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堅持內心,始終行善?

在社會信任危機下,並且有時你對別人好反而會被誤解,被鄙視,被邊緣化,被誣衊。這時,我們該如何堅持善行,而不是獨善其身呢?佛教、基督教、儒家、道家、等等表述理解都可以,能附帶原典原句更佳。


If we really want to love we must learn how to forgive.

如果我真的想去愛的話,就必須先學會原諒。

譯言網 | 特蕾莎修女名言


慈悲出禍患,方便成下流。

是說行善不得法,就會造成不如人意的後果。不過這麼說也不算準確,因為「人意」太複雜了,太幽微了。可以說,就會造成不好的後果。善行達到了,自己也受用了;善行達到了,自己被冤枉了;善行沒達到,自己也受罪了。

有時候,你心思細膩,知道幫人幫到什麼程度,知道自己有沒有私心,那麼會減少「好心辦壞事」的可能。如果你有些細節沒有注意到,被人誤會也是有可能的。還有時候你力也出了,心也盡了,仍然沒落個好名聲,依舊是可能的。

換句話說,好心不會必然招致好結果。我可以說出很多原因,也許是逆緣成熟,也許是處理不當,也許是幫助的對象人品不行,等等等等。

因為這是妄想。什麼是妄想呢,比如鍛煉了一周,認為自己身材會變得很棒;學了幾年儒學頗有心得,認為自己會受到別人的尊敬;讀了幾部經書覺得自己摸到了佛法的真諦,急急忙忙的拉別人來看;做了幾件好事,認為自己理應收穫一個好名聲至少幾句謝謝,雖然這是人之常情,卻不是必然應當的結果。

所以才有一句話叫做「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這句話很有智慧。好事並不一定助益你的前程,如果你心裡挂念著前程,那麼最後事與願違的時候,難免失落,難免退步,難免忘記初心。也許說我只是單純的想幫一幫,沒有什麼挂念。那是因為挂念太微細,難以注意到罷了。要不,如果真的是單純幫助的話,怎麼會在意收到一個負反饋呢?

只需知道,一切善法都是會開花結果的,何必急於眼前。即使現在收穫了,也不過是一些讚譽,或者實質的錢財,或者人脈一類的,這都是蠅頭小利,哪有讓自己心量變寬闊更值得呢。福報和心量是成正比的,有多大的心量就有多大的福氣。被誤解了,只需當做磨練功夫的道場,不用怨天尤人,這樣反而退步,沒人替你感到委屈的,只是惋惜罷了。

被誤解,被鄙視,被邊緣化,這很難受,我能理解。一點點改變吧。


再一次為這個城市的人的善良而感動。

地點,排骨米飯,常去的那家。時間,十一點。

點了一份十三的小份,邊吃邊想事情。對面坐著一個陌生的女子,三十多的樣子,身上裹著粉色的洋裝,臉上掛滿了光陰的印記。他出現在玻璃門外,如此突然,以至於不過一抬頭的功夫。第一眼像美國恐怖故事裡的小丑,滿臉的鬍子和邋遢的衣服又有些故事裡鬍子女的味道。他就那樣定定的站在玻璃門外,眼巴巴的望著店裡的食客,像一座歷經風雨摧殘的雕像。顯然,他引起了包括我在內的所有食客的注意,但每個人,也只是驚愕而嫌棄。也許是見過了太多的乞丐,沒有太多的憐憫,只是為那個渴望的眼神怔住。粉衣女子回頭看了兩次,每次都是抬頭然後又低頭吃著飯。起初我以為她是受不了乞丐站在他附近,心裡不舒服。第三次抬頭,她叫了聲老闆,打包一份排骨米飯給他,她付錢。她怕老闆沒聽到,又親自跑到老闆身邊,複述了一遍。接著又返回來,推開門,讓他在一旁坐著等一會兒,馬上就好。然後,淡定的回到我對面,繼續吃飯。彷彿一切都沒有發生過一樣。以後的事,乞丐靠在店對面的三輪車吃上了飯,店裡的食客繼續著聊天。

這不是一個驚天動地的故事,也沒有動人心魄的情節。但是讓我思考了很多。也許很多人都會嘲笑女子太傻,乞丐也許就是為了騙一頓飯。這也難怪,近幾年來,從報紙,再到電視,網路,曝光了太多令人心寒的職業乞丐,靠騙取人們的同情和憐憫悠哉生活。人們寒了心,在行善的路上多了一份猶疑,甚至冷眼。真正淪落無路可走的可憐人,獲得幫助的機會,愈來愈少。常常看到,母親父親牽著孩子的手經過乞討者身旁,小孩子想要行善,父母斷然阻止的場景。也不知從何時起,自己也變成了一個冷漠的人,雖然沒有冷眼,卻也是麻木無所動容。直到今日,看到一個平凡女子行善的果決,感到慚愧不已。

我想,在行善的路上,人並不是總是付出而沒有收穫,行善者收穫的,是心靈上的升華。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其實不求神明真能看到我們的善,只是不負我心,將行善當作一種習慣。與其過分追究那些受施者的真真假假,還不如享受行善助人過程中的歡喜與感動。

感恩這位女子的出現,教會我人生中的重要一課。

吃完飯,推開門,他吃的正香,我從他身旁經過,走了大概十幾米,定住,想起自己好像忘了什麼東西,轉身,走到他身旁。將手裡的那份善,輕輕的放到他旁邊的銹跡斑斑的容器里,正迎上他無助的目光,相視,點頭,微笑,再見。

外面的天空格外的藍,陽光格外明媚。就這樣,一個美好的中午。


行善不是目的,而是通過自身修為自發產生的一種行為。

比如說一個內外都很貧乏的人,ta需要拿什麼給予?只有當你變得富有了才會想要奉獻。愛自己,才能懂得愛別人亦是這個道理。

你會提出這種問題說明自己還不夠「富有」,如果只追求形式上的善行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


你如今萬廩千倉,粟陳貫朽,每日勞勞碌碌,使盡機謀,如今半百之秋,還不修善,更待何時?


【加 6:7—10】 不要自欺, 神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順著情慾撒種的,必從情慾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 所以,有了機會,就當向眾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當這樣。 【太 6:1—4】 「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就不能得你們天父的賞賜了。 所以,你施捨的時候,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里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榮耀。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 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有古卷作「必在明處報答你」)。」 【雅 2:14—24】 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為,有什麼益處呢?這信心能救他嗎?若是弟兄或是姐妹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地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什麼益處呢?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必有人說:「你有信心,我有行為。」你將你沒有行為的信心指給我看,我便藉著我的行為,將我的信心指給你看。你信 神只有一位,你信的不錯;鬼魔也信,卻是戰驚。虛浮的人哪,你願意知道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嗎?我們的祖宗亞伯拉罕把他兒子以撒獻在壇上,豈不是因行為稱義嗎?可見信心是與他的行為並行,而且信心因著行為才得成全。 這就應驗經上所說:「亞伯拉罕信 神,這就算為他的義。」他又得稱為 神的朋友。這樣看來,人稱義是因著行為,不是單因著信。 →_→經文就放這幾節吧,人看重行為喜歡自己和別人行善,這是好的。但基督祂要我們做義人,人的義在神看來都是污穢破爛不堪的衣服,其實行為的好壞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又來了,基督為何如此霸道到底何為義?【加 3:3】 你們既靠聖靈入門,如今還靠肉身成全嗎?你們是這樣的無知嗎?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請先從寫簡體字開始.

莫裝逼,裝逼遭雷劈.

這句話"慈悲出禍患,方便成下流。"

我已經批了很多次了.

說這句話的就是獅子身上蟲.

這是典型的魔說.魔多麼猖狂啊.

顛倒是非,顛倒黑白.混淆是非,混淆黑白.

不知道,你猖狂之時,就是你滅亡之時嗎?


推薦閱讀:

《大學》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如何做到「知止」?
佛教徒上知乎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請問各位大德身邊有沒有佛教徒往生的真實案例?
因果輪迴是否是一種以暴制暴?

TAG:智慧 | 佛教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