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電動汽車重量過大的問題?

電動汽車是中國政府大力引導的一個產業方向。當然,日本是主攻氫燃料電池汽車。就目前的水平來看,電動汽車很重,騰勢車重2.1噸(純電250KM),混合動力比亞迪唐車重2.2噸(純電60km)。感覺這麼重的車,很浪費啊。就為了推動一個70KG的人,需要開動2.2噸的汽車?比現在一般的汽油車1.2到1.5噸那是重了不少啊--------

-------------------------

比亞迪唐感覺不太靠譜。當你推著2.2噸的汽車在高速上行駛的時候,你就發現你的車就和GL8一樣耗油。


謝邀。

特斯拉是一個標準的答案。

用高比能量的電池,把電池放在底盤上,將負面的重量正面利用一下,用高效的電機和控制器,提高車內空間的利用率,重新設計車身結構,輕而且結實。


謝邀。

本來不太敢回答這個問題,但回憶起MacBook Air之前幾乎沒有廠商能想到把固態硬碟顆粒直接焊在主板上的事情,便又覺得找到了勇氣!下面作答:

先看看18650是這樣的:

內部結構是這樣的:

然後,這些電池組排列成陣列類似於這樣: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每組電池都要如此封裝?

明明是按組來使用,為什麼還每節電池都要一個厚厚外皮厚厚的外殼厚厚的電極……

明明是成組使用,為什麼每節電池和每節電池之間還要隔兩張厚厚的極片?電池之間那厚重的隔離措施又是否必要?

最後,18650是一種尺寸標準,那麼這個尺寸是否就是電池製造的最佳尺寸?為了滿足該尺寸,電池性能(體積能效比)是否對該尺寸進行了妥協?

當我們把電池組封裝好放在汽車底盤上,一樣可能產生多餘的結構。比如現在大部分國內汽車廠商使用的都是汽油車的底盤來做電動車,那麼當電池組裝上去後,電池組出於自身穩定性的需求,還需要一大堆緩衝結構、支架……但這些結構如果重新設計底盤的話,完全是可以與底盤的部分結構相互重疊的,比如屬於車架的某根大梁同時也擔任電池組的某根支架,發動機某側的蓋板是某組電池的支撐物……這樣也能節約很多重量和成本。

包括電池組的散熱設計——汽油車底盤的結構很可能不利於電池組散熱,因此必須增加額外的散熱風扇或製冷液。但如果底盤和其它結構設計合理,那麼這部分重量就可以省略。

說到散熱,現有18650的尺寸和形狀是否就是最有利於散熱的形狀?如果我們可以將散熱片與電池外殼作為一體,是否會提高散熱效率?

如果底盤和殼體結構本身就能承擔散熱功能呢?

如果車體全局設計通盤考慮了風道設計呢?

最後,如果是平時上下班只有不到50公里的路程,那麼一組可以續航200公里的電池組其2/3以上的重量便都是多餘的。如果電池組能夠配合地面設備做到隨時拆卸(組裝過程也能方便的進行),這部分的重量節省會是非常可觀的。

或者更進一步,如果整個車體都可以進行拆卸組合呢?

也許我們還可以再顛覆一點,為什麼一定要把汽車做的那麼大呢?

在自動駕駛、車聯網等技術日漸清晰的未來,為了所謂安全性而追求汽車的大型化是否有意義?要知道如果沒有了人工參與,現有交通安全中的大部分問題都將成為歷史。

一輛電動汽車的設計是非常複雜的事情,上面的某些說法也許表面看起來很有道理,但在實踐中就會遭遇各種各樣的意外情況和麻煩事。本答案只是提供一個模糊的方向參考,並不代表實際可行……歡迎相關專業人士積極吐槽打臉。


即使電池沒法充電,市區行駛仍然會比一般1.5噸的車省油,你看看普銳斯這些並聯混動就知道,省油效果很明顯。。。不過插電混動本來設計上是為了短途當純電開,如果沒有條件充電確實是白裝了那麼重的電池


技術進步吧。需要時間,資源,人才,金錢,市場,


比亞迪的是磷酸鐵鋰。能量密度比鉛酸大不了多少。自然又大又重。三元材質的可以壓縮一半。


推薦閱讀:

鋰離子電池隔膜材料將會如何發展?
鉛酸電池會被淘汰嗎?
請詳細分析一下中佛羅里達大學(UCF)近期研究的「秒充+大容量+長壽命」新型電池(超級電容器)?

TAG:電池技術 | 電動汽車 | 汽車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