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學園林史?
我們學中國古典園林史,學習什麼時期有什麼形式,目的是什麼呢?我覺得學習,一方面是提高審美,提供學習的方式,提供借鑒的形式和想法。平面圖的背默可以提高我們構圖能力,但是在我目前的應用中,中國古典園林課程的考點在我們實際現代園林規劃設計中運用點確實很少啊。敬請提點!
最實用的用處是:考研還是會考這些東西的。
言歸正傳,一般的看法是:讀史使人明智。景觀發展到今天,說一脈相承有些勉強。但大家要注意到一個事實:人類在造園的這2000年歷史中,智力沒有怎麼變化過。過去造艮岳的那批宋人,智商與今天的彼得沃克俞孔堅等大師是差不多的。而在這漫長的千百年時間裡,古人積累起的智慧和經驗是難以想像的。
然而做起學問,讀和看還是差了蠻多。換句話說,只是看現象而不去思考認識和方法論的問題,也是無益的。學而不思則罔嘛。
那麼在勤于思考的前提下,讀園林史的第一個用處就是。借鑒最經典的處理手法的構成要素。並非設計師實力不濟才需要抄,其實大師一樣借鑒。
下面舉例:
屈米的拉維萊特公園,這個是現代解構主義的代表作不用多講了。而大家找到一篇講拉維萊特的文章,首先多半會就什麼是解構主義思潮哇啦哇啦講一大堆,自己都不明白講的什麼,給人一種高深好形而上好厲害的感覺,然後對理解案例沒有任何幫助。而如果你讀過園林史,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這裡我要竊取我大學同學的成果了,值得一說的是這位同學他不僅設計課、園林史、景觀史和建築史考分巨高,還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讀通史、美術史和藝術史。
拉維萊特的「解構」,實際就是「拆解再重構」,屈米的腦迴路並沒有那麼複雜。
拉維萊特所拆解的,不是別的,正是最典型的勒諾特時期的法國古典園林。拉維拉特中的基本要素,除卻笛卡爾網格系統,其他的諸如圓形草坪、人工水面、小遊園、曲線園路、直線幾何林蔭道和主體建筑前的雕塑,都是法式園林中最慣用的手法。在文藝復興時期,這些要素按照一個較為嚴格的章程或者說秩序被組織在一起,序列性和主次關係非常固定。而在拉維萊特中,這一切被打散、拆解、單獨提取,並按照相對自由有機的方式再重新組合在了一起。就這麼簡單。這張圖能很好的講明拉維萊特的一部分基本要素。至於屈米為什麼這麼做,這時候就可以往結構主義思潮這些偏形而上的東西上去靠了。當然屈米作為設計師,完全也可以不回答這個問題。也許他只是覺得潮。就像現在大家做海綿城市,因為政治原因,因為潮。其實海綿城市理論的方法論部分完全就是把以前相當老舊的東西打包整理放在一個框架里,這同樣也是讀史就可以知道的東西。
當然,屈米並沒有做的很絕。拉維萊特中,主體建築——雕塑——草坪——水景的序列非常完整非常傳統,只不過軸線是隱藏錯動的而非外顯嚴整的。曲路與小遊園的結合方式與勒諾特在凡爾賽迷園(已不存)中的手法如出一轍。屈米在揣測甲方心理方面是老謀深算的,他知道怎樣在激進與傳承間找到平衡點。這種老謀深算就是建立在對園林史的了解之上的。
於是法國人來到這個園子,立刻心領神會,親切間覺得也很革命。但不太熟悉法國園林史的,可能只能知曉這個園子很解構,屈米放了好多有意思的東西在裡面,可以畫成三張分解軸測很酷。內行人最好還是不要只看熱鬧吧。
類似的情況在建築學中出現在柯布西耶身上,不得不說法國人真的會玩。大家應該也聽說過或讀過一些辯新建築五點和其代表作品其實如何「古典」的文章。大體就是講柯布如何耍大家猴的,很有意思。
-----------------------------------------------------------------------------------------------------
第二個就是讓你熟知各個國家地區的人在園林這個客體上的審美取向。例如中國人,對以小見大、對景、框景、層次和細節堆砌乃至象徵都有較高的追求。但要研究這種審美追求在園林中具體的關照和實踐方法,還是要讀園林史。
下面舉例:
以網師園、拙政園為代表的一眾優秀的中國古典園林。江南私家園林小中見大,以網師園為典型。很多人講網師園妙、好,講半天溢美之詞難於言表,高級辭彙聽到人頭大,結果即講不出到底好在哪,也講不出為什麼好,還要加一句「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說實話我挺噁心這種人,中國園林指導理論難於推進,從有法無式變成現在的式而不法,有他們很大的「貢獻」。當然也有很多人,潛心研究歷史積澱,發掘其中的價值,這裡我僅做一下他們的傳聲筒。
以網師園的小中見大這一點來說,這一點對今天的景觀設計,特別是小尺度園林設計同樣有指導意義,實現方法很簡單:
1. 產生對景、對望關係的兩處地點,一定沒有道路直接相連,大多數情況下,道路甩到主視野兩側之外;
2. 而有直接通路關係的兩處地點,一定會有視線上的遮擋。3. 此外,道路轉折點,視線通過一定方式提前局部打通,一般是漏花窗,提示內外層次關係。濯纓水閣對景竹外一枝軒,這張照片有廣角,但道路和水系還是甩到了視野之外,此外道路還做了遮擋。從小滄浪水院向外看,對水系對面的荷風四面亭和見山樓。左手邊香洲,右手邊倚玉軒,都可以直接走過去,但在這裡視野都做了遮擋。從正廳遠香堂看雪香雲蔚亭,中式園林中這種情況下絕對不會正面架橋上島。這個技巧並不難,西方人不這麼做很可能不是學不會或悟不出,自然風景園時期的英國人就是會這一手的。而更可能是並不普遍欣賞這種審美情趣,文藝復興時期的法國人讓兩個節點產生對景關係的最常規做法就是拉一條景觀林蔭道。實話說,很野蠻。但就是這種習慣性的野蠻讓西方人在功能至上的現代景觀設計中佔盡了「天賦」上的優勢。
還有很多從園林景觀史中產生的見解,限於篇幅就不一一與大家分享討論了……
總之,史料是個寶庫,能挖出來的好東西實在太多。而挖的過程本身會賦予你思辨的能力。
為什麼要學習景觀(園林)史?
要談論景觀史,或許先要界定一種歷史觀。我們在談論什麼?
現代景觀發展迅速,理論和實踐都已走得很遠。尤其在當代,與其他所有設計學科一樣,景觀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尤為明顯,技術更新和理論更新愈發迅速,信息量呈指數上升。既然無論學習什麼都無法了解過去發生的全部事件,不如大方承認,沒有必要把景觀史當成編年史擔自己背上,而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宏大的資料庫,可以供你檢驗自己提出的研究問題,完善自己構思的設計猜想,或者激發不同元素和條件放在一起時的格式塔。
所以我的基本觀點是,學習景觀史,是儘力去培養一種多層次的辨別能力。
如果把景觀史或者建築史比喻成一串珍珠——時間為那根線,各個珠子代表了不同時間按某種規律進行的聚集,比如風格,特徵,技術,審美等。那麼這個假設可以幫助我們形象地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每顆珠子的特點是什麼?2.不同的珠子有何異同?是否有某種演化規律?為什麼?3.如果需要你接著編織這串珠子,你會怎麼做?三個問題各有重點但依次深入,對教學的要求卻逐漸提高。第一層容易,第二層難,第三層極難。
對第一個問題的探究,是為了培養對直觀分類的辨別能力,區分對象是業內和業外。比如以不同的分類標準,如園林基址,園林形式,隸屬類型,地域類型,年代劃分等等,可以組織起大量的專業名詞和基礎知識,諸如「亭台樓閣謝」,「江南私園與皇家園林」,「本於自然,高於自然」,「建築美和自然美結合」,「文人精神」之類。了解這些,至少滿足了社會對園林學科的最基本預期,並在行業內部了解了一套話語系統,知道誰在說什麼。 或許還應該了解,這些特徵本身就是以辨別為目的總結出來的,而每一個作品本身,如留園,特別是當親身體驗時,它就是一個鮮活的存在,是不限於總結出的「江南園林的特徵」,個體含有足以自洽的無限信息。案例與特徵的雙向辨別,是跨媒介思考的第一步(圖紙,文字,實體,其他)。而某階段某地域某作品的某些特點,作為過去發生的一部分,已經參與塑成了我們的審美,所以社會直接使用這種標籤,也是順理成章的,如江南園林。而空間的借鑒學習,實質上是辨識到某些共同點,進而進行經驗的轉換。前人已經有優秀或成功的經驗,我們沒有理由不站在巨人肩膀上,如果能辨識到條件是否適宜。
對於辨別能力的培養,絕大部分的景觀史學習,或許也就止於這一步了。對第二個問題的探究,是為了培養對條件和趨勢的辨別能力,區分對象是行業內主動者和被動者。推薦觀看這個視頻:建築師為什麼學習建築史-俄亥俄州立大學公開課:建築史。第二個問題相較第一個問題,是動態之餘靜態。基於一定的比較標準下發問,為什麼這個與那個相似,為什麼這個與那個不同,可以幫助我們順藤摸瓜是什麼條件促成了演化和變異。對於設計行業,尤其是偏好的演化和變異。我認為學習景觀史最重要的部分,是綜合地講述所選案例破土而出之前夜的社會經濟文化技術狀況,面對的挑戰是什麼,當時別的設計怎麼做的,為什麼所選案例能被作為「珍珠」銘記,而不是別的,它如何在那個時候脫引而出的。這相當於重新體驗一次彼時彼地的創作過程,參與進去了,才能站在同跑者的角度評價。解決問題的思路往往比沙場點兵的思路更寶貴。但不難想到,這對史料的完整收集和歸納能力要求極高。就我所知,美國的很多學校,像UW,Upenn等,在歷史課中加入「基於某個時間點的設計訓練」已十分普遍,這未嘗不是一種變被動為主動的學習方法。
對第三個問題的探究,是為了培養對當下歷史進程的辨別能力,區分對象是遊戲規則制定者和服從者。探討了前兩個問題,這一步是自然而然的。假設五百年後地球仍然安好,能有一堂課研究五百年前的中國景觀史,或許你也能想到引言的板書(什麼,還有板書!)怎麼寫:那個時代的景觀粗製濫造,抄襲成風,偽生態橫行,鋪張浪費,審美浮誇,非人性化的設計遍地。那麼,在那個時代下,具備某些特徵的景觀規劃設計,被當成「珍珠」被串進項鏈的會是……提醒一點,和任何時代一樣,被串進項鏈的,是切實克服了時下已知的和未知困難,具備獨立特質和重塑時代精神的。而這在當代的意義,可能是在各個浪頭中找到方向。
那麼,你說為什麼要學習景觀(園林)史?景觀是社會現象,學了歷史可以能跳脫去看背後動因,時代的主張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會變,不然你可能一直被別人引導,話語權去了別人手裡,你就喪失了大的一種判斷,那麼你就只能糾纏小小的一些東西。
園林史可以看做類型學的案例枚舉。很多人也是這麼做的,他們把景觀類型直接跟所謂的風格聯繫,在地產景觀領域發明了很多這些你是知道的。你可以破開風格,去用更局部的類型做為設計參考,古人怎麼處理這種景觀,怎麼處理那種景觀的。你可以用一種理科解題的思路去分析,不過這裡具有多解性。
比如古代寺觀景觀對序列空間的處理,儀式感的營造,值得學習。現在很多仿古的景觀在這上面做的都不到位,序列的空間鋪陳過少,或者缺少襯托的層次,這跟現代教育不談古代的禮儀規程有關,現在講究快速效率。所以園林史很多東西你沒有文化背景看著不明白,因為好像沒有進去。而進去的人可能不明白你的狀態,你們互相看起來覺得對方好奇怪。古代文化對於氣韻這些東西很看重,你不妨看看宗白華怎麼評價中國的美學的。
反過來說,你以為你就懂外國的古代景觀了么,你僅僅是當做類型來看。外國也有文化背景,希臘神話的一些典故,對幾何體神性的追求,二元對立思想……你看老先生們的書,有些也沒看過實景,現在有人就說了,所謂規則式園林,很多樹木繁茂,進去不覺得規則,有些人用曲線直線就下人工自然的區別有失偏頗。
要解決文化的問題,如果沒有文化熏染的環境,要去看文化的一些書,最普遍的就是詩詞了,或者西方思維深入的人,要看剖析東方文化的東西了,那樣可能失之本義了,傳統文化以前都是靠熏染的方式去學,不是那種分析之後學會的東西。
這就說明了,很多時候我們學園林史,學的是寫書人的價值判斷,當然歷史永遠存在這樣的問題,到現在都有人在討論,是否可以完全的客觀而完整。如果你就是做項目用,你要實景結合書,畢竟你操作的對象是實體。周維權先生寫的大部分能看的園子他都看過。我去環秀山莊看,那個假山確實不同凡響,此時我就理解獅子林的假山為什麼是亂堆煤渣了。
你用西方的角度去參觀古典園林,有收穫,那也是好的。正如前面有人說的,實體細節無限,你學好的地方,避免差的地方。我覺得你去看你能看到的實例都會有幫助,時間太短的樹都沒長好,不是最後效果。如果你就在國外,那也是看國外的實例對你的幫助大。大部分人要看實例才行。靠平面圖想像到最後會失真。網師園有的樹比如白皮松是橫斜而長,不是一張平面就完全反應的。很多人的方案不錯,不過效果不行,那麼就是不行啊。比如很多人奉為圭臬的《園冶》,會提到曲線等等原則,你去看東南的一篇論文,明中期之前很多水池的岸就是直的,不是曲的就一定是模仿自然了。計成之前還有別家的主張,計成之後也有別家的主張。所以有些人會就歷史的真相打嘴仗,我覺得從實用的角度,從現場效果去考慮怎麼對你的設計有益。有些東西就是打嘴仗用的而已。
古代很多景觀,他不是一次修成的,是反覆改的,你用的平面圖那套,也是後面西方發明的,那套東西是整套流程,你想加一個類似系統進去就會掣肘。古代很多園子有園記,有散點或者軸側,但是沒有平面圖。
話又說回來了,彼得沃克自己也說現代西方的景觀出生在基於視覺刺激的年代,體驗也不是很好,不要一看書上面很好看就一定好。中國也有很多效果圖一樣的景觀。你的價值取向跟時代有關係,也許古典園林跟這個時代不合拍,不過這個時代的取向也未必對,也未必錯。
ps 前面有人說明以前沒有成就?宋徽宗的艮岳,雖然被毀,但是從文字記述的設計思路就有很多啟發。總算有個能說點什麼的,占坑先表觀點
1.了解一樣東西,了解其歷史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2.套用一句評價心理學的話,中國園林只有過去,沒有歷史
3.西方園林史貫穿了整個園林景觀的發展歷程,了解這段園林從蒙昧發展到現代的過程,對學習景觀設計和園林設計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建築也好,園林也好,也是從簡單到複雜發展過來的。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會有一些比較核心的思維方式貫穿其中。比如建築形式,結構,和空間的統一,有比如園林里,空間(場所),行動線,景點以及自然條件等因素的有機統一。園林在發展,含義,形式,作用都會越來越豐富,單獨看現代作品,有時亂花漸欲迷人眼,不容易理解出頭緒。但是史論能把園林從最初最樸素的狀態,以及這個狀態的發展脈絡理給你看,比較容易抓住一個園林設計師常見的思維方式,有利於進一步的學習和實踐。另外呢,多了解一些設計語言也是史論都作用之一。
意義在於:如果你牛逼,你可以了解前人做過什麼,之後做出更牛逼的干翻他們!如果你不牛逼,至少你也知道抄什麼~順便學幾個忽悠人的詞~
我們為什麼要研究園林史,歷史學家恩里克 - 霍布斯鮑姆(Eric Hobsbawm)曾說,「歷史學家記住了別人忘記的東西」(Historians remember what others forget)。園林史研究的一個重要目的當然是記錄過去。人類世世代代建造的各種園林,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哲學、思想、理想和生活方式,記載著那個時代人類的科學技術、藝術成就和建造工藝,而這些正在或已經離我們遠去。園林史研究的目的就是把過去的史實如實地記錄下來,並真實地傳遞下去。 園林史研究的另一個目的也是面向未來。任何一個學科的發展都不能脫離它的歷史。任何人,如果不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歷史,也就很難把握自己的未來。春秋時期的哲學家管子曾說,「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往之。」 在園林歷史研究的基礎上,可以總結出人類以往的經驗和理論,針對今天的現實,面對可能的未來,尋求有效的對策和解決問題的途徑。歷史有借鑒的價值,一部園林史也就是一部傳承史,研史能讓我們看得更遠,研史有助於我們創造新的歷史。 歷史研究是由人來完成的,一部園林史也是研究者根據自己所掌握的資料,在自己對過去事情了解和理解的基礎上歸納出來的歷史,所以針對特定時期園林史的研究,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觀點。在我心中,一部好的園林史研究不是為了迎合現實或是預判未來去編寫歷史,也不是為了佐證自己的學術思想去闡釋歷史,而是如實地記錄和說明過去。所以,研究園林歷史,首先要正確地認識歷史本身,弄清歷史事實發生的真相,按照歷史的本來面目寫歷史。 一個學科的歷史學習最怕誤讀和片面,按照歷史的本來面目寫歷史應該是歷史研究的普遍原則。這裡的本來面目涉及兩個重要的方面,其一是一個學科歷史發展的本源,其二是這個學科所涵蓋的完整範圍。風景園林的歷史是什麼呢?無可否認,它的主要脈絡來自於古代造園的歷史,然而造園卻遠遠不能涵蓋風景園林的範圍。風景園林作為一個學科,其研究和實踐領域早在幾百年前就跨出了花園的圍牆,現在更是覆蓋了整個大地。作為廣義上的風景園林,在歷史上早已有之,這些工作是由我們的前輩所從事的,他們的勞作和創造在大地之上的遺存構築了人類的景觀,這些景觀和它們背後隱含的思想就是風景園林歷史涉及的範圍。 這樣看來,我們現在普遍學習的造園史遠遠不能包含風景園林歷史的完整內容。花園並不是風景園林學科的全部,在大地之上花園僅僅分布在極其有限的範圍之內。涉及風景園林全部內容的完整歷史應該是一部大地景觀史(The History of Landscape)。這是一部人類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在文化上留下思想、在大地上留下印記的歷史,這部歷史反映了人類與自然長期依存的關係,如果不去研究,我們以及我們的後代對這些優秀的思想和遺存也勢必茫然無知。一部大地景觀史是風景園林學科最基本的理論基礎,也是今天的景觀保護、管理、規劃和設計思想的重要源泉。只有研究了這部歷史,我們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過去,才能在尋求傳承的命題之下更多地發現祖先的智慧。 弗朗西斯 - 培根 (Francis Bacon) 曾說 「讀史使人聰明」(Histories make men wise),然而聰明取決於一個人如何閱讀歷史。作為園林史的研究者當然應該專註於歷史之中,尋求歷史的本來面目。作為風景園林的實踐者,也必須要研習歷史,但不應過於沉湎於歷史之中而失去對現實的敏感,也不可由於歷史的遠去和今夕之別而充滿對現實和未來恐懼,當然更不能陶醉於自己過去的歷史成就之中而對未來充滿盲目的自信。 王向榮 2016 年 6 月 25 日Sina Visitor System原文為北林王向榮老師,於2016 年第 6 期《風景園林》的主題是園林史研究,寫的刊首語
不說虛的,功利講,單從景觀設計的角度來講,中國古典園林史的裨益並不大。
甚至單純就設計而言,中國古典園林存在園林史這個概念嗎?古典園林就可考證起於隋唐的園囿概念,而後傳於南北宋,至於明朝達到巔峰,但明朝以前的園林設計性極低,幾乎不具有考證價值。真正對設計有所裨益的,說實話就是明朝那些私家庭院而已。這能稱得上史嗎?更像是古典園林案例而已。
單純從《園冶》中也大體可以看出來,大量的篇幅都在探究鋪裝、門窗、建築等硬景而對於植物等軟景尤其是空間設計這一概念微乎其微,只有你我耳熟能詳的障景、框景、先抑後揚等老生常談的空間手法。其實這並不奇怪,中式景觀最出韻味的不是空間,而是硬景的細節,比如鋪裝的樣式,建築的漏窗門樣,搭接細節的榫卯,以至於楹聯詩賦。植物的存在更多是烘托硬景以及比德,至於空間,鄰水望山就好,反應的是寄情山水的態度而已。
所以,你要是單純的想從歷史中汲取設計的精髓或靈感,那還是多看看西方園林史吧。畢竟所謂的景觀設計這一概念體系,全部傳承於西方。但是這並不是說中國古典園林就沒有意義,因為那些「案例」確實具有穿越歲月的價值。無論是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網師園你有沒有踏踏實實去分析揣摩?如果你真的沉下心去研究,會發現依然對設計有巨大的幫助。
上幾張自己曾經分析過的古典園林案例。
事實證明這些案例無論是空間還是手法也都各有其參考的價值和意義,關鍵在於,你能塌下心去研究嗎?綜上,你要是真的只是想功利的提升設計手法和水平,那最直接的就是看大量案例,無論中外古今。看園林史對設計而言真的只能算是曲線救國,甚至有時都救不了國。但你問我為什麼還那麼喜歡看園林史,很簡單啊,因為我喜歡歷史。彼得沃克說:學好設計,必需學好歷史 東、西方園林史本質上區別很大中國園林史自清以後空白了一百多年,我們現在學的多數還是西方園林的理論。學習中國園林史更多的是對文化的傳承。在知識以外還有一種更重要的東西我們從小的教育,國人的教育理念貌似多數都還是在於「錢」字中,唯獨缺少了文化,於是乎我們培養了很多精緻的野蠻人。 而現在景觀設計界大多數從業者功利性太強,「抄」和「炒」貌似是這個時代我們面對的弱點。可悲的是大多數從業者都還在盲目的跟從 為什麼要學園林史 ?中國園林有著感性有餘而理性不足的弱點,園林藝術往往只能意會不能言傳,造就我們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導致的創新能力下降,而學習園林史有助於思維能力的培養,將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認識。而中國園林史在軟質景觀中,很多案例在現在都有很好的運用。
首答,被蚊子咬醒了。首先弄清楚歷史,現在的也會變成歷史,所以歷史是過程,從古至今。歷史沒有斷代一說,想要弄明白事物發展的規律,最簡單的就是總結歷史進行推測。學習園林史,是對世界各國園林發展脈絡的了解,不同意歷史已死,所以歷史的學習是需要思考和總結。…先佔坑…起床之後再慢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5.5.19突然想起這個問題還沒有答完,剛為了寫東西在查閱古籍庫,有感而發。讀史使人明智,這一點古人不欺我也。了解歷史的人會發現,雖然如今的社會在高速發展,但是恆定不變的是智慧。為什麼古代中國園林裡面很多活動是禪修、養生等等,這是他們尋求智慧的一種途徑。你說你信神么?信佛么?信道么?我認為宗教活動除去統治目的以外有一種目的是尋求智慧。他們所崇敬的神不一樣,信仰不一樣,外在的表達形式不一樣,但都在用各自的方式闡釋獲得智慧的途徑。從古至今,人們在不斷的探索的智慧,就藏在這些歷史裡面。歷史是一代代人不斷尋求智慧的結晶。也就是說,今天我們遇到的所有問題,歷史裡面都有答案,它都能以智慧的方式向你回答。園林史也是一樣,但我理解的園林史並不局限於教科書式的園林史,感謝各家的總結而成書,但是那並不是智慧,智慧是需要自己閱讀古籍而自己悟出來的道理。園林史會給你答案。———————————————————————————————————————————2015.9.16知乎真是好地方,可以記錄自己不斷的理解以及學習的新知識。TJU景觀系主任韓鋒老師今天上課提到歷史是什麼的時候,我覺得很有啟發,自己整理後大致意思如下:
學習園林史就是我們積累力量,找准方向和調整角度的過程。歷史是一個標杆,就像射箭需要拉弓,拉弓朝後,朝後才能有力氣,才能調整方向角度,這樣才能使得箭往前發,往後走是力量積累的過程。研究歷史就是這樣一個積累的過程,是照準方向角度的過程。歷史不是倒退,而是為了更好的向前。
謝邀。我園林史只看過三遍,上課的時候一遍,期末考一遍,考研複試一遍。感覺園林史,尤其是中國園林史,要配合著好多文史哲的書看好幾遍才能勉強看懂一點點。本科階段能把主要脈絡捋清楚就很不錯了,能領會其中要義並且合理運用到實際的那都是年紀一大把閱歷一大堆的大師級人物,全中國都沒幾個。所以題主就別這麼急著想有沒用怎麼用了,先背吧,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門外漢回答,中國園林大多都是富甲一方的商人當然還有一方諸侯,這些人要建造自己後花園必然請一些文人階層來設計,這些出錢的金主們其中還有飽讀詩書才子,依照他們個人的愛好,曲徑通幽,豢養伶人,那一方景色做到極致美好,當你踏入青磚之上,穿過月亮門,都會有不經意的小情趣在裡面,好玩,不浪費,奢華內斂。現代園林一樹一木略顯呆板,園林師也沒有精心的陪護,修整。現代園林更注重大眾實用,細節少了雕琢。
肚子里沒有點逼格高的東西怎麼忽悠甲方?
這個問題需要從兩個角度來回答:其一,園林史的學習和研究完全是無用的,強調學習歷史的無用之用,是一種為歷史而歷史的觀點;其二,工具化的歷史研究的思想,強調學習歷史對現實有什麼指導作用(也是題主所問的),是一種為現實而歷史的思想。這也是目前筆者所了解的從事歷史研究的學者中所存在的兩種不同的觀點。
下面首先對兩種觀點進行介紹:———————————————————————————————————————————
為歷史而歷史的觀點:
歷史唯一合理的意義就是滿足好奇心,其他所有的價值都是虛妄的。參考:學習歷史的意義到底在哪裡?高林的回答 簡言之,學習歷史的唯一作用便是歷史的無用之用。
首先,來看一下歷史類的書籍在How to Read a Book一書中的定位:
所有人都會使用「實用」跟「理論」這兩個字眼,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說得出到底是什麼意思——像那種即現實又堅決的人,當然就更加如此,他們最不信任的就是理論家,特別是政府里的理論家。著這樣的人來說,「理論」意味著空想或不可思議,而「實用」代表著某種有效的東西,可以立即換成金錢回來。
—— How to Read a Book Mortimer J. Adler / Charles Van Doren
理論性的作品是在教你這是什麼,實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所以從這個角度總結一下歷史的作用:學習歷史的目的也應該是知道這是什麼,並非在於知道這些事情對我有什麼用。
為現代而歷史的觀點: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一觀點認為歷史研究的作用在於以史為鑒,通過了解歷史指導現代的實踐,是一種把歷史工具化的思想。
關於兩種歷史觀點的對比,可參見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對建築史的定義和《移動的桃花源》中作者對自己歷史研究目的的介紹:
建築歷史研究建築和建築學的發展過程及其演變規律,研究人類建築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有代表性的建築勢力,從中了解前人的有益經驗,為建築設計汲取營養。——《中國大百科·建築史》
我長期以來的研究關懷都在中國繪畫史之上,希望能協助現代的觀眾與讀者去了解那些幸運留存至今的繪畫作品,並對之提供一些歷史性的說明,讓大家能進一步感受到它們的文化魅力。——石守謙《移動的桃花源》
———————————————————————————————————————————
所以,具體到園林史的學習方面,我認為我們應該抱著無用之用的心態去學習,因為只有如此才能稱得上是健康的學習方式(為歷史而歷史的);而園林史的學習並非毫無用處,用心去學的話,無用之用也能成為我們專業成長中非常寶貴的一筆財富(為現實而歷史)。前者作為指導學習的心態,後者作為學習後反思總結過程中的分析方法。
———————————————————————————————————————————
為什麼要用無用之用的心態去學習:
風景園林專業雖然設置在工學當中,但是卻不同於一般的工學學科,本身的藝術範疇的屬性決定了設計本身需要這種無用之用。園林本身所承載的形而上的東西決定了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過於功利化,設計的精髓很多時候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園林作為反映人類思想和生活追求的物質載體,其產生、發展必定反映了整個人類歷史中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各方面的因素,體現了人類對宇宙、對自然的理解。園林史作為記載其產生髮展的文字載體必然是從業者必須學習和掌握的重要知識。
所以本專業的同學們往往需要廣泛涉獵各種知識,不僅僅是園林史,包括各種哲學、美學、歷史等範疇的知識。我相信一個熱愛這個專業的學生也會熱愛這些相關學科的東西,樂意去下功夫在這些無用之用裡面的。如果真正熱愛這個專業的話,希望大家也都能喜歡上園林史,把園林史的學習作為一場思想之旅而非對歷史的索取。
———————————————————————————————————————————
如何用工具化的思想去分析、評判和利用園林史中學到的知識:
1.通過歷史學習增強「看」的能力(重點說這個)
2.通過歷史學習增強「說」的能力
3.通過歷史學習增強「做」的能力
1.通過歷史學增強「看」的能力:其中又包括「看」案例的能力和「看」行業的能力。
1.1.「看」案例水平的提高:歷史上優秀的園林作品和當今優秀的園林作品
1.1.1.歷史上優秀的園林作品:
其實看園林史和看案例是同一個道理的,只是我們把歷史上出現的優秀作品放在歷史的長河中去了解,而這些案例又不同於一般的案例,能經過歲月的大浪淘沙,在歷史書籍中留下痕迹,自有其優勝之處,可以說其價值和意義遠遠高於一般作品。
e.g.頤和園、避暑山莊、圓明園等:
如果不讀園林史,怎會知道乾隆在興建頤和園時以杭州西湖藍本的意圖在於表達其移天縮地在君懷的政治抱負?怎麼會了解滿清皇族大肆興建離宮御苑和行宮御苑的原因不僅在於滿足其游牧民族馳騁天地的本性,更有其針對北方少數民族的懷柔政策?又怎會理解一池三山思想是如何在皇家園林中產生、發展和演變,甚至遠傳致外邦的?
1.1.2.當今優秀的園林作品:
e.g.1 朱育帆老師的山海辰山植物園礦坑花園:
礦坑花園的設計思想據朱老師說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桃花源記》啟發,其中「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在遊覽路徑中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
如果不讀園林史,怎會知道陶淵明所處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私家園林中的隱逸思想和山居田園思想是如何產生和發展,並對後世田園、山居詩畫產生影響的?怎麼會知道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如何影響中國文人園林的產生和發展?怎麼把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中所體現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和《桃花源記》中把追求現實和理想相互聯繫、隱逸於桃花源的思想聯繫起來?
e.g.2 朱育帆老師的南京九間堂住區(獨樂園會所)景觀設計
這個作品實在是太喜歡了,本人才疏學淺,恐解讀不好,項目介紹的鏈接在這裡:朱育帆作品丨詩性轉譯-南京九間堂住區(獨樂園會所)景觀設計
e.g.3 張唐景觀的中航越園
此園位於蘇州,設計靈感來自太湖石的形態。若不學園林史,怎會知道太湖石在中國古典園林發展中扮演的重要地位,怎會知道宋徽宗愛此石如痴,大興土木興建艮岳,成為用太湖石疊砌而成的園林假山之最,而艮岳的興建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北宋的滅亡?若不學園林史,怎會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的曲水流觴的園林形式是如何給當時和後世的園林藝術帶來深刻影響的?
1.1.3.「看」行業中出現的各種現象:
通過園林史的學習,能讓我們增強自己的思辨能力,擦亮自己的慧眼,能讓我們學會客觀看待事物,避免被各種各樣的聲音淹沒自己的觀點。
e.g.俞孔堅教授關於中國古典園林小腳美學的言論。
先讓我們看一下小腳美學和中國古典園林的關係:具有同樣悠久的歷史。所以,因為具有同樣悠久的歷史,所以中國古典園林美學等於小腳美學嗎?既然中國古典園林和小腳美學並沒有其他什麼關係,那麼下面我們來對比一下中國古典園林和俞教授的大腳美學:
古典園林vs.大腳美學:中國古典園林不是生態的?
中國古典園林園林和植物:只有學習了園林史,才能明白中國古典園林自產生之初便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刻結合,太自然的生態美一直作為中國古典園林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影響因素。中國古典風景式園林和西方園林最大的區別便是對自然美的欣賞,相比於西方規則式園林中對植物採取各種規則式的修剪,中國園林自始至終都是反束縛、親自然、重生態的。
中國古典園林園林和水利:中國自西漢以來都很重視把皇家的宮苑建設和首都的水利建設相結合,清代的北京西北郊也是這樣,宮苑與水利的關係十分密切。清漪園是藝術與工程相結合、造園與興修水利相結合的一個出色範例。因此自古以來的皇家園林建設都不僅僅是作為皇族審美的產物而存在,更在一定程度上和城市建設緊密結合,為整個城市的生態環境做出貢獻。
古典園林vs.大腳美學:中國古典園林只是上層社會的審美產物?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中國古典園林史》中周維權先生對世界園林發展所做的四個分期中園林主要的服務對象:
- 原始文明階段:全體部落共同管理,共同享受
- 農業文明階段:主要服務於統治階級和上層貴族
- 工業文明階段:服務於全體社會成員
- 信息文明階段:服務於全體社會成員
可以看到,在農業文明時期,不管是西方園林、伊斯蘭園林還是中國古典式園林,服務兌現都是統治階級和上層貴族。這不是園林本身所決定的,而是當時的社會制度和形態所決定的,所以拿中國古典園林和現代園林相比,是否合理呢?
另一方面,即使放在農業文明階段,中國古典園林相比於其他類型的園林來說,服務對象也是更為廣泛和大眾化的,從園林分類方面可見一斑(整理自《中國古典園林史》周維權):
可以看到,除卻為皇族和貴族服務的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以外,中國古典園林中還包括寺觀園林、衙署園林、祠堂園林、書院園林和公共園林。而且隨著歷史的發展,園林的服務對象的範圍是逐漸增大的,到兩宋時期甚至出現了「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的盛況,園林作為人們寄託精神的產物,出現在各種可能出現的場所。
2.通過歷史學增強「說」的能力:指彙報方案的能力(歷史讀多了真的能變話癆)。
3.通過歷史學增強「做」的能力:指設計方案的能力,關於如何從古典園林中借鑒手法處理當前的設計問題,前面丁文韜前輩已經講得很好了,也可以參考彭一剛先生的《中國古典園林分析》,本人才疏學淺,就不在此班門弄斧了。
———————————————————————————————————————————
總結一下(其實是前面複製過來的):所以,具體到園林史的學習方面,我認為我們應該抱著無用之用的心態去學習,因為只有如此才能稱得上是健康的學習方式(為歷史而歷史的);而園林史的學習並非毫無用處,用心去學的話,無用之用也能成為我們專業成長中非常寶貴的一筆財富(為現實而歷史)。前者作為指導學習的心態,後者作為學習後反思總結過程中的分析方法。
最後,祝大家都能有一場動人的園林史思辨之旅!!!
刷分啊!在為數不多考試的科目里這個真的太好刷了之前學建築史,考前背了一晚上,考了快90啊哈哈哈哈。。相比之下畫圖課真的痛苦無聊又毀健康,當然我是只會熬夜學數學的(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