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開民族性,《永遠的零》這部電影大家覺的怎麼樣,如何評論它?
日本首映後走紅,並一舉壓倒多部熱門影片,奪取日本聖誕新年檔票房榜榜首。這一反戰電影也受到了首相安倍晉三的青睞。他在2013年的最後一天,選擇到電影院看這部電影告別2013年,並對日本媒體表示此片讓他非常感動,並表示永不再戰。
補充一段關於廣島原子彈原因與後果的視頻,特別是視頻15:50開始到最後一段戰後裕仁訪問廣島的記錄可以洞察一下日本民眾對待戰爭的態度。
【走向戰敗的日本】:原子彈在廣島和長崎的效果【卧煙社】_星海_科技_bilibili_嗶哩嗶哩bilibili.com視頻========== 以下為原答案============
早在豆瓣上就看到不少國人為此片點贊的。有說電影好的,也有說它反戰的。
比如
最後在撞擊前影片結束,這是導演留給觀眾的一個開放式結局,你認為他撞上去了就是撞上去了,你認為他放棄了就是放棄了。完全取決於觀眾內心的想法。
首先影片結尾不是所謂開放式設計。不過是大多數觀眾對書中的海空飛行戰術不熟悉罷了。
日本的零式為了減重,可以說是幾乎沒有一絲裝甲,用來撞擊航母側面的話,慢悠悠容易被打掉而且那裡也不是航母的要害。因此大多數神風攻擊航母時都是通過俯衝加速直接撞擊航母甲板的。甲板就是航母的跑道,美國二戰的航母甲板也就是層硬木板,極易被穿透,而且一旦甲板損傷起火,整艘航母的起降都必須停止,等於失去戰鬥力。
影片中久藏先是低空蛇形靠近航母,用海面的雷達回波干擾美軍高射炮的瞄準,然後在靠近航母時突然拉起,飛到極限後一頭紮下,試問費那麼大力氣,做出如此標準的攻擊動作最後難道是為了放棄么?而且零式的俯衝以僵硬出名,以他最後的微笑來看不像是最後放棄俯衝。這就好比電影里對著死刑犯的槍響了,如果最後沒特別交代,除非你不想接受,但是人必然是被斃了。不少人認為這部片子是反戰的,比如
從久藏他的內心來說..這部片子的反戰思想還不明顯么?
他幫助了多少個迷失的部下重新找回活著的意義... 戰爭是國家發動的,與個人無關.作為像螻蟻一樣的個人,又能改變什麼呢? 最後的交換戰機,對國家盡了忠義,對妻女留下了安排.. 這樣的一部片子,看完你難道不覺得感動?為什麼要把這樣一部電影,強加以政治的色彩.其實右的反義不就是左..
現在看來到底誰對誰錯又豈是一兩句話能說的清的... 明明那麼想活下來,明明已經到了最後關頭,可仍然將自己活著的希望給了大石... 這又是怎樣的感情... 自古忠義難兩全...那麼那麼多的優秀品質都值得深思...
這部的確是反戰,但不過是日本人概念中的「反戰」。我認為反戰應該是反對一切戰爭,或者起碼是不義的戰爭。而在這部片中,首先對於戰爭起因就如大多日本二戰電影一樣,輕輕一筆帶過,接下來馬上就是珍珠港大場面的狂喜,沒有一點反思戰爭起因和性質的片段。再接下來,片子後半部對戰爭的反思被集中在了親情和戰爭殘酷性上面。沒錯,電影在這上面確實處理得不錯,通過不同性格的人物、從不同側面批判了戰爭,挺感人。但是也就到此為止了。試問如果日本是從勝利走向勝利,戰爭不是打了3年而僅僅只有六個月。那是不是戰爭本身就不該被批判了?倘若沒有戰爭中的巨大犧牲和戰後的痛苦,是不是日本就不必反思二戰了?所以戰爭只有失敗了才會被日本人反思么?
眾所周知,日本在二戰給別人造成的痛苦要大大高於他自己遭到的傷害。片中從沒有從對方的視角展現過戰爭。當久藏為珍珠港中被擊落的飛行員哀嘆時,他可曾想到過美國亞利桑那號上上千名隨艦陣亡的水兵么?想過上萬名神風攻擊的受害者么?想過被日軍俘獲後斬首甚至被吃掉的盟軍飛行員么? 歸根結底,日本的反戰也就一句,不該和美國人打。---------------- 分割線--------------
有人對我關於反戰的理解有不同意見
「反戰應該是反對一切戰爭」的可笑言論真該夠了,照這麼說美國就不該打二戰,即使被日本人打了珍珠港也是,因為自衛戰爭也是包括在「一切戰爭」中的呀。你這叫幼稚病,面對邪惡國家和流氓國家如果妥協那才是助紂為虐。希望你不要被那個幼稚層主帶壞了。
所謂反戰-反對一切戰爭,這句話指的是反對一切戰爭的本質,也就是殺戮本身,反戰就是反對人類的集體殺戮。再進一步說,人類都有自衛的權利,當一個國家被侵略時,自然應該用武器去制止殺戮。所以為了制止殺戮而戰是正義的戰爭。這也是為什麼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雖然不人道,但是卻是正義的。應當注意到,投擲原子彈的轟炸機組成員沒有被邀請參加遊行(一般戰時英雄都有的待遇)也沒有參加榮譽性的晚宴,也從來沒有人為他們立過像。他們被軍方和媒體的褒獎為「結束戰爭的英雄」而不是殺人的英雄。
反過來,作為勝利的一方,如果是反戰的,在戰後就不會去刻意地美化殺戮,美化戰爭本身,而只會去紀念戰爭中的犧牲,反思戰爭的悲劇。比如拯救大兵瑞恩里,對於明明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勝利-諾曼底登陸,導演沒有歌頌勝利,也沒歌頌英雄,更沒有美化任何人的死亡過程,反而是把腦漿迸裂,內臟翻出,四肢分離活生生地拿給你看(這才是殺戮的本質)。接下來就是長長的陣亡名單和因為喪子癱軟在地的母親的背影,而且片中也毫不隱藏美軍殺俘的場景。美國菜鳥兵陣前回味和平時代,上陣膽怯的形象也很鮮明。
反過來看,日本哪怕是戰爭打敗了,也要先挑出個珍珠港的局部勝利,毫不吝嗇地給了痛擊美艦一連串華麗的鏡頭,展現一下皇軍的赫赫武功。回頭即使主人公比一堆陶醉在偷襲勝利中的飛行員還多了那麼一絲人性,也只不過是惋惜了一架飛機里的同僚而已,好像對於被他們不宣而戰殺掉的上千美軍士兵就當沒看見一樣,是呀那本來就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軍功嘛,要是日軍沒有傷亡久藏應該也去吹一吹戰果了吧。 全片結尾還是在微笑殺人,(對比拯救大兵, 美片最後是用主人公的死亡換來了瑞恩的新生和一句「做個好人」)如果日本導演拍到戰後重組家庭那段就結束,對宮部久藏用旁白交代一下一筆帶過,拿這部片子還有反戰的味道。但是導演偏偏要把宮本英雄化一下,哪怕他的死毫無意義還要帶走無數其他生命。要是男主最後沒去裝船找個荒島降落了我倒是部分承認這是反戰了。要說這部片子該不該禁?該也不該,該的是他就是個用感人來掩飾真正反思的糖衣炮彈。不該的是,這年頭,越是禁,看的越多。而不少觀眾是容易被小小的噱頭弄得鼻子酸的小清新罷了。
所以在永遠的0全片中,看不出一絲對於殺戮、對於戰爭本質的反思,焦點幾乎都放在了不要被殺戮的敘述上。於是帶著這種變態的邏輯,主人公宮本久藏絢麗地代替小毛孩神風了美軍航母。他自殺拉墊背的行為殺了多少美軍,造就了多少寡婦,讓多少母親痛失愛子我們不得而知。(1945年三月,日軍自殺飛機撞擊美軍航母富蘭克林號,造成了807人陣亡,487人受傷。)反正在那一刻,隨著他微微翹起的嘴角,伴隨著當代皇民們大腦里噴涌的多巴胺,一億玉碎的神經在日本熒幕上畫了個永遠的零蛋。
附,在二戰的最後一年裡,日軍約2800架次的自殺飛機共造成了盟軍約4900人死亡,4800以上受傷。自身死亡超過3800名飛行員。其中只有14%的飛機造成了美軍的損失。日軍的瘋狂行為沒有改變戰爭的結局,反而拖延了戰爭的結束。包括宮本久藏在內的日軍的瘋狂抵抗最終成為促使美國決心對日使用原子彈的原因之一。他們一命換一命的精神為日本最終掙來了兩顆原子彈。
相信我,這部片就是平庸之作。它想表達的東西在頭十分鐘你就猜到了。看到結尾只不過是印證了你的猜想而已。中間過程鮮有亮點。
日本人所謂的反思戰爭,不過反思的是戰爭打敗了而非戰爭打的不正義!如果看這片對著溫情脈脈的日本軍人還有這麼一絲絲的同情與唏噓,只能說明你只不過是個頭腦簡單的普通人。因為在這些溫情脈脈的畫面背後,是無數已經開不了口的受害者的屍體。他們再也不能和家人見面了,再也不能像這些還能溫情一下的日本軍人一樣體會活著的美好與痛苦了,雖然他們根本就未招惹過誰。
日本拍的反戰歌頌人性的電影基本上可以被定性為軍國主義電影。我國拍的鼓吹民族仇恨手撕鬼子的電影都是愛國主義教育電影。大概是這樣吧……所以標準自在人心!
首先,這是我第三次寫影評,三次寫的也全部是戰爭片。前兩次影評因為種種原因最終流產了,並未發表。而剛才看完這部電影《永遠の0》,我便按捺不住衝動,寫下了這篇文章。
說來也是意外,我去朋友的QQ空間里亂逛時,不經意間發現了這部電影的主題曲,然後搜了一下,發現它描述的竟是自己最熱愛的太平洋海戰。
我不記得自己是什麼時候開始喜歡歷史的,尤其是記錄戰爭的歷史。而人類文明上下五千年,我獨愛近代史。近代史里,又最愛二戰史,二戰史中,又最鍾情太平洋海戰。記得剛上高中的時候,有一次逛新華書店,我看見一本太平洋海戰史,便吵嚷著要買下來。母親看了一下價格,68塊,她的眉頭當時就緊了。我想了想,說,自己要是下次考到班級第一,您就給我買吧。她的嘴角上揚了。現在想想,當年的自己可以為了一本書,作出很大的犧牲,真是不容易。那本太平洋海戰史最終還是被我買下來了,而這接近1200頁的硬骨頭還是被我花了三個多月給啃下來了。
太平洋戰爭始於偷襲珍珠港,終於神風特攻隊。
「神風」的起名來源於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時的元軍侵日戰爭。元朝軍隊1274年和1281年兩次對日本東征,都因為海上突如其來的颱風,導致元朝的艦隊損失,使得東征告吹。日本人認為是神武天皇的鬼魂掀起的「神風」擊退了元軍。日本也逃脫了有可能被元王朝滅國的命運。
戰爭末期,日本海軍狂熱的軍國主義精神促使他們相信,「一人、一機、一彈換一艦」。那個時代,沒有導彈,沒有紅外製導,有的只是一顆必勝的心與報國的血。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當第一次看到,整個神風特攻行動,共出動飛機1300架次,犧牲4400餘人,而其中大部分人還是未從軍校畢業的學生,最終成功率不及5%的數據時,我的心弦還是不免地被震了一下。日本人是多麼瘋狂才會用這種玉碎精神去換取妄想的勝利,醉心於這場失敗早已註定的戰爭。我覺得不可理喻,但畢竟當時還小。
直到後來,我知道,有些事,結局早已註定,可真正給你帶來價值的是——經歷。
《永遠の0》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對家庭日思夜想的飛行員,一個同僚口中的懦夫、帝國海軍的恥辱,雖然擁有常人難以企及的高超的飛行技術,但每次空戰時總是飛得很高,離得很遠,最後毫髮無傷地回到基地。因為,他只有一個信念,活下去,回到妻子和女兒的身邊。
「例え死んでしまっても、生まれ変わって帰ってきますから」——我一定會回來的。即使斷了胳膊,少了腿,也一定會回來的。即使在戰爭中死去,我也會再投生回來。我一定會回來找你們。
原來,他不是懦夫,他只是比別人更懂得如何珍愛生命;他不是怕死,他只是怕自己的死亡,會給妻子和孩子的人生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告訴身邊的人,要活下去,活到戰爭結束,因為他們這群年輕人才是日本將來的希望。在「武士道」佔據所有熱血青年思想的年代裡,他貫穿著這種生活方式,擁有著自己的信念,他活得比誰都堅強。
可是他最後,還是選擇了加入特攻隊。
每天,他看著自己教出的學生寫下遺書,志願參加神風特攻隊,而自己作為教官,不能違抗軍令,只能駕駛護航機掩護行動。於是,眼睜睜地看著一架架零戰在防空火力的交織下爆炸,在俯衝的過程中被擊毀墜入大海,那一顆顆向死而生的心,融化在了硝煙里,沒人記得他們的音容相貌,只有無盡的大海包容著對生命逝去的嘆息。因為無法忍受自己的存活建立在別人的犧牲之上,無法忍受自己的學生沒日沒夜地送死,他開始恐懼,開始迷茫,開始掙扎,最後決定踏入死亡彼岸。寫下志願書的那刻,他是痛苦的。但他登上戰機的那一刻,眼裡沒有對死亡的畏懼,沒有對國家獻身的決絕,有的只是回家的企盼。二一型零戰消失在雲層里,低空躲過防空炮的射擊,他拉高了操縱桿,朝著美艦俯衝下去。他回家了。
零式戰鬥機無疑是二戰中最出色的戰鬥機。可是,它也只是煊赫一時,無法榮耀一世。戰爭末期,高性能戰鬥機地不斷研發,讓零戰逐漸淡出了空戰的舞台,只能用來充當自殺的工具,多麼悲哀。就像一把削鐵如泥的寶劍,砍遍敵手,龍吟半世,卻最後淪為自盡的刀具。隨它一起沒落的還有日本海空軍昔日的榮耀。
不得不承認,日本人很會打海戰。可他們不懂得珍惜生命。一場中途島海戰,航母艦隊全軍覆滅;一場瓜島戰役,日本空軍飛行員精英盡數喪失。留下少得可憐的王牌,也死在這一場場神風的鬧劇里。家園不是靠熱血就能守住的,戰爭不是靠意志就能贏下的。留的青山在,才能有柴燒。那隨風而逝的4400多條鮮活的生命,也終究不會明白,他們為何而死。
最後,我就用電影片尾老頭子的一句話結尾吧:「活下的人該做的,就是不要辜負那些死去的人。把故事繼續下去。其實,不只是我們有這樣特殊的經歷,那個時代,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故事。大家把各自的故事埋在心底,當做什麼都不曾發生過一樣活著,這就是,從戰爭中倖存下來啊。要是再有10年,我們這代人基本就都不在了,能把這段故事講給你們聽,真是太好了。」特此聲明,此文無關政治以個人意志反抗國家主義,這就是一種反戰。普通士兵在當時哪有什麼資格反思戰爭的正義和不正義性?
我覺得這個作品乏善可陳,人物塑造太生硬了,而且想要表達的東西也是很老套:在戰爭中我只想好好地活下來保護自己想保護的人,還順便諷刺一下當下日本年輕人對戰爭史的無知和對他們所謂的「英雄"的抹黑,希望大家要反思戰爭和學習他們那些」英雄「的精神。說真的,如果不是放假無聊找不到片看,我還真不看這樣一部日本」主旋律「電影呢
《永遠的零》 :中國人的費解 日本人的糾結
來源:共識網
作者:哈爾濱冰鋒劍道
否認了「核心神話」,對於一個民族來說無異於「揮刀自宮」。這就是為什麼日本的首相會一次又一次地參拜靖國神社;這就是日本的政治家為什麼會一次又一次地否認「南京大屠殺」;這也是為什麼像《永遠的零》、《男人的大和號》、《吾為君亡》、《啊!海軍》這些「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問我「何所云」。《永遠的零》是一部讓日本極其糾結,更讓中國人深感費解的電影。
一年前的12月31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稱,電影讓他深受感動;一年後的今天,安倍晉三成功連任。中國人在情感上無法接受,為什麼安倍晉三會連任?中國人更好奇,《永遠的零》到底講了什麼?
在過去的一年中,《永遠的零》早已通過互聯網潛入中國。但令人奇怪的是,與一年前主流媒體的「罵聲如潮」相比,一年來網友的反應卻是出奇地平靜。在網上,你幾乎找不到一篇像樣的評論。
一是因為時間已久,「憎日派」罵人的激情已冷;二是因為大多數中國人對這部電影根本沒有看懂。不僅那些逢日必反的「憎日派」看不懂,就連我身邊這些練習日本劍道的「知日派」也是一頭霧水。日本劍道進入中國已有17年。如今全國有大大小小的劍道館40多家,近兩萬人常年練習劍道。在今天的中國,這兩萬人可能是中國民間最為「知日」的一群。可即便是他們,也莫明其妙。它讓中國人產生了一連串的費解:
費解一:這是一部軍國主義電影嗎?不太像。影片描寫了戰後日本的凄慘,城市被夷為平地,到處是斷壁殘垣;軍人的遺孀遭人拐賣,母女倆饑寒交迫;影片描寫了戰爭的慘酷,軍人內心的恐懼和焦慮……
費解二:主角宮部久藏是一名軍國主義分子嗎?好像也不是。他從一開始就反對戰爭。每當有空戰,他就開著飛機躲在雲層里。他的家庭夢想就是「活下去,陪在妻女的身旁」。
費解三,也是中國人最最想不明白的。宮部久藏明明不想死,為什麼最後還是開著飛機撞向了美國的航母。這個巨大的轉變是如何完成的?電影沒說,中國人更加費解。
費解四,宮部久藏死之前,把妻女託付給了一位青年的飛行員。所謂的「託付」就是讓對方娶自己的妻子,代替他「陪在妻女的身旁」。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不去做,反而讓別人「代勞」,這樣的託付中國人可能一萬年也做不出來。
最後,透過這部電影,最最讓中國人費解的就是:日本為什麼死不認錯?!
在大多數中國人心裡,如果日本誠懇地道個歉,首相不再去參拜靖國神社,那麼這一頁就算翻過去了——記住教訓,放棄仇恨,中日兩國還可以繼續做好鄰居。
但以我個人對日本的了解,我認為這純粹是一廂情願。日本政府永遠會用「遺憾」、「反省」的字眼來含糊其辭。對南京大屠殺、三光政策、731部隊、萬人坑這些累累罪行,他們要麼沉默,要麼否認。像《永遠的零》這樣的電影他們會一部接一部地拍下去,日本的政治家也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參拜靖國神社。
這與日本右翼無關。這是日本政治精英、經濟精英、知識精英所達成的「潛在共識」,更是日本獨特文化所形成的獨特思維。這種獨特思維所表現出來的就是「糾結」:
一、糾結的才是英雄
魯思-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一書中說:在美國人看來,日本的軍國主義電影是他們看過的最好的「反戰電影」。無論是描寫日俄戰爭,還是「七七事變」,鏡頭裡展現的都是泥濘里的行軍,鏖戰的困苦,你看不到勝利的場景和「萬歲衝鋒」……一家三代,歷經三次戰爭倖存的代表,他們成了瘸子、瞎子、殘廢人……
外國人從這些電影中看到的是「反戰」,而日本人自己看到的卻是「英雄主義」。日本人對英雄的定義與我們截然不同。中國人評倫英雄,首先要看他在「政治上是否正確」。
孟子說: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毛澤東說: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就比鴻毛還輕。
在中國人看來,一個人立場錯了,還十分拚命,那就不是英雄,而是「倒行逆施」。但日本人不這麼看。日本人認為英雄與立場無關,而在於他是否「賣力」。如果這個人剛好又身陷「小情義」和「大情義」的矛盾之中,最後他舍卻「小情」,成全「大義」,那麼這個人就是大大的英雄。日本人對「情義」的定義大體分為以下幾個等級:
1.
忠:對天皇、國家、法律的義務;
2. 孝:對父母雙親、子孫後代的義務;
3.
誠:對工作敬業的義務。
電影《啊,海軍》的主人公平田一郎糾結於「是上東京大學,成就個人的夢想;還是留在海軍,為天皇盡忠」;
電影《男人的大和號》的主人公糾結於「親情」和「忠誠」之間。明明知道出海就是死,但是他們為了「向天皇盡忠」,毅然選擇了死亡。
電影《山本五十六》的主人公糾結於「理智」還是「忠誠」之間。從理智上講,山本五十六堅決反對和美國開戰(不是質疑戰爭的正義與否,而是質疑能否打贏),但只要天皇一聲下令,他就死磕到底。
……
在日本人看來,經歷了「痛苦的糾結」,最後拼盡全力盡到了自己的本分,這樣的人就是英雄。他們既不會質疑戰爭是否正義,也不會質疑天皇的對錯。
《永遠的零》中的主人公宮部久藏是天皇的軍人。做為臣子,他有為天皇盡忠的義務;做為教官,他有率先垂範的義務;做為軍人,他有愛崗敬業的義務;做為戰友,他有共同進退的義務。他一直身處糾結之中。這種反覆的糾結,讓他最終選擇了為天皇盡忠。對此,日本人心領神會,可中國人卻如雲里霧裡。
沒有「痛苦的糾紛」就沒有戲劇性,沒有「盡到自己的本分」就算不上是英雄。有時候為了襯托英雄,文學作品會把這種「痛苦」搞到在外人看來「極其變態」的地步。日本的民族史詩《四十七浪人》中,有的武士為了給主公復仇,竟把妻子賣到妓院里,籌集經費;有的為了證明自己的忠誠,竟要殺掉親妹妹;有的殺掉自己的岳父;有的為了刺探情報,竟把妹妹送給敵人做小妾……
魯思-本尼迪克特說:日本人認為真正的強者應該能夠拋棄個人幸福而履行義務……近代以來,日本試圖建立某種可以凌駕於一切領域的道德標準時,他們常常選擇「誠」。
「誠」在日語是「賣力」、「全力以赴」的意思。站在日本人的角度,所有「為天皇拋棄個人幸福」並「賣力」的人都是「英雄」,無論他是賣力地侵略,賣力地屠殺,還是賣力地搞活人解剖。甚至那些自願到前線「賣力「地為士兵提供性服的日本慰安婦也是「英雄」。
日本是一個患有「強迫症」的民族,事事都力求完美。「小情小義」可以舍取,但必須要有一個交待。所以,能做到「兩全其美「的英雄才算完美。
二、糾結中的兩全其美
在《四十七浪人》的故事裡,將軍禁止武士私相復仇。浪人們雖然手刃仇人,卻同時違反了將軍的命令。為了給將軍一個交待,四十七人全部切腹自盡。日本的小學課本中對此的評論是「這真是兩全其美的辦法」。
《永遠的零》中男主人公宮部久藏也面臨這樣的困境,於是他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那就是自己去死,而讓學生大石少尉娶自己妻子。中國人覺著不可思議,日本人卻認為這是人世間最完美的安排。
可問題是大石也很糾結:老師的託付是「小情小義」,為天皇去死卻是「大情大義」。這時候,解藥來了——天皇的《終戰詔書》。這是影片里中國人最容易忽視的一幕。日本人深得《終戰詔書》的真義,片中所引用的恰恰是「精華」所在:朕欲忍所難忍,耐所難耐,以為萬世之太平……
天皇在的《終戰詔書》中沒有一絲一毫的懺悔。他想告訴國民的恰恰就是《永遠的零》中那句反覆被提及的台詞「不管前路多艱辛,都要努力活下去!」
活下去!這是一個糾結了日本幾千年的難題。
三、活下去——永遠的糾結
日本是一個被火山、地震、海嘯、戰爭、貧窮、飢餓反覆折磨的民族。「生存危機」像一把高懸在日本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一方面讓日本民族養成了堅韌不拔的個性和一絲不苟的做事態度,但另一方面也令他變得行事偏激。
「活下去」成了這個民族的終極目標,成了他判斷一切的根本準繩,更成了他後來胡作非為的最好借口。尊王攘夷是為了「活下去」,明治維新是為了「活下去」,後來的「日清戰爭」、「日俄戰爭」、「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太平洋戰爭」據說都是為了「活下去」。電影《山本五十六》、《啊!海軍》都把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歸咎於美國對日本鋼鐵和石油的禁運。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山本五十六曾經讓參謀制定了一個進攻印度的計劃,據說是為了保護已經到手的新加坡。這就是典型的日本思維:若要保住日本,必先征服朝鮮;若要保住朝鮮,必須征服「滿洲」;若要保住「滿洲」,必須征服中國本部;若要保住中國,必須將英美趕出太平洋……
有人說:如果有一天日本要征服火星,那一定是為了保護地球。
實際上「活下去」已經成為當時日本最高的價值判斷和一切行為的借口。為了「活下去」,他可以策劃陰謀,編造謊言,突然襲擊,出爾反爾;為了「活下去」,在戰敗之後他可以委屈求全,撥出5000萬日元作經費設立「特殊慰安設施協會」,並在報紙上打廣告公開招募了6萬名日本婦女為美軍提供性服務。
「不管前路多艱辛,都要努力活下去!」在這樣的價值觀的統領之下,這個民族不會認為自己做錯了什麼。「追求生存」本無可厚非,可當「活下去」成為最高價值觀時,一個民族就變成了徹頭徹尾的現實主義者,他就不會去追求「公理、良知、正義、理想」這些抽象的與生存本身無關的東西。這種現實主義,讓日本缺乏抽象思維的能力和超越技術層面的價值判斷。
在電影《山本五十六》、《啊!海軍》、《吾為君亡》、《男人的大和號》、《永遠的零》中,日本所有的「反思」都停留在細節之上。諸如:對美國的斷交書送晚了;應該優先發展海軍航空兵;不應該虐待體罰士兵;中途島之戰不應該在魚雷和炸彈之間換來換去……日本的反思從來也沒有上升到正義的高度和哲學的層面。他認為自己所有的錯誤都是「技術上的失誤」。
做為局外人,縱觀日本。黃海海戰、對馬海戰、九一八事變、偷襲珍珠港,每一步棋都走得精彩絕倫,可連在一起卻是一盤臭棋。
沒有哲學,就沒有理性;沒有抽象,就沒有戰略。麥克阿瑟說:日本人的精神年齡只有12歲。
理性缺如,自然神話橫行。實際上,二戰期間日本可能是所有參戰國家中最為迷信的一個。
四、糾結的「神族」
日本是一個桃太郎和聖鬥士星矢的民族,身形矮小卻心雄萬夫。歷史上,日本曾兩次挑戰中國的地區「霸權」。一次是公元663年,日本曾和唐帝國為爭奪朝鮮半島進行白江口之戰。公元1542年,豐臣秀吉為吞併朝鮮與明朝軍隊進行了長達六年的戰爭。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發動日清戰爭、日俄戰爭、太平洋戰爭。每一次它都主動挑戰比他大幾倍、十幾倍,甚至是幾十倍的國家。為什麼日本會如此瘋狂?為什麼小小的日本會有如此大的野心?而這一切都必須從日本獨有的神道教說起。
神道教認為日本天皇是天照大神的直系子孫,是「萬世一系」的「現人神」。日本民族是神統御之下的「神族」。
萬斯白是一位中國籍的義大利人。在「九一八」事變之後,他被哈爾濱的日本特務機關強征並招募為間諜。後來他在《日本在華的間諜活動》一書中,披露了一位皇族的日本特務機關長對他的訓話:
「日本民族是唯一神聖的民族,我們是天照大神的子孫。日本是地球上最神聖的民族,正是這個原因我們大和民族從來不其他民族混血。我們的文化是神聖的,我們沒有精力將我們的文明灌輸給我們征服的民族,他們應該直接被消滅。朝鮮人將敗於惡行,中國人被成為鴉片和其它毒品的犧牲者,俄國人將為伏特加所滅……你切莫發笑,天神是不撒謊的……」
如果你覺得這僅僅是個別瘋子的胡謅的話。那麼下面這些例子則會向你證明日本人是多麼在意自己的「神話」。萬斯白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日本憲兵被一名白俄酒鬼痛打了一頓,昏倒在街頭。刑事科的副巡斐陀羅夫(偽滿中的白俄僱員)捉到了打人者,並如實上報。結果,日本憲兵司令氣急敗壞:「你怎麼敢說一個酒醉的俄國人奪去了日本憲兵的武裝並痛打了他?你已經構成了侮辱日軍、侮辱神聖天皇的罪行。」
可憐的斐陀羅夫不得不在一名日本律師的「指導」之下重新寫報告,這在哈爾濱警界鬧出一個大笑話:
1933年6月5日晚22:00,日本憲兵賀本太君遇上一隊20人以上的青年共產黨員。他們叫囂著,毆打過路的公民。賀本太君勇敢地挺身上前,憑藉武士道精神英勇自衛,與共產黨員們進行了殊死的搏鬥,雖然受了重傷,但還是擊退了共產黨,捉住了他們的領袖。我身居「滿洲國」警察局的副巡,把賀本的英勇行為呈報給日本當局。他是光榮日軍的代表,真正的武士,他的英雄行為讓我們充滿著敬仰和驚奇。
如果你覺著這荒謬至極,那麼更離譜的還在後面。據萬斯白回憶:1932年4月,義勇軍在橫道河子(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境內)突襲日軍,擊斃143人。可日本特務機關長土肥原卻說陣亡了4個人。
1932年,哈爾濱師團長多門中將上報「5月18日,1200名皇軍在松浦鎮(今哈爾濱松北區)與悍匪(東北義勇軍)遭遇,對方8000人……我軍損失14人,斃敵1214人。」可萬斯白說:真實的情況是,日軍趁夜強渡松花江,3500人只有1676人順利登陸。6天之後,在江上撈起日軍907具屍體。15天後,又在江上撈起531具屍體。
在後來的平型關戰役中,日軍更是將陣亡人數上報為60人。
許多人中國人都有一個錯覺,那就是日本人做事精益求精,認真嚴謹,所以他是一個不會說謊的民族。可這種誠實僅僅體現在生活中。一旦涉及到他的「核心神話」,他什麼樣的謊言都說得出口。這裡面的邏輯很簡單:
既然天皇是神,神就永遠不會錯;
既然日本是神統御下的「神族」,皇軍就必須以一當十,以一當百;
既然日本是「神族」,那麼高貴的「神族」怎麼可能犯下像「南京大屠殺」、「七三一部隊」、「死亡行軍」那麼卑鄙的罪行?!
……
審判天皇,就等於告訴世人在「神」的指揮之下,日本犯了一個又一個愚蠢的錯誤。在東京審判中,甲級犯們爭先恐後地把戰爭的責任攬到自己的身上,一是盡臣子的本分,二是為了維護這不破的神話。(從1931年「九一八」——1945年戰敗,日本14年中換了15任首相。如果沒有天皇這樣的超然於各黨派、各軍種、各財閥之上的領袖,日本怎麼可能進行這樣大規模的侵略戰爭?所謂「下克上」的軍官,本質上都是天皇派出督戰的欽差。)
承認自己傷亡慘重,就等於承認自己不是百戰百勝的「神族」,那麼土地貧瘠,資源匱乏的日本還有什麼可以依靠的?!
如果日本不是神族,不是天生高人一等的話,他憑什麼統治中國人、朝鮮人、馬來人、緬甸人、俄國人、英國人?
承認了「南京大屠殺」、「七三一部隊」、「慰安婦」等一系列侵略罪行,那麼「神族」何以自立於世界?!
日本不是中國。中國可以把錯誤推到奸臣的身上;德國可以把錯誤推到納粹身上;英國可以把錯誤推到綏靖派身上;俄國可以把錯誤推到沙皇身上;美國可以推到總統身上……但日本不行!天皇是神,神要是錯了,那整個日本民族的存在就是一個錯誤;甲級戰犯也是天皇統御下的神族,如果他們是卑鄙殘忍的,那整個「神族」有何顏面再次成為「政治大國」?!
神道教創造出來的「神話」讓日本進退失據,在歷史面前毫無迴旋的餘地。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核心神話」,每個民族的行為都被它驅使:
猶太人堅信自己是「上帝的選民」,如果沒有這「神話」,他就不可能在2000年的迫害、驅逐、殺剹中生存下來;
俄羅斯人堅信自己是「彌賽亞的民族」,堅信自己是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別爾嘉耶夫說:俄羅斯,就其精神而言,負有解放各個民族的使命,卻往往成了它們的壓迫者,因而,總是招致敵意和猜忌,迄今還有待於我們克服。
美國人堅信自己是「自由的燈塔」,就像自由女神像下的詩中寫道:把你,那勞瘁貧賤的流民;那嚮往自由呼吸,
又被無情拋棄,那擁擠於彼岸悲慘哀吟,那驟雨暴風中翻覆的驚魂全都給我! 我高舉燈盞,佇立金門!
在美國人看來,自己大戰小戰,都是為自由而戰。
中國人堅信自己曾經是世界的中心,而且必將再次成為世界的中心;
……
「核心神話」是一個民族的「精氣神」。否認了「核心神話」,對於一個民族來說無異於「揮刀自宮」。這就是為什麼日本的首相會一次又一次地參拜靖國神社;這就是日本的政治家為什麼會一次又一次地否認「南京大屠殺」;這也是為什麼像《永遠的零》、《男人的大和號》、《吾為君亡》、《啊!海軍》這些「內容如此雷同,面目如此相似」的電影會接二連三地被人搬上大屏幕。日本的政治精英、商界精英、知識精英所做所想就是把這塊蒙上歷史污垢的「核心神話」重新擦亮。
一定會有人說我言過其實。有人會說,參拜靖國神社的首相畢竟是個別的,不代表大多數日本國民。可是我請大家梳理一下,戰後凡是參拜過靖國神社的日本首相其任期都不短:
三木武夫在位2年(1974年12月9日——1976年12月24日);
福田赳夫在位2年(1976年12月24日——1978年12月7日);
中曾根康弘在位5年(1982年11月27日——1987年11月6日);
橋本龍太郎在位2年6個月(1996年1月11日——1998年7月30日);
小泉純一郎在位5年5個月(20014月26日——年2006年9月26日);
安倍晉三從2012年12月26日至今,在位兩年。和那些如同「走馬燈」一樣頻繁更換的首相相比,這些「拜鬼」的首相簡直就是「長期執政」。你能說他們的行為不是迎合了日本的民意嗎?!
有人會說,日本右翼是少數。不少旅日作家說,日本民眾是熱愛和平的。對此,我完全承認。可是你翻看日本歷史就會發現,大多數的民眾在歷史上不是懵懂的看客,就是狂熱的追隨者。日本的歷史從來都是由少數精英(武士、財閥、政客)主導的。這些精英通過哄騙、收買、煽動、威脅,最終讓沉默的大多數和他們一起維新,一起變革;一起瘋狂,一起奔向死亡。《永遠的零》中的公人主,最終還不是開著飛機撞向了美國的航母嗎?!
有人會說,現在在日本人的心中,天皇就是一個普通的人,沒有人把他當成神。對此,我完全承認。歷史上,天皇的地位也曾經被將軍取代過;今天則被駐日美軍取代。但是,一旦有一天美國撤出,日本的領土出現巨大的權力真空和信仰真空,天皇一定會再次被迎上「神位」。
法國哲學家勒龐說過: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不是由理性決定的,而是由它的性格決定的。制度尚且如此,行為何嘗不是?!夢已碎,心未死,這就是日本眼下最大的糾結。一心想成為政治大國的日本需要喚起國民心中的武士道精神,更需要讓「核心神話」重新萌動。
筆者痴迷日本劍道,酷愛日本文化,在與日本劍道前輩的交往中受益良多,他們的知識和人格魅力令人折服。筆者絕沒有挑唆中日關係的意思,只想通過自己有限的知識,告訴大家一個我心中「真實」的日本。《永遠的零》糾結著日本,也提醒著中國:我們沒有辦法選擇鄰居,就像烏克蘭沒有辦法「遠離」俄羅斯一樣,面對這樣一個「神族」,除了壯大自己我們別無選擇。 ------------------------ 其實不費解。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一塊「私處」,羞於見人,但卻是民族力量的源泉。日本的右翼精神就是日本的睾丸,割了它,整個民族的精氣神都沒有了。 日本這個民族十分執著於達爾文主義。從現代的幾則深度動漫,比如《日本鎖國》、《蘋果核戰記》。大家會發現,日本人對什麼基因、先進種族、物種淘汰。。。這些問題上常常有超於常人的思考——這個民族天生就喜歡研究這些東西。 不問對錯,只問榮辱。而榮辱只來源於勝負。日本人是武士命——王位上坐著的是美帝,日本就是陰著臉殺手樣站在邊上的武士。美帝一抬手說:「給我去殺了XXX。」他深鞠一躬說:「遵命!但我殺他並不是為你。」他不是真正從心裡臣服了王位上的那個人,也從來不想取代它,他只想做好一個良好職業道德的武士而已——這就是日本人的榮辱觀。-----------------------都是天涯轉的咯同樣是戰爭片,國產的視角,總是我們很牛戰無不勝打仗很爽,別人的視角,卻是生命可貴戰爭可惡打仗很不爽,這是很好的反戰教育片。
如果個人不自由,國家再強大又有何用。你用生命換來的悲壯,只能是親屬沉重的悲哀。撇開民族性,我可以說這是一部難得的好電影!它是一部為教育在經濟持續低迷,人民普遍對未來迷茫,對歷史淡忘的民族主義國家主義題材電影。(根本就tm不是反戰)在日本反響強烈!不亞於韓國人看《鬼鄉》,美國人看《拯救大兵瑞恩》。每一個看過的日本人都會有這樣一個感覺,那就是「我們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都是前輩的犧牲換來的,要帶著他們的期待努力堅強活下去」男主人公是個司考失敗,在家無所事事的廢宅,無意中調查起自己外公的生平……隨著故事的發展終於清楚了外公真實為人,並受到鼓舞!但是我是中國人,對於這種充斥著美化神風特攻隊的右翼電影,不免有些反感。片中將偷襲珍珠港描述成偉大的勝利,中途島失敗說成了卑鄙的米國的陷阱,英勇的神風敢死隊是為國獻身的勇士!從始至終我沒有看到日本對發動這場戰爭有絲毫的悔意。最令我傷心的是一群不知道是小學還是中學閱讀理解沒學好的傻吊說看出了「反戰」思想,影片在一開始就反覆渲染宮部十分珍愛家人,為了家人一定要活下去,以至於給我們留下這樣一個懸念,為什麼這樣熱愛生命的人會去參加特工隊呢?對於特工隊來說成功就意味著死亡啊?其實在片中已經給了答案!如果一定要犧牲,就讓我去,你們一定要為了這個國家好好活下去!我想這時的宮部既是老師,又是一個心繫民族未來的長者吧!當然我想很多國人根本就沒有仔細看完吧,更別說看懂了!此外就算沒看太懂影片,也該了解一下作者和創作背景吧,真搞不懂這些腦殘是怎麼想的,原著作者是個連南京大屠殺都否認的極右翼作家,你們這幫傻?說他創作的電影是tm反戰熱愛和平,md,實在不行,你們再翻牆去油管看看日本人是怎麼看待這部影片!一群智障!影片結尾男主在遠處的天空中,彷彿看到了外公的零式戰機疾馳而過沖向敵人!不得不說,非常感人。如果我是日本人,我肯定會被感染,即使像男主司考沒過或是遇到了其他什麼困境,也會堅強的去奮鬥,因為這是他們那一代人的期待啊!但我是中國人,我是一群用大刀長矛打敗了上面駕駛先進戰機的侵略者的英雄後代,看了日本人的電影我不佩服,不自卑,更不會膽怯!我們的前輩就是戰勝了這樣強大的敵人才使我們的民族活在了這個世界,我們這代人也有必要,有信心,有能力再次去戰勝他們和比他們更強大的敵人!(天啊!看完某些影評久久不能平復心情。。。)
有日本特色的反戰(敗)片
我救了他,他卻上了我老婆
只是個人觀點在發動戰爭之前日本國民正在經濟頹廢,而幾十年前的日俄戰爭使經濟好轉,和日本一枝獨秀於亞洲讓日本國民期望來一次振奮人心的戰爭。對於他們來講戰爭不過是發生在海的那邊卻能帶動經濟的手段,只是自己強大的國家的對外擴張。他們根本沒有想過炸彈從天而降的場景。因此我自己認為如果說告訴國民什麼叫做戰爭什麼叫做死亡那就是最好的反戰 。戰爭的話確實是一個國家維護自己利益的方式之一對於利益大部分人不可能抗拒。從國民的角度講比起正義和平他們更注重自己家工廠會不會倒閉,這個電影不是日本的內參片,看的是國民教育的也是國民,與其跟國民們再說一遍他們都明白的正義大道理不如告訴他們打仗會死人打仗會破產打仗會讓你的家灰飛煙滅讓你的家人屍骨無存,這樣看起來起到的作用更有效果 當時情況是世界經濟大蕭條吶,國民因為日俄戰爭推動了經濟發展,可是認為打仗能拉動經濟所以迫切的希望打仗吶。他們覺得戰爭只是發生在海那邊的新聞,根本沒想像過炸彈從天而降的場景
人家問電影,你們談反戰,可以,很強
新瓶裝舊酒,跟?菊與刀? 中作者魯思·本尼迪克特一針見血指出的一樣:
日本現代戰爭電影也體現著這種傳統。看過這些電影的美國人會以為,這是最好的反戰宣傳———這是典型的美國式反應。這些電影通篇都只講犧牲和苦難,看不到閱兵式、軍樂隊、艦隊演習和巨炮等鼓舞人心的場面,看不到勝利的鏡頭,看不到高喊「萬歲」的衝鋒,看不到英美騎兵那種壯觀、激動人心的場景。不論是描寫日俄戰爭還是描寫中國事變,都是一個格調:在泥濘中行軍,凄慘沉悶的苦戰,勝負未卜的煎熬,等等。他們或描寫泥濘深陷,夜宿中國小鎮;或是描寫一家三代、歷經三次戰爭而倖存的代表,成了殘廢、瘸子、盲人;或是描寫士兵死後,家人集聚在一起悲悼丈夫、父親,失去了生計維持者,仍然鼓起勇氣活下去。傷殘軍人的恢復健康也很少被寫成劇本。這些影視作品甚至不涉及戰爭的目的。對日本觀眾來說,只要銀幕上的人物時時刻刻處處都在「盡一切努力報恩」,這就足夠了。所以,這些電影事實上是日本軍國主義者的宣傳工具。電影的製作者知道,這些電影是不會在日本觀眾中激起嚮往和平的反戰情緒的。
日本人對劇中人的這些看法,和西方人是根本對立的。我們認為劇中人之所以是好人,是因為他選擇了善,並且與惡進行鬥爭。「有德者勝」,結局應該圓滿,好人要有好報。日本人則酷愛這樣的主角:他既拖欠社會恩情,又不能有悖於名分,無法調和,只好一死了之。這樣的故事在許多其他文化中是在教唆人們屈從於殘酷的命運,在日本卻反而成為啟迪主動精神和宣揚堅忍意志的題材———主人公在竭力完成肩負的某種義務時忽視了其他義務,最後又和他所忽視的「世界」進行清算。絕稱不上反戰,小說原作者也是右傾分子,在溫暖的家庭和愛情背後,隱藏著自傲的軍國主義,更是為當今日本年輕人洗腦,促使軍國血脈能得以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