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來自父母的重大人生選擇,決定了孩子命運的轉折
不是幾乎,而是所有的「人生贏家」,都離不開良好的人際關係。
棉棉老師:什麼樣的孩子更容易成為「人生贏家」?優秀是不是天生的?棉棉老師:家長該立志把孩子培養成「人生贏家」嗎?相信很多和我一樣,關注人格成長的讀者們都讀過一篇文章——《哈佛持續76年跟蹤700人的一生:什麼樣的人活得更幸福》。文章中講到了哈佛大學從1938年開始了一項關於幸福的探索。他們從哈佛本科生中挑選出268名最精英化的「天之驕子」,開始持續不斷的通過訪談追蹤他們的人生軌跡。後來,研究組還合併了另一個「格魯克研究」計劃,將波士頓地區的貧困家庭里的456名年輕人也加入了「幸福研究組」,他們想看看這些起點完全不同的724個年輕人將擁有怎樣不同的人生。
期間,這些人經歷了二戰、大蕭條時代、經濟復甦、金融海嘯……他們中有些人,一步步的實現了「階級跨越」,從社會的最底層,一步步爬升到最高點;也有的人,無視上天給他的一手好牌,步步走步步錯,一步一步落入社會最底層。有的人一生順利幸福,安度晚年;有的人命運多舛,英年早逝。總之,700多個人擁有了形形色色的完全不同的一生。
經過70多年的研究分析和觀點提煉,哈佛大學的項目主管終於在2015年的TED Talk上發布了他們長期對「幸福人生」孜孜不倦的研究結果。究竟怎樣的人才能過上幸福的一生?
答案是:「愛」才是成功的秘訣。和所有的物質條件無關,只有好的人際關係,才能讓人感到幸福。
這個最後得出的結論,竟然超乎尋常的簡單,甚至有點可笑。「愛」的重要性誰都明白,是幾歲的小孩子都懂得的道理。感覺哈佛大學花了70多年,為大眾熬了一鍋濃濃的「雞湯」。不過這碗雞湯,真的很有營養,我先干為敬。
所以,其實孩子是最有智慧的小小生命。他們打從一出生起,就懂得愛。
遺憾的是,有的孩子卻在成長中不斷受挫,一味的被逼迫去追求高處不勝寒的「精英光環」,卻沒能得到來自父母的溫暖,缺乏好的社會關係的滋養,漸漸喪失了愛的能力。
我們需要警惕,在競爭高度激烈的現代社會,這種「愛無能」的個體比例已經明顯升高了。
作為父母和老師,我們該怎麼做,去幫助孩子保持他們心中愛的能力?
所謂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有幾個來自父母的重大人生選擇,極大程度的決定了孩子命運的轉折。
重大人生選擇之一:你是「高控制型」父母嗎
在我之前的文章中,我講到了不同的四種父母對孩子養育方式的不同。
陳棉棉:打破「別人家的孩子」的迷思——談談兒童教育中父母的養育方式和「榜樣作用」
四種不同的養育方式分別是:
(1)低控制、高回應的「權威型」(被證實是最好的養育方式);
(2)高控制、高回應的「高壓型」;
(3)高控制、低回應的「暴君型」;
(4)低控制、低回應的「忽略型」。
第一種父母是最好的,他們即給孩子足夠的溫暖,又能守得住底線,教育出的孩子開朗、懂事、自信。他們雖然關注孩子,但不會過多的去干涉孩子,留給孩子足夠的自由成長空間。
第三和第四種父母,都屬於自由放任、絕對不負責任的父母。這兩種養育方式,都會給孩子留下隱秘但深刻的心靈創傷。去豆瓣上的「父母皆禍害(現在疑似已禁封)」小組看看,能看到好多觸目驚心的例子。
然而,我最擔心的,是第二種。現在這種焦慮的「高壓型」父母愈來越多,尤其是在中產階級和環境優渥的家庭里,誰都怕自己的孩子落在別人後面,階級滑落。
上一篇文章里的「虎媽」就是個典型的「高壓型」。很幸運的是,她確實把女兒培養成功了。只不過,我嚴重懷疑,她的女兒們是遺傳了她的高智商和抗壓能力,所以才承受得了十數年日復一日的嚴格訓練。
我們會觀察到一個現象,那就是精英的後代成為精英的比率更大,因為有先天的遺傳因素,也有後天的資源分配。「虎媽」有信心按她的方式養育出的孩子不會差到哪兒去,所以她才敢自信滿滿的出書。但是換一個家長,或者換一個孩子,沒有蔡美兒的條件,恐怕照搬她的「精英養成計劃」也未必能順利實施,親子關係還會陷入緊張狀況。
「虎媽」本人也承認:「女兒在十多歲的時候……在我的堅持下情緒崩潰,對我大喊,說我的行為令她感到噁心,簡直變態。」
就連她的兩個女兒接受訪談時,也一直在強調:
「真的不是每個人適合按我媽媽的方式培養的。如果有家長因為讀了她的書,而認定自己的孩子也能做到同樣的事,那是極危險的。」
正如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沒有一種成功是可以複製的。
如果家長本人對於自己的現狀並不滿意,那麼還是把控制權交還給孩子比較好。為孩子提供一個充滿愛的、寬鬆自由的環境,讓他們自己去探索該走的路。
每個兒童都有自身生命的內驅力,即兒童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所說的「生命之火」,因此他們最後的成就,80%以上不是靠由家長逼迫出來的,是他們實現了本該由自己實現的自我的一部分。
重大人生選擇之二:你有「分寸感」和「界限感」嗎
中國的中產階級父母最大的問題,不是付出的不夠,而是付出的太多了。
「60分父母萬歲」——作為「完美父母」,我們稱職得太過頭了嗎?
孩子不能「窮養」,給孩子的資源一定要充足。但我們也不應該給他們奢侈和溺愛。「足夠」與「過剩」之間有一條模糊的界限,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清楚那條線在哪裡。
給的太少,孩子長期感覺匱乏,在親子關係中缺乏自信,對世界沒有安全感。
陳棉棉:「匱乏感」VS「儀式感」:習慣怎樣影響孩子的性格?給的太多,會剝削孩子成長的「內驅力」。很簡單,一個人的努力是需要動機的。一個孩子如果發現,他無論是努力還是不努力,結果幾乎沒有區別,他是選擇悠閑懶惰呢,還是選擇悠閑懶惰呢?
有分寸感的父母,就很懂得激發出孩子的內在驅動力,鼓勵他向著目標努力。家長們記住要給孩子足夠的動機去「成為自己」。我們不用介入太多,在旁邊保駕護航就夠了。當然,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家長必須確保孩子「拎得清」,例如是否能用於拒絕吸毒、賭博、高危性行為等無法回頭的誘惑,以免孩子將來誤入泥潭。
除了「分寸感」,還有「界限感」的問題。中國的父母管得太多了,在孩子成年後還是什麼都要管,因為他們也是被他們的父母從頭管到腳,從小管到老的。
比較理想的狀態,是我們中國父母能夠先意識到自己有這個問題,然後慢慢改正、放手、不管。
在這一方面,我們確實應該借鑒北美的父母——在18歲之前,事無巨細的關懷理解孩子,幫助孩子建立合格的三觀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18歲之後,you are on your own。你自己管自己的事吧。有些父母甚至根本沒有能力負擔孩子的大學學費,孩子需要先打工幾年存錢,或者背上國家的助學貸款。大多數對孩子好一些的中產父母,會預先給孩子存好學費(國外的大學學費很貴),供孩子上完大學,然後就仁至義盡了。後面的發展怎麼樣,他們不再操心。當然,家門還是永遠對孩子敞開的,遇到解決不了的困難,歡迎回家。
不過,孩子遇上的困難還是得自己面對,想辦法解決。
重大人生選擇之三:你有家傳的「幸運基因」嗎
有的人很擅長抓住走向巔峰的機遇。他們看起來總是顯得運氣特別好,總遇上各式各樣的「貴人」,願意將畢生絕學傾囊相授,還幫助他們走向新的平台。這樣的人,其實就是人際關係方面的贏家。
他們左右逢源,不是因為功利心和耍心機,恰恰是因為他們很真誠友好,本身又樂於為他人提供交換價值。這樣的人很容易得到好人緣,無形中也得到了更多的機遇,在不明就裡的旁觀者眼中,簡直就是「狗屎運」,總能被天上的餡餅砸中。
當這樣的人成為家長以後,他們的孩子耳濡目染,也早早洞悉了人際關係之中的雙贏法則。
不得不說,這樣的孩子的確是有「幸運基因」——在一個和諧美好的家庭氛圍里長大,是一種幸運。
大多數的「人生贏家」從小就是幸運兒。最幸福的孩子,是那些原生家庭氛圍健康、對情緒敏感、有原則有追求、能堅持發展自我優勢,很早就建立個人風格的孩子。
他們未必有超凡出眾的天賦,但他們所生存的環境恰巧能激發他們的才華得到最大發揮。他們身邊的人,無一不對他們交口稱讚,全力挖掘和激發他們(也許數目有限)的才能,找到了便若獲至寶,不斷打磨,令其光彩奪目。
他們所獲得的機遇,配上自己的天賦與努力,彼此達到了相乘效果。
相比之下,即便是普通人也具備了和他們同等的才華,但也許從未得過展現才華、打磨天賦的機會。很多人連自己的天賦才能在何處都不知道,好比被深深埋藏在地底的寶藏。於是,深藏地下的明珠美玉,終有一天被現實磨礪得粗糙起來,逐漸被周圍的瓦礫同化,消失殆盡。
上面說的父母重大選擇的一二三條,你中槍了嗎?
中槍了也不要緊,下一期,我們會有針對父母操作更具體的解決方法。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幫助,就請動動手指,幫我點個贊或轉發到朋友圈吧!
To Be Continued
大家好,我是加拿大的兒童教師棉棉老師,堅持每周更新兩篇原創文章,和大家分享我的工作趣聞、育兒經驗和原創童話。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AliceandMagicBeans,或知乎專欄「愛麗絲與奇妙豆」,實時接收我下一篇文章的推送。
如果有育兒方面的疑問,歡迎從知乎的「值乎」向我在線諮詢。為保護兒童隱私,所有兒童姓名均為化名,案例中的兒童特徵也會經過適當處理再呈現。感謝理解。
喜歡我的原創文章?歡迎點贊、轉發和留言。有趣的留言會入選精選哦!
推薦閱讀:
※是否應該帶孩子去旅行?
※圖書館,閱讀之外的價值空間
※保姆縱火案的爸爸:我不接受心理治療,因為我不想放下他們
※真需求與偽痛點----鹿看親子主題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