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的「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如何解釋?何謂「道為骨」?
謝邀。堅決反對!我一再說儒學是夫子為中國人所開示的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把積極給抽掉了,這還叫儒學嗎?!
南自己就是跑江湖侃大山的,又不是治學的,能不把他的話當回事兒嗎?
傅大士的公案:一日士披衲頂冠靸鞋朝見。帝(梁武帝)問:是僧耶?士以手指冠。帝曰:是道耶?士以手指靸鞋。帝曰:是俗耶?士以手指衲衣。此公案可以南公言說互參。
愚之淺見:
佛為心,即需要有一出世和救世之心。遍觀歷史,但凡有救世之意者,鮮有一帆風順者。十有八九都身世坎坷,麻煩纏身,遭人陷害,鋃鐺入獄,甚至有生命危險的。從精神上來說,但凡立志要做一些功在千秋的事業,無不頂著各種白眼和不理解來行事,身邊最親近的人甚至當代的人都不認可他,這也是常常有的事。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可以這個相印證。傅大士著衲衣,南公說佛為心,說的都是這個意思。面對這樣的身體和精神上的壓力,如果沒有看破一時的榮辱得失,沒有濟世救人的大願和苦心,往往就堅持不下去了。
道為骨。骨者之所以立也。人無骨不立。道家在歷史上是滑頭風格,一隻腳入世,一隻腳出世,喜歡的就摻乎進來,不喜歡就溜之大吉,手段無窮,遊戲人間。南公曾說了個比喻:佛家之於歷史,是百貨商店,裡面五花八門什麼都有,只來看看也歡迎,買點什麼回去也好。甚至不來也沒關係。而道家則是藥店,國家不出問題不需要他,一旦國家出問題了,出來擔任國師、出謀劃策、撥亂反正的人,往往都是道家的人。並且很妙的是,他們都奉行功成名遂身退。有些人在正史上甚至不留名字。這就是道家的骨風。反正一方面我有辦法,另一方面我對你沒需求,無欲則剛。邦無道則隱,邦有道則現,所以你世俗的權勢對我沒用,你要解決問題還得來求我。有這樣的本領,有這樣的見識,才能做大事。
儒為表。若想以一己之力扭轉時勢,必須要有些世俗的手段。要知道這世上見識能達到隱士高度的人是很少的,不可否認大部分人沒什麼遠見,小部分人只追求眼前的世俗回報。想要所有人都跟著自己走,就不得不要用一些世俗的表示法。繼續南公剛才的比喻:儒家對國家來說是米鋪。米鋪是必須要天天吃的東西,這東西如果不理順,國人的思想出了問題,非出大亂子不可。有漢一代,內用黃老,外示儒術的國策便是如此。對外建立各種禮樂規範,內對則無為而治。
謝邀。我對此並不了解,但想說幾句題外話,那就是,這種表述是典型的折中主義、調和主義,俗稱和稀泥。以前我也常遇到這種模糊的表述,其用語特徵是排比化、形象化、模糊化,乍一看很漂亮,細一想不清楚。比如現在有一句話,叫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馬學為魂,很囧吧。體用是一對哲學範疇,這裡強加一個馬魂,不倫不類。心與體相對,心主宰體;骨與肉相對,骨支撐肉;裡與表相對,裡決定表。若說法裡儒表,道裡儒表,皆可理會。然此處表述,無法強解,亦不必強解。究其意,無非想說儒釋道一體為用,看過可也。
看似高深的屁話。道家之於儒家,那是八字不合,勢不兩立。儒家根本的『禮』,在道家看來是『道之華,亂之首』。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大字報都貼出來了,還主張『道骨儒表』,這是紅皮白心的觀海人士,還是資深精分人士?佛教的外道問題更不用提,歷來撕美不忍觀。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南老先生治學漏洞百出,但修道可能達到了一定境界。我試著解釋下這句話。佛以慈悲為心,道以逍遙為骨,儒以溫文為貌。
佛渡人道渡己儒家窮則渡己達則渡人
這有什麼難理解的。佛,是世界觀。道,是戰略,是方法論。儒,是具體手法,是帶著路標的路。
——————————————————————4月7日,補充
之前的幾句話的答案,只是我對南老的一點點淺薄的認識,昨晚看南老的《孟子與盡心篇》,偶然讀到一段,也可以說是回答了這個問題。
——————
嚴格說來,形而上的最高哲學的性命之理。儒、道兩家是無法與佛家爭辯的,佛家分析精詳,歸納的結論也絕對是對的。而形而下的「修身以俟之」,乃至於起用,入世與出世的大乘精神,佛家不一定可以與儒、道兩家比。因為佛家空曠、空闊,看起來嚇人得大,蓋下來昏頭昏腦,行起來不著邊際,真是法海無邊,回頭是岸。岸在哪裡?照儒家的說法,法海無邊,回頭即在最近處,抓住一塊木板,慢慢漂流,終必靠岸的。所以他先抓住這個命,再找回到大命,那就不是這個肉體了。後世的道家與佛家的密宗修法都是以這個肉體去修的。
以上。
我想南老說得很明白了,理論是如何實踐的。他說的做的並不是高蹈,他示範給大家看過了。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自我解脫,不染世俗,如呂洞賓,放棄狀元修仙。道為骨,骨是綱領,用道家不染世俗的修為做佛事,何其自在。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大聲跟我念!
蝦~扯~蛋~
你可以理解為這是濫用辭彙,不能較真的說法。相當於口水歌打油詩,沒啥水平但是意思能湊合看。
私以為南懷瑾名不副實,水平是有的,要說是高人,是一代宗師就扯淡了,他的種種奇異,出馬仙一樣能行。
而且作為一個普及國學面向大眾的人,必然要像世俗妥協。說白了,吃瓜群眾吃哪套,他賣哪套他個人的看法而已,不必在意。佛、道本來就是南轅北轍,或者在道家看佛教也是一種道而已,所以佛教進中國的早期也叫道人。儒家也是一種法而已,又不是唯一的法。其實,往往這種混雜在一起的說法,比如什麼三教合一,其實都是掛著幌子搞佛教而已。你如果說道家比佛教牛多了,這幫人是絕不同意的。如果你追求性起緣空、追求出離心,就去搞佛教。如果你追求生生不息,就去搞道家。如果你追求幫助君主治理國家,那可以搞搞儒家。別扯一起說話。那個只是聽起來高大上而已。
其實後面還有一句話,叫「大度看世界」
首先搞清楚兩組關係:心、骨、表,他們的地位是不一樣的,所以看似折中,其實是有所側重;釋、道、儒,他們是「合作大於分歧」,所以要看他們的兼容的地方
什麼是「心」?心就是核心,是驅動力。臉可以不要,骨頭可以打斷,沒有心就死定了。佛教的心最要緊的是什麼?是一顆「菩提心」,是成佛的心愿。沒有這顆心,就好比沒有目標和航向,學不好佛的。
既然要成佛,靠什麼成?靠修行。所以骨子裡還要是修道者的仙風道骨。
如何算得上修行?非要上山不可嗎?所謂「大隱於市」,真正的修道有大成就的可都是要入世的咧。入世就要按人世間的規矩來,人世間的規矩是什麼?毫無疑問就是儒家的學問嘛,「天道遠,人道邇」,儒家就是研究「人道」的。
可以說這是南公自己的寫照,也是他對後輩的期望和要求:根本的目的是求解脫,在這個過程中要絕棄凡塵俗物,不為名利所累,但又不能執著於修行,還要入世。
最後是「大度看世界」,哪裡還有什麼釋道儒,哪裡還有什麼心骨表。沒有分別,都打成一片了。
做了點微小的貢獻,主要是受不了一些人的貢高我慢。南公說的「老子天下第一」原來在這裡啊!心懷慈悲,看淡名利,融入社會
佛家就叫這些歪門邪道帶壞了。
佛家告訴你如何出世,儒家告訴你如何入世,道家告訴你如何避世。
佛:人從一生來就是要受苦。
儒:人活著要守規矩重倫理。
道: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遙。內心要堅強,處世要圓滑,名利要看淡。換成TG為心,日學為骨,歐美為表感覺也區別不大。
TG愛國心是基礎,日學內涵上學習精研精神,歐美那種開放化來表達我的本身。
這套說辭簡直一通萬通,硬靠的話任何行業職業乃至世界各個領域都能說通。俗稱車軲轆話,知乎體為重要的事說三遍。道為骨,相對於儒家入世精神,佛教以終極解脫來看,道家重視肉身之修鍊。
骨~仙風道骨,道為骨就是以道家修身思想,並肉體修養而不廢。至少是筋骨強健如此才能更好的行儒之道,修釋迦之法。
拿哲學觀點來看,世界上的哲學觀點包括我們的文化,對不起,在形而上道,我始終說沒有辦法逃過釋迦牟尼佛!至少在我很淺薄的知識的範圍,我認為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哲學,我也都去摸過,真正要談形而上道,逃不過釋迦牟尼佛的手心,這個是沒有辦法的!至於人文文化,對不起,沒有辦法可以跳過我們的萬世師表孔子的範圍。至於撥亂反正之道,也對不起,沒有辦法,誰也比不上道家老莊之道,撥亂反正之學,那是沒有辦法的。所以在我們唐宋以後,中國文化的三家(儒釋道三家)各有他的長處。
因此,我常告訴青年同學們,我們三位老師,現在時代不同了,你們搞什麼一貫、兩貫、三貫道啊、紅卍(音「萬」)字會呀,所有的教主都請來,排排坐,吃果果;我說我也不反對,不過你要搞清楚哦!我們過去有三位大老師,一位請來了、就是歸化中國了——佛,釋迦牟尼佛,形而上道;人文之學,所謂治平之學,治國齊家平天下,沒有辦法跟孔子兩個比;撥亂反正、救世濟危難之道,沒有辦法逃過道家、老莊之道。這三位都是我們的老師、根本教授。現在又聘了兩位外國來的耶穌、默罕默德客座教授,客座教授又加兩位,你們再給他——據說紐約已經有了,中國人搞的「五教同源」,還有教堂。我說,這就是中國人!所以有一個哈佛大學一個社會學教授:你們中國很奇怪啊!我說這就是中國文化啊!中國文化不排外啊!所以只要是好人,請上座,泡好茶;只要他不做壞事,當教主都可以,你哪個當教主都不錯!這也是中國文化的道理。
——南懷瑾
佛祖之心,道教舞學,儒教量天尺。
佛為心:佛學講究度己度人,不僅要讓自己得到解脫,更要幫助眾生解脫。所以佛家弟子從來都帶著使命感,並非消極避世。「佛為心」是要讓我們同樣以幫助眾生解脫為使命。
道為骨:是一種堅持,一種對修行的堅持。無論處在什麼環境,我們的內心都不能為俗事所動搖。
儒為表:人最終要入世,因為我們就活在這個世界中。為了完成使命,我們需堅持內心的修行,但這還不夠,因為世間的俗事太多,世人不會輕易地理解和接受我們的幫助。所以身軀要融入世間。
南師隨緣說法,不同根器 之人有不同理解,重點不在南師如何說,而在我們如何理解,自己在什麼層次所能理解也就能到哪個位階。本人理解如下,不到之處,各位指點 道家學說包羅萬象,由其演變學說學派繁多。南師所言指向寬泛,泛指支撐中華文化根基的道家學派。近代仙學巨子陳嚶嚀先生更是將仙學剝離出道家學派獨立成支,似與南師所指領域大小不同,道家文化千年來枝繁葉茂,滲透到百姓日常生活,其精華不在廟堂,而在民間,道家學說精微處成仙成道,亦可教化眾生,輔助生產生活,成為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南師一個骨字甚為貼切
道骨 骨,支撐。凡塵萬事中煉骨,以求順天道,與萬物相融,得於天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