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迷說」這樣的對話小說App,它跟掌閱、多看、網易雲閱讀等閱讀產品的區別何在?
前幾天被一個朋友安利了這款對話小說App,有人也在用嗎?能說說體驗如何,以及如何看待這一閱讀新品類的未來?
因為個人是移動閱讀產品的深度用戶,對國內這幾款閱讀軟體都比較熟悉,也較早留意到了「迷說」這款新銳閱讀App,在此談談我對這款產品的看法。
作為一款閱讀App,「迷說」在創立之初就找准了對話小說的內容定位。以此為核心,它的整個產品形態都是具有革命性、顛覆性的,這在它微信聊天式的閱讀界面、對話式的小說格式、點擊屏幕呈現下條信息等各方面都有所體現。當你打開迷說的任何一篇小說,就會發現自己進入了一個聊天式的故事對話中。面對這個類似於微信的界面,用戶無法像在其他閱讀軟體中那樣上下翻頁,而需要點擊屏幕,才會出現下一句話。
毫無疑問,迷說是目前國內市面上的首款對話小說App。它的誕生,甚至可能意味著在國內的閱讀市場中開闢出一塊全新的疆域。為什麼這麼說?
區別1.開創了新式小說文體
對話體閱讀,顧名思義,即將傳統的小說文本通過簡訊對話形式進行呈現的閱讀模式。區別於以往市面上的電子書閱讀產品,「迷說」旨在通過簡訊對話、邊點邊讀的閱讀場景,為用戶打造全新的、革命性的小說閱讀模式與體驗。「迷說」將自己的產品定義為「對話體閱讀」,在最開始就與市面上的掌閱、多看閱讀、網易雲閱讀等這些傳統閱讀產品進行了區分,這一點是非常聰明的。的確,從文字呈現形式來看,它可算是首創中國「對話體」的小說形式,為傳統小說敘事模式做「減法」,刪去繁雜的場景、心理等描寫,而只通過簡短的對話場景推進故事。這樣的「冰山」手法,不僅有效降低了讀者的閱讀成本,還給讀者預留更大的想像空間。
區別2. 降低小說創作門檻,引發一場網路文學的狂歡
曾幾何時,「簡書」、「犀牛故事」等移動讀寫App的出現,曾讓「全民創作」一詞風靡一時。但是,面對手機進行文字創作的形式,其實依然無法讓寫作者擺脫枯燥、辛苦的創作煎熬。多數的創作者仍然依賴於面對電腦,通過PC端創作入口進行創作。這樣的過程,在本質上與傳統文學寫作並無區別。
但「迷說」並不是。對話小說的文體,實際上降低了人們創作小說的門檻——在遣詞造句和敘事結構上,對話小說的要求相對並不高;加上平台對用戶創作入口的開放,用戶的創作慾望將被高度滿足。你甚至可以將與朋友的精彩聊天記錄,改編成一篇小說,並且創作之後與好友分享,棒不棒?基於這兩點,我認為「迷說」很有可能會掀起一場網路文學的狂歡,而構建UGC內容生態也將是它未來的發力之處
總之,我個人非常看好這樣一款閱讀新產品,在人們越來越習慣「微信化」的聊天文字,閱讀也越來越追求輕和快的當下,「迷說」幾乎沒有不火的道理。只有讓閱讀和創作變得更為社交化,「全民創作」才將不會只是一句空口號。網路文學的生命力,也可能遠比我們想像中要更旺盛。你從高中就開始接觸網路小說,每天定時追更新,至今閱讀年限已經超過五年;有篇小說你已經追了三個月了,作者目前更新了40萬字,據說有寫到兩百萬字的打算,你在評論區催更,寫長篇的文評,在月票榜下,和作者的一群書粉爭寵,拚命打賞,試圖讓作者記住你的ID,你還加入了作者的QQ群,關注了作者的微博賬號,隨時留意著同人志或實體書的出版動向,打算吃土也要買下自己喜歡的書……
對於大多數老粉來說,可能以為網路文學的世界就這樣了。
但近期,在更年輕的高中生和初中生等00後群體中,老粉熱衷的那種網路小說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對話體小說。
簡單說,就是在一款APP上,可以自行設定角色,安排各種角色之間對話,進而將對話保存成文本,通過類似微信聊天界面,點擊進入下一句台詞,進而推動故事發展。
近半年來,這種在成年人看來有點小打小鬧的產品,在市場上一下子冒出了10多家。迷說、話本閱讀、快點閱讀、快爽、旁趣……其中部分產品已經拿到了融資,不乏騰訊、梅花天使創投、銀泰資本等大投資機構身影。
資本方看中的一點是,對話體小說這種模式更符合年輕群體碎片化、快節奏、趣味性的閱讀需求,同時,與傳統網文相比,其創作檻低,大量讀者可以成為創作者。這些受到美國對話體小說產品Hooked啟發的創業者,試圖在國內複製一個對話體閱讀市場。
為此,平台通過邀請一些傳統網文作家簽約,創作對話體小說。他們的想法是讓這些PGC內容來帶動UGC內容生產,最終瞄準的核心創作群體在於龐大的青少年讀者群。這樣可以通過文字做一個入口,未來或許可以承載更多好玩的東西,或加入社區屬性。
但娛樂資本論了解到,不少投資人對此持觀望態度,有的雖然投了,後期仍承認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關鍵看用戶沉澱,核心還是在產品運營上。有錢可以做一些獲客手段,但不能沉澱用戶。」「如果閱文集團也來做這種對話體小說,現有的這些創業公司機會很小」「這個領域還是太早期,看不清楚」……
儘管美國Hooked的付費訂閱模式也已經走通,但在國內閱讀付費還需要培養的情況下,對話體小說產品未來商業化幾何?能否顛覆傳統網文市場?
- 讀者與作者轉化率超過傳統網文10倍,對話體小說開始井噴
與傳統網路小說相比,對話體小說扒皮去骨,省掉了大量的場景描述,提煉出對話,大腦不用加工大段文字提取關鍵信息,閱讀變得更豐富更輕鬆了。聊天對話框+點屏的模式則增加了互動性,閱讀代入感也更強了。受限於對話體這種創作,故事篇幅一般不會太長,更適應碎片化閱讀了。
目前市面上提供這類閱讀服務的app大概有數十家公司。這些公司有些帶有社交背景,比如迷說和快點閱讀。迷說是新三板公司煉愛網路的控股子公司,煉愛網路主要做一款叫「戀戀」的陌生人社交產品;而快點的創始人張銳曾是人人網的創始團隊成員,有10多年的社交產品經驗。
另外一家話本小說,以及剛剛誕生不久的嘎吱,則是傳統網文背景。話本的創始人劉穎曾就職於中文在線,負責過17k小說網,湯圓創作等知名網路文學平台;嘎吱則脫胎於紅袖添香團隊。
各家的創業背景不盡相同,但大家或多或少都受到了美國對話體小說Hooked的影響。
年輕的用戶=未來的消費潛力,這是對話體小說井噴的一大原因。和網文的主流讀者相比,對話體小說的用戶更年輕,一般在12-15歲左右。劉穎表示,話本小說60%的用戶是00後。
除了用戶年輕以外,同樣年輕的還有創作者。
據艾瑞諮詢2016年的網路作者調查,網文作者平均年齡是28歲,而對話體小說的作者年齡和用戶年齡非常接近,以一線城市的大學生和二三線城市的高中生為主。
目前,各家對話體小說APP上線之後,都在想方設法積累用戶的原始階段。這些用戶既包括讀者,也包括作者。
一方面,利用優質且免費的內容積累讀者;另一方面,降低寫作門檻和簽約門檻,從讀者里轉化出更多的作者。在成熟型網站,讀者作者比一般是100:1。在話本小說的讀者作者轉化率大約是10%,迷說則是十幾個讀者里出一個作者。
話本小說是先從中文在線引入了足夠網路小說,吸引一批原始用戶,再鼓勵這些用戶創作對話小說,並通過演算法智能推薦,提高作品和讀者的匹配度,進而提高用戶留存率。目前話本小說的用戶超過了300萬,日活20萬,頂部作者大概每月5000元收入。
另一家對話體小說公司迷說,在今年5月正式上線。種子用戶通過社交產品「戀戀」做了導流,後期有應用商店推廣,H5、新媒體的傳播和站內用戶分享,目前用戶也已經超過了300萬。
作品方面,迷說上線的時候作品不到100部,但很快就邀請到了懸疑小說家蔡駿入駐。迷說把對作品分A、B、C三個等級,A級作品,章節在20章左右,獨家簽約的方式可以拿到2000多一部。目前迷說上已經有二十多位專業作家,都是獨家簽約。
剛剛上線不久的嘎吱,則簽約了超過一百位業已成名的網路作者,徵集了超過1000部原創對話小說。嘎吱給作者開出的稿酬是千字200元到千字千元。其團隊成員向娛樂資本論表示。這個價「目前是我們了解到的同類產品中的高標準。」
而他們下一步的計劃是12月底作品數量突破1.5萬部。積累用戶的思路也是海量內容的免費看。
- 資本湧入不代表完全看好對話體小說模式:有人在觀望,有人率先搶佔賽道
「2017年年中的時候,我們在國內市場上發現已經有8、9家對話體小說產品了,也聊過4、5家,最後選擇了快點閱讀。」GGV投資副總裁李浩軍告訴小娛。
如果按照GGV以往的投資邏輯,會傾向於選擇已經到A輪、B輪階段,模式清晰的產品。但是今年開始,李浩軍表示,他們也開始投資一些早期產品,增強主動性。
對話體小說切的是初、高中生的閱讀需求,這是一個全新的模式。國外Hooked已經說明了模式的可行性,放到國內市場,可能也會形成新的趨勢。
另一層面,這種產品的可承載性比較強,可能會出現語音、圖片、視頻的延展。「只不過目前文字的創作成本比較低,以後可以更加多元化」李浩軍說,比如快點閱讀就從社交角度,嘗試在內文中加入彈幕等玩法;迷說則加入了讀者配音玩法,都在試圖提高讀者參與度。
雖然前期比較看好,但對於對話體小說的前景,李浩軍並不是很確定。這樣的顧慮同樣出現在其他關注該領域的投資人身上。一位文娛領域投資人告訴小娛,她認為這可能會成為一種新趨勢,但目前還看不到值得投資的點。
投資人最關注的點是什麼?是內容的數量和質量。
由於這種內容創作門檻低,UGC開放後,短篇作品的數量不用太擔心,但不管是從創作層面還是閱讀體驗,要敘述一個很長的故事,並不容易。「能看到一些優質的內容產生,但是還沒有看到大到頭部IP的地步」。
質量層面,則關鍵要看團隊對作品的運營能力,包括能否找到一些高質量的作者、吸引高質量的讀者,「這是產品早期的用戶來源,也是核心競爭力之一」。
他之所以選擇快點閱讀,關鍵就在於團隊。快點閱讀創始人張銳曾是人人網的創始團隊成員,有10多年的社交產品經驗,「他對大體量用戶社區、社交產品的運營比較有經驗」。他希望,往後快點閱讀能加入一些社區的屬性,便於沉澱用戶。
迷說CEO郭攀告訴小娛,社交化也是迷說未來可能會發展的一個點。
至於盈利點,小娛通過觀察幾家產品發現,付費閱讀是最核心的點,但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李浩軍也表示,付費肯定是一個趨勢,也是一個基礎的商業模式,年輕用戶的接受度也在形成,「關鍵是內容要好」。
目前,大多對話體小說產品已經有了付費內容,但份額極少,價格也比較便宜。其目的,不是為了眼前的收益,而是定一個基調,便於之後鋪設付費模式。「但目前對付費想太遠沒有意義,因為用戶群還沒有拿下來」李浩軍說。
- 主流網文公司對對話體小說依然靜觀其變
不僅僅是資本方,主流的網路文學公司,也已經注意到了對話體小說的流行。閱文集團的副總裁羅立告訴娛樂資本論,他們也在關注這種類型,但暫時沒有想過開發這類作品。更多的還是採取一種靜觀其變的態度。
「先看看他們的發展,我們不確定這是小說的未來還是當年韓式符號體的一陣風。不過我個人感覺,這種形式做流量或許不錯,但不大容易形成IP。」
不過,和小說平台的觀望態度不一樣,業已成名的網路作者們,看起來很樂意嘗試這種新的寫作形式。
作者狐小妹原是紅袖添香的知名作者,多部作品已經賣出了影視改編權。第一次看到對話體小說這種形式,是因為嘎吱的團隊邀請她使用測試版。「感覺非常新奇有趣,還有些驚訝,發現原來小說還可以這麼玩。所以決定嘗試一下。」
嘗試的成果是兩篇正在連載的對話體小說,其中之一《重生之變成貓》被一個讀者轉發到了貓友群,接著被人發到了微博上,轉發超過了一萬多,意外走紅,吸引了不少粉絲到嘎吱追文。
在狐小妹看來,和流行的幾百萬字的網文相比,對話體小說把閱讀和創作都簡單化了。看完一本對話體小說,時間很短。在車上,在吃飯的時候,在午休的時候,都能看完。作為創作者而言,也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用手機進行創作。
但這並不意味著對話體小說就能衝擊到長篇網路小說,二者要滿足的是讀者的不同需求。
就閱讀感受而言,對話體小說類似短篇網路小說,追求的是短小精悍,腦洞大,情節強。比如正在連載《重生之變成貓》,主題是都市輕喜劇,偏職場的題材,她計劃一萬字完結。而與此同時,她也在計劃新開一本二次元類,陰陽師題材的百萬字小說。
對創作過程而言,對話體小說更像是記錄一些靈感和梗,比起長篇的創作,更輕鬆愉快。狐小妹形容為"有一種回到當年第一次寫網文時的感覺。」但今後的創作,她還是打算二者兼顧。
- 未來各自商業規劃不盡相同
從現階段看,各家APP的首要任務還是積累用戶。畢竟流量上來了,才有可能談變現。儘管變現的模式尚不清晰,但各家對未來的規劃,並不盡然相同。
在劉穎看來,話本小說還是要走長篇創作的道路,因此APP保留了視覺化元素,但放棄了點擊閱讀的功能,選擇了滑屏。「你要讀長篇的話,一直點顯然會很累。」鼓勵長篇也體現在了話本的作品簽約條件上,滿足三者之一即可簽約,這其一就是字數達20萬,剩餘兩個是收藏過五百和當月收入過600。
然而,以長篇為主並不意味著話本的未來就一定是付費閱讀或IP化,在劉穎的設想里,它也可能是廣告變現。
目前話本的付費模式是想要繼續閱讀就要等待一定時長,最長需要等待一個小時,如果不願意等待,可以購買包月會員或者金幣。一些學生會選擇利用這段時間來寫作業。相比網文的訂閱付費,這種付費並不具有強制性,要軟的多。
在劉穎看來,小說創作的門檻特別低,話本想做的並不是通過職業化寫作來拉高這個門檻,所以他更願意將話本打造成一個UGC社區,「無論將來內容形式上怎麼調整,我們想要的進一步降低創作的門檻,而不是提高它。」
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簽了一大批業已成名的網路作者來創作對話體小說的迷說和嘎吱。
對他們來說,UGC更像是用來積累用戶的過渡期。迷說當前PGC與UGC的內容比例是1:50,如果說PGC在現階段的意義是引導UGC產出,當用戶和產量達到了理想級別後,最終還是要朝著打造頭部IP,頭部作者的方向走,向主流網路學文網站看齊,走向大神當家的PGC。
終於有人提起迷說了,之前知乎上居然都沒人評論到過這款產品。作為一個從大學期間就開始網文創作的寫手來說,我覺得迷說讓我找到了自己現在的路。
我大二的時候開始,曾在一個網路文學網站寫長篇玄幻小說,先後連載了有一年多。長篇小說創作十分的麻煩,一篇長篇小說下來,多種情節設計不說,人物名字要想、招式名字要想、地點名字要想……當這些簡單的東西想好以後,還要想著情節之中的坑,怎麼挖,怎麼填,怎麼才能讓讀者有代入感,怎樣才能吸引讀者,創作到後來,我都覺得自己患上了偏頭痛。
另外,現在網路小說的稿酬十分的廉價,一個作者靠寫網路小說,根本不能賺什麼錢,我寫了一年多,大概135萬字,但到目前為止,我拿到的稿費才2000塊都不到。也就是說,平均下來,我每個月也就是200多的稿費,而我這一年裡,幾乎每天都在逼著自己更新。
各位千萬不要驚訝,這的確是現在大多數原創文學網站稿酬的均價。
後來,我一個之前寫網文認識的朋友給我推薦了這個App,當時無心投了幾篇,發現平台方是按每篇收費的,每篇稿酬在100到500元稿費不等,而且每篇講完一個故事,我大概用2000字就能寫完。我從上個月開始瘋狂創作,最終拿了上萬稿費,當時連我自己都驚呆了,但這是真的。多勞多得的快感算是真正體驗到了,更重要的是,我在這裡找到了文字創作被尊重的感覺。
所以奉勸很多大學期間和我一樣有創作慾望和理想的年輕人,可以嘗試來這個平台進行創作,至少它能帶給你源源不斷的創作動力,當然,也能適度補貼你的生活開銷。我們都要面對生活最基本的考驗,不是么。
聽說昨天面試了一個產品實習生,面試的時候,他很在意一個問題:「這種對話小說是不是會導致全民閱讀質量的降低?」
說實話,這種擔憂在我一開始接觸對話小說的時候也有過,我曾經是忠實的傳統閱讀的讀者,並且也曾是紙質書的忠實愛好者,但我移情別戀了。
這種擔憂讓我想起來,在kindle剛流行起來的時候,紙媒漸漸失去了它最後一批並不怎麼忠實的文藝青年群體,於是出現了許多反思者,他們把這稱為紙媒的一個劫,甚至擔心文字的消亡。
新媒體的發展確實帶來了一些弊端,更新速度過快、「標題黨」的影響使得市面上出現了更多的劣質內容,有人用「低俗化」和「標籤化」給新媒體打上了一個刻板印象。
他們把這個鍋甩給媒體,其實我始終認為,只有大眾的閱讀能力提升,新媒體的質量才能得以提升,如果低俗化沒有市場,誰會去做呢?
而對話小說它降低了閱讀的門檻,讓更多真的不喜歡閱讀的讀者開始接受閱讀,讓更多有心創作卻能力受限的人找尋另一種創作方法。
這種閱讀的新形式與傳統文學一母所生,犯不著踩誰捧誰,真正熱愛文字的人,一定都會在自己的喜好中找到自己鍾愛的文學道路。
形式的改變,我相信不會影響文學價值的轉換。我們在這裡看得到成長和進步,看得到另一種優質內容正在誕生。
要看你平時的閱讀習慣。如果你是個深度的小說讀者,一直是追小說連載的,可能你一下子無法適應對話小說這種簡短的故事,因為你的閱讀習慣就好像追劇的人看劇一樣,會對某部作品產生依賴感,期待更新,這是傳統小說能吊人胃口的關鍵之處。但是除此之外,其實大多數人還是習慣輕鬆消遣的內容,只用來打發閑暇時光。
不過話說回來,我覺得迷說這款畫風清奇的App,哪怕是當做遊戲玩也不錯啊,至少點著讀簡訊,看小說,本身這種互動形式就很創新呀。
像掌閱、多看閱讀、網易雲閱讀等傳統閱讀產品,通常是用來看電子書,包括一些連載網文,所以一般都是長篇,讀者會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看完一部作品。對話小說則是更多提供碎片化生活場景下的閱讀內容,比如說過去你上下班通勤,路上只有十幾二十分鐘時間,你可能讀不了長篇小說的幾個章節,無法真正地浸入閱讀;但現在,你可以選擇讀幾篇簡短又劇情豐富的對話小說,消遣時間。同樣的,你在飯前等餐,或者睡覺前等任何無聊時間看迷說。我認為像【迷說】這樣的對話小說App,未來應該會有很大的閱讀市場,因為實際上,大多數都市人現在的閱讀時間都是非常碎片化的,且現在我們大部分生活中的空閑時間,閱讀都是用以娛樂放鬆、消遣時光的。
能不能反一下垃圾.... 上面都是廣告無語了
對話體,誰都能寫,當然,如果你寫了,你不會想看這類文,它就是腦洞結構兩點。你不會知道都是怎樣一批人在寫對話體,網文界的萌新普遍從這裡開始踏進來。從最開始怎樣都能過稿到覺得自己寫得不錯也被斃稿,這個圈子進來很多人,講真我覺得,這類閱讀沒什麼營養,沒什麼意義。就是一個新鮮感,它很輕的一種文體,承載不了太多意義,你看了對話體培訓你就懂了。
當然有區別啊,迷說簡直就是突然殺出的一匹黑馬!跟其他所有的閱讀產品都有本質上的區別,它在小說形式、閱讀界面等等各個方面都是顛覆性的,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總之我非常看好它。
對話文小說是一種簡便符合現代人快節奏閱讀的小說形式。看了幾篇,我覺得,這種小說要想引起人們興趣,必須內容取勝。因為小說所有的支撐點基本上都是對話文字。這種小說簡短好讀有趣,容易讓人往下讀下去,而且每一段文字都不長,採用微信對話形式,看起來不累眼睛,人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時間完成閱讀。但是它作為小說有致命傷,沒有人物具體形象,沒有微表情和小動作,所以,對話小說內容創作是受限的。而且這樣只有劇情,沒有更加具體豐滿的人物形象的作品,不太容易培養粉絲讀者,要是有粉絲也應該更多是作者粉。作者就好比微博的段子手博主。另,對話文這種快節奏的小說的確和微博140字的小短文相似。對話文以後有可能就是微博內容的背後生產廠了,所以迷說APP的性質可能和糗事百科差不多?這種對話文小說也可以作為新人作者的施展平台,寫好對話文其實可能相當於為自己的小說搭了個框架,對於好的對話文,我認為作者還是把它們再精加工寫成傳統小說比較好。(個人想法,說的不對別打我 )
了解到迷說後的第一個想法就是:在現今網路文學的大背景下,迷說能一花獨放多久?我就一大學生,獲取信息途徑無非百度。現在知道迷說啊嘎吱啊這類app的支撐團隊都是16.17年才有的。公司背景不說薄弱,但絕算不上雄厚。到現在為止出了一個簡陋的官網就剩一些簡陋的專訪。而到目前為止,網文界大佬閱文已經著手對話類小說的徵文了。而這種新的創作形式只能幫迷說「佔領先機」而不能讓迷說「獨霸一方」。接下來迷說這類小app……最重要的是,迷說除了對話式這一賣點可以說是毫無其他賣點。因為我上迷說看了一圈下來,絕大部分都是二次元類型的,相對來說對文化底蘊要求更高的武俠類歷史類刷了半天沒看見。而二次元讀者群流動性很大,沒有現象級的大ip根本沒法長期吸引住。所以我個人觀點,一個半傻不精的大學生觀點是,過不了18年,閱文就會佔領對話小說絕大部分市場,龐大的作者群和讀者群會直接攬過幾乎所有迷說的對話小說市場份額。當然現在寫寫撈撈錢沒問題,資本主義的便宜不佔白不佔 手動滑稽臉最後,同為網文寫作愛好者,我的想法是,對話小說會火,但作者間最終的角力點,還是文筆高低。雖說文無第一,單相對來看,你我都夠不到金字塔尖,中游甚至下游要想往上,還是多讀書多看報吧。別說長篇我寫不來,但對話小說我寫得好。這只是先知者先覺,你真以為那些長篇大神們寫對話小說會比字數百萬薪酬卻過不了萬的人差?聳肩歪腦臉
推薦閱讀:
※為什麼要期待李安的新片?
※100 張書籤計劃:我們飛得越高,在那些不能飛的人眼中形象就越渺小 (2/5)
※一些十分喜愛的摘抄(四)
※人類社會是如何形成的?竟然是八卦和吃肉!
※【認真想】《莉娜的邀請》——讀小說,學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