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的豆瓣閱讀發展如何,前景如何?

豆瓣閱讀計劃有兩年了,一開始我們可能只是猜測它的未來,那麼以現在的發展狀況來看,它成長了多少,前景又怎麼樣呢?


前景應該不錯,豆瓣有一批死忠用戶,圍觀下豆瓣閱讀土豪,一次買了上千塊錢的電子書

陳仕龍的廣播

市場

2012中國圖書總銷售在600億左右,電子書價格只有紙質書的1/2到1/3,按照目前美國電子書佔到20%~30%計算,中國電子書市場應該能做到50億到100億的規模,並且市場還會不斷成長。

目前電子書閱讀市場有點群魔亂舞的感覺,豆瓣閱讀,多看閱讀,百度閱讀,騰訊閱讀,淘寶讀書,噹噹和京東,亞馬遜等也有電子書,加上Kindle,但沒有一家獨大,領先,都依附各自的平台,用戶和渠道在發展。

可以對比下豌豆莢安卓系統下載量:(個人比較認可豌豆莢下載量的數據真實性)

豆瓣閱讀:101萬

多看閱讀:606萬

噹噹讀書:24萬

京東讀書:50萬

淘寶讀書:70萬

豆瓣閱讀靠的是豆瓣讀書的用戶群和豆瓣獨特的產品,品牌吸引力。感覺這種多足鼎立的格局會繼續下去,是否有整合,收購,很難說了。

產品

個人感覺體驗最好的是多看閱讀和豆瓣閱讀,多看在圖文混排上好像更甚一籌。豆瓣閱讀的手機商店急需改進。多看還支持上傳txt和pdf(所以多看應該有很多非付費用戶)。

資源

現在豆瓣的電子書總量6k左右,很多書在豆瓣閱讀是找不到電子版的,但即使是一個書店,6k藏書也不算小了。隨著總量的不斷增加,電子書閱讀群體的增加,會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現在是電子書商店,以後會是超市,大賣場,相信到時市場格局也會有變化。

另外:豆瓣不只有電子書,還有網路原創作品

電子圖書:3772本

原創作品:2351本

運營

豆瓣的微博運營都不錯,也有特價活動,但可以更給力些

1&>找些名人(如:韓寒,小四)來豆瓣閱讀作電子版首發

2&>基於豆瓣小組的直播,把一些受追捧的草根文字篩選、集結

3&>豆瓣閱讀的譯者項目,徵文大賽,原創作品,不基於社區(小組),感覺很難發展起來,2者可以相輔相成的發展


從用戶群看,豆瓣閱讀最大的死穴將是不能支持kindle,kindle的用戶群和豆瓣閱讀的用戶重合度應該是很高的,買了Kindle,會不自覺的選擇亞馬遜,加上亞馬遜每天都有非常便宜,也可讀的特價書,亞馬遜會步步為營的蠶食豆瓣閱讀的市場。kindle在讀書人心中,就相當於果粉中的ipad。

總體上,涉及豆瓣閱讀前景的三個重要問題:第一:所用設備?第二:書的種類?第三:書的價格?,豆瓣在哪個問題上都不佔優絕對優勢。豆瓣確實是個在讀書人里很有號召力的品牌,但是讀書人面對上邊三個現實殘酷的問題,將不得不向亞馬遜靠攏。

最後再補充一句:豆瓣閱讀產品的交互設計師和視覺設計師非常棒,水平絕對是業界超一流了,感謝你們為業界留下這個有氣質的產品。


最近正好在上面買書看,作為一個用戶,我對目前的豆瓣閱讀的發展有以下細碎的看法——

1、很多電子書定價偏高,一般都是原書的五折,實際上實體書打折力度稍微大點也達到這個水平了。

2、終端上功能太少,比如我自己在用的ipad APP上發現不能直接搜索和購買,只能在豆瓣網站上進行操作。再比如,雖然說正版更應該專註閱讀體驗,但是閱讀背景、字體、字型大小全都不能調節。

3、電子書仍然偏少,想要找到自己想要而正好有的電子書簡直要靠運氣。

4、豆瓣閱讀與豆瓣讀書之間有些尷尬

綜上所述的意思基本上就是豆瓣閱讀仍然有待發展,斷言好還是壞都還過早,作為一家慢公司的代表,我願意給它更多的時間。

另外,在推薦方面,雖然有amazon珠玉在前,但是豆瓣特有的渠道優勢仍然給人很大的想像空間。


作為讀者的感受:

1,貴,《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豆瓣6塊,亞馬遜1塊。

2,app界面漂亮,但是功能太少,想看評論都沒處看(也許我笨,沒找到)。無聊了想看看有沒有免費書讓我佔佔便宜,也不知道該去哪找。按鈕功能沒有提示,對於我這樣的腦殘用戶,經常忘了功能,只能亂按一氣。搞到最後就什麼都不敢按了。

3,求求你了,字體調大一點吧。

4,腳註的鏈接模式很帥,但是經常誤按成翻頁。

5,電子書上架和特價的消息和讀書的「想讀」聯動,這點很棒,那能不能和「購書單」也聯動?

作為作者的感受:

1編輯器難用,我的一本三十萬字的書大概編輯了一天的時間,因為每一個章節附註都需要手動改格式。但這點我忍了,學會使用文字編輯器也是作者的分內事吧。

2,審核時間長雖然讓人不爽,但是也能忍受和理解。

3,讓我難以忍受的是已經上架的作品不許作者再編輯。電子書非常棒的優勢,是作者和讀者可以隨時互動,已經發表的作品可以隨時更新。比如我寫完了書,會發現有錯誤,有新的觀點,有新的章節,在和讀者的互動中能把書隨時完善,這不是很好的事嗎?但現在只能托編輯幫助修改,對於編輯一次需要一天時間的書來說,如果隔三差五找編輯,那樣太麻煩人了。如果擔心作者亂編輯,那搞成維基和知乎這種保留修改歷史+編輯定期審核(如一月審核一次)的模式,可不可以呢?

(更新了一下,剛想到作者編輯功能和讀者批註是矛盾的……)

4,啊對了,忘誇豆瓣了。豆瓣吸引我的最最重要的理由,是豆瓣的合約太太太厚道了,非常為作者著想。基本上不會影響作者的出版(除了失去了電子版獨家授權的權力)。不像其他大型平台,全都是一副一切權力歸老子的德性。十個主動找上門的某一類網站的編輯,其中九個一句話也不說,直接傳過來一份電子合同,合同里都是」全世界範圍內獨家的永久的不可更改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權利……「這樣的文字,然後就催你快點簽快點簽。真拿作者當狗一般。

在豆瓣,我能做一個有尊嚴的人啊。


未來的發展最可能的就是:多看大眾,豆瓣依舊小眾。或者會被多看幹掉。


多看閱讀和亞馬遜在國內閱讀電子書的大背景下根本不具備豆瓣閱讀的潛力,你們這些看輕豆瓣閱讀的人會後悔的。豆瓣閱讀是真正的在做一個平台,從出版社,作者到讀者構建一個完整的系統,也許它還缺一個kindle一樣的硬體吧,不過瑕不掩瑜,等平台成熟後,硬體也許自然會有的。

多看閱讀才是真正的小眾,不具備豆瓣深厚的用戶群,如果不傍上巨頭,像電子閱讀這種慢市場,它註定會失敗。有人說亞馬遜才是真正的平台,那是在國外,在國內,亞馬遜還是沒有做大自己的生態系統,亞馬遜的讀書評價體系基本是個雞肋,完全不像國外那麼活躍。

電子閱讀本來就是一個小眾的市場,特別是國內這種浮躁的環境下,土豪們很難靜下心來做電子閱讀。所以我真的很看好豆瓣閱讀,坐擁中國最大的用戶群,隨著圖書數量的增加,它和出版社的議價能力也會加強,而且它還可以擺脫出版社,直接連接作者和讀者,試問國內還有誰做得到呢?

---------------------------------------------update---------------------------------------------------------------------------------

我發現很多人說的是免費或者盜版的電子書,如果你們討論的是這些,那隻當我上面的話沒說。。。


豆瓣閱讀仍然是小清新的愛好,做不成大市場。

1. 編輯系統:我用過amazon的自助出版系統,也用過豆瓣的在線編輯功能,豆瓣的在線編輯問題太多了,你用過一次就知道有多痛苦。幾十頁的文稿,amazon幾分鐘搞定,豆瓣要一天。豆瓣應該做的就是,讓文檔輸入文檔顯示隔離開,永遠永遠不要讓作者去編輯----你只要做好一個足夠好足夠靈活的讀取-格式化-顯示模塊就行了,多開點薪水,請個兩三個頭腦清晰有邏輯的高手好不好?以這種智商做平台,門都沒有,半點希望都沒有!!

2. 審核:審核速度要一個半月到兩個月,而且不見得能通過。這一條真是糟糕,誰有這耐心陪你玩啊,只要內容沒有抄襲,不違反法律,沒有敏感詞,直接上線就行了,這麼慢的審核不如免費送出算了。

3. 內容:多以各種小眾的小說為主,純文字,頁面不適合顯示技術性學術性的東西。但這年頭,偶爾消遣性的東西不太多人讀吧---我猜,我觀察身邊的人沒人看豆瓣閱讀,看起點的倒是很多。

4. 出版是利潤豐厚的大行業,假如幹掉中間環節,做從作者直接到終端這種方式,恐怕僅僅教科書教輔有聲資料在線教育,最起碼培育出十億級別的市場,再考慮豆瓣的聲譽和格調,可以更大。但豆瓣慢悠悠慢騰騰地不知道在幹什麼,嘆息!看樣子,不想賺錢,不想做大,小家碧玉玩繡花針,沒治了。

豆瓣閱讀以現在的方式看,完全沒有未來。

位元組社如果足夠快,把精品實體書作成電子書,肯定搶掉豆瓣閱讀的部分量,Kindle進來,會搶掉自助出版+實體書電子化這個量,以amazon的狠勁如果不出台相關法規約束它,其他人是斷斷活不下的,最終給豆瓣剩下的就是玩格調小清新,沒多少錢沒多少人,做不成大生意。

我不知道豆瓣閱讀是怎麼做設計的,只能說top2里也有很多漿糊腦袋,正確的邏輯是:

1. 要讓作者上傳書稿,然後後台處理好-讀任何格式-轉成豆瓣格式-顯示豆瓣格式,立刻在頁面給他看-----一鍵完畢,讓他覺得出版過程High到極點,簡潔極了,他才會開心!

2. 上傳好了,立刻發布,立刻就能開賣,只要沒有敏感詞,沒抄襲,就是立刻--不要幾個月的審核,審的他沒激情,沒熱情,下次就不跟你玩了。

3. 只要出版了,假設不熱門,豆瓣可以不放在首頁,作者自己會想辦法賣出去,他自己的東西他最上心,慢慢就擴大了,慢慢就有規模了,哪裡需要你們做什麼啊!

@楊勃 (阿北)


之前一直是豆瓣閱讀的用戶。

很多寫作者將文章發表在上面,有很多內容很不錯,大部分也比較短小精悍,很對胃口。感覺是個優勢和特點。

最重要的是那個時候支持推送到kindle,我主要用kindle平時看點書,推送的文章閱讀起來也比較舒服。在上面花了不少錢。那段時間也是在kindle上面讀的最多的時候。

後來kindle推送關閉了,無奈只好轉到多看上面,多看自己的系統,推送什麼的不在話下。

感覺以後豆瓣可能確實如@Phnix 所說「多看大眾,豆瓣依舊小眾」。


個人覺得很好。

1. 一年裡許多想看的書都上架了,至少趕上了我閱讀的速度。有一些特價錯過了。因為搬過一次家,近半年不買實體書了(之前看得也慢,還有許多沒看完),現在中文裡電子版是第一選擇。

2. 沒有用Kindle看。喜歡Web版,排版可以自適應瀏覽器的窗口大小,經常開著工作間隙閱讀。坐地鐵喜歡同步閱讀進度到手機應用。

3. 閱讀器的使用體驗很好,特別是批註、糾錯、和反饋功能非常方便,看書過程中有些書發現有錯誤也很願意糾錯。最近看到書架里許多書還會有版本更新,很新奇。

關於出版社合作:

感覺多了很多合作方。最有印象的是圖靈出版社的計算機技術系列(IT類應該算是利潤和定價較高的一類,同時更新較快的。但是難以想像五六百頁的書在閱讀器上的體驗),和中信出版社的名著系列(3到6塊錢一本,很適合消遣)。

關於個人出版:

沒嘗試過。個體戶作者應該通過豆瓣其他產品或豆瓣之外的途徑去營銷自己。我不是特別感冒。

綜上,很喜歡也很看好豆瓣閱讀的發展,是個用過就會喜歡的產品。最重要的是現在的模式還在不斷成長中,能走到什麼程度很難估量,豆瓣的小清新風格總是讓人覺得發展得慢悠悠但是也不會失敗到非常慘重。


作為一名資深豆瓣腦殘粉,我還是比較理解豆瓣想要盈利的妥協又不願意直接植入廣告的堅持的,不過我還是不喜歡豆瓣閱讀,理由有很多

首先,豆瓣閱讀裡面的書的故事太一般了,你可以說他在嘗試讓所有人都有機會出書,但是對於純讀者來說,想淘一本好書變得更加困難了,可能找了十本有興趣的有九本都看了影響心情,所以後來也就不願意上去找書了

第二就是定價不合理,一些豆瓣名人的書可能價格還行,但是一些市面上的書就太貴了,對於一本電子書來說不值得,我本身也很喜歡用kindle看電子書,實話是很多書網上都有資源,我不太會花那麼高價格買本電子書來看的

豆瓣閱讀的APP也挺捉急的,用的不順手,我裝了沒多久就卸了

不過豆瓣閱讀是個很好的嘗試,國外網站也有這樣的嘗試,給所有人一個出書的平台,適當地收費,亞馬遜就有作者因此而巨火,但是應該還沒本土化到位吧,感覺有待發展,看好未來


看到不少人拿多看跟豆瓣閱讀做對比,感到很無語

豆瓣閱讀最大的特點是出版好嘛

多看目前只是個閱讀工具,正在向閱讀社區轉變,類似現在的豆瓣圖書

成長性肯定很好了,由於是ugc,足夠長尾,慢慢會佔領部分市場

目前看還是要把內容做好,寧缺毋濫


我覺得豆瓣閱讀體驗很不錯.

就這樣...

不過我比較奇葩...UI做的好, 我就可以無視功能...


如果豆瓣,有硬體,將會更加好!比如豆瓣+魅族!


不用豆瓣閱讀的kindle用戶希望豆瓣做閱讀就做閱讀,在閱讀自己的版面做,別把豆瓣讀書也侵佔了。

以前很喜歡時不時在豆瓣讀書主頁看看最近又發了什麼新書啊,找找感興趣的東西。自從豆瓣開始推閱讀,豆瓣讀書的頁面就噁心到看不下去了,鋪天蓋地全是硬推的電子書。

最初來豆瓣吸引我的就是讀書和電影兩塊,希望豆瓣別開發了新業務噁心了老用戶。


一直在走和kindle差異化路線

1.中篇復興

2.畫冊上線

3.寫手作品佔大多數


從視頻的行業的歷史看,最後會有版權之爭的那一天。所以,早期採購的大量低價版權書籍庫存,或者是一個成熟高效的自出版平台,會是未來核心競爭力。

而帶動這一成長的,是用戶多-單價更低-收入更多-書籍更多-用戶更多的循環

這個循環的三個發動機——用戶獲取能力、資本投入、自出版平台,豆瓣在前兩者不具優勢(定位小眾、資金遠不如電商巨頭和互聯網巨頭)

期待豆瓣把豆瓣閱讀完全獨立出豆瓣運營,人群定位覆蓋從已有豆瓣用戶、付費意願強的用戶,內容定位於非主流內容,逐漸過渡到主流用戶主流內容,不斷提升自身造血功能以購買版權,最終逐漸築起自身的版權庫存和自出版生態壁壘。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