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淺談教育中的情緒預期和滿足。

https://www.zhihu.com/video/936304897302093824

這是在微博中看到的一個視頻,評論中,基本是一邊倒的以孩子的視角來表達內心的感受,有的說自己也經常經歷這樣的情節,有的說感覺自己就曾經是這個孩子,能感受到孩子的內心的憋悶,還有的說父母在用身份壓人等等。

似乎這種情況在現在的教育中很是普遍,而且不少人,也曾經是這種情況的受害者,那麼就讓我們拿這兩分鐘左右的對話,來聊一下教育中,我們面對的問題,至少讓我們成為教育者的時候,讓我們有機會能反思自己的行為,讓痛苦更少一些在代際之間傳遞。

廢話不多說,直接上乾貨。

1、對抗雙方歇斯底里的語言背後,到底在爭的是什麼?他們爭吵的真的是對錯么?

先從父母的角度來看這段溝通中,我們能看到的東西。

如果他們真的是在談對錯,那麼孩子已經承認自己錯了,表達自己會改,為什麼父母還會持續的用語言攻擊孩子?

父母談的,不是對錯,而是在他們的感受

父母雖然從語言中聽到了孩子承認了錯誤,但是父母並沒有看到自己預期的,孩子能讓自己消除怒火的樣子,尤其是非語言的神態,動作語言。

比如孩子低眉順目的說話方式,孩子悔過時眼角掛著的淚珠,亦或者是孩子充滿羞愧的低著頭玩弄衣角的樣子。

相反,孩子是仰著高傲的頭顱,似乎是在對父母說,我給你們說我錯了,是我在施捨你們。

於是父母就無法接受了。

我生你養你,教育你做一個不犯錯的人,你憑什麼這個態度對我?

夫妻兩其實都是在談感受。

父母要的,並不是孩子認錯,只是要讓自己的怒火平息。

再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孩子在乎對錯么?

孩子其實不在乎,你們說我錯了,我就承認錯誤,你們要我改我就改,我不和你們談對錯。

孩子只是在乎自己的感受。

你們在乎的是對錯,和我談的也是對錯,可是對錯我都聽你們的了,為什麼我的感受你們都還不在乎,不能讓我一個人平靜一下我不舒服的感覺,一定要讓我持續的難受,持續的不舒服?

感受,才是他們爭吵的根源。

2、為什麼我們會這麼在乎我們的感受?

人類的文明,有文字記錄的僅僅有幾千年的歷史,從這個星球出現生命的時間開始算起,我們人類文明出現的時間占的比例,僅僅是打一個響指那麼短暫。

我們在從沒有智慧的生物進化成人類的漫長歷史年代中,積攢了大量為了生存和繁衍為目的的內在機制,比如性衝動,比如食慾等等。

相對不那麼讓人注意的到的,還有視覺訊號的刺激性。

觀察下猴群的存行為,我們能夠看到,當有公猴挑戰猴王的時候,其實並不是上去就是擊打和撕咬,而是會呲牙咧嘴,擺出戰鬥姿勢,而猴王在接受到這種視覺刺激的時候,也會激發相應的戰鬥行為,同樣也是呲牙咧嘴身體前傾,毛髮豎起。

這種戰鬥示威的姿態是有進化意義的,具有這種遺傳行為的公猴,在爭鬥中,有更大的概率能夠生存下來。

在互相展示自己的牙口和肌肉之後,弱勢方會主動退縮減少受傷,勝利方也會在爭鬥中減少受傷感染死亡的機會。

甚至退縮方會主動表現出臣服的行為,趴在地上崛起屁股。

強壯方看到對方這個行為的時候,就會主動收起攻擊狀態。

於是這種看到對方挑釁,我們就直接進入憤怒狀態展示我們的肌肉,展示我們的憤怒的行為就在我們繁衍中被保存了下來。

而隨著人類文明的爆炸性發展,雖然這種行為不再適應文明社會的需要,但是由於文明發展太快了,而基因篩選又非常緩慢,於是就出現了,一些在遠古時代非常被需要的遺傳行為,在這個社會下,不被需要的情況發生。

這個視頻里大家都無意識的進入對抗行為的情況,其實就是我上文談到的彼此展示戰鬥訊號的一個過程。

父母和孩子都進入了無意識的展示戰鬥訊號的行為中。

孩子高昂的語調,挺起的頭顱。

父母談論的對錯,談論的態度。

都是一種希望讓對方臣服自己的戰鬥訊號。

而父母一直期待的,孩子臣服的訊號並未發生。

孩子期待的,讓自己為自己情緒做主的情況也並未發生。

3、對錯意味著什麼?

當我們談對錯的時候,其實談的不是對錯。

談對錯的時候,談的僅僅是服從而已。

談得是,弱勢群體,服從強勢群體的價值判斷。

每個人經歷的事件是不同的,過往是不同的。

而我們對同一件事情的對錯判斷標準,是我們過去經歷的事情,在我們情感的加工下形成的。

同一件事,有些人看到的是親情,有些人看到的是道德,有些看到的感恩,有些看到的是醜惡,有的人看到的是糟粕,有的人看到的可能是進步。

那麼憑什麼一定要孩子服從父母呢?

因為在父母的邏輯里,父母是愛孩子的,父母是為了孩子好,為了孩子將來的生存條件更好。

然而,我們的經驗是在我們生存的年代建立的。

而孩子面對的,是我們還未經歷的未來。

在這年代,未來的變化,可能是翻天覆地的。

在80年代,唯一的遊戲和娛樂是一群小朋友撒尿和泥的年代,是無法想像現在的年代小朋友接收的資訊是多麼龐大的。

甚至無法想像,現在的人與人之間,在網路的作用下,是如此緊密的。

我們認為我們一定是對的,似乎有些太過自信了一些。

4、教育是什麼?

對有些人來說,教育,是用讓孩子痛苦的方式,讓孩子戒除父母不想孩子做的事情。

你做了不該做的事情,就要讓你痛苦。

你痛苦了,你就不會再做不該做的事情了。

棍棒出孝子就是這麼個邏輯。

這是一種把自己的意志,延伸到孩子身上的教育方式。

不准你玩,你只能學習,你把時間浪費到玩耍上面的時候,就要揍你,就要罵你,讓你難受,讓你不敢再去看玩。

於是,孩子變成了父母想讓孩子變成的樣子。

對另外一些人來說,教育是不同的。

教育,是讓孩子有駕駛自己人生之船的能力。

是讓孩子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為,去做,對孩子自己未來最有利的事情。

是陪伴孩子去經歷人生中所有可以經歷的異常,經歷過異常之後,和孩子一起研究怎麼樣子做才是對未來最好的過程。

這兩種方式,就像用兩種方式去調校汽車的自動駕駛系統。

第一種方式是,喏,這些情況都可能是很危險的,遇到這些種情況,你不可以好奇,不可以接近,要掉立馬就剎車,要掉頭就走開,要離開的遠遠的。

第二種方式是,我和你一起去經歷駕車上路我們可能經歷的所有的情況,遇到了問題我們一起調校我們的駕駛規則,當你學會了如何調教自己的駕駛規則,你就可以上路,去駛向自己的遠方了。

5、當孩子的該怎麼做,當父母的該怎麼做?

其實當孩子的這種情況下做的非常簡單,表現出父母需要的視覺訊號就好了。

比如之前提到的,悔過的眼淚,低眉順目,低下的頭顱,以及避免再做父母不讓做的事情。

當我們遇到我們無法抗衡的權利,要求我們做我們不想做的事情的,這是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情

那麼,如果你是父母,你不希望和孩子溝通出現這種情況,你需要怎麼做?

第一步,其實是鍛煉自我審查的能力。

要求孩子之前,我給孩子提出的要求到底是哪一種教育模式?

我和孩子溝通,到底是為了我的感受,還是為了孩子的未來?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從無法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轉變到可以清晰的看清楚自己的內在動機,需要非常多的自我剖析和非常久的自我訓練。

換句話說,自我認知的成長,需要很長的時間作為加持。

6、如果我無法分清楚我是為了自己的情緒還是為了孩子的將來而和孩子爭吵的時候,我該怎麼做?

接受孩子的感受,和孩子談自己的感受,讓孩子和自己一起解決問題。

接受孩子的感受很簡單。

孩子需要冷靜,給孩子空間冷靜,孩子內心不適,給孩子時間平靜自己的情緒。

孩子覺得自己做某一件事情是對的,給孩子機會讓孩子去做。

你只要明確底線就好了。

比如,成績要做到全班前三,做的到,這你認為對的事情,你可以去做。做不到,對不起,還是要聽媽媽的。

不過給孩子底線是存在不同的反應的,有些時候底線會成為攻擊和約束孩子的工具,我們只要確定給孩子的要求,並不是孩子無法達成的就好。

比如,你孩子一般是倒數第一名,你給的目標是是前三,孩子完全看不到希望,這種要求就變了味道。

和孩子如何談自己的感受?

「寶貝兒,你又做了上次我不讓你做的事情,你這麼做,爸爸媽媽會很擔心,但你這樣時間久了下去,會養成壞習慣,時間久了,你以後可能會不夠優秀/有毅力/有好成績/能夠出人投地「

如何讓孩子和自己一起解決問題

「雖然這些都是爸爸媽媽的擔心和感受,爸爸媽媽還是相信你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的,你可以想一個辦法么?讓下次爸爸媽媽擔心的情況不再發生么?只要你能控制好自己的行為,自己的時間,爸爸媽媽就不再干涉你,讓你自己做主,當然你如果感覺有需要爸媽幫忙的地方,也可以來問我們。不過如果你自己做主做不好,那我們就不能再讓你自己做主了,就要完全聽爸媽的話了哦。」

到這裡一定會有人問,孩子如果還是不聽怎麼辦?

這裡就涉及到一個養成的問題,首現是孩子世界觀的樣子。

當你孩子已經養成了無法控制自己的慾望,無法收斂自己的行為的習慣,這個時候繼續給孩子時間,在乎孩子的感受,用生活經歷告訴孩子,在乎別人的感受是對的,我應該自己為自己負責是對的。

其次是孩子行為能力,自控能力的養成。

作為父母,要給孩子時間和空間,鼓勵孩子的進步,包容孩子的不足,和孩子一起鍛煉孩子的自我控制的能力。

換句話說,平反孩子的逆反,需要你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時間。

這篇文章這些日子的感悟,聰明的你,肯定能看到這篇文章的不足,期望看到你的批評,也期望能看到你的感悟。


公眾號:百家心理

關注後發送「九型人格」可以獲得九型人格測試。

發送「心理健康自評」可以獲得SCL90心理自評測試。


推薦閱讀:

他們的父母在哭泣
父親已故跟隨爺爺奶奶生活的單親兒童該如何教育?
中國家庭教育到底培養出了什麼孩子,為什麼孩子會任性或極端,究竟是誰的錯?為什麼後期每個人改變不同?
你有哪些永遠不會告訴父母的秘密?
什麼樣的三觀才是正確的三觀?一個普通人需要完全正確的三觀嗎?

TAG:教育 | 叛逆 | 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