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每日寫一篇文章的媒體人,是如何源源不斷找到話題的?
比如@程苓峰
每天那麼多新聞,怎麼可能沒話題。最關鍵是自己裝備夠不夠,吸收的東西夠不夠寫才真。
謝邀。
把每天的新聞中的一部分當成問題看,然後發表自己的看法就行。想想知乎上有些人,天天都在回答問題,甚至不止回答一個,甚至答題一般都具有說理性,有點篇幅,就不難理解了。這裡面的基本道理有相通性。關鍵在:熱情+產生問題+自身修養。
但也有幾點稍有不同,知乎上答題,得考慮提問者的需要,更偏重就事論事,更體現為個人見解,也能包容極端的個人見解。而媒體上的評論或某些專欄評論的撰寫人提供的評論,除和某媒體的定位有關外,會更注重公眾性、熱點性、針對性。如果作者不注意,編輯也會通過編輯、發表行為及在與作者的交流中,提示作者注意。
這裡面有個道理,即媒體得隨時考慮,他的讀者群,期望看到什麼。評論或文章寫什麼,首先得考慮公眾性,作者得把個人的偏好作適度壓低,把公眾放在首位。作者的評論或文章,不僅是個人的看法和影響,往往也是媒體看法和影響力的一部分。如果媒體並不贊成作者的看法,或者認為作者的看法與本媒體的看法有衝突,但覺得作者的見解有價值,會以編者按或編後等類方式,加以說明。
不應該把媒體或編輯的這個要求,簡單地只看成是制約,更重要的也是在制約條件下,對某些意思的強化和放大,以及對不同公眾的照應和兼顧,以更好地施加影響,供給更具有參考價值的意見,從而體現媒體的一種責任和特色。
對於一個常為某媒體或某幾個媒體提供文章或評論類文章的作者而言,他得常研究這個媒體或這幾個媒體的動向,研究公眾的關注點,以做到有的放矢。
作為知識類普及的作者,會有所不同,比如我常見一些營養學家、心理學家,在報上撰文或針對讀者提問撰文,重在知識講解和傳播,也會注意到公眾需要,但和就社會、經濟、思想等諸多方面產生的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問題,或評論或表達意見,還是有很大區別。
贊成張書瑋答題中的意見。稍作一點補充,寫本身會強化作者的關注,越寫會越關注,越寫對文體的把握越熟,最終就能做到天天都有。即使有過天天都有文的作者,隔段時間不寫,在把握動態上就會少些靈敏,手也會生,得恢復一下才行的。文章不一定需要寫出來啊,說話不就是「寫」文章嗎?
你一天之內碰到某個人針對某事聊一會,你聊天的內容不就是文章嗎?只不過有的人才思敏捷,文筆較好,所以能把自己的感受,想法寫出來,而文筆欠佳的,就不一定寫出來了。
你說的那些媒體人,他們本身就文字功底較深厚,能夠更好的寫出自己的見解。而且能寫出適應讀者胃口的文章。文章何為而著,歌詩合為事而做
時事新聞,奇聞怪談,是無窮無盡的。因為人生的每一天都是不一樣的,都有不同的事發生。受邀。保持每個毛孔都張著的狀態……
深厚的文學功底和靈感和這個領域獨特 的嗅覺。
觀察、發現、閱讀和思考!
厚積才能薄發,肚子里沒墨水,再多話題也吐不出來什麼
推薦閱讀:
※哪個博客平台使用體驗(閱讀和寫作)最好?
※hexo deploy不能用?
※有沒有覺得中國的輿論越來越有「女巫審判」的意味了,這種問題為什麼會發生?有沒有辦法扭轉這種風氣?
※國外有哪些關於SEO的資深博客?
※如果一個人不在人世了,那麼他的博客、微博、網路等該如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