有2000萬元以上白銀走私出口。日本政府為打擊國民政府的金融政策,更是在佔領區內故意走私白銀,結果1935年銀元走私額高達1.5-2.3億元。(18) 美國白銀政策使中國實施不足兩年的銀本位貨幣制度岌岌可危。白銀外流對中國經濟產生了嚴重威脅,經濟恐慌頻繁出現,國內銀根緊縮,市場上人心不穩,銀行擠兌時有發生,許多銀行和中小錢莊因此倒閉。1935年6月,全國92家紗廠中,停工24家,開工不足的14家,減少紗錠40%以上。1934年上海倒閉工商企業510家,1935 年1-10月倒閉企業數量達到1065家,是上年全年倒閉企業總數的1.1倍。影響 白銀漲價還造成中國對主要西方國家貨幣匯率上漲,刺激進口,而同期出口則明顯下降。1935年中國主要商品生絲、茶葉等出口貨值比1929年減少65%左右。(19)國民政府曾多次和美國政府交涉,要求美國政府遵循倫敦白銀協定原則,停止收購白銀,但是美國政府對國民政府的請求置若罔聞。嚴重的經濟危機迫使國民政府放棄銀本位制度,進一步對貨幣制度進行改革。英國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在中國有巨大的經濟利益,因此對國民政府的貨幣制度選擇十分關注。1935年6月7日,英國政府任命李茲羅斯爵士為中國財政顧問。9月21日,李氏抵達上海,隨即對中國華北、華南和長江流域進行考察,並與國民政府多次溝通,就中國的貨幣改革提出了許多建議。隨後,美國政府也任命楊格參與中國的貨幣制度改革。在英、美兩國政府的支持下,國民政府開始新一輪貨幣制度改革。 1935年11月3日,財政部發布公告,宣布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法幣制度。公告指出:「自近年世界經濟恐慌,各重要國家相率改定貨幣政策,不許流通硬幣。我國以銀為幣。白銀價格劇烈變動以來,遂致大受影響。國內通貨緊縮之現象,至為顯著。因之工商調敝,百業不振,而又資金源源外流,國際收支大蒙不利,國民經濟日就萎敗,種種不良狀況,紛然並起。」「設當時不採有效措施,則國內現銀存底,必有外流罄盡之虞,此為國人所昭見者。」「本部特於上年十月十五日施行徵收銀出口稅兼課平衡稅,籍以制止資源外溢,保存國家經濟命脈,緊急危機得以挽救。顧成效雖已著於一時,而究非根本挽救辦法。」「近來國內通貨益加緊縮,人心恐慌,市面更形蕭條,長此以往,經濟崩潰必有不堪設想者。政府為努力自救,復興經濟,必須保存國家命脈所系之通貨準備金,以謀貨幣金融之永久安定。茲參照近今各國之先例,規定辦法,即日施行。」(20)公告中規定了六條辦法,主要內容包括:法幣的發行機關是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1936年又授予中國農民銀行發行權),而其他銀行鈔票逐漸收回;設立發行準備管理委員會,以保管準備金及管理法幣的發行;國家統一管理白銀,工商業及公私往來都必須使用法幣,個人持有的白銀必須兌換成法幣;中央、中國及交通銀行無限制買賣外匯,以穩定法幣對外價值,保持匯率穩定。兌換制度這次貨幣改革使中國貨幣徹底與白銀脫鉤。但當時中國政府缺少足夠的黃金或白銀來確定法幣的含金量,於是政府計劃集中國庫和民間的白銀和黃金,在紐約和倫敦市場出售換得外匯作為保證法幣發行的準備金,以外匯作為確定法幣價值的基點。11月5日,中央銀行公布法幣對英鎊比價:1法幣=1先令2.5便士(根據1930-1934年外匯匯價的平均數確定)。從這一天開始,外匯匯率逐日公布,而上述三家銀行則承擔穩定市場匯率的責任。這一規定實際上標誌著國民政府加入了英鎊集團,中國經濟和英國經濟之間的關係更加密切。
美國政府對中國加入英鎊集團大為不滿。在國民政府推行法幣改革以前,美國曾以收購中國1億盎司白銀為條件,要求法幣與美元之間確立固定匯率,但國民政府沒有接受。於是同年12月9日,美國停止在倫敦市場收購白銀,國際市場白銀價格隨之下跌,這樣國民政府若按市價出售白銀,中國將蒙受巨大損失。通過出售白銀換取法幣準備金的單邊計劃受挫。 迫於現實,國民政府再次和美國政府接觸。1936年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總經理陳光哺、實業部國際貿易局局長郭秉文、上海中孚銀行經理顧翊群一行訪美,與美國財政部長摩根生商談貨幣問題。雙方於5月簽訂《中美白銀協定》。根據協定,美國政府以每盎司50美分的價格從中國收購白銀5000萬盎司;法幣和美元掛鉤,100法幣=30美元;為使英、美兩國貨幣匯率漲落不超過幅度限額,防止出現三角套利,中國擴大外匯買賣差價幅度。(21)該協定使國民政府在貨幣改革上重新獲得了美國的支持,維持了法幣對外價值的穩定法幣
國民政府雖然確立了與英鎊和美元的固定比價關係,但是法幣並非釘住英鎊和美元不變。事實上,國民政府實施的是可調整的匯率制度。法幣政策實施以後,法幣對外價值通過釘住英鎊和美元得以實現。中央銀行、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無限制買賣外匯,賣出價14.625便士,買入價14.375便士。1936年9月,國民政府根據需要擴大了匯率買賣差價,賣出價14.75便士,買入價 14.25便士,仍由上述三銀行無限供應外匯以保持匯價穩定。隨後,法幣對外價值逐漸下滑。抗日戰爭爆發後,為減少外匯需要,防止資金逃避,國民政府實施安定金融辦法,限制存戶提存。期間,法幣對外比價逐漸下調。1938年3月,為防止偽組織以偽幣兌換法幣,套取外匯,又實施購買外匯請核辦法,開始戰爭期間的外匯管理。(22) 在主幣連續改革的基礎上,國民政府也統一了輔幣的標準,並於1936年1月11日公布了輔幣條例,完成了本輪改革的最後一步。至此國民政府的貨幣現代化改革宣告結束。4結局100法幣的幣值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政府採取通貨膨脹政策,法幣急劇貶值。1937年抗戰前夕,法幣發行總額不過14億餘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幣發行額已達5千億元。到1947年4月,發行額又增至16萬億元以上。1948年,法幣發行額竟達到660萬億元以上,等於抗日戰爭前的47萬倍,物價上漲3492萬倍,法幣徹底崩潰。1937年抗日戰爭前,法幣的總發行量不超過14億元。1937年抗戰開始至1941年英美參戰前,日本為破壞中國後方經濟,在日佔區強行以日本發行之貨幣收兌法幣,100法幣的幣值
再加上以走私物資套得法幣,送往上海兌取國民政府的外匯。國民政府分別從英國及美國得到超過一千萬英鎊及五千萬美元貸款,但仍不足支持法幣匯價。至1940年起,取消無限制外匯買賣。於是法幣的價值開始下跌。
對日抗戰期間,財政支出增加,法幣大量發行。到了戰後已發行至5569億元,比戰前增加約四百倍。1946年後,法幣的發行量更加大增,由抗戰勝利時的5569億上升至1948年8月的604兆元,三年間增加超過一千倍,造成了民間的惡性通貨膨脹。當時曾經有造紙廠以低面額的法幣作為造紙的原料而獲利。宋子文為行政院長時,試圖以金融政策穩定法幣,拋售庫存黃金購回法幣。但因為法幣發行量仍在增加而沒有得到成果。1948年5月後,由翁文灝出任行政院長,王雲五被任為財政部長,開始籌劃另一次貨幣改革,以金圓券取代法幣。當一迴文抄公,在百度百科有寫的國粉的「黃金十年」里民國很重要的一個成就是統一貨幣。民國的統一貨幣分兩步,第一步「廢兩改元」---1933年3月1日,國民政府發布《廢兩改元令》。1933年4月5日,財政部頒發《關於廢兩改用銀本幣的布告》規定:自4月6日起,「一律改用銀元,不得再用銀兩」從此完全廢止了銀兩流通,結束了中國近千年的銀兩制。這便是民國貨幣史上的「廢兩改元」。 1929年世界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到了1931年,因危機深化老牌金融帝國英國首先廢止了金本位,引發世界金融大危機,各國展開貨幣戰爭,競相貶值,國際貨幣體系崩潰。 為轉嫁危機,美國也放棄了金本位,變相恢復了金銀複本位制,通過購銀法案,強行規定美國的金銀儲備中銀要佔四分之一,為此禁止白銀出口,高價收購白銀,提高了世界市場的銀價。 受美國衝擊,銀本位的中國陷入的通貨緊縮的狀態,白銀外流、銀價提高使中國幣值大大抬升,嚴重地阻礙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國家稅收減少,國庫空虛,財政恐慌,社會危機加深。
為此,進行了第二步的「法幣」改革----1935年11月4日,規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三家銀行(後增加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的鈔票為法幣,禁止白銀流通,發行國家信用法定貨幣,取代銀本位的銀圓。
1935年11月4日時,一元法幣換銀圓一元。1937年抗戰爆發前法幣總發行量大概14億元。「法幣」改革開始是由英國支持的,所以最早法幣匯價為1元等於英鎊1先令2.5便士,或14.5便士。1935年時英鎊還不是十進位,1英鎊=20先令=240便士。
1936年5月12日《中美白銀協定》後,法幣又和美元掛鉤,100法幣=30美元。 到了1948年,為了挽救國民黨搖搖欲墜的統治,1948年8月19日,頒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發行金圓券,同時停止發行法幣。 規定金圓券一元摺合法幣300萬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里還有銀幣1元兌金圓券2元的規定。相當於不到13年,法幣貶值600萬倍。金圓券發行前法幣總共發行了663萬億,按「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折2.2億金圓券,「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的目標是限制在20億金圓券,相當於通貨預期又膨脹了近10倍。
到了民國徹底崩潰的前夕,1949年7月3日,當時的行政院長閻錫山公布「改革幣制令」,發行銀元券,規定其價值等於硬幣銀元一元。金圓券則以五億元摺合為銀圓券一元,限於9月1日前收兌。銀元券因為TG宣布不予收兌,根本就流通不起來,就是廢紙一張,在大陸最後時刻全靠硬通貨--黃金銀元和美金在支撐。 當時美國銀價便宜,國府購進白銀鑄造成銀元,運回國內還能進行銀元套利,凈算小帳了。 所以法幣流通的時間基本就定格在1935年11月4日到1949年7月3日,4990天,13年8個月合164個月,最後貶值1500萬億倍。 國民黨最後的貨幣改革反而加速了自己的滅亡,正所謂: 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You Zuo You Die You Don"t Cry.
電視劇中的法幣是法定貨幣的意思,指的是蔣介石在完成北伐,建立中央銀行之後,推行法幣改革的時候以美元為發行儲備發行的貨幣。法幣在發行的頭幾年,也就是民國時期的黃金十年,法幣幣值堅挺。那個時候,普通人家一天的生活費也就一毛兩毛這個樣子,三塊錢能辦一場婚禮,城裡的一處豪宅也就幾百塊錢。倒不是那時候的人窮,實在是法幣的實際購買力太高了。那時候,千元戶就可以稱得上土豪了,萬元戶的財力在全國都是排的上號的。但是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日偽的破壞、管制經濟的實行和四大家族的瘋狂斂財,通貨膨脹比較嚴重。但是當時畢竟處於國家危亡的狀態,沒人顧得上這個時候的通貨膨脹問題。但是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四大家族非但不收斂,反而更加厲害地斂財。國民黨官員借接受敵產和整頓經濟的風,瘋狂貪污。當時的官場流行一種說法,說是一個在官場混的比較好的人必須要「五子登科」,這「五子」指的是「房子、票子、車子、女子、兒子」,「五子登科」的意思就是一個「成功」的官員,就要有好幾處豪宅別墅,有好幾輛轎車,有若干個小老婆和情人,兒子要有那麼幾個,股票、債券、銀行存款越多越好。而且那個時候,國民政府實行貨幣貶值政策,使得原本滿目瘡痍的國民經濟遭到重創。而就在抗戰結束後不久,國民政府開始剿共,軍費一路高企。政府為了填平財政虧空,瘋狂開動印鈔機,結果使得法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貶值。這個時候,小規模的工商企業和小工商業者直接破產;大企業和大商人為了扭虧止損,開始大量囤積貨物;投機商四處狙擊,囤積居奇,買空賣空;四大家族瘋狂吞併資產,囤積商品,然後轉移到黑市上出售;大量的農民、小市民淪為無產流氓。這時候,打砸搶燒等現象越來愈多,社會治安越來越混亂。說到底,國民黨的法幣失敗,實際上是國民黨高層貪婪過度的產物。
就來說說法幣貶值破產的事吧。抗戰期間,為了穩定法幣流動。國府搞了個「法幣摺合黃金存款」業務,就是說大家按照國府的掛牌價,把存款存進銀行,到期可以取得黃金。這項業務對穩定國府抗戰期間的金融有過重要作用。但宋國舅搞出了「黃金夠戶四成捐獻辦法」,把國統區的老百姓洗劫了一遍。然後在淪陷區,搞了1:200回收汪偽的中儲卷的比例,把淪陷區的百姓又收颳了一遍。更重要的是,因為回收偽幣一事,導致淪陷區發生惡性通貨膨脹。宋子文為了遏制通貨膨脹制定了三條對策:拋售黃金、刺激進口、出售接收的日偽物質。拋售黃金引發了黃金搶購潮,導致1947年3月國府原有的568萬盎司黃金儲備中,少了331萬盎司。物價還是沒穩定住,黃金儲備卻損失慘重了。刺激進口的辦法,是高估法幣幣值。結果老百姓猛地發現,買洋貨比買國貨更便宜。於是大量美國商品湧進中國,國內企業卻成片破產倒閉。高估法幣幣值,還變相提高了出口商品的國際價格,結果是出口幾乎萎縮為0。購買美國商品,是要用國府儲備的美元的,出口嚴重萎縮,進口額暴漲的結果是國府儲備的美元基本被消耗一空了。由於高估法幣幣值,導致國貨比洋貨還貴,國府拋售的日偽物資基本是賠本在賣。國府損失了大量黃金儲備和美元儲備,還是沒能穩定物價,沒能控制法幣貶值。這三大對策,甚至導致物價更高,法幣貶值更嚴重了。然後法幣就破產了。
只說一句。當時的人燒柴燒煤都不如直接燒法幣便宜。當然這是很後期的事情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中國實體經濟現狀和走向、其背後到底有著怎樣的博弈?
※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本質上是不是一樣的東西來的?
※【深度爆料】招行為何「帶頭髮難」樂視?
※對於NBA球員,現在可能是最好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