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太吉發展前景如何?

黃太吉成立不久,聲名大噪,最近又開分店,相當吸引眼球。但黃太吉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發展前景如何呢?


沒看過他們的微博,但據說是2013年網路營銷十大成功案例之一?

有一家店址離我們公司很近,所以吃過兩次早餐,一次午餐,就這三次的體驗來講,個人感覺黃太吉未來要做得很大,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

我對市場營銷過程中,「超越顧客期望」這一方面看得比較重,因為這一點如果做得好,會很大程度上激發口碑傳播的可能,而口碑又可以算是最有效的推廣手段,沒有之一。

說回到黃太吉,他在「超越顧客期望」這一點上,前半部分做得比較好,網路營銷環節不做評價,單就店面裝修方面,很多細節做得都很棒:

1、兩道門,儘管是冬天,外面的門也始終開著,吸引更多人進店,而第二道門材質又很好,讓店內保持溫暖不透風;

2、店內兩個對角線掛著兩台平板電視,同步播放美劇,最近的是《破產姐妹》(有版權嗎?),有字幕沒有聲音,可能不少白領看了這個又會有加分;

3、店內裝修裝飾,從配色到內容(如毛某某語錄+雞湯名言)有不少地方讓人想起了798;

4、貌似VI基礎字體是最近比較流行的華康儷金黑(希望他們拿到了授權);

5、桌椅的材質、造型都不錯,一看就不是那種常規的快餐店用的廉價款;

6、透過櫃檯,可以看到廚房內做煎餅的居然是兩個老外;

…… ……

在下單前,以上這些都足以讓黃太吉的目標客戶——公司白領們(應該沒錯吧?)在付賬之前就積累了相當的好感——賣煎餅油條居然可以做到這麼高大上!

但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上面種種,足夠把顧客的預期提得很高了,但是!當你在下單後,已經很高的預期反而會起到反效果,為何?

1、快餐不快。櫃檯上有兩台收銀機,但是在中午高峰時期,只有一台開著,任由顧客排著長長的隊,好不容易點單之後,拿到食物同樣也要等不短的時間;

2、中午的推薦套餐是煎餅或卷餅,外加豆腐腦和豆漿,OMG,有多少人的中飯願意吃這個?!

3、東西真心貴,北京地區普通白領的中飯預算大概是15-25吧?他們家的煎餅套餐27,卷餅套餐32,這個價位金地中心和新光天地的地下一層,完全能吃到比這些更好的;

4、關鍵點來了,多數東西非常難吃,沒錯,就是難吃!我個人不能接受的是他們的豆漿(不像是磨出來的)、豆腐腦(寡淡無味)、油條(有生以來最難吃的油條)、生薑紅棗茶(生薑味完全蓋過了紅棗味)、煎餅(中間夾著油條,味道可想而知)、煎雞蛋(我沒提要求,給我的就是一個糖心的,桌上有醋,但是滅有醬油),當然,也有例外,他們的土豆肉絲卷餅味道還是著實不錯的。

可能黃太吉構想的是在賣快餐的同時,也能賣文化(櫃檯顯眼的位置,放著他們的微博全集,厚厚的一本書)?但是要我說,你能先把你的核心點——快餐做好嗎?


長遠來看,偶不看好黃太吉。

黃太吉打的是互聯網的旗號,要說黃太吉的前景,就得說說互聯網。

竊以為,互聯網的核心是互聯網思維,而不是所謂的互聯網營銷。關鍵是做好產品和用戶體驗,而不在於是否打著互聯網的旗號。

所以,要做好一個事情,不在於是否打著互聯網的旗號,而在於是否真正做好了產品和用戶體驗。像「海底撈」「肯德基」「星巴克」這樣的很多傳統餐飲業用戶體驗極好,自然生意盈門,而打著互聯網旗號的「黃太吉」「雕爺牛腩」們,東西不好吃,服務不咋滴,喊的調子很高,其核心競爭力不行,產品是營銷的根本,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做營銷做宣傳不專心做好產品,其實是沒有把握到互聯網的精髓,自然沒有未來。

就像當年雷軍說凡客讓陳年要做好產品一樣,產品不行,凡客互聯網營銷做得那麼好,還是干不過耐克阿迪優衣庫一樣,最終還是隨風飄逝的命運。同樣是玩互聯網,京東送貨就是快,貨就是全,假貨就是少,時間一長,和凡客相比高下立判。

所以,長遠來看,如果黃太吉產品還是這樣的話,偶不看好。


王府井東方廣場每到飯點,飯館生意都超好,大部分店,如果你不能在12點前到,都要發愁位置。黃太吉剛開店時也這樣,現在你啥時候去都不用擔心位置。

煎餅里放蝦皮,還放了一層,咸死我了

套餐沒有一品三笑實惠,也沒有一品三笑好吃,田野永和、吉野家也比不上。

如果說好吃的,只有小菜里的藕盒和雙菇還湊合


2016.09.16 中秋過後第二天,假期,所以好好聊聊黃太吉~

第一次聽說黃太吉是2013年中旬,第一次去吃是2013年底,2013年底-2014年中一共吃了四次黃太吉,中間機緣巧合也在微信上和赫暢單獨溝通過幾次。

首先,「用互聯網思維做餐飲」本身無可厚非,而且絕對是一種創新和進步,這點毋庸置疑。

我個人一直認為如果黃太吉堅持只做黃太吉餐廳,而且堅持深耕北京市場,運用互聯網的營銷和產品思維,到今天,做到30-50家門店,一年一兩億應收,幾千萬利潤,應該是完全可以實現的目標(此處為王健林伯伯鼓掌),但黃太吉(應該說赫暢)太急於「成功」了,總想干票大的,但恰恰選擇的是一個「需要慢慢來」的餐飲行業,可以這樣說,失敗的解決也許從第一天就註定了。

兩個事情簡單分享下:

1. 2014年初,在建外SOHO門店和朋友吃了一頓早餐,記得當時早點選擇不多,我點了油條豆漿,但油條的口感實在不喜歡(注意,我不說「不好」,是「不喜歡」),幾天後,我微信發了個私信給赫暢,說了油條口感不理想的事情,同時提了個小建議,可以考慮早點上包子。他打字回復了一大段,就是說這油條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棒,他的回復當時看來也算正常,對自己家產品的有信心唄,但後來我越想越覺得他是「自信心過度膨脹」,根本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2. 2014年底2015年初,O2O大戰如火如荼,外賣平台的火爆和資本的追逐也許叫黃太吉「看紅了眼」,急不可待的也要搞個外賣平台,但當時黃太吉做外賣平台的時間節點確實太晚了,當時美圖和餓了嗎已經基本佔據了絕對優勢,百度也正要「誓死血拚」,黃太吉「獨闢蹊徑」,搞了個餐飲孵化器概念,其實還不是「送外賣」?

最後,我還是對黃太吉的「互聯網思維」表示非常的敬佩,創新,無論失敗與否都值得尊重,但餐飲也許是個「慢」行業,欲速則不達。


剛剛過去的周六,受TMT商學院邀請,到黃太吉學習。去之前當然對黃太吉的大名已經有所耳聞,知道這是一家最近一年知名度上升非常快的餐館,但是並不知道原因是什麼。

我們去的店鋪是位於建國門外SOHO12號樓底商的黃太吉。我到時人還沒到齊,與TMT商學院的小尚同學碰上頭後,正好碰到以前的同事雪晴,於是上樓一起進店裡先靜候其他同學。

這家店離國貿和永安里地鐵站都不算太近,肯定是無法依靠地鐵人流來帶銷量。店面並不算大,分上下兩層,裝修比較講究,有西式餐吧的感覺,沒有中式快餐店一般的土氣。當然,我不是專業做餐飲的,對於鋪面的細節看得並不仔細。後來聽一位從長沙過來的專業做餐館的小夥伴分析,才明白這其中有許多道道。

趁著坐下來沒事,我下樓買杯喝的,豆漿應該算是所有飲料中黃太吉自己特色的,七元一杯,但是付款時不能用銀行卡。

等報名參加案例教學的同學們到齊之後,大約二十個人左右,大家轉移場地,出了店門,從旁邊進到樓的地下二層類似防空洞里的一個辦公室。這是黃太吉用來培訓的地方。TMT商會的創始人劉乾坤同學首先作了開場白,然後黃太吉的創辦人之一赫暢開始做演講,介紹黃太吉的由來和發展情況。

赫暢是滿族人,黃太吉應該是從滿族文化中產生的一個概念。赫暢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人非常年輕,皮膚非常好,看起來只有二十齣頭,工作不過兩三年的樣子。但是實際上他曾經在廣告公司、百度、谷歌等地方工作過,有非常豐富的工作經歷,尤其是互聯網公司的工作經歷。而且,他自己介紹,黃太吉已經是他的第三次創業了。

第二個感受是,他的PPT製作非常好,完全是現在互聯網網頁最流行的塊狀設計,用了很多色塊,文字很間潔。

第三個感受是他非常會演講,思路清晰流暢,數據說得很準確,給人很有說服力的感覺。

赫暢的演講避實就虛,並沒有講怎麼具體管理和運營餐廳,如何研發產品,可以說主要講的是黃太吉成功的結果,而不是成功的原因。

比如,他現在可以在店裡擺放銷售根據他的微博出版的書《第一個五百天》,每本二百多元,賣了三十多萬收入;

比如他現在稱黃太吉就是媒體,其他想利用黃太吉的合作方很多,典型的案例比如小米和虎嗅的年會訂購的是黃太吉的煎餅,並且是以一種生怕沒人知道的方式運貨——跑車送貨。

可能沒人會關心這是小米要求的,還是黃太吉自己設計的,結果是新聞效應已經達到了,對於小米、虎嗅和黃太吉來說,吃的煎餅好不好吃都已經不重要。

我不了解赫暢的如何運用微信、微博進行營銷的,按他自己的說法,他根本沒有在意,或者有意去營銷。這話當然聽起來很假。不過,黃太吉的店鋪整體給人的體驗和感覺還是很不錯的,至少不會讓人一進去覺得髒亂差,這種良好的感覺來自於各種細節的考慮:店面設計、裝修、音樂、電視、地板衛生。

總體而言,赫暢並沒有因為自己有很強的營銷能力,而放鬆對客戶體驗的關注,尤其是細節之處。比如,他會專門針對停車消費者提供一套停車攻略,提供濕紙巾,提供熱毛巾,這些都無形中從各各層面提升了消費者消費的體驗。

或許有很多人感嘆黃太吉的煎餅並不好吃,不那麼好吃,但是至少在某此地段,黃太吉能夠贏得一定的用戶鍾愛,並不是靠煎餅品,而是靠口味之外的其他東西。這種模式是否能夠長久,我說不好。


聽到很多人說黃太吉的煎餅不好吃,雖然不知道黃太吉產品的實際銷量如何,但是聽赫暢講的樣子應該不錯,當然你可能會說創始人肯定會自賣自誇了。

不過這就像有些電影,雖然很多人都說爛,但仍然有很多人願意去看,票房一路飆升,很多人將其原因歸結為導演的知名度和觀眾的好奇心。沒錯,但是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對於電影這種產品的好壞人們的判斷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別人覺得不好的東西,自己或許會認為很好。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食物,每個人的口味不同,所以大家對於同一種食物的喜好也不盡相同。

儘管身邊的一些朋友跟你說這個東西不好吃,但是你還會自己嘗試,因為只有自己吃過了才知道。

光顧黃太吉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應該都是抱著好奇心去的。黃太吉將吃煎餅的地方裝修的非常時尚,並且把煎餅賣到了一個比較高的價位。

市場上有人買賬跟北京一線城市的環境有很大關係,不僅是因為人們的收入相對

較高,還有一點是人們對消費享受的追求程度和產品服務的認可程度比較高。如果在三、四線城市的話,黃太吉要想這麼紅火我相信並不容易,經濟收入會限制人們

去追求滿足最核心需求基礎之上的精神層次的享受。所以縱使赫暢將自己的這件事情描述的多麼理想化,我認為它仍然是一件小而美的事情。

有一些互聯網品牌,做高質量的產品,然後藉助互聯網的渠道銷售,產品的性價比比較高,可是到目前為止,大多走這條路線的品牌還都不夠大眾化。當你把質量提高到一定的程度,成本自然不會很低,但是某些類型的商品在人們的印象中本身單價就比較低,所以即便產品的性價比很高,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價位依然很難接受。要知道在國人的印象中煎餅都是低廉、不上檔次的。

赫暢說自己的煎餅是最正宗的,並且原材料非常好,這算是黃太吉做煎餅的標準。如果說你是一直想把自家產品做到讓每個人都喜歡吃的話,那就是條不歸路。美食可以根據用戶的口味而改變,但是這個改變空間很窄,一份蛋炒飯,會因所放的調料有些許不同而產生差異,可是其核心的原料和做法不能變。對於美食和用戶之間的平衡,最終往往還是要用戶讓步,當然了在現在的生活中已經很難存在勉強一個人吃一種食物的情境了。

黃太吉的這條路之所以可行,背後還隱藏著大環境的改變,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擁有豐富的美食文化,但是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傳統美食都因為偷工減料、快速成品等因素造成質量的下降。網易丁磊養豬,柳傳志搞獼猴桃等也都是基於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需求,而黃太吉選擇了煎餅。把那些非常受大眾歡迎的但質量卻參差不齊的食品提高質量,正規化、品牌化,順著這個思路,其實還有很多食品可以走類似的模式,例如烤冷麵、雞蛋灌餅等,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嘗試一下。

前一陣某科技博客寫了一篇關於互聯網思維的文章,提到了黃太吉,文章引起了行業內對互聯網思維的熱議。那篇文章我也看過,具體什麼是互聯網思維,我也說不清楚。但對於企業的經營者來講,甭管什麼是

互聯網思維,關鍵的是如何利用互聯網為自己的產品服務。比如利用社交網路的為產品做推廣,利用支付寶方便顧客付費等。

在互聯網行業混的人,平時都是講互聯 網產品的用戶體驗,而實物產品也可以圍繞著產品的周邊環節做用戶體驗,淘寶上的三隻松鼠就是典型一例,他會圍繞著堅果附送給你好多東西,實用的有封口器、 紙殼袋,還會送你一些卡片作為情感的表達。

思維體現了一個人做事的方式,聽說赫暢以前在百度和去哪兒做過用戶體驗。相比較所謂的互聯網思維而言,我更期待看到一個互聯網產品人在傳統行業中做事的思維方式。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馬虎眼(ID:mahuyan)


一直有關注企業微博。應該說算是現在做的比較好的一家互聯網企業吧,赫暢本身就是互聯網行業出身。

最核心的就是營銷,你會發現他的營銷活動可以說基本不間斷,一直都有g點。

從一開始的美女老闆,看起來還不錯的產品海報,到後來加入外星人啊,一些當下的熱點啊,包括一直都在做的互動,精而小,像大部分互聯網企業,之前也很被風投看好。

黃太吉在嘗試樹立一種理念,吃煎餅果子很時尚,事實上人家也成功了,做的也偏時尚,也相對高端,把很多中式的傳統食品加入進來,比如豆腐腦,比如豬蹄之類,產品多樣化

但是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這種理念樹立的效率是很低的,也同樣缺乏一個傳統,因為你喝咖啡可以有個文化傳統在,但是你吃煎餅果子,還是難登大雅,何況南方其實還沒有這個概念,黃太吉可以在北方活的很好,但是到了南方很有可能就會被秒殺了。可能沒辦法做的很大,因為做大以後營銷成本很高,競爭力因為目標群體的問題也比較有限。


一個開飯店的,做的飯都不好吃,整天搞些有的沒的,總有一天會幹不下去的,貌似快來了


前面有幾位已經深入分析了黃太吉,個人沒有吃過黃太吉,但是看評價知道口味不咋滴。黃太吉做為一個有創新餐飲項目,能否成功的關鍵在於能否創造新的價值,或者說能夠給消費者帶來哪些用餐體驗上的改變?有黃太吉和無黃太吉有何不同?黃太吉帶來了什麼呢?更好吃的煎餅果子?更好的用餐環境?更佳的用餐體驗?我沒有看到黃太吉為消費者帶來了什麼新的價值體驗,沒有打造出一個讓人尖叫的產品。

個人覺得產品的屬性具有物質和精神兩種屬性,作為餐飲,物質屬性就是好不好吃,精神屬性就是這個品牌有沒有具有強大的精神感染力,獲得一部分強大粉絲認同。物質屬性上就不用講了,好吃不好吃看用戶評論就知道;精神屬性上,這個更是沒有,他不像歌手或演員,總有一部分人在他的歌聲和演技外找到對這個人的認同。

綜上,感覺黃太吉這個產品也就是靠營銷刷個存在。


外賣平台之間必將是一場血戰,而外賣的商戶面臨挑戰更大。現在想做外賣的人越來越多了,外賣已成一片血海。幾大趨勢會令外賣的商戶的生存和發展越來越難:

越來越多專註外賣的外賣品牌

目前的外賣平台上,銷量靠前的外賣品牌不再以餐廳為主,而是越來越多的專註做外賣的品牌。以北京市場為例:黃太吉、叫個鴨子、甜心搖滾沙拉、焦耳外賣、芙蘭湘、淘太郎、夾克的蝦、拼豆夜宵、雲膳麻辣······都是專註做外賣的品牌。專註的背後是對產品、包裝、配送更加精益求精。後續的進入者如果不能做出差異化的好產品,想要生存和發展的難度比之前要更難。

口味和品質變得更加重要

一個外賣,買第一次可能是因為便宜,但重複購買就要靠口味了。外賣的口味主要取決於兩點:現炒和保溫。只有現炒的菜品,而且送到用戶那裡溫度保持在60攝氏度以上,才能保證菜品的口感,才能保證用戶的復購。之前有外賣使用的水浴或者微波菜,這種通過再次加熱的「剩飯剩菜」因為口味明顯的差距正在逐漸被淘汰。但是現炒對於中午的高峰時段來說對生產效率的要求極高。一家生意好的外賣店,中午高峰時段1個小時要出500份以上的菜。通常一個中餐館的炒菜師傅一天炒60份菜,而外賣的炒菜師傅一中午就要炒100份以上!這不是簡單的加快速度就可以搞定的,要對整個生產環節做不斷的優化才成。

在2014年,全國餐飲收入27860億元,同比增長 9.7%,比2013年加快0.7個百分點,終止了連續3年增速下滑的頹勢。限額以上單位餐飲收入8208億元,同比增長2.2%,增速由負轉正,比 2013年大幅增長4個百分點。隨著生活節湊的加快以及我國政府提出的擴大內需背景下,外出就餐和外賣送餐將逐漸成為我國越來越多用戶的餐飲消費習慣,餐飲外賣市場的交易規模也將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我國餐飲外賣市場規模超過1600億元,佔整體餐飲消費的比例為5.8%,到2017年,這一 比例有望達到9%,外賣市場整體規模也將超過3000億元。2014年中國外賣O2O總交易額達95.1億元,同比增長125%.然而對比1600億元的 整體外賣市場規模,外賣O2O的滲透率不足6%,發展潛力巨大。


無意中看到黃太吉轉型加盟制的消息,好像太久沒有聽到這家曾經的明星創業公司的聲音了。黃太吉、雕爺牛腩等消費升級的先驅品牌們似乎並沒有當初想像中那樣順風順水。

有報道稱,目前黃太吉在全國約有200家加盟門店,其「中央工廠+訂餐平台」目前已經全部關閉,並完全轉向加盟制。

據了解,黃太吉加盟方式分為單店、城市區域代理和城市總代理,單店加盟費用又根據城市不同分為5個等級,北上廣等核心城市的三年加盟費共計26.5萬元(包括加盟費25萬元、品牌管理費0.5萬元、保證金1萬元)。同時,黃太吉要求所有加盟門店的營業面積在60平方米以上,公司總部將提供人員培訓、產品免費更新、帶店指導、策劃營銷、店面評估等扶持。總部主要對資金進行管理,對其開店數量、位置等不會幹涉,但會由總部統一進行招商。

事實上,早在2016年11月,黃太吉就在官方微博上宣布正式開放品牌加盟,推翻了此前不做加盟的論調。

黃太吉轉做加盟的行為在業內人士看來是由於直營店盈利能力不足,不僅是這次,黃太吉近年來頻繁的業務調整均在試圖解決這一問題。

一般來說,加盟模式的確能夠幫助餐飲品牌迅速擴張,但也面臨著管控的問題,餐飲品牌加盟店出現食品安全、人員管理等問題的案例並不鮮見。在加盟模式下,各加盟門店會更注重營收、利潤,而忽略員工培訓、食品安全等的管理,這無疑考驗黃太吉的管理能力。

有觀點認為,黃太吉開放加盟實屬無奈之舉。在直營業務發展受阻的情況下,黃太吉希望通過開放加盟融入資金來拓展業務,將自己核心的商業模式、品牌推廣出去。

而在此之前,黃太吉在過去4年間還進行了多次轉型試水。

2014年,黃太吉基於「白領外賣」又推出了牛燉先生、大黃瘋小火鍋等一系列直屬品牌,同樣因為無法形成黏性消費導致多家門店關門。

2015年,黃太吉高調宣布進軍外賣平台,吸引了諸多知名餐飲品牌入駐,並通過中央廚房為合作品牌提供半成品加工服務及自營物流服務。然而僅一年時間,外賣平台的商家大量流失,中央廚房配套供應鏈也陸續關閉。

黃太吉在推出初期利用互聯網進行營銷,標榜利用「互聯網思維」創業,「美女老闆娘」、「開跑車送煎餅果子」讓品牌知名度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也給其帶來了海量的用戶,一時成為網紅餐飲品牌。

但是,相比於在營銷方面的「天賦異稟」,黃太吉在口味方面顯然沒有達到相同的高度。在大眾點評上,「難吃的要死」、「無比失望」、「不會再來的一家店」等負面評論非常多,整體的評分也不高。

如果無法提高菜品質量來獲得消費者的認可,不能有效提高顧客忠誠度,就算營銷玩出花來,也無法走得長遠。

在那幾年,藉助互聯網起家最成功的公司之一就是小米,憑藉互聯網進行營銷和銷售,花小錢辦大事,一度坐穩國產第一手機品牌的寶座。但是,初期產品力缺失的小米在營銷投入更大的OV兩家品牌崛起後銷量就出現了滑坡。好在近兩年在研發上的投入使小米獲得了核心競爭力,銷量回升。

產品上的短板很容易在營銷中被放大,從而消耗掉客戶對品牌的信任度,這也是同類網紅店曇花一現的根本原因。煎餅不好吃,在小票上印再多的名句格言都沒有用。

其實,不僅僅是餐飲,在任何行業中做好產品都是根本。如果連基本功都做不好,風口上飛起來的豬也是會摔下來的。

赫暢說過,「好不好吃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人們沒做過的事情」, 最終被證明,好不好吃就是很重要。


講到底,做餐飲的,最重要的還是把吃的做好了才是長久之計,包括其他產品也是一樣,做什麼要像什麼,消費者也不是傻子,騙一兩次新鮮感還可以。最基本的產品都做不好,吆喝的再響亮也會死。不過燒的都是投資人的錢,這個不成功了大不了換一個新的idea接著圈錢唄。


營銷。有的人也許會說是產品,實際上我認為不是。黃太吉的食品真的不好吃,因為需要產品化,標準化所以味道和口感會大打折扣的多,我去吃過兩次,基本上所有的都吃過,除了裡面的飲料。個人認為口味一般,比不上不足比下有餘吧。如果想持續發展我覺得產品一定要到精,結合出色的營銷也許會有一片小天地,但絕不會做大。關於營銷還是很出色,曾經我在微博留言不到2分鐘就回復了,可見一斑。


把小吃做得這麼火的企業還能融資成功的企業真不多見,曾經有幸在北京吃過一次黃太吉的煎餅,對店面的環境,店員的服務,還是頗為滿意的,口味還是那種老煎餅的味道,個人是比較喜歡的,可能是因為它的裝修以及門店的費用,煎餅的價格相對來說要高些,但是作為一種文化來說還是可以接受的。

相信在利潤上面應該還是可觀的,我覺得堅持這種有風格,有文化的路線,讓吃煎餅也吃出品味。


去年雕爺牛腩登陸京東東家消費版,轟動一時,被稱為互聯網餐飲的經典案例。但實際上,早在2013年,互聯網餐飲鼻祖黃太吉就在股權眾籌平台(或說是股權合投)天使匯獲得了300萬天使投資,隨後的多次轉型也牽動了不少投資人士的心。因為他們關心著,「互聯網+餐飲」方向到底在哪裡,如何成功實現由餐飲向外的業務延伸?

  近日,有媒體報道,多位商家暫停與黃太吉合作,估值12億的黃太吉面臨轉型失敗,不得不再次陷入危機。

  事實上,包括黃太吉、人人湘在內的股權眾籌餐飲項目,都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後選擇轉型,這裡面又有什麼奧秘嗎?

  一度風光無限

  2013年那會,股權眾籌平台並不多,甚至各個平台連自己的定位都沒有摸索清楚,便先來占坑。相對而言,國內最早成立的股權眾籌平台天使匯逐漸形成一定的規模,吸引了不少創業者前來問尋。

  「80後」黃太吉創始人赫暢就是其中一位。雖然他的項目是做餐飲,但他一開始給自己定位是互聯網公司。這在當時,可謂正好撞上了各行各業擁抱互聯網的大浪潮,非常符合VC投資機構的胃口,也正因為如此,賣煎餅果子的互聯網公司順利登陸天使匯平台。

  而結果,黃太吉僅用了10天時間,便獲得了300萬天使投資。當時估值已經達到了4000萬元人民幣。

  但是,真正讓黃太吉風光的卻不是這些,而是在於它的曝光宣傳活動。據了解,自2012年7月開始,用一個小小的煎餅便玩出了無數花樣,比如,赫暢搞了一場與黃太吉完全不沾邊、以「外星人及史前文明」為中心的燒腦演講;比如,為人津津樂道的美女老闆娘送餐制度;比如,後來又推出的老闆開豪車送餐服務,等等。無一例外,這些花樣都成為當時微博上被熱炒的話題,黃太吉如同有了洪荒之力,曝光率瞬間飆升。

  當然,黃太吉的營銷活動玩得好,主要還是得益於其創始人赫暢。據公開資料顯示,赫暢曾經負責百度、去哪兒、谷歌的品牌管理工作,後又進行了兩次數字營銷的創業。從赫暢的個人經歷來看,深諳互聯網營銷之道。

  而它的風光,也直接促成兩類人的站隊。一類是支持派,認為黃太吉代表了互聯網餐飲的方向,未來消費模式的升級,也將成為傳統餐飲行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另一類是反對派,認為黃太吉只是利用互聯網進行營銷,但它的東西根本不好吃,為此,他們拿出團購網站就黃太吉的用戶評論,有60%用戶評價低於三星。

  事實上,今天的黃太吉模式極為類似小米模式,極度追求曝光度,巧用互聯網營銷手法,利用知名度曝光率聚集用戶規模。隨後便開始用多樣式的產品更迭與延伸,尋求新的突破。從赫暢本人的演講來看,其內容選擇也與雷軍有幾分神似,試圖培育像「小米粉」類似的忠實粉絲。

  轉型成為必然選擇

  自小米手機成功後,小米就從來沒有放棄過延伸多條產品線,小到創意物品,大到小米液晶電視,五花八門。因為雷軍很清楚地知道,如果僅僅依靠小米手機,很難維持企業的高速發展。同樣,如果單單是賣煎餅果子,黃太吉又豈能達到12億估值呢?

  於是,黃太吉在當時選擇了轉型,或者叫模式創新。因為在互聯網領域,能夠撞上一個趨勢,那可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如果不好好把握,不完成一輪對資本的收割,很可能過幾年就活不成了,

  起初,黃太吉採用最為簡單的線上給線下導流的方法,解決傳統餐飲行業最為麻煩的成本問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這也是為什麼黃太吉在成立之時,會出現這麼多的爭議(沒有爭議就沒有關注,沒有關注就沒有流量)。但是,單純依靠線上引流並不能給黃太吉帶來質的改變,依舊停留在傳統餐飲店鋪互聯網化的階段。按照它的邏輯,總不能讓消費者一日三餐都吃煎餅吧。

  隨後,黃太吉提出一個新的模式,通過多個子公司品牌來密集轟炸某個商圈。這樣一來,無論消費者選擇哪一家店鋪,都是黃太吉系的產品。這也類似與小米,打造屬於自己系列的產品線。但與小米不同的是,黃太吉無論是自創子品牌,還是投資別的店鋪,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成本和資金成本,企業很可能被活活拖垮、拖死。

  很快,黃太吉就發現這樣模式的弊端,門店越多,邊際成本越高,進而形成了一個怪象,盤子做得越大,反而越艱難。

  為此,黃太吉再次轉型,這次它推出了外賣平台模式。也從這一刻開始,黃太吉走向了危機的邊緣。事實上,外賣市場甚至O2O行業的爭奪早在很久以前就宣告結束了,以美團、糯米和餓了么為主的三巨頭,已經牢牢把控了外賣市場的份額,黃太吉希望用老辦法切入於此,並藉機起飛,可謂是轉型中的一大敗筆。

  敗筆之意,不在於黃太吉無法利用外賣平台來生存,而是在於新的轉型無法把黃太吉帶到一個新的高度。畢竟外賣平台這一塊,再怎麼發展,都有一個極限值。其結果也只有兩種情況,要麼在極限值附近徘徊,要麼被三巨頭之一收編。最終在今年4月,黃太吉宣布與餓了么達成戰略合作。不過,雙方孰強孰弱,一眼可知,餓了么也不傻,既可以引入黃太吉的品牌,又可以通過戰略合作來壓制黃太吉自主的外賣平台,一舉兩得。

  黃太吉爆發危機也不是一兩次。外賣平台模式是在2015年推出的,而在今年年初,突然熱傳黃太吉B輪融資失敗瀕臨倒閉。雖然黃太吉公關緊急闢謠,稱B輪融資資金已於2015年年底到賬,但關於黃太吉處境艱難的消息,一直都沒有完全消失。

  最近,有媒體報道,多位商家宣布暫停與黃太吉合作,估值12億的黃太吉面臨轉型失敗。相比較年初的融資危機,這次爆發的危機直接指向了它堅持轉型的外賣平台模式,處境愈發艱難。

  轉型的路子不好走

  不誇張地說,每一家餐飲企業都有一個「海底撈」的上市夢。而這些互聯網強人打造的互聯網餐飲企業,如黃太吉、雕爺牛腩、西少爺、人人湘等,可以說是離夢想最近的企業。但是,就像它們當年選擇股權眾籌一樣,如今它們也紛紛選擇轉型,或進入了沉寂期。

  眾籌之家很早發現了互聯網餐飲企業的轉型。2016年8月5日,眾籌之家發布《眾籌時被質疑快餐店不值2700萬 如今創始人退下火線 轉戰後端》,講的是曾上線螞蟻達客平台的人人湘,其創始人劉正宣布不再擔任人人湘CEO,而是選擇發力餐飲SaaS系統,並由自己親自帶隊。

  所謂餐飲SaaS系統,即是把餐飲行業集約化、規模化程度低等問題,通過互聯網化、智能化來解決,從而實現餐飲行業的信息化。同時也可以大大降低餐飲企業的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

  看似行業前景很美好,但真正做起來卻不容易,與其他專註餐飲SaaS系統的軟體公司相比,這些互聯網餐飲企業的軟體實力相形見拙。並且,餐飲SaaS系統行業早有人進行布局,互聯網餐飲企業並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要想實現後來居上,難度頗大。據了解,2015年12月30日,中國餐飲業SaaS系統第一股客如雲正式在新三板掛牌上市。

  與之相類似,黃太吉其實也有意成為餐飲業的第三方服務商。在今年4月與餓了么達成戰略合作後,赫暢坦言,「我們還會繼續神話供應鏈的整合能力,提供更強大的產品研發,供應鏈管理,市場營銷能力,不斷擴大自營外賣產品的品類,也會為更多第三方品牌服務。」

  不過,有專家分析認為,現在的第三方服務商如同「戰國時代」,黃太吉想要脫穎而出,難度不是一般的高。

  相比較黃太吉和人人湘的轉型,雕爺牛腩在面對各種質疑的時候,卻陷入了漫長的沉寂期,然而,壞消息卻依然不斷。

  事實上,縱觀這些互聯網餐飲企業的轉型,目前還沒有看到真正轉型成功的企業,仍然在投石問路,不斷試錯,不斷改變方向,黃太吉便是其中一個典型。從某種程度來說,互聯網餐飲的紅利正在過去,早期入場的互聯網餐飲企業需要尋求新的增長點。

  巧合的是,互聯網餐飲企業都不約而同地認為新的增長點是餐飲業的第三方服務商。那麼,是否意味著它們都不可避免地進入下一輪大廝殺呢?


推薦閱讀:

亞馬遜收購 Whole Foods 之後為什麼會給商品降價?出於怎樣的商業考量?
華為為什麼做手機?
項目管理的洪荒之力在哪裡?
賽百味 (Subway) 和肯德基麥當勞有什麼不同?為什麼賽百味在中國發展的不是很好?
李寧犯了哪些錯誤,致使國內運動品牌第一被安踏佔據?

TAG:公司戰略 | 互聯網 | 創業 | 餐飲 | 企業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