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輸式教育和啟發式教育那種更適合人才培養?

題主感覺現在中國的基礎教育基本上都是灌輸式教育了啊。處於受教育階段的孩子對於事件的判斷和看法受教育者影響較大,自己的思考比較少。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基本上是通過書本,而不是通過自己的探索。特別是在思想品德和政治觀點上,基本上都是直接灌輸一個思想,而不是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討論什麼才是對的。這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想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題主語文不太好,如果有什麼表達不清楚的地方請指出,我會進行補充說明。

補充:題主所說的是思想德育方面的教育。 希望大家能從多個角度分析題中兩種教育方式的利弊。謝謝


如果真的要討論教育的話,我首先要說,這個問題提出來就已經錯了。

教育不是分成灌輸式教育和啟發式教育。並沒有這樣的分類,而是大眾自發的形成的一種便於理解的二分式。

對於兒童教育來說,必要的演示,反覆的練習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以孩子為重,尊重孩子的特點特徵也是高效率的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礎。

這二者應該是在教育中共同存在的。

我覺得對於家長來說,我們要明確一點,啟發式,自由式,回歸田園自然的教育等等看上去很美好,但還是需要落地的。刻苦訓練、嚴格的規則和紀律這一部分不應該被否定掉。(但這不等同於低效的懲罰。)

而對於學校來說,更多的是優化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其實我覺得我們的教育的體系最大的問題不是「錯誤」而是「低效」同樣的教師和學生的精力和時間花費下去,學生得到的發展不夠充分這是我們現在教學的問題所在。我們的教材的漸進性,系統性方面作為基礎教育來說還是相當不錯的。但畢竟,最終實施的是教師,對應的是學生。這更考驗的是教學的老師本身的素養。而不是我們教學的內容。但影響老師教學的因素有很多,如何改善和調整這些因素,才是我們現在教育需要面對的問題。讓老師更好的發揮,有更多的靈活度對待不同的學生。

這不是簡單的灌輸和啟發所能解釋和概括的。後背是一個更為繁雜的系統構建的過程。我覺得非教育專業的人也很難以染指這一部分。我只是簡單的了解了一下教育學,感覺這背後的複雜程度是超過我們大多數家長想像的。


13 年,兒子兩歲多的時候,我帶著兒子去粉嶺一個幼兒園團面。

是的,香港幼兒園需要提前一年面試,面試通過第二年才能去上幼兒園。面試不過的,還有候補生……

團面時,五個小朋友和隨行的家長圍坐在兩個幼兒園老師前面。先是考察兒童基本的顏色識別、語言能力、是否服從指揮和是否容易合群,然後跟家長聊天溝通。

其中有個問題是這樣的,你對於幼兒園的期待是更偏重於讓小朋友學習基礎知識呢,還是培養小朋友的創造性思維?

我當時就氣炸了,差點撲哧一聲笑出來。幼兒園小朋友啊,培養創造性思維???你咋不申請個諾貝爾獎呢!

我個人是電子專業出身轉到計算機的。各種各樣的機械與電子設備前後做了十幾台。我認為,要創新,必然要有相應的基礎。毫無基礎的創新,就是白日夢。

前幾年參與過別的系的幾個項目,典型的那種「就差一個程序員了」的項目。項目執行的流程完全就是,這個功能我要有;那要加一個功能;這要有個瀏覽器;那要有個交互界面;某某行業程序有這些功能,都加進來吧,要買太貴了十幾萬呢;哎你能不能就簡單的把這程序的功能拿過來啊。

香港,有創業孵化器,各種各樣的創業大賽。但最常見的創業點子是咖啡廳和書店。我深受啟發。

學編程的時候,有個俗語,手裡拿著把鎚子,看什麼都像釘子。我個人認為,教育就是塞給你一堆大大小小長長短短奇形怪狀的鎚子,然後遇到什麼形狀的釘子你都能找出一把合適的鎚子,狠狠的砸下去!


題主這個問法已經自帶眼鏡了吧。

在大部分人的觀念里,恐怕灌輸式是貶義的,啟發式是褒義的吧。

說實話,我有想過以後孩子該怎麼教育,但是總是想不出個所以然來。

最粗略的想法是:

以後我的小孩要像普通孩子一樣上學,這是中國大的教育背景所決定的,我也並不是特立獨行的人,所以我會接受這個教育模式。

但是與此同時,我也會適當的放養孩子,不給ta過多的壓力,因為成績真的不是一切,我深有體會,真正影響孩子的是學習的方法、邏輯思維的能力以及其他的品質。

所以,回到問題本身(雖然我覺得問法不怎麼對)

我覺得啟發式比灌輸式更適合人才培養。

但是!!!這兩者缺一不可,主輔相成。人的惰性會使啟發式不那麼順利的進行,但是灌輸式的強制性能彌補這一缺點,灌輸式的僵硬與固有形態能在啟發式中更好的化解。

以上。


家長們最頭疼的問題之一是這樣的:我都說了多少遍了,怎麼就是聽不進去?

言下之意:一說就該聽進;說得多就該更聽得進。

說這麼多還聽不進,豈不怪哉?

家長們可能真得面對一個事實:說,是沒有用的。

說,不是全無作用;一般的道理,說了,可以聽懂。

但我們要的,顯然不是他們聽懂;而是做到。

所以準確地說:說,是沒法讓人做到的。

參與,或許會好些。注意,我說的是:或許會好些。

是心理學還是教育上的什麼理論,我就不裝著很懂的去說了。

我只是觀察和到目前為止相信:說,作用有限;讓人參與,親自實踐,經歷成敗,比說更有效。

有次在圖書館跟一個姑娘惡語相向,出門後我講給了黃鶯語聽,並把她一起拉回去,向對方道歉。

我希望她親歷這件事,看到整個過程,然後多少有個概念:衝突的時候,還有一個選項是反省。

我只是告訴她我是怎麼想的,並帶著她一起做,而沒有教她該怎麼做。

我相信這比給她講一堆道理更有用。

說多了,如果有什麼作用,那也是反作用。

我也不想為此找什麼理論依據,只希望一起確認一下這個事實:說多了,只會讓人煩。

當明顯無效甚至有害的情況下,至少應該嘗試一下,讓人參與,一起成長。

當然,我在這裡,也只能是說說,也知道作用有限。

所以唐人學園,說完了,都得練。一次次地經歷,一次次的經驗教訓,就是成長。


明確了中國教育水平、普及度還不高就明白了。而且中國優質大學不多,高考所迫,只能選最經濟的。我發現我的老師還是啟發式教育多,但是在升學的壓力下,有多少人放心上了呢。所以說這個問題是當前社會形態,國家發展情況所決定的。教育的質的改變還需要慢慢等。


關於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新中國是最重視思想品德教育的,這應自我黨(有「長」得地方一定有「政委」)成立,就很極其重視了,那麼新中國的教育自然也是很重視了,學校里有思想品德課,課本中關於二戰的內容也不少,那麼,我想問一個問題「看現在的90後,他們有多少是深受我新中國思想品德教育影響的,哈韓哈日,追星族,又有多少,即使去看70,80後,他們出國游目的地是日韓的又有多少,出遊的目的又是什麼,也可以問問自己。」

所以,你又何必擔心,品德教育受到學校教育的影響呢?學校雖然那麼教,但是學校和老師的真實的發心是那樣的嗎?改革開放以來,發展經濟是第一任務,在大多數人眼裡,只有兩個東西最重要:那就是錢和權,也可以說是利益。隨著孩子的成長,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社會大環境下根本就不堪一擊,更何況學校和老師們是真心那麼想的是極少數的。

在說灌輸和啟發的問題,大概可以認為是培養孩子學習時,主動性和被動性的問題。中國現在的教育方式,絕大多數功利心較強,這也沒辦法,社會功利,家長也得功利,學校也的功利,能不功利的老師也就更少了。單說主動和被動學習時,就很簡單里,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或學生髮自內心的主動去學習呢?只不過我們都只看到眼前,每天給孩子大量的補習安排,自己的做法早讓孩子失去了主動的可能性。

培養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和靜定之心應該是兒童教育最終要的,至於知識性的東西,有一天孩子感興趣了,理解力夠了,孩子完全可以自學,有一個老師答疑解惑也就可以了。那麼其實靜定之心的培養也就從根本上讓孩子有了主動性的可能。

誦讀國學經典,是可以的。如四書五經。現在的我們離經典已經太遙遠了,能知道「父母在,不遠遊」的人都為數不多,知道後邊有一句「遊必有方」的人更少,不過絕大多數人做的還是不錯的(離開父母的你我應該十之八九吧)。一個孩子每天能堅持讀1個小時的論語,有一天變成自願讀的,那這個孩子如果喜歡其他的事情,他怎麼可能不堅持去把它做好。當一個孩子從小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你還用擔心他因失戀、找不到工作等而自殺嗎?孩子的作文還用愁肚子里沒東西寫嗎? 說多了,這些都是附帶效果。其實最重要的還是有助於靜定之心和學習主動性的培養。

個人淺見,可取則取。


要看教的內容是什麼。可以了解一下布魯納的發現學習和接受學習。所謂灌輸和啟發,各有利弊。應結合學生的身心特徵和年齡特點,並考慮所學知識或技能與學生原有認知結構是否有關聯,從而選擇最適合的方式教學。


我很贊同@cfc肯德基的回答

填鴨式教育是這個制度造成的、但是不可否認這種教育方式很高效、特別對於我們國家、人口眾多

歐洲國家就是以啟發式教育為主、是基於他們多年的沉澱、累積、總結下來的結果

我們國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我們這一代已經完成了教育的普及、而且現在越來越重視教育的質量


推薦閱讀:

怎樣教導孩子不要經常玩手機、電腦?
為什麼要學好普通話?
如何看待幼兒園教育中老師僵硬的教育方式?
作為一名中專老師,上課無一人聽講是怎樣的體驗?

TAG:教育 | 兒童教育 | 中國教育 | 教育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