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網易新聞:燒圓明園因清廷背信棄義?

更新:該微博及新聞原文已被刪除


作為唯物主義者,我卻希望雨果真的可以活過來打人……

真的


你查百度百科也能查到這個原因嘛。

不算是空穴來風,也不算是主要原因。

事實存在,不過燒圓明園主要原因是逼清政府出來議和,你把雨果叫出來也沒用。。

以下是之前的回答

先說結論,虐囚導致燒圓明園是一種說法,有一篇考證考的也只是是不是在圓明園虐的,而不是實際有沒有虐,實際上當然是虐了。。原因當然不會是虐囚這一種,甚至我們學的時候沒有把虐囚作為火燒圓明園下的知識點。而是其他的四點原因。

有些神奇的。。如果我大天朝的外交官被某個弱小國家的政府抓到,還剁成了十幾段。。你們感覺也不是很過分嘛。。

可惜的是當時中國作為弱國還真就這麼來了一發。。把人家的外交使團和記者這樣了。。三十多人弄死了一半,甚至還有剁碎的。。所以被稱為虐殺。。換位思考一下。。外交官被這樣了,很沒面子的。。

另外呢,人家打過來依舊是想談判的,不過清政府沒見過這個陣仗,不懂怎麼處理,皇帝跑了就不管了,列強也挺著急,給個說法啊,為了逼清政府出來談判就把圓明園燒了,然後恭親王出來談判。。皇帝不負責任,下屬各種鬧。。

唔,沒說全,可以等更新唔

來完整敘述一下(在一些人看來可能是洗地)

首先我們知道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我們在1842年8月29日,簽訂了《南京條約》(又叫《江寧條約》)

條約內容:①勒索賠款

②開放通商口岸

③協定關稅,在五口通商地區應納進出口貨稅,餉費均宜乘公議定,中國海關若有增減,稅率應雙方同意

④廢除公行(十三行)制度

⑤釋放「漢奸」,中英官員平等往來

⑥英軍自佔領地撤離

然後在1843年7月22日英方公布了《五口通商章程》

我們之後與英方協商簽了《五口通商章程附粘善後條款》也就是《虎門條約》

內容是:①強化了領事裁判權,英國人在通商口岸犯罪由英國議定章程發給管事官照辦,中國政府無權處理

②片面最惠國待遇,中國在將來給予其他國家的待遇英國一體均沾,單方面享有最惠國待遇

③居住和租住土地權,英國人可以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建造房屋

注意片面最惠國待遇,這個當時清政府有沒有當回事兒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這個相當於一個附加傷害,一個人砍了清政府一刀,那麼有多少個人給清政府加了這個buff清政府就要再挨多少刀。得到片面最惠國待遇的國家,以後清政府給別的國家什麼好處,它也能享受相同的好處。一國提出擴大本國的利權,所有列強都要擴大這個利權,是列強整體對清政府的宰割。

鴉片戰爭結束後,依據最惠國待遇,美國與清政府在澳門附近的望廈村簽訂了《望廈條約》(1844年七月),美國享有除割地賠款以外英國享有的所有條件

條約內容:①擴大了領事裁判權,規定美國人與中國人以及其他各國人在中國發生的一切訴訟,均由美國領事裁判,中國政府不得過問

②進一步加強了協定關稅權,中國日後欲將稅利變更,需與合眾國領事館商議允許

③美國兵船可到中國各港口巡查貿易

④美國可以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和醫院

⑤規定了12年後可以"修約"的條款

第三十四款 和約一經議定,兩國各宜遵守,不得輕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貿易及海面各款恐不無稍有變通之處,應俟十二年後,兩國派員公平酌辦。又和約既經批准後,兩國官民人等均應恪遵;至合眾國中各國均不得遺員到來,另有異議。

1844年10月,中法《黃埔條約》,法國擁有英美兩國各種優惠條件

①延請中國士民教習中國語言,習寫中國文字,學習中國土語

②倘有中國人將法蘭西禮拜堂,墳地觸犯或毀壞,中國地方官照例嚴規重懲

在《黃埔條約》中也有關於修約的條款

第三十五款日後大佛蘭西皇上若有應行更易章程條款之處,當就互換章程年月,核計滿十二年之數,方可與中國再行籌議。至別國定章程,不在佛蘭西此次所定條款內者,佛蘭西領事等官與民人不能限以遵守;惟中國將來如有特恩、曠典、優免保?別國得之,佛蘭西亦與焉。

之後比,瑞,挪,相繼來華簽約

條約大概就是這樣,然後時間推到第二次鴉片戰爭

十二年過去了,確實可以修約,條款上寫著,但是因為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時間太早,沒有寫修約的事情,但是它想借用片面最惠國待遇,援引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進行修約。

最早是在1854年,10年過去之後英美法就已經積極籌備修約事宜,希望對第一批不平等條約進行修改,從中國攫取更多權益。

修約的本意是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做出條約的合理調整,但是英美法等國的目的是攫取更多的利益,其目的與修約本意不合,明擺是來佔便宜的。

可對具體條款稍有變通,前提是不得輕有更改。

英國於1854年率先提出修約,要中國全境開放通商,鴉片貿易合法化,廢除進出口貨物子口稅,公使駐京等條件,清政府拒絕。

英美法於1856年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條約,要求中國答應全面開放,鴉片貿易合法化,廢除進出口貨物子口稅,公使駐京,天津開阜,修改稅則,制訂華工出國章程,廣州入城等條件,再次被清政府拒絕。

然後中英發生亞羅號事件,英國出兵,中法出現馬神甫事件,法國出兵,美國出面調停,沙俄趁火打劫。

到這裡解釋一下修約問題的爭議,學界認為條約被一定程度地曲解。

一是和約一經議定,兩國各宜遵守,不得輕有更改,置各口岸情形不一者,再議

二是一體均沾的不同理解,清政府認為一體均沾待遇僅在通商地區,僅作用於經商問題。

一方面條約不夠嚴密,一方面弱國無外交,找點借口就是打。可憐的是,清政府還沒意識到自己弱。

然後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分析。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戰爭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其實第二階段已經打完了

第一階段是1856年10月23日英國軍艦進入珠江開始,第一次英軍進入廣州城受到抵抗退出,57年再次攻破廣州,葉名琛被捕,1858.4英法聯軍到達大沽口,5月20日攻下大沽口

第二階段是58年6月開始談判,之後和英法美俄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

最遲到11月份已經把該簽的都簽完了。問題是。這時候圓明園還沒事兒。。很奇怪是不是。。

因為條約不是簽完就生效的,還要有雙方的證明,要把各自的條約拿回去蓋個章回來,從英國一來一回,決定一年後換約。

清政府表示在上海換吧,英國人表示在北京換吧。清政府表示在北京就在北京吧,能不能不帶武器啊,不要進大沽口啊。。英國人表示,軍艦開進去。。

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在第一次大沽口打敗之後負責大沽口防務,加強了火力,英法聯軍驕傲地開進了大沽口,期待著換個約回去,然後被僧格林沁一聲令下,密密麻麻的炮火,有備打無備,英法聯軍當即傷亡慘重(畢竟人家不是來打架的。。)。然後就跑掉了。。

英法聯軍兵敗的事情傳回國內,英國和法國表示要報復,然後就集結軍隊開了過來。然而咸豐皇帝還希望打跑了他們他們就會罷兵言和。。認知的問題。然後軍隊登錄北塘,對大沽口夾擊的時候清政府才反應過來。這會兒已經遲了。此時是8月21日,大沽口失陷。

三天後英法聯軍開入天津。

九月中旬僧格林沁在張家灣戰敗(僧格林沁的馬隊,大清最後的武裝力量,不要較真。。)

9月21日八里橋失陷。

八里橋兵敗當日,咸豐帝以「辦理和局不善」為由,撤去載桓,穆蔭的欽差大臣職務,改派30歲的恭親王奕訢為「欽差便宜行事全權大臣,督辦和局」。次日,咸豐帝就逃到了避暑山莊。。

10月6日,燒毀圓明園

關於火燒圓明園的原因:

學過的有四個方面:①英法聯軍在進攻中先後在大沽口,通州,八里橋遇到了頑強抵抗

②天氣轉冷

③主持北京政局的恭親王一直沒有出面議和

④圓明園是清政府的另一個政治中心

在百度百科0.0關於巴夏禮事件

ok?

我真的不管雨果怎麼看。

我更願意把原因放在清政府無能而不是放在人家侵略上。

人家坐軍艦來大沽口,你可以不讓人家來,來了就來了,人家是議和的,一棍子打懵了再說。。

人家帶著軍隊來侵略了,你以為人家被打之後不會和你計較,反而以為人家是來議和的,被拿下了才反應過來。。

人家打到北京城皇帝不見了留下個三十歲的親王,還便宜行事。國家領導人這個負責程度啊。。

負責人也不出來負責一下,非要讓人家燒了之後再談。。雖然我感覺這負責人也是倒霉催了。。

人家都不講理了你還把把柄往人家手裡放,明顯都打不過了還擺大國威嚴,惹出亂子來竟然還不負責,說跑就跑。。

也不說是指責某些歷史人物,只是這種體制,這種思維,真真要不得。。創建於 2016-12-13作者保留權利


都網易新聞了你說呢?

大陸的網易,台灣的三立

對此領袖早有批示:


這都可以?歷史虛無主義者已經開始按耐不住心中的躁動了?

民主之後,殺全家_(′?`」 ∠)_


要是二戰時德軍把高盧雞的盧浮宮炸了燒了完事,我估計網易呢會開一個專欄控訴德軍罪行。

英法聯軍呢再怎麼跟ISIS一個德行,在某些人眼裡,燒起圓明園來依然是理直氣也壯,洗起地來毫不含糊。


上過歷史課都知道,爆發戰爭的本質原因是一個,同時也有一個導火索,而本質沒變的話,導火索必然會有的。


不稀奇,網易上那群生物還曾經號召全國女性抗日戰爭勝利那天「抗日」呢


為了愛國,有些人連我大清都要洗了


看到網易就不奇怪了


人家這是身體力行的告訴我們:兩岸一家親


chapter1

什麼?我大英帝國燒了圓明園 ?還劫掠了北京?

什麼?因此你說我們不是文明國家了?

不信,維多利亞婆婆,我們等反轉!

哈哈,果然,我就說是大清有錯在先,燒的好!

chapter2

大英燒殺搶掠固然不對,但是一個巴掌拍不響。。。。。。。。。。。


也可能是皇漢吧,反正都是滿清腐敗無能。


真相就是狗咬狗一嘴毛。


上司得罪網易小編了?辭職之前坑上司一把?上次見這個套路是「我是網管,老闆王八蛋我不幹了,網吧的5000QB贈與有緣人……」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愛玩網(網易遊戲頻道)百萬稿費活動?

TAG:歷史 | 網易 | 中國近代史 | 鴉片戰爭 | 圓明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