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宗之法不可變」是儒家思想嗎?
看到有人說「祖宗之法不可變」是儒家的思想,但我確實沒有在儒家經典中看到過這句話。希望了解的人解答一下,謝謝。
「祖宗之法不可變」可以理解為古代中國的官僚體制中的「政治正確」向民間生活的一種滲透。一個王朝初建之時,開國君主因為經歷了大變亂,非常清楚各種政治勢力之間存在的微妙平衡。所以制定了一系列法度用於互相牽制,但是經過幾代變遷,體制內部各種勢力的平衡逐漸變化,這時候原本制定的「祖宗之法」已經被啃噬的千瘡百孔,在原有體制模式岌岌可危的的局面下,會有人站出來希望回到祖宗法制的源頭,才可能堅守「祖宗之法不可變」的理念。新鮮的外來文化和知識是否能有利於原有體制的維繫,這是個問題。而且這些新元素被體制內的哪一派掌握,又能搞出多大動靜,又是一個未知數。這些都需要時間和幾代人的摸索試探才知道。在未知的情況下,「祖宗之法不可變」或許是一種次優解。儒家與官僚體制之間也存在著某種微妙的關係,儒家希望不受官僚體制的約束,但是卻不敢徹底否定官僚體制。而且儒家也講敬天敬祖,所以「祖宗之法不可變」還是會引起儒家的某種共鳴的。
《大學》
《湯之《盤銘》(1)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2)《康誥》曰:「作新民。」(3)《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4)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仔細讀讀《大學》《中庸》吧。字裡行間,哪裡是什麼保守派,分明是孜孜以求,止於至善。
這個涉及到皇權的合法性問題。在西方,君權神授,所以諸王需教皇加冕來確認其合法性,當然王權神權的鬥爭永遠都是一個主旋律,起起伏伏也很正常,碰上雄主如拿破崙就自己加冕了。而在我們傳統中國,王權壓倒了神權,所以雖後世皇帝都自稱天子、受命於天,但這個天是非人格神,在地上也沒有教廷來維持神權,所以不但王權不依賴神權,連神權都依附於王權,如正祀之神都需官府冊封。那麼王權的合法性依賴於什麼呢?開國帝王這個問題是不存在的,因為他們是武力開國,是群雄逐鹿依賴武力將競爭對手打平從而得國的。但後世帝王就存在這個問題了,因為合法性如果沒有好的理論讓臣民信服,則如秦二世而亡了,所以這也是法家沒辦法了,只能讓位於儒家的原因。我強我可以坐天下,那如果臣子強了呢?!按法家的理論這就無解了。而儒家對這個問題的解答比較好:1、為什麼當今天子可以坐天下呢?因為他有天命2、他為什麼有天命呢?因為他的祖宗(開國帝王)平了亂世,救生民於水火,這份功德非常大,所以祖宗保佑餘蔭留存3、那前朝為什麼沒天命了呢?因為前朝帝王失了天命4、前朝帝王為什麼會失天命呢?因為他自以為天命在身而亂為,不體恤生民,導致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天道即人道,所以天命就轉移了因此,儒家推導出來的就是後世帝王為了維繫天命,就得敬天法祖、謹慎行事、體恤生民、不亂來。
說的簡單點,因為當今皇帝的權力來自開國帝王,所以就得法祖。當然,如果當今皇帝比較牛,那變了就變了,如漢武,如果皇帝能力不夠那就麻煩大了,折騰的結果就是皇朝命運轉折。
當然這是明面上的說法,背後的原因,則在於即便是獨裁,中國太大,還是要依賴一個利益集團來輔助的,在中國歷史的早期,這個利益集團非常不好選,外戚、宦官、豪門、世家,選誰都會必然導致皇權旁落,所以最後選了士大夫,事實證明,也只有士大夫才是皇權最好的輔助集團,確保了宋明清都能有200多年的長治久安。但有得必有失,有利必有弊,為了籠絡士大夫,所以必須對士大夫進行優待,優待著優待著利益就會板結起來,妨礙到了國家利益和皇權利益,所以皇朝後期就要開始變法,其實就是想方設法來削弱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在全社會進行利益的重分配,這對皇朝來說是有利、對國家利益也是有利的,但對既得利益集團就是嚴重危害了,所以既得利益集團就要借口祖宗之法不可變來抵制這種利益再分配。尤其是滿清,還夾雜了意識形態,所以變法就更困難了子張問:十世可知也?
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孔子很清楚,社會規則是會變化的。所謂祖宗法不可變的只是西貝貨。不是。真正地儒家思想,或者說我個人理解的儒家思想並不呆板,反而很靈動,能給人源源不斷的內心力量。只不過厚世學者流於字句而不解內涵,儒家思想才遭敗壞。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
中國共產黨章程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
這就是「祖宗之法」,你說可變不可變?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
咳,謝邀。大體同上這句話是老佛爺在戊戌變法等改革中強調的,認為「祖宗之法不可變」、「西方的君主立憲不適合中國」、「君主立憲不可為」等。事實上對於她來說不是不可變,是不能變。一變老佛爺就不再是老佛爺,失去了地位權利。而後袁大頭活學活用,並予以實行。
這是慈禧太后說的,在戊戌變法的時候,為了維護自已的利益,就說祖宗之法不能變,但沒說為什麼不能、不可變。又一次榮祿問起,她說怕喪失了自己的權利,地位。
儒家一直在變。從先秦儒學,到兩漢儒學,到宋明儒學,到清儒,到新入學,儒家一直在變。
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你說該不該變哈!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啊,看這句話誰說的在什麼情況下說的就行。這句話是因為滿洲太后看到滿洲皇帝把自己當漢人要變法的時候說的,說的是太祖定下的騎射國語滿漢分治的祖制不可以變更,終清一朝說的祖宗指向都很明確,是指睡在關外的努爾哈赤和皇太極。
謝邀。
目前不知道是誰說了這句話,反正我看過的《孔子世家》、《論語》、《孟子》等書裡面沒見過。至於孔子說的禮法,應該這麼想一下,其一,孔子是周王朝魯國人,雖然當時周天子權威不行,但是夫子言論總得有個依據不是。周以前是奴隸社會,總不能遵從商的禮法吧。其二,夫子可是周公的粉絲啊,而周禮據傳是由周公制的。其三,孔子身在魯國 ,而魯國的周禮也保存的相對比較好。綜上 ,才有夫子的吾從西周。但是夫子並不是死板的遵從古法,只是改良而已,夫子不可能脫離實際來創造禮法吧。
至於孟子那就更不必說了 ,天生的革新派,能看到的只是對於王權的削弱,孟子眼中的天子是'垂拱而治'的,臣子各司其職,這樣的孟子,怎麼可能會那麼死板。夫子們表示,這個鍋我們不背第一次回答,有點凌亂。請見諒不是還曰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祖宗之法不可變,是因為變祖宗之法影響了說話人的的利益。要是變法有利,就會說祖宗之法不足守了。
那取決於你理解的「儒家思想」是怎樣的。
它並非一套一成不變的理論,也並非一個統一的系統。這導致了回答該問題的複雜性。簡單說,這種思想的理論源頭是可以在孔子的言論中找到,那就是「崇古」,「孝」,「禮」。
這些直接導致了該思想可以很容易被受過儒家思想熏陶的人們接受。——雖然孔子不一定贊同。雖然孔子言論也可以導出其他觀點,甚至相反觀點,但是,現實是,這種觀點更容易被接受。——因為人們是懶惰的,虛弱的。
其實儒家思想是國人約束自身的信仰。非洲人沒有約束好好的國家被他們玩壞了。儒家思想其實是東北亞國家強大的中心思想
謝邀。第一次被邀請答題,有點兒受寵若驚 其實對儒家的典籍也不是很了解,就隨便說說自己的一點兒想法。我似乎也從來沒有讀到過哪本儒家的典籍,有「祖宗之法不可變」這句話。反正儒家的創始人孔子,肯定沒說過。相反孔子對某些「祖宗之法」持反對的態度,如「始做俑者,豈有後乎」這是一句不太好聽的話,是孔子對原來的人殉制度的批判。周朝初期還保留有人殉的痕迹,到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已經基本退出歷史舞台。於是有些諸侯大夫們就想出用人形俑代替人殉的好辦法。不過,在孔子看來這些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應該被批判。
推薦閱讀: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些諸侯國的太子或公子在其他國家待著?
※古代的人是怎麼想像未來的?
※夜雨
※怎麼在古代的屠城中成功的活下來?
※皇帝為什麼不多生孩子,最後選擇優秀的孩子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