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電影《破風》中破風的原理是什麼?


這是一張更貼切的破風圖:

這是一輛經過改裝的50號保時捷935,1979年,為了打破127mph的陸上自行車極速記錄,Jean Claude Rude駕駛自行車,和傳奇車手Henri Pescarolo的935跨界合作,試圖利用935為後車「破」開一塊真空區,使阻力降低到允許150mph的時速,可惜這次嘗試最後以105mph時的爆胎告終,下圖是後來經過改進的1號935。

還不夠瘋狂?

1985年,著名的Bonneville鹽灘, John Howard利用一輛近500馬力的Vesco達到了152mph的極速,這一速度略小於一輛70年代的法拉利308GTB的極速

目前的自行車速度記錄屬於Fred Rompelberg的167mph,同樣的方法:

1995年,依然在猶他州Bonneville鹽灘,這次「破風」的是一輛Dragster,於是四輪的和兩輪的陸地記錄機器走到了一起。這意味著,這輛自行車幾乎追上了起飛的波音737。這種現象叫做Draft,原理比較通俗易懂。

煙流流顯幾乎勾畫出了Draft時的流動特徵

行駛在空氣中的交通工具都會受到阻力,包括摩阻和壓差阻力。利用前車造成的尾跡中的渦流,為後車拉出一個低壓區——也就是俗稱的「真空帶」,在這片區域,空氣對自行車的阻力可以降低到非常小,於是乎提高後車的速度,此外,後車的加入對前車的速度也會造成益處,所以很多自行車賽事中都可以見到類似的策略。

當然,在賽車中就更常見了:

這幾乎是NASCAR的生存本能

1987年銀石,曼塞爾利用Slipstream緊跟皮奎特,在直道末端完成超越。

這樣的經典場面數不勝數(易造成引擎過熱輪胎損耗及下壓力缺失,非超車請勿模仿)。


在百度飆速宅男吧有這樣一篇掃盲貼:《飈速宅男》教給我們的事兒——寫給想買公路車的小粉絲們 真的非常全面,且不枯燥,看完之後對公路車的了解會上升幾個檔次。

————————————————自己作答的分割線——————————————

我認為,公路車手的兩個最大的敵人,第一是空氣,第二是重力。

重力,任何人在爬坡的時候都感覺得到,坡度越大感受越明顯(一本正經地說廢話)

Pro們爬的坡是這樣的

是不是很恐怖?

下面說空氣,公路車比賽的所有策略,戰術,幾乎都是因為有了空氣阻力的存在,自行車工程師們絞盡腦汁希望設計出流線型,低風阻的車身,車手們在下坡和衝刺時時用各種姿勢來減少與空氣的接觸面,突圍集團里頻繁更換領騎,都是因為有了空氣阻力的存在

我承認這張圖很奇葩,不過很能說明問題,圖裡的人叫做Graeme Obree,圖裡的車是他自己設計的,他用這輛車,達到了104.747km/h的速度,而普通的公路車,平路上的最大速度我記得是卡文迪什創造的78km/h

速度達到一定程度,你幾乎要用全部的力量來抵擋風阻,而如果前面有人破風,你可以省掉30%的力氣

風阻的厲害,可見一斑。

而公路賽里的破風,簡單說來,就是車隊的副將在比賽前半程甚至大部分時間裡,要為主將領騎,讓主將承受儘可能小的風阻,儘可能地保存主將的實力,讓主將能在決戰時發揮最好的實力。

犧牲副將以保護主將

這裡插一句,去年環法賽場上的中國車手計成,就是在比賽前半程在住集團前面領騎,控制比賽節奏

計成有個外號,兔子殺手,就因為他常常在主集團前方領騎,追回突圍的兔子

而在突圍集團中,常常是幾名車手互相領騎,這是一種合作,而老是躲在後面而不領騎出力的人,會被認為缺乏體育精神的表現 ,往往是被恥笑的對象

多說幾句, 副將在比賽中的職責不止如此,比如有時候為了牽制對手會攻擊對手,主將沒水了,沒吃的了副將也會給主將送補給,甚至主將出現器材故障,副將有時候會把輪子給主將或是把自己的車給主將,自己則坐在一旁慢慢等救援...


不論是自行車還是汽車還是飛機,在海拔變化不大的行駛中面臨的最大的阻力是空氣阻力。而公路自行車賽因為賽程長(通常有1到4個小時)、運動強度大,如何合理的分配選手體能就成了獲勝的關鍵。破風的意思就是由領騎的選手破開一條空氣阻力的通道,使空氣形成一個跟隨運動方向的氣流(引導氣流),讓跟車的選手節約體力。想想游泳時,是順流省力還是逆流省力?我們在公路自行車比賽里會看到選手們組成呈箭頭形狀的大集團,在大集團中部騎行會非常舒服,最多可以節省70%的輸出,這是因為最前面面風的選手運動時帶動了氣流,使後面的選手在順流的空氣里運動。特殊情況中,例如在海邊的賽道上,由海面吹來的強側風給選手極大的壓力,大集團會像大雁那樣與風向呈大約60°角排成一列一列的輪車前進,這樣能最大程度的分享整隊選手的體力。最常見的是騎游中,我們也經常採取編隊騎行,一是因為安全,二是因為這個隊形能跟隨引導氣流。那麼有沒有不需要破風的時候?有。就是在海拔會大幅度上升的坡道上,因為速度會比較慢,所以跟風獲得的收益顯著降低,輔助車手主要實現戰術,這時更考驗選手的尾隨和擺脫技術,領騎對於主將來說更多的是一種情緒上的幫助。

下面是脫離題目的安利內容:大型公路自行車賽競爭激烈,單獨一個選手很難包攬所有榮譽,所以一個車隊會設計主將(實力最強)、衝刺手(瞬時爆發力強)、爬坡手(恐怖的有氧攻坡能力)以及輔助車手這幾種角色來完成目標,而根據賽程賽段的不同,主將的身份常常和衝刺手或者爬坡手的身份是重合的。輔助車手的作用是將衝刺手或主將安全送到終點前200米,甚至會有兩三個輔助車手合力為衝刺手創造衝刺條件的場面。通常情況下,根據戰術的需要,輔助車手會負責領騎、送水、突圍(突圍的選手被稱之為「兔子」)或干擾突圍的選手等等。而大部分比賽其實就分為四個階段:

1.放兔子:突圍選手脫離大集團,有時會有多人的兔子集團相互輪車。

2.追兔子:領騎車手會控制大集團的速度,在終點前的2km~4km處追上兔子們。這個階段可能繼續有選手脫離大集團成為兔子。一般情況下,領騎的控場車手不會太早追上兔子,以免產生新的兔子擾亂秩序。我國的車手計成的外號就是「兔子殺手」,因為他追兔子總是不遺餘力。

3.開火車:終點前2km處各車隊的選手開始集結,提高速度為衝刺做準備。因為這個階段大集團會拉得很長,而且各車隊會開始集結編隊,所以稱為開火車。

4.衝刺。終點前200m至500m放出衝刺手爭奪冠軍。我記得幾年前環法里有個老將從終點前800米就開始衝刺,並拿到了單站冠軍,這是極少數的情況,也是環法魅力所在。

假如在階段2或者階段3里大集團沒有追上兔子,那麼兔子集團內就會形成衝刺階段以爭奪冠軍。

關鍵詞解釋:

集團:15人以上為集團。

領騎:集團前方的箭頭,或者為他人破風的行為。

後勤車:跟隨在主集團後面,有備用比賽器材、醫療和補給。

輪車:2名或多名選手輪流破風。

送水:從跟在大集團尾部的後勤車(汽車)上領取食物和水送到前線。

跟車:跟著領騎的車手以節省體力,對衝刺手來說是相當重要的一項技術。

突圍:選手主動進攻以脫離大集團。分兩種情況,一種是為了戰術要求,還有一種是為了獲得單獨的電視畫面,滿足車隊贊助商的要求。

干擾突圍:跟上突圍的選手,通過突然變化節奏的領騎或者一直跟車給予兔子們壓力。

多日賽:連續多日的比賽,每日會有一站比賽,每站首先衝過終點線的選手會獲得時間獎勵和分站獎項,最終根據完成所有分站賽的總時間來決出總冠軍。

黃衫:總時間領先的選手會身穿黃衫進行比賽,其他選手就很容易知道鬥爭方向。(感謝@Bo Zhou指出:其他大環賽總成績領先選手也有穿粉衫或紅衫的)

圓點衫綠衫:為了增加觀賞性和激烈程度,主辦方一般會在平路上設置衝刺點或者在坡道上設置爬坡點,率先經過這些關鍵點的車手會獲得積分獎勵。爬坡積分領先的選手會在接下來的比賽中身穿白底紅點的圓點衫,這是爬坡王的象徵。衝刺積分領先的選手會在接下來的比賽中身穿綠衫。

很多朋友表示不明白兔子的動機,所以更新一下相關解釋。

兔子的動機:1.因為突圍車手會獲得單獨的電視畫面,所以有很多為贊助商打廣告的。2.搶奪積分。3.一時衝動,我也不知道為毛,就是想體驗下一騎絕塵的滋味。4.投機行為,在一些不那麼重要,或者難度較高的單站比賽中,一些有追求的車隊可能會保存實力,那麼作為一個醬油車手,我可能會想拼一把以拿下一個單站冠軍。5.戰術需要,正常情況下,一個車隊的主將要是帶領著幾個輔助車手突圍而去,一定會招來所有人的圍追堵截,但是假如一兩個輔助車手突圍到前方埋伏起來,主將伺機突圍去和兔子們匯合,然後輔助車手玩命領騎,讓主將獲得一個單站冠軍還是有可能的。


這個時候,請允許我上圖一張。

一般而言,速度越快,風阻越大,尤其是速度到了30km/h之後,越發明顯(騎摩托車可能對風阻感受更深),所以騎摩托的戴風鏡和頭盔的也更多。

破風一般可以為後面的隊友節省很多體力,具體見我的上圖。破風手也有叫帶沖手的,主要是作為衝刺型車手的主要副將負責將衝刺主將帶到終點前的最佳衝刺點。一般來說,在環法等很多比賽的平日賽段中,終點前衝刺是一大看點,看到各大車隊在終點前拉起各自的衝刺火車,往往是一天無聊的平路賽段最大的看點,破風手差不多也就是衝刺主將前面幾個人。09年卡文迪什的衝刺和哥倫比亞的火車還真是經典啊。

忽然想到目前中國大陸已經有兩位車手效力於頂級車隊了,算上台灣有三個了,雖然現在都還是醬油角色。以後看頂級賽事看點也稍微多了點。

暫時不知道圖片原始來源,知道也請告訴我下,侵權請聯繫刪除。


~~轉載噠

自行車行進時阻力主要有四個來源,自行車內部摩擦力、風阻、重力及輪子的磨擦力。

風阻: 風阻最重要決定於相對風速及有效的阻風面積。想像颱風中,風越強(風速),傘越大(阻風面積),越易開花,也越走不動。

跟車: 這是最有效降低風阻的方法。騎在大集團中,跟車,在高速時(大於40㎞)可以降低25-40\%耗能。

下圖的意思大概為運動員跟騎距前車

距離為30cm以內的時候風阻是47%平均心率為99次/min,做功為108W

距離為1M的時候風阻增大到52%平均心率為103次/min,做功為118W

距離為2M的時候風阻增大到63%平均心率為111次/min,做功為144W

如果領騎的話風阻當然為100%平均心率激增為138次/min,做功也激增到229W!!!!

這足以看出我們如果都學會跟騎效果將是多麼明顯!!!

ps:(數據不知道怎麼算出來的,不過說的意思是對的。提高速度的著手的方面除鍛煉自體素質外主要是輕的車重,高性能的器材,好的騎行技巧,合適的器材及裝備等,目的就是為了減少各方面因素對個人力量的消耗,儘可能發揮出自己能力,而不斷的破風帶隊對於減少團隊體力消耗,維持整體穩定高速的前進作用很大。一路單飛的不是超級菜鳥就是超級大神...所以自行車項目是個團體項目。在個人比賽中讓對手在前面破風,自己待在後面跟騎也是很多騎手選擇的技巧.....上次個人比賽我速度明顯掉下來了,騎不動了,後面那群人還跟我後面消耗我體力我也是沒話說了......直接導致第一批次發車的大集團整體速度低於第二次發車的大集團整體速度,我一集團名次第二,總成績掉到十一名,有木有!!!)


在長距離的自行車比賽中,比拼的點其實主要在耐力,《破風》中最後一段比賽還是在沙漠中,破風的重要性就更大,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共一百公里的行程,平地無風我能騎35KM/H,平地逆風我也就騎25KM/H,在速度降低的同時,體力的消耗更為巨大,所以輪流破風重要性非常大,總是不比賽,我在組隊騎長途的時候,依然會排成一字來節省體力和提升速度。

說到提升速度突然想起來一個點,就是在田徑類體育運動中,保持節奏非常重要,我們看長跑運動員訓練的時候,通常會有人來「壓」步子,包括自行車運動,《破風》開頭有一段是彭于晏騎車,然後崔始源在給他壓速度,帶的人必須要在各項數據上大於等於後邊的人才帶的動,所以彭于晏超到前邊的時候,好多人講他囂張

奧突然想起來一個例子,我有一次夜騎,一個騎公路的朋友,貼著公交車騎(危險動作,請勿作死),到達了60KM/H的速度,而且一點也不累,這裡的前提是 他是一輛破公路,我們在騎平路。這速度基本上超出了他平時速度20左右,可見重要性


耐力型選手輪流在前,頂著氣流為後面的一位或幾位選手提供一個低壓亂流區,集團中央的氣流相對速度會減小,風阻大大降低,為衝刺選手保存體力。

補充一下,其實風阻最小的位置不是所有人的身後,而是集團中間。

因為身後會有低壓區域,與前面的流體壓力造成壓差,形成「向後的拉力」。

而集團中央的選手有後面的選手頂著氣流,相當於無形的氣墊,阻力大大降低。


這是張高爾夫風洞測試的圖片,車尾那裡空出來的那部分就是一個低壓區,也就是造成亞差阻力的地方,汽車設計是要盡量減小這部分的大小,減小空氣阻力。而這個部分的特點就是空氣流速小,甚至還會有往車屁股吹的風,詳見冬天雪後為毛車屁股都是一片白,兩廂車尤甚三廂車,也是為毛兩廂車後風擋一般有雨刮器而三廂車沒有的主要原因。貌似這個區域是很不好的,但事無絕對,如果你騎自行車剛好在這個區域里,那真是爽翻了,幾乎沒有什麼空氣阻力有沒有(有點誇張,但是確實空氣阻力小了好大一部分,哪怕四十公里的速度跑也不覺得多累有木有)。而破風手自然就是為種子選手製造這個區域的不二炮灰之選。ps.個人最喜歡在騎車的時候跟公交車,客車,和卡車。但絕對不建議,如果前面突然剎車,追尾是必然的(我最近能跟到前輪離前車屁股半米左右,當然不敢這樣長時間跟,能嚇尿了。)


崔始源的存在跟他的中文一樣突兀,不僅沒有絲毫的代入感,反而每到他這裡,觀眾就會跳一次戲。聽說他的粉絲跟李敏鎬的撕逼啦?恩,他的粉絲嘲笑李敏鎬代言咪咪。李敏鎬不服,後面又代言了雅迪電動車反擊。

這部電影除了背景音樂很勵志之外,請問你哪裡看到勵志和情懷了?如此平庸的一部林超賢作品。首先攝像上採用的大搖臂全景,或者直接頂到演員頭上的攝像頭,電影語言的匱乏令人驚訝,更令人驚訝的是就這樣拍完了整部電影。OMG,導演你TMD在逗我呢吧?

因為自行車賽的高潮和意外實在沒什麼可以拍,於是奇思妙想的超哥想到了最古老的表現手法——意外,這個比國產八點檔撞車車禍還要狗血的自行車卡到易拉罐的狗血橋段,就這樣被活生生放到了一部標榜自己很勵志的電影里。

演員的表演就更是令人語塞。彭于晏一成不變地賣著他的笑容,竇驍剛從狼圖騰片場養狼歸來還沒洗凈臉上的泥巴——一個臘黃枯瘦的少年,是如何想到用興奮劑的呢?這段情節的設計對於本片又有什麼特幣的深意呢?

崔始源的存在就更是跟他的中文一樣突兀,不僅沒有絲毫的代入感,反而每到他這裡,觀眾就會跳一次戲。聽說他的粉絲跟李敏鎬的撕逼啦?恩,他的粉絲嘲笑李敏鎬代言咪咪。李敏鎬不服,後面代言了雅迪電動車反擊。

王珞丹一直是大熒幕上一個異樣的存在,且不論她長得跟白百合有多像,單就她主演的所有電影,幾乎全軍覆沒,一個乾癟的小妞卻要翻天,這樣的人設放到趙寶剛的青春劇里玩玩就好,何必拿到電影里當真?!反倒是長相併不突出的歐陽娜娜,成功將觀眾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了。失敗啊~

一言蔽之,本片是一部可看可不看的電影。除了背景音樂與勵志無關!


簡單來說,就是這樣


詳情請看《四驅兄弟》


說一下青藏騎車的時候碰見一對父子。

我最多一天騎了160km,平均的話一天不到80km。

而這爺倆天天200km起步,不過山口一天300km都有。

兒子剛剛上大學,父親45左右。

這些是晚飯聊天時知道的,感覺是吹牛。

第二天出發的時候我吃完早飯準備出發了他倆剛剛起。

沒過多久,在一個長坡上,我們幾個戰五渣用小輪慢慢蹭的時候,

這二位爺唰的一聲就超過去了,這時是老爹在前面破風,速度目測30以上。

把我們嚇了一跳,紛紛停車瞻仰大神的背影。

等他們到山口了我們還沒到山腳,他倆輪流破風。

之後我們幾個小夥伴就嘀咕:破風這麼nb啊!?我們也試試唄!

然並卵啊!人家那是腿好。


《破風》8月6日全線開戰,再一次讓我們痴迷彭于晏的肌肉,神往王珞丹的小麥色。可是,言歸正傳,「破風」是什麼你真的懂嗎?

「 破風 」一詞,源自自行車比賽中的 「破風手」 。在比賽中,「破風手」負責為車隊主將「衝線手」擋風阻、卡車位,為衝線手在衝刺前保存體力、創造最有利的衝線環境。因此,每個隊的「破風手」都是衝線前的開路先鋒又是衝線時的幕後英雄。「破風」一詞包含了勇敢前行和默默付出的雙重含義。正如在NBA,有個詞叫角色球員;在綠茵場上,有個詞叫守門員。

破風簡圖

跟在破風手後面的人,往往是這樣的:

比賽結束後,拿了冠軍的往往是後面的車手。

因為,前面的車手在漫長的騎行途中,為他們破風節省了體力。

但是不可否認破風手也是偉大的車手!也需要被認可!

除了破風手,公路車的比賽還會重點獎勵這樣幾種人:

  • 爬坡手(擅長爬坡,一般以圓點衫獎勵他們)

  • 最佳年輕車手(一般以白衫獎勵他們)

  • 最佳總成績車手(全能型車手,一般以黃衫獎勵他們)

  • 衝刺車手(擅長平路衝刺,一般以綠衫獎勵他們)

除了公路車賽事,還有多種多樣的其他自行車賽事。比如山地越野賽:這是純考驗個人騎行技術的賽事:

比如速降賽事,看誰下坡下的快、花樣多的比賽:

場地自行車賽:在室內舉行,場地自行車沒有剎車。《破風》中王珞丹飾演的角色就是一名場地自行車手。

騎行,或許真的應該如電影中說的一般,望向前方,那是車輪的方向,是運動的魅力,是破風者最執念的願望。

劃破逆風,無畏前往。



意義上就是替衝線手擋住迎面而來的風的阻力,衝線手在後面跟著也有一種心理寄託,就是速度由破風手來決定,只要跟著破風手即可。當到了終點就是衝線手使出全身力量衝刺的時候,這時候破風手遍讓道也盡自己所有能力擋住別人的衝線手或者破風手。


當公路車速度達到三十多公里每小時之後,行進的阻力就主要是風阻了。長距離公路自行車賽的水平路段平均速度能超過四十公里每小時,計時賽更是能超過五十公里每小時,如何減少空氣阻力實際上是所有自行車比賽的最重要的要點。

根據空氣動力學方面的研究,當幾輛自行車排成緊密縱隊前行(就是所謂的開火車)的時候,車隊中的後面的車能減小兩成到四成的風阻。而當車子排成兩列緊密縱隊前行的時候,後面某些點的車,風阻減小的更大,甚至能超過一半。當一群車子緊密多列縱隊前行的時候,某些點的車子的風阻能減小驚人的六七成。

具體的原理很複雜,大概是空氣繞過打頭的車子和車手,會在後部形成一個什麼區域,我是說不清的,沒這個科學素養,但是以上結論問題不大。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