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又愛又恨的收縮縫

框架結構+薄板+穿帶的做法,大大地增加了傢具的穩定性和節省了木材成本。而使用這個工藝就會在表面上看到了我們熟悉的收縮縫。收縮縫一直是做實木紅木傢具不可繞過的一個結構。說起它,真的是又愛又恨。它在結構中應對木材的收縮膨脹起到關鍵性的作用,但同時也破壞了板面的整體感。下圖1就是從底面看傳統的框架結構+薄板+穿帶示意圖;下圖2是正面看收縮縫。

圖1 傳統框架結構,圖來自《明式傢具研究》王世襄

圖2 傳統框架結構表面

活動的結構

由於板面的跨度大,具有一定的收縮膨脹性,所以這個帶收縮縫的的設計讓木板有了變動的空間。之前的文章也解釋過,木材的變動在徑向也就是紋理的方向上是比較小的,在小傢具當中基本可以忽略。而跟紋理垂直的方向變動比較大。所以在上圖中,a跟c端頭的收縮縫基本固定,在做的時候可以不用留多少空間。而b跟d端頭的變動會比較大,要預留更多的空間。這預留空間的程度也跟傢具製造的時節有關。比如在春天製造的傢具,收縮縫就要留得細一點,因為春天的濕度較大,到了冬天肯定要收縮一點;反之,在冬天製造的傢具就要把收縮縫留大一點,因為冬天比較乾燥,到了春天的時候肯定要漲一點。

正因為有了收縮縫這個結構,給木板的變動提供了一個緩衝區,讓木板不容易產生拉裂或者漲開等現象。但是市面上怎麼有些傢具還是會出現拉裂和漲開的現象呢?同樣是做收縮縫結構,差距究竟在哪呢?這就要考究到師傅的用工了。下圖3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通用的框架+薄板結構的橫截面,途中可以清晰看到這個結構的緩衝區有多大。一般來說,面板約寬,所需的緩衝區就越大,因為按照比率收縮的話,同樣是1%的縮脹率,100厘米寬的面板的變動就是正負1厘米,50厘米寬的面板的變動就是正負0.5厘米。除了緩衝區加大之外,其實保護層也要相應加厚,因為緩衝區的加大增加了保護層的寬度,若然不加厚保護層就會導致保護層容易翹變。

圖3 傳統框架結構橫截面

如何減少拉裂

而市面上看到某些傢具收縮到見光(看到地面)或者把面方漲開,就是因為這個緩衝區的位置做得不到位所致。而拉裂是因為在安裝的時候,木工師傅會在榫卯之間著膠水,只是他們沒有為面板做好保護措施,所以導致膠水把面板跟面方硬生生地粘在了一起,破環了原有的活動結構。

為了避免拉裂,市面上有幾個方法可以採用,主要是避免面方夾角榫卯間溢出的膠水粘住面板就可以了。1是在面板安裝前在4個角貼上透明膠,這種方法操作方便,但是在面板收縮後會看到透明膠,不美觀。2是採用雪油,一般用於機械潤滑的那種,也是塗抹在四個角,這種操作也是相對方便,但是雪油會滲進木頭裡,形成去不掉的濕濕的一個印子,如果傢具是上漆的話不太看得出來,要是傢具是做無漆無蠟的話就會看起來四個角濕濕的感覺,也是不美觀。3是我個人最推薦的,就是拿小鍋加熱蠟,然後用毛掃塗到面板的4條邊上,注意是四條邊不是四個角,因為這樣除了有效隔離膠水與面板之外,還讓面板在整條槽的接觸面有了潤滑的作用,這樣收縮膨脹起來更加順暢,這個方法最花功夫,但也是最完善和美觀的。

關於收縮縫的美觀問題

之前說了收縮縫在結構和用料上作出了貢獻,卻在視覺上破壞了面的整體感。其實也是有個小方法稍微改進一下的。首先可以看看傳統的收縮縫處理(如圖3),在圖4中展示的就是傳統收縮縫收縮後變大了的效果,這種直邊會讓收縮縫非常明顯,而且有時候會大小不一。很多人就是介意這一點,其實到季節濕潤的時候就會漲回去。為了讓收縮縫的視覺效果不那麼明顯,我們可以採用圖5那樣的結構,就是將面板的四邊做斜,因為有了斜度,板與方的結合位置變得沒那麼明顯,這樣收縮後就會比較「順眼」。圖6是斜邊的實際效果,圖7是出現收縮後的效果。遇到圖7的情況,拿細砂紙稍微打磨,然後抹上蠟基本就不太看得出來了。

圖4 傳統收縮縫收縮後效果

圖5 斜邊收縮縫橫截面

圖6 斜邊收縮縫實樣

圖7 斜邊收縮縫收縮效果

有些插圖壓縮得厲害都不清晰了,看不清的朋友加微信私發吧。

=======================================================

此文為原創,謝絕轉載,謝謝!

微信公眾號:huacuijiaju(華萃紅木)

個人微信號(添加請註明是知乎):huacuijiaju86902835

天貓店:首頁-華萃傢具旗艦店


推薦閱讀:

像他們一樣定製傢具吧!

TAG:红木家具 | 木工 | 实木家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