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自主品牌讓我幫他們找些資料,高檔之路大家都在怎麼走?

「高檔(premium)」已經泛濫成災。

現實中,像起亞、大眾這樣的,想方設法涉足「高檔」;像長城、吉利、雪鐵龍等,更是創造出了「高檔」的子品牌。然而,事實上,仍只有少數廠家被認可為「高檔」。

高檔究竟是什麼?

它應該包括以下屬性:被認為有(或實際有)更高的製造品質、相比主流廠家(如福特、豐田)有更好的舒適性或更高的性能、能給人更富有更有地位的社會形象以及與高檔對應的更高的售價。

它的定位高於主流車型,但仍是為富裕階層大批量生產的日常用車。所以它一定不是與眾不同的「珍稀」之車;小批量生產的「身份象徵」之車;超級富豪們才買得起的「玩具」之車。

所以,法拉利、蘭博基尼和勞斯萊斯這樣的品牌是「珍稀」之車,而像BBA、捷豹這樣的品牌,則是公認的「高檔」車。

奧迪怎麼就躋身了「高檔俱樂部」?

最初,奧迪被戲稱為「窮人的賓士」,被「高檔」俱樂部拒之門外。如今,它再不需要仰視「高檔」俱樂部內的所有對手。當然啦,奧迪的成功源自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傑出的品質、汽車運動方面的成功、精準的市場營銷手段、恰到好處的核心產品,還有被神話的「德國製造」標籤,但我們也不能忽視歷史傳承為四環帶來的聲望和設計的影響力。

回顧奧迪早期的產品,比如奧迪80(B2,1978年)和奧迪100(C3,1982年)。它們雖然也是漂亮勻稱的,但顯然缺乏同時代賓士車(如C級前身W201和W124 E級)的氣質,也缺乏同時代寶馬(E21第一代3系和E28第二代5系)的侵略性和動感,也沒有捷豹(XJ)的獨特個性。這個時期的奧迪車很出色,但是缺乏一點點靈氣。

audi 80

audi 100

W201

E21

在接下來的數十年內,奧迪逐漸形成了更加鮮明的品牌特徵。基於汽車聯盟(Auto Union)的歷史和著名的包豪斯學校,奧迪開發了一系列產品,如奧迪A6(C5,1997年)、奧迪A8(D3,2002年)和經典的奧迪TT(Type 8N,1998),它們都有典型的德國風,既傳承了這個品牌的歷史(並非復古風格),又具有很高的辨識度,而且一點也不浮誇。最後一塊拼圖是2004年引入的單體框架格柵,也就是「大嘴」前臉設計,它讓這個品牌有了自信而明確的標註,而且引領了整個汽車行業的設計風向。

憑藉鮮明的品牌特徵,再加上可靠性和貫徹始終的發展路線,新世紀的奧迪(不像上世紀80年代初的奧迪)有著不可動搖的信念與自信,具備了大多數成功高檔品牌的特質,對這個市場的核心消費人群有著巨大的品牌吸引力。

梅賽德斯-賓士、寶馬、攬勝和保時捷,迄今為止都嚴格維護著各自的視覺特徵。它們不會像福特那樣動不動就全盤改變,也不會像捷豹那樣深陷過往,更不會像豐田和大多數品牌那樣甘於平庸的設計。定義這些品牌的本質就是持之以恆和充分自信,這讓它們在形形色色的汽車品牌中脫穎而出。

現在還有哪些在躋身「高檔」俱樂部?

最可能失敗的(至少目前而言)就是福特Vignale。它在非常「主流」的產品上添加網狀格柵和真皮裝飾,顯得不太自信,甚至自欺欺人。畢竟,裝過金豆的破袋子不會變成香餑餑。歷史已經證明,就連阿斯頓·馬丁也沒有辦法把豐田iQ變成高檔車。

相比之下,DS至少擁有自己的產品系列(雖然大部分車型源自雪鐵龍)。不過,DS的設計戰略看起來是堆砌流行設計元素,比如對比色車頂、B或C柱開口、與車身同寬的格柵、誇張的特徵線。它的設計像是為了營銷而設計,在產品陣容中缺乏持續性和一致性,甚至在單一車型中也如此,而且很容易把雪鐵龍的設計特徵混淆進進來。

相比福特Vignale,DS至少期望成為全球品牌,對提升設計吸引力採取了非常不同的態度。可惜,它在當前設計趨勢中的這種易變和堆砌,放大了品牌自身的不安和對自身定位的迷茫,尚未達到歐洲高端汽車品牌所確立的「高檔」形象。如果說最初的DS反映了高盧人的冷漠,那麼如今的DS已經遠離了那種獨創精神。DS作為最有希望的「高檔」效仿者,也為形成恰當的品牌設計語言而掙扎。

雷克薩斯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案例。它一改往日的溫和膽怯,以誇張的紡錘型格柵,塑造了憤怒的形象。以備受好評的2017款LC為例,它終於接近實現真正的自信、冷靜。

另一個日本品牌英菲尼迪沒有多少值得「重新創造」的傳承,看起來陷入了「我也行」的設計套路。如果深刻分析,它的Q50看起來簡直就是日本版的寶馬3系。

Q50

3系

有意思的是,韓國現代汽車旗下的Genesis的新車G70看起來是以英菲尼迪Q50為靈感,也就是所謂的「克隆的克隆」。不必感到奇怪,甚至連Genesis的飛翼車標,在汽車行業內也屢見不鮮。也許,Genesis應該多向起亞取經,畢竟在奔向「高檔」俱樂部的路上,起亞憑藉新Stinger已經領先了許多。

G70

和G70一樣,Stinger有著漂亮的車身比例,但與G70不同的是,Stinger溜背式的座艙、獨特的細節(尤其是尾燈周圍)和大膽的虎嘯前臉,令其不再默默無聞,而且有了一種包括G70在內的所有「高檔」追求者目前夢寐以求的自信光環。或許這也是必然結果,畢竟長期以來掌控起亞設計的彼得·希瑞爾是一位在奧迪成名的汽車設計大師。但僅有好的設計並不意味著它們能成功,還需要市場契機,定價策略,技術積澱等等的支撐。如今,彼得·希瑞爾的掌控範圍也包括了Genesis,不知道這個子品牌是否能在下個十年內也發生奧迪式的變化?

感謝 @sunflowerzzz ,這位兄弟很有見地。他認為韓國的Stinger和Genesis是car guy感性造的無比政治正確的車型。但是在市場上韓國的技術儲備,定位還沒到干BBA的地步。韓國車目前的銷量,資金未必能夠支撐這樣的宏圖。大家可以看評論,粉大神~

Stinger

入場券是「高檔俱樂部」最難啃的硬骨頭,好的設計不可估量,除此之外,好的售後、技術儲備、價格定位、營銷策略等都很重要(感謝 @DavidLaw提醒)。大家覺得目前自主品牌的高檔之路有哪些坑?哪些做的比較好?歡迎討論。


推薦閱讀:

設計和製造SUV和轎車,哪一個更難呢?主要差異在什麼地方?
講個故事,故事的主角叫空氣懸掛

TAG:汽车 | 汽车设计 | 自主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