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人無我」的理論漏洞?

既然佛教認為「人無我」,那麼為什麼又要說因果輪迴,說某某輪迴的前提,必須要有個主體,比如我們說甲的前世或後世如何如何,前提應該有個貫穿三世的甲,但佛教卻認為輪迴無主體,人是「無我」的,那麼佛教豈不是犯了一個悖論,既然「無我」,又怎麼能說輪迴?包括佛經里大肆宣揚的因果報應,既然無輪迴主體,因果要報應於何身? 既然佛教認為「人無我」,那麼涅槃者是誰?


歡迎大家來討論

1.如果按有些朋友說的,「我」就好比一個組織或者物件,其本身由更小的部分組成,所以拆開來看裡面找不出一個主體,但我覺得這樣類比不合適,因為人是有情,物是無情,人有輪迴,物沒有輪迴,人有業力,物沒有業力。人的前世業力會報應於今世,今世的業力會報應於來世,其中如果沒有一個主體貫穿,業力是如何作用於今世來世?

2.如果說輪迴是「業力」之輪迴,人的五蘊隨著死亡消散,這麼說所謂的來世其實跟現世沒有絲毫關係,有的只是業力的延續,「我」隨著今世的死亡就灰飛煙滅了,而涅槃就是滅盡五蘊,達到「無我」,也就是泯滅了自我意識,這跟死亡有什麼區別?那我為什麼不等死亡就好了,還要修行?


1、

佛教有二諦:真諦,俗諦。

真諦,是覺悟者證到的境界。

俗諦,是未覺悟者觀察、思惟的對象。

真諦超越了言詮。硬要從真諦上說:沒有輪迴、沒有三界六道、沒有時間、沒有空間……

這是未覺悟者不可以思惟想像的。

要說,只能說俗諦。

從俗諦上說,說沒有輪迴,這是斷見。否認輪迴,就意味著否認了因果法則。

作為佛教徒,是應當承認並接受輪迴的。

很多人疑慮的是,輪迴和靈魂的關係。

是否承認輪迴,就意味著承認靈魂?

假如不是靈魂在輪迴,是什麼在輪迴呢?

輪迴的主體是什麼?

2、

聖嚴法師《學佛三書》里說過:正信的佛教,不承認靈魂存在。

星雲法師《貧僧有話要說》里說過:靈魂是必定存在的。

這就更讓人滋長了疑惑:法師們之間豈不是相互矛盾了?

他們說的都是對的。

聖嚴法師,是為了遣除「常見」。

星雲法師,是為了遣除「斷見」。

這叫做,「各各為人悉曇」,就像給不同的病人,開不同的葯。

我們的目的是治病,沒有一味葯可以包治百病的。

那就成了一因論,和佛教的緣起說相違背了。

弟子問孔子:是不是聽說一樣道理就要立馬去做?

對急躁衝動的弟子,孔子說,你要先聽聽父親兄長的意見。

對畏縮不前的弟子,孔子說,對,應該馬上去做。

3、

輪迴是什麼?

輪迴是未覺悟者的一個錯覺。

而否認輪迴,是未覺悟者的一個更糟糕的錯誤。

為什麼輪迴必然要有一個主體?

舍利弗覺悟,是聽了「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對「緣起法」理解愈深,就會發現一切有為法都是眾緣和合,並沒有恆常實在的「主體」。

如果真正通達緣起法,也就覺悟了——輪迴對於覺悟者而言,是不存在的。

所以我們說,覺悟者跳出了輪迴。

並不是說,有個輪迴,作為覺悟者跳出的對象存在。

而是說,對覺悟者而言,根本沒有輪迴。

但是,我們都是未覺悟者,我們受到煩惱的逼迫,如果誰敢說沒有輪迴——

不妨捫著心窩自問一句:

我還有沒有煩惱?我的生命還沒有瑕疵?有沒有不如意?有沒有生起貪婪心嗔恨心的時候?

不要欺騙自己。如果你的答案是沒有,不妨接著追問一句:

我在知乎辛辛苦苦寫了一個很長的答案,點贊評論都是零,我會不會失落?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告訴自己,不要妄語,應當承認輪迴的存在。

聖者恆順眾生,面對陷溺在輪迴中的眾生,聖者也會告訴他們,輪迴是存在的。

唯一的例外,就是為了遣除「常見」的時候——像聖嚴法師那樣。

4、

沒有恆常實在的主體,就是「無我」。

有情(補特伽羅)是無我的,諸法也是無我的。

通常把它們叫做:人無我、法無我。

實際上,人無我,就含攝在法無我之中。

有人說,聲聞乘只證人無我,不證法無我。

這是不大對的,只要證到人無我,一定會證到至少一部分法無我。

以上,是大體地說。

目的是要強調:

輪迴未必需要有主體。

認為「既然有輪迴,那就必然有個輪迴的主體存在」——這恰恰是未覺悟者陷在二元對立中的絕好證據,是未覺悟者之所以未覺悟的原因。

曾經有個時期,物理學家認為,光要麼是粒子,要麼是波,怎麼可能既是粒子又是波?

同樣,既然承認輪迴,怎麼可以沒有主體?

因此,有所謂的「十四無記」問題,佛陀是不作答的。

在承認這個問題是問題時,就已經走上了歧路。

就像回答「石頭生的孩子是男是女」一樣。

雖然如此,以下,還想正面地回答這個問題:

輪迴的主體是什麼?

有部認為:是假名我。

犢子系認為:是不可說我。

經部認為:是一味蘊,或者叫「勝義補特伽羅」。

大眾系認為:是根本識。

分別說部認為:是有分識。也就是今天南傳佛教上座部說的「有分心」。

這些不同的說法,雖然各自有所偏重,但都表現出兩個共同傾向:

1、承認輪迴。

2、不承認輪迴主體的「實在」性。

不同的是,在第二方面的表現,有些更明晰,有些很曖昧。

承認輪迴,是為了遣除斷見;

不承認輪迴主體的實在性,是為了遣除常見。

唯有不落常見,又不落斷見,才是佛教。

題主認為,這是佛教的「理論漏洞」。

這到底是佛教的理論漏洞,還是修行者的見地欠缺,是值得考慮的。

就像孔子面對「聞斯行諸」的疑問,有時答是,有時答否,到底是孔子自相矛盾,還是孔子的境界我們理解起來有困難,是值得考慮的。


佛陀教法沒有「人無我」一說,只有「無我」、「五蘊非我」。所謂「人無我」,是相似法基於人法分別自研出的概念,對應的還有「法無我」。同樣的,佛陀教法中並不大肆宣揚因果報應,因為佛陀教法解脫的核心方案基於緣起,並非三世因果。

佛陀教法中關於輪迴的處理是這樣的:打無始以來有一坨五蘊,這坨五蘊因為緣起無常生生滅滅,其生滅的核心動力是由於無明而導致的貪愛。在貪愛的推動下,識緣名色,名色緣識(詳見十二緣起)的永不止息的前進著。其中由於無常的緣故,色身會定期壞滅;但由於緣起法(十二緣起)色身壞滅後會導致新的色身(色)的集起;新的色身有新的六入,有新的觸,因此有新的意識形態(受、想、思,即名法),故而形成了以色身和意識形態(名色法)形態為單位的輪迴現象,即生死。佛陀教法的原理是通過觀察這個過程,令貪愛不生,熄滅五取蘊,出離輪迴,達到不死(arahant),即阿羅漢。

佛陀教法的涅槃,即由於無明的消散,導致行(身、語、意)的止息;由於行的止息,導致識不再升起;由於識的不再升起,導致名色法的滅盡無餘。

所以正信的佛陀教法修行者並不會在意以名色法生滅為單位定義的輪迴的,更不會以此作文章並大肆宣揚;相反,大肆宣揚三世因果輪迴轉世的作品也基本上不會是佛陀所述。同樣的,因此引發出的「實有/虛無」,「過去/未來」等對立概念,也不是佛陀教法的研究對象。


這是佛教的根本上無解的矛盾,至今無法自洽,一般只能迴避或是淡化。

因為一定要指定業力是真實不虛的這個大前提,這個是佛教因果報應理論的根基理論中,業力是真實不虛的,顯然就成為了實有,這就導致衝突不可避免。

也有乾脆認為解釋是業力承載是實有的,即靈魂不滅,這是佛教說一切有部犢子部的說法,明顯違反佛陀說的無我,是非實有的說法,最早傳入中國的也是這個,凈土宗的祖師慧遠就是信奉這個的。

順便說一下,印度教有一些不說靈魂,不過認為輪迴的是種子,這個種子最後還是可以成為靈魂或靈魂的一部分,屬於靈魂的另一種表達,原則上也是認為是實有。

佛教其它流派都是淡化,比如:

淡化手法第一種:

同樣是說一切有部,說業力是通過補特迦羅無我承載,而補特迦羅無我就是所謂的人無我。

犢子部就是認為它是實有,所以跑到靈魂不滅的路子上了。

所以其它流派乾脆不回答這個問題,而是繞著彎子試圖淡化。

通常是用其它一大堆解釋補特迦羅無我是怎麼來的,雖然它有,但是是因緣和合而成,所以不能認為有實體解釋。

這種解釋好比說蘋果是由極微構成的,所以蘋果是個名相,而極微是空中攀緣而生,所以極微也是名相,也不能認為是真實的。

這可以理解為是一種認識論,預設就是凡是空中生出來的都不是實有,然而這種認識可以說缺乏意義。

比如對於現實世界,這個沒有任何幫助作用,不能說水是氫氧構成,就說水只是個名相,然後就不用喝水了。

它的本質實際上還是轉移矛盾,淡化是不是實有的衝突。

第二種淡化:

既唯識的方法,業力承載是阿賴耶識,而阿賴耶識受到雜染生出其它識等等,然後反過來從五識說到六識,又說到七識阿賴耶等等。

然而仍然可以追問,那麼阿賴耶識是不是一個實體,那麼它如何承載業力,如果是一個實有,那麼這個實體顯然還是回到補特迦羅無我的問題上,矛盾仍然存在。

所以這個根本矛盾仍然沒有明確回答,而是包裝在重重理論之中然後淡化掉了。

當然也有反對這些複雜理論的,比如在佛教密宗則直接說阿賴耶識不是真實存在,是臆想出來的東西。

實際上,無我要真正實現邏輯自洽並非不可能,只要承認業力也是和合而成的一種假象。

既然業力也只是名相的話,那麼業力不但可以是消除或更改的,業力同樣也是不真實的---這顯然又違反了佛教宣稱的因果真實不虛。


有些回答講到沒有[因果說],只有[緣起說]。

大概是講:[當下一刻]才是「真實」,而[當下一刻]僅僅由上一刻的已經消散的「真實」決定,這個已經消散的上一刻的「真實」就叫緣。然後緣緣相續。

「業」的定義是什麼呢,我說不準確,大概就是「我」曾經有意做過的事情。

既然決定當下的「真實」已經消散,承擔業力的說法就不準確了,所做的事情在發生的一刻之後已經消失沒有了。

但你要說是不是[曾經有意做過的事情]對現在沒有影響?肯定是有影響的。但是[曾經做過的事情]和[影響「你」的那一刻]已經消散了。

從這個意義上講「輪迴」是不真實的,因為只有當下一刻是真實的,過去已逝,未來未生。既然輪迴不是真實的那三世因果就是戲論了。

從這裡可以看出:並不存在「業」的承載,因為「你」是[當生當滅]的,今生的「你」由過去的/已經消散的/不能說是「你」的/「你」推動到此,業力在哪裡?推你的那一刻之後已經消失了。想想物理學的力。

可見無我和緣起論是和諧統一的,都是講[真實]的實在話,講三世因果就太「虛」了。至於「有因必有果」的[因果]含義和[緣起]在很多語境上是重合的,可惜很多人把[因果]當成[三世因果]的省略詞,造成很多誤會。

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然後摁下葫蘆起了瓢,「無明」來了:

既然過去一刻已經消散,宿命通是怎麼知道已經消散的那些時刻的?

它們是不是被記錄在什麼地方?

記錄的地方叫啥名?

既然這個地方能一直記錄是不是說這個地方是恆常存在的?

佛沒講,誰也不知道。

然後有人就說:研究這干蛤?解飽不?不解飽趕緊吃飯且。

說的也有道理,你津津有味地研究這些,哪來的興趣和時間脫苦?


題主發現的所謂漏洞,實際上根本就不存在,只是題主對「無我」 「輪迴」 「涅槃」的錯誤理解導致的誤解罷了。

舉個例子:

(無始以來)xxx變成張三張三死了→張三變成李四→李四死了→李四變成王五→王五死了→王五變成趙六趙六聽聞佛法覺悟為阿羅漢→阿羅漢趙六死了,於三界內不再有屬於任何眾生之五蘊的生起;

佛陀如何解釋無我

釋尊在向弟子開示無我的時候,一般流程是這樣的:

  比丘們!你們怎麼想:色是常的,還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是苦的,還是樂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你們適合認為:

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嗎?」

  「不,大德!」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如果認同這個對話的邏輯,回答者只能得出「確實沒有一個能當作我的東西」,這就是非我。

比丘們!色是無我。

比丘們!因為,如果這個色是我,這個色不會導致疾病,也會在色上得到:『我的色要這樣;我的色不要這樣。』但,比丘們!因為色是無我,因此,色導致疾病,也在色上得不到:『我的色要這樣;我的色不要這樣。』

比丘們!受是無我。……(中略)

比丘們!想是無我……(中略)

比丘們!行是無我。……(中略)

比丘們!識是無我。

比丘們!因為,如果這個識是我,這個識不會導致疾病,也會在識上得到:『我的識要這樣;我的識不要這樣。』但,比丘們!因為識是無我,因此,識導致疾病,也在識上得不到:『我的識要這樣;我的識不要這樣。』

而所謂「人無我」,指的是「補特伽羅非我」,補特伽羅曾經在經藏中出現過,指代有情,於是在論藏中,論師們喜歡用「補特伽羅」來代替「眾生之五蘊」。

輪迴、輪迴的結束

緣起法的成立,基於如下的成立:

有情眾生以個體為計數單位;

有情由五蘊(或四蘊)所組成;

五蘊無常、苦、非我;

因此凡有生的必然死亡;

無明有情死亡後會輪迴,但是業依然可以起作用;【這個地方是真正的難點】

輪迴是名、色與識的輪迴;【因名色生識、因識又生名色】

有一種識【涅槃智】,能夠讓名、色不再生,由此,輪迴在三界內結束;

【這裡也是難點,阿羅漢之前的業如果比喻為欠債的話,實際上阿羅漢不需要把欠款還清才能解脫,阿羅漢是超越了所有業,所以才不受後有,可以比喻阿羅漢是破產清算的有限責任公司,之前的業即使沒有被感受,也不能阻止阿羅漢脫離三界(公司註銷)】

我只能告訴題主幾個佛陀的理論知識,但是如何取捨,還是要靠題主自己去做決定:

一、解脫是終極目標;

二、解脫意味著以個體為單位的生命,徹底脫離三界,名色與識不再陷於互相產生、消滅的循環,這個循環就是苦;

三、前世今生必須是有聯繫的(業與果報),不然的話解脫就沒有意義,解脫是為了拯救未來的無數無量的未解脫的自己;

四、有我無我,其實並不重要,因為陷於輪迴的生命,正是因為糾結與我的存在與否,才一直陷入輪迴的怪圈,無論你認為有我還是無我,都會導致輪迴;

五、如果你不相信輪迴,就不會想要解脫;

六、禪修的意義,就是要親自證明「名色與識是如何進行輪迴的」,然後就會真正見到苦(被逼迫而不得不如何如何),才會想要解脫苦,在經藏中,佛陀用燃燒、刺等等來說明苦的可怕,見到真正的苦之後,禪修者一定會感到極度的害怕、恐怖、戰慄,為了結束這種恐怖,禪修者繼續研究如何滅苦,會發現最終是對五蘊的貪愛導致苦的發生,最終達到對五蘊不貪愛執取,於是苦沒有了(不受後有),害怕、恐怖、戰慄也就沒了,這就是阿羅漢境界。這個過程及其困難,如何面對真正的苦(心理上的恐懼),才是最大的障礙。如果退縮,就會去尋找心靈的避風港,行為上要麼混吃等死,要麼去找各種玩意麻醉自己,要麼乾脆自殺。

說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要見到真正的苦,付出的努力究竟有多大,就很難說了,比如三明阿羅漢,是因為有了宿命明(看見自己的過去世)而見到自己的苦,因為有了天眼明(看見他人的過去世)而相信眾生都很苦,最後得到漏盡明而解脫。

隨隨便便就發個菩提心,卻不知道自己為何要發這個菩提心,以為自己有拯救更多人的能力,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自己都救不了,拿來的自信能救眾生呢?釋迦牟尼都沒有說過這樣的大話,如果他有這個能力,早就把我們帶到地獄體驗館去參觀體驗下油鍋、拔舌頭的痛苦了,可見他並沒有這個能力,只能用嘴巴告訴我們理論,去地獄參觀還是要靠每個人自己的能力。

這正宗的輪迴理論,是最難說服人去相信的

有情眾生必須以個體為單位進行輪迴,個體必須與過去時、過去世有聯繫,現世報【自作自受】比較容易被接受,而隔世的業被今生所感受,大家會感覺很冤枉,李四、王五、趙六因為前世張三做過的惡行卻要受果報,這不公平!

因為這樣的原因,解脫道在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是很難被人真正接受並實施的,輪迴不能用語言邏輯來證明。

因為緣起、涅槃的難以證實,佛陀們起初並不想說法:

比丘們!那時,毘婆屍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這麼想:

『讓我教導法,如何?』

比丘們!那時,毘婆屍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這麼想:

『被我證得的這個法是甚深的、難見的、難覺的、寂靜的、勝妙的、超越推論的、微妙的、被賢智者所體驗的。然而,這世代在阿賴耶中歡樂,在阿賴耶中得歡樂,在阿賴耶中得喜悅;又,對在阿賴耶中歡樂,在阿賴耶中得歡樂,在阿賴耶中得喜悅的世代來說,此處是難見的,即:特定條件性、緣起;此處也是難見的,即:一切行的止,一切依著的斷念,渴愛的滅盡、離貪、滅、涅槃。如果我教導法,如果對方不了解我,那對我是疲勞,那對我是傷害。』

  於是,這以前未曾聽聞、不可思議的偈頌出現在毘婆屍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的心中:

「被我困難證得的,現在沒有被知道的必要, 此法不易被貪與瞋征服者善覺知。逆流而行的、微妙的,甚深的、難見的、微細的[法],被貪所染者、被大黑暗覆蓋者看不見。」

  當世尊像這樣深慮時,心傾向於不活動,不教導法。


佛教的「我」,是基於佛陀那個時代各種學派思潮總結提出的,也就是當時印度宗教界、思想界公認的「我」的定義:常一主宰。而佛陀認為具備這三要素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我」不存在。或者說,佛陀認為假設這樣的我存在,但從人的外在和內在都找不到這樣的我,都是非我。

我想題主疑惑的是既然沒有我,前前世後世怎麼聯繫起來。一般人的直覺,需要有個性質不變東西(甲)貫穿才能承認這是前那是後。沒有我那這個鏈條就斷掉了。

這個問題在佛教看來並不是問題,按照佛陀的十二緣起說,前三環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無明,就是對真理的不了解;行,就是基於無明而有的產生生命的勢力(業);識,就是我們的精神;名色就是身體。因此佛教的生命概念是:由於對真理的不了解而執著於「我」存在,於是就有承載「我」的識產生,進一步產生了承載識身體。雖然識排名在名色前邊,但一般認為識和名色是相互支撐,有身體(名色)才會思考(識),有思考(識)一個身體(名色)才是生命。

十二緣起中每一環都是可以產生和消滅的,但由於夢中說如何入夢沒有意義,所以在(根本)無明中無法討論無明如何產生,因此(根本)無明可以看做是無始、一直存在、無生但有滅。因為無明一直存在,所以行就不消亡,在行的推動下識、名色不斷產生和相互作用。當一個身體(名色)的組合達到了極限就會壞散(死亡),無明、行會推動產生另一個名色來承載識,也就是另一個生命的誕生。

無明和行並不是思考的產物,但是貫穿前後世的推動,而我們思考的基礎:識和名色,是隨著每次生命重新產生的。所以產生後世並不需要有個能思考的「我」來貫穿。業(無明緣行)就足以推動輪迴了。

就像一個電影里的房子,我們不必一定要看到它如何建造如何變化,當他出現在電影里的時候我們就必須接受這所房子的所有特點,包括大小、老化程度和不合理的地方,電影中的房子繼承了之前所有的隱藏的因果。一個生命基於無明緣行的背景而產生,在產生的時候就繼承了之前的所有隱藏的因果。

但事實上佛陀提出的十二緣起解釋輪迴的學說還是比較粗的,有很多細節沒有解釋清楚。

比如前後世的因果怎麼傳遞的,為什麼我的因沒有作用在別的個體上,或者別的個體所造的因沒有作用在我的身上。這些是佛陀無我說沒有討論到的地方,可以稱之為漏洞,需要打補丁解釋下,這就給後世的論師以發揮的空間。

最終集補丁之大成者是唯識學派的阿賴耶識說,因為有阿賴耶識含藏因果種子,所以種子可以前後傳遞不散失。因為有阿賴耶識含藏種子,所以我的因只能是我的因,別人的因不會報在我身上。而阿賴耶識本身不會思考會變化,不是我,而末那識又執著阿賴耶識為我,阿賴耶識(因無明而存在)+末那識(我執)的組合又形象的完成了無明緣行的工作。


佛教唯識宗建立的異熟主的阿賴耶識,是恆轉如暴流似的非常非固實性的精神系之總框,不是恆常主宰不變的固性個體。

阿賴耶識既破除實執又保存了業果的建立,既不背無我說而又能建立業果流轉的意義,建議題主有空了解一下


首先要了解無我非我的概念就必須了解佛教我的概念是什麼,佛教我指的是能完全意志與肉身,為什麼世尊說非我,就是因為人的肉身會生老病死,不由人的意志影響,人的意志同樣會受各種外在因緣影響,並不能由我完全決定,同樣的思想在世尊駁斥梵天非世界的創造者對話里也有,這就像古代的皇帝認為天下是他劉家的李家的趙家的,天下百姓也認為天下是皇帝的,人們創造的財富也必須交一部分給皇帝,可天下真是他的嗎?同樣你身體與意志真的是你的嗎?


輪迴是因為無明不見緣起,不斷重複受業、造業的狀態,並沒有什麼東西承載業力。

業是抽象的作用,不是實體。

最後,因果不是業力輪迴,不是緣起。契經從來沒提到過三世因果。


人無我,當然人無我,輪迴的主體在中觀看來,雖然勝義諦上不立萬法,不著一法,但並未否認世俗諦上因果輪迴的無明迷惑的顯現存在。即便世俗諦上承認輪迴因果的惑幻存在,但也不會樹立一個獨一、實存、堅固、永恆的自體(即我)存在來做為承續輪迴的主體存在,因為輪迴因果不用安立此一實有自體存在,依然可以成立,譬如就後天熏污雜染的遍計我而言,即便從內省心理學的角度看,所謂的自我感,也不過是對於過去一連串心念在相續相似之上的串習聚合而成。那麼輪迴因果承續也根本不需要樹立一個承擔主體才能承前啟後,因為輪迴因果本身就具有前後相續相似的幻現特點。譬如一條河流,其中並不需要單獨安立一個獨一實存的承上之水續下之流的河流主體自性存在來銜接。同理,在原始佛教以十二緣起為代表的相依緣起觀中,也是此有故彼有,而不特別安立一個承續的實存主體自性存在,而輪迴因果無非是這種種相依緣起更為粗大分別的執念外現。而在站在唯識的角度,雖然表面安立一個第八識好像成立了一個輪迴主體,但是細緻觀待,阿識也並非實有永恆之自體存在,其本身也是依靠內藏種子起現行前後熏染等等相續瀑流而來成立,亦皆需依靠眾緣和合,不離相依緣起,如此從原始佛教到北傳菩薩道之中觀唯識,皆不承許輪迴因果中有一獨存實體之輪迴主體存在,但依然可以成立輪迴因果的存在。


人無我、法無我,本來就是後期佛教虛設妄加,是為了把原始佛教統一而完整的「無我/非我」思想以及相應的道果,判教而下……


人無我,並非斷滅空,法無我也非斷滅空,空有不二,如幻如影,非斷非常。

這個境界要實修禪定到差不多時你才會真懂,現在你只要有這個概念就可以了,凡夫無法講得清的,凡夫無法想得出的。

若是成就後不管是羅漢還是佛,都還是有自受用身報身的,並非全滅了,說徹底斷滅沒有了,是外道斷滅見。

你對這些高深的道理不理解提出疑問,你在用詞上不能這麼用詞,也不能先下結論否定了。你這樣用漏洞兩字及先否定,就是謗法了。你只能說,既然無我了,誰是承載業果的主體?

提問學習可以,但要避免謗法,謗法是有罪的,你若經常這樣,會弄得業障深重而不自知,那你以後很難成就。

有人說:只有無我,沒有人無我,人無我是自研式概念。

這是你因為沒有讀過大乘經,自以為是得出的結論。

人無我是相對於法無我的一個概念,你只學過小乘經,沒看過大乘經,當然不知有人無我這個詞及概念啦。

你去讀讀《楞伽經》,經中就有這個詞。

去讀一些大乘經,然後再來討論大乘法的內容。

不然你就不要輕易否定別人。


就大乘佛法來講,唯識學很好解釋了這個問題,因為唯識重點就是講這個的。那麼從中觀角度呢?中觀認為「我」是邊見,「無我」是邊見,「我無我」才是中道。我為什無我?因為「我」不是一個永恆不變、獨立存在的個體,也就是我本質上跟萬事萬物一樣也是無自性的,也就是具備空性的。


其實是個好問題。

帶著預設結論來回答,反而著了表象。

所以大部分回答都沒有意義。

應該這麼問:

既然人無我,那麼涅槃者是誰 ?

題設太複雜,可以簡化成3個字:

我是誰?

一個U盤,裝載著各種信息。

信息被列印在A4紙上,A4紙是我;

信息被複制到TXT上,TXT是我;

信息被印刷到精美雜誌上,雜誌是我....

A4紙,TXT,雜誌,都不是我。

我經歷過Windows,mac,ios,Android,Linux等無數次輪迴。

有人說我存在本地硬碟,有人在雲端見過我,還有人說親眼見到我被格式化。

我被格式化之後,我還是我嗎 ?

我被某個文員從雲端下載到本地,並修改編輯,

然後被領導批示修改分發,

最後傳到朋友圈,瞬間有了無數分身,被各種平台承載。

我指導人們的工作,建立規則秩序,守護勞動成果。

但我一開始不只是U盤而已嗎 ?

或者我其實是U盤裡的一個文本文檔?

難道我只是0和1?

也有可能我是人類的虛妄和夢想?

我是誰?


原始佛教雖然一如耆那教, 繼承了印度傳統中有關生死輪迴以及涅槃解脫的思想, 不過佛教與耆那教有一點極相異的地方, 那就是耆那教仍然保存著自我靈魂以為輪迴和解脫的主體, 而佛教則完全不接受有靈魂自我的存在. 因為透過對生命個體的深切反省, 根本是找不到自我靈魂的影蹤. 如雜阿含經卷一載有頗為嚴格的論證. 現在把它演述如下: [ 那時, 世尊告訴諸比丘說: [色運是無常的, 無常的事物必然引致生命的痛苦. 痛苦的生命便不是常, 一, 主宰性的妙樂所成之靈魂自我. 沒有靈魂自我, 也就沒有屬於自我的東西. 如是觀察, 才是真正的如實的觀察. 跟著把受蘊, 想蘊, 行蘊, 識蘊進行觀察, 發現它們也是無常的, 無常必然引致痛苦, 痛苦便不是靈魂自我, 沒有自我當然也沒有我所的存在.]

我們的眾生的現實生命, 反省所得, 不外五蘊. 五蘊是積集的意思. 現實的個體生命的活動不外物質性與精神性兩大類別. 物質性的活動不離色蘊軀體; 精神性的活動不離受, 想, 行, 識等四蘊的作用. 如果在個體生命中確有靈魂自我的存在, 它必定會在色蘊, 受蘊, 想蘊, 行蘊, 識蘊中個別或組合而存在. 假若從五蘊中的每一體, 證成其不是靈魂自我的存在, 那麼就可以肯定地下一判斷: 靈魂自我在眾生的個體生命中是不存在的. 所以佛家雖然接受印度傳統的生死輪迴和涅槃解脫的思想理論, 但卻認為輪迴與解脫都沒有一個永恆, 獨一和主宰性的靈魂的自我於中運作. 除佛教外, 其餘一切印度思想派系, 不論信仰吠陀的或反對吠陀的, 只要接受生死輪迴的思想, 便一定會肯定有自我靈魂的存在. 可是在原始佛教的反省, 根本沒有一, 常, 主宰的自我, 不過由於凡夫無名愚痴的作崇, 於無常計執為常, 於無我而計執有我, 於苦計執為樂, 因此而不能獲得涅槃解脫, 反而成為流轉生死的主要原因, 故十二因緣便以無明愚痴為首支.

節選自李潤生教授的佛家輪迴理論


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懂嗎?不懂不是理論不正確。不懂不是佛陀的罪過。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