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果讓你去豆瓣工作,你會選擇哪個產品線?

給你一個去豆瓣做產品經理的機會,有如下選擇:豆瓣社區,豆瓣音樂,豆瓣電影,豆瓣讀書,豆瓣同城,豆瓣說,你會選擇哪一個?你更傾向做web端還是移動端?(當然,這個可能和你的擅長領域有關)

考慮工作的趣味性和前景,大家說明做出該選擇的原因


我能單做一個豆瓣遊戲么。。。

玩到一個好遊戲不能找個地方評分真不爽。。。

07/09/2015更新:謝提醒,真的有遊戲了!!!!


我朝思暮想的是豆瓣能夠開拓電子出版的新疆域,如果能為豆瓣做產品,必然選擇電子出版才能瞑目。

我知道現在豆瓣已經有「閱讀計劃」了,看了簡單介紹之後我簡直是心潮澎湃。用一個很俗氣的比喻,這就是出版界的App Store。閱讀計劃的優勢已經在這裡(http://read.douban.com/why)描述的簡單明了。有人會擔心很容易被盜版。我想說的是傳統出版書籍的盜版也很嚴重阿。而豆瓣做的產品,我相信附加價值絕對足以讓大部分讀者對盜版望而卻步。另外,我一直覺得豆瓣的讀者相比於非豆瓣讀者,對閱讀品質的要求應該更高,支持良好體驗的可能性也更高。

不過我心目中的電子出版,還包括另一方面內容:「對絕版、稀有老書的電子化再出版。」 可能這個項目實施起來更加複雜,因為涉及版權和分成都沒有「閱讀計劃」那麼簡單明了。不過我實在受不了為了一本書的下載上窮碧落下黃泉地搜索各種不靠譜網站。我真心希望能簡單、正當的通過購買獲得閱讀書籍的權利。很多老書只有圖書館能找到,可是往往館藏只有一兩本,服務也不好,只能讓人望而卻步。

可能這項內容帶有Google Books式的理想主義(「將世界上所有圖書館藏數字化」)。但是我覺得那些存在卻無法獲得的信息不正是被掩埋的資源嗎?如果能聯繫出版社,將某個出版年限以前的好書數字化再出版,不是可以更好的利用這些資源嗎?當然,把這個重望寄託於豆瓣,是因為對豆瓣太有感情。或許對於一個互聯網產品來說,會造成重點過於分散。所以,還是祝願豆瓣先做好「閱讀計劃」吧。:)


豆瓣社區。

豆瓣是從讀書而來的,從最開始的mark一本書,到參與到這本書的評論打分,到和同樣喜歡這本書的人的交流,再衍生到音樂、電影、同城活動等等上面。這個過程是一個捲入用戶的過程,從一個偏工具型的產品形態捲入這個工具能夠解決特定問題的人,到這些人產生交互衍生出更多更棒的內容,通過小組小站等等形式來讓他們得到最初需求之外的滿足。於是有了豆瓣社區。

我一直堅信,工具永遠只是工具,永遠有更好的工具,垂直確實可以更好地滿足一個用戶在特定領域下深度的需求,但是一個人是全面的,就像生活在真實的世界一樣,我會痴迷於音樂,但是音樂不是我的全部,我還要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所以我們一方面是在垂直的社區里深度地找到所需的東西,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每個人能夠在一個地方生活,把自己不同口味的東西與不同的愛好同樣口味的人一起分享。就好像我會在工作,隔兩天去打球,或者有興緻的時候約朋友周末出去看場話劇,或者幾個月出去旅行一次……確實每一個領域都能讓你更好的滿足,但是一個真實的人一定會有很多方方面面不同輕重的口味,所以真正的社區是要去整合這些垂直的方方面面,讓用戶真正地幸福地生活在這樣一個社區里。

所以儘管我很痴迷攝影,或者哪天豆瓣會有一個圖片或者攝影的垂直站,但是從個人角度出發,做一個讓人生活在大社區中得到不同垂直的滿足,就像生活在真實的世界裡一樣,逛街、吃飯、買衣服、看電影、看展覽……每個人都貢獻自己的口味,與和自己同樣口味的人共同享受更好的生活,這至少對我來說是一個理想,我想,阿北當時做阿爾法城或許也是出於這種想法,雖然現在來看並不見得多牛,但是理想主義的人或許就是活在這樣的世界裡。


我想說的不在問題裡面。

」九點「,因為我對現在存在的大部分閱讀體驗都不滿足。它們完全可以從內容的產生,篩選/分類,推薦,獲取,到閱讀終端都有更好的體驗。

比如內容的篩選,演算法和人為篩選(社會化)結合起來,可以讓內容更準確也有趣。現在互聯網產生的數據和內容太多太多了,想找到合適的內容很辛苦,並且中文屆的體驗不連貫。

其二比如獲取,instapaper之類工具就是個很方便的獲取方式。

再比如最後的閱讀終端,PC閱讀體驗遠不如手機,kindle等。

現在我用 instapaper+kindle4rss+kindle+googleReader 的方式找自己喜歡的內容閱讀,雖說也解決了,但是體驗太不連貫,讀個東西需要一大堆工具,而且不能討論互動分享。很蛋疼。

當然這或許是個很小的市場,但是閱讀的方式總會進化的吧。

選九點僅僅是因為它是個內容篩選和獲取的工具,還有訂閱功能,加上豆瓣本身的社會化功能,如果可以,或許可以朝著我想的那種方式進化吧。其實我很少上九點。我不太感冒首頁推薦的大眾化的東西。


廣告PM。

因為上個月精心準備滿懷期待地去面了一把廣告PM,結果遇到阿北好緊張,然後掛了。

面試過程中聽總監的介紹,愈加覺得豆瓣的廣告平台PM是個極具挑戰性的工作。同時作為區域網內最為獨特的網站,豆瓣的商業化也備受業界關注和期待。

此後就像中了毒變身豆娘腦殘粉,覺得百度騰訊都是渣。然後立志要哪裡摔倒從哪裡爬起來,等我練練級牛逼了還要去!


讀書和社區

讀書的考慮是閱讀計劃,暫時看來閱讀計劃有中國amazon的潛力,並且相較於電影和音樂而言,讀書更有區分度,也更容易做精準推薦,個人認為精準推薦是超越sns的下一個互聯網趨勢

社區的考慮則是,創造世界,並讓觀察世界在你設立的規則下運轉的結果,這個上帝視角很有趣,另外一點則是社區契合了人想要找到夥伴這個集體無意識。

其實最怨念的是共同愛好功能一直沒有加強,本來愛好和社區是完全可以打通併產生1+1〉2的效果的,比如結合用戶參加的小組(小組本身就有標籤性質)和他添加的條目共同考慮做精準推薦,但目前感覺都是割裂開的 。

至於web端和移動端,個人認為隨著手持設備性能的提高,最後這兩個東西會合一,所以更傾向於web端

暫時先想了這麼多,其它想到了繼續補充


豆油


我會選擇小組,因為我在小組混了6年了,我創建的邀請碼分享小組也已經3萬多人了,我熟悉這個產品。


豆瓣同城。

無論是web端還是移動端,同城可以做好的事情都還有很多。

除了書、影、音,活動也是「發現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

其實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我喜歡吃喝玩樂以及樂此不彼的發展群眾一起吃喝玩樂XD


對角或被藏起來的我去,遊記,記錄軌跡,分享等等,旅行這塊太適合豆瓣了

其次是豆瓣猜,社區,音樂,電影,讀書,同城


同城 和 我去

同城的目標是做成線下的真實好友關係(本地)

「我去」可以跟「驢友俱樂部」等類似熱門小組進行互動整合,做成真實好友關係(異地)

剛注意了一眼題目,沒有「我去」啊,,,不過依然覺得這是個很有潛力和空間和作用的產品,而且容易鋪展的很大。。。


社會化閱讀。


我要做一個豆瓣大學!

將大學裡可以和豆瓣想融合的東西都搬到網路上,做出一個豆瓣風格的網路版我的大學!

我們將可以在這裡分享不同書本的閱讀感受,分享不用音樂的聆聽感覺,還可以一起參加某一個活動,在參加這個活動之前知道學校里還有誰會一起去!

看書聽歌搞活動,這些就是我們在大學所做的事情。


豆瓣社區,特別是小組和廣播。其實還有很多我們需要的功能豆瓣沒有做。

如果我做產品經理,小組的話題搜索功能是我首先要加強的,可搜索的關鍵詞應該包括發帖人,發帖時間等選項,現在的搜索實在是弱爆了。


【豆瓣同城】基於活動的交友目前比較弱,同城的商業價值也有待發掘。


首選,豆瓣同城活動。其次,豆瓣小站。最後,豆瓣小組。書影音純屬個人愛好,哈哈。要掙錢,還得逮著用戶與商戶。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