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四百多萬字知乎回答,卻沒有七萬字《世說新語》記住的多
前言
知乎出了個2017總結,進去一看,去年我在知乎看過四百多萬字……
當時我就嚇到了,為什麼看過這麼多內容,我卻連一點都想不起來?
也許有人會說,不要被這麼驚悚的數字給誤導了,知乎只是把所有點進去的回答,都算在了統計裡面。
那麼多一掠而過的頁面,沒仔細看,沒記住很正常。
自己真正從頭到尾看過的回答,肯定要在這個字數上,打上很大的折扣。
可再轉念一想,好像這也不能算作是什麼借口,沒看過四百萬,那四十萬字倒看過吧?
可其中又有多少記得?
又有人會說,不用記住啊,那些看過的好文章,都分門別類的在收藏夾裡面收藏著呢。
等以後有用的時候,自然可以拿出來重讀。
可真會去重讀嗎?我想了下,覺得不太可能。
因為收藏了實在太多,就比如在微博裡面經常轉發同時寫上mark的東西,大部分到了後來都是不了了之,再沒有去光顧。
沒錯,也許其中有幾篇是自己是真的喜歡,會常常拿出來看。
只是這些,在幾百萬字裡面,卻已經屬於九牛一毛,一個小小的零頭而已。
可自己大量的業餘時間,卻確確實實花費在了上面。
碎片化閱讀,真是害人不淺。
之前我在《溫故2017》中說,自己去年看過最認真的書是《資治通鑒》和《世說新語》。
現在去對比一想,還真不得了。
就拿《世說新語》來說吧,只有區區七萬多字,可它卻比我在知乎看了四百萬字,讓我獲得的東西還多,還清楚。
而且更不可思議的是,知乎上面的很多問題,社會上的很多新聞,在看《世說新語》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我們完全可以在知乎上面看問題,在《世說新語》裡面找回答。
《世說新語》
很多人對《世說新語》的認識,可能只停留在語文課本的階段。
其實拋開課本,每個人也應該去讀讀這本書。
因為它雖然是一千五百年前的故事,裡面的很多東西,卻實實在在是「新語」,永不過時。
知乎不一定能讓人知乎,《新語》卻真是新語,很多當年的東西,現在完全適用。
在知乎上看回答,還不如去新語上找回答。
每天靜下心來看上兩段,細細品味,比看知乎洋洋洒洒幾千字的回答,有趣多了。
《世說新語》屬於筆記體小說,講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故事。
全書共有一千二百多則,每則多的白來字,少的幾十字,就像一條條微博。
帝王將相,名士賢達,名人軼事,趣聞奇談,寥寥數語就把他們的風采展露了出來。
裡面的文字短小精悍,卻算得上字字珠璣。
用書里的話說,是「珪璋特達,機警有鋒。」
是「文生於情,情生於文。」
是「泓崢蕭瑟,實不可言。每讀此文,輒覺神超形越。」
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門閥氏族最盛行的時代,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崇尚自由和清談的時代。
如果要問什麼是魏晉風骨?那麼可以說,《世說新語》就是魏晉風骨。
說這本書讀來滿口余香,也不為過。
千百年來,世道變了,風情變了,人心變了。
可是有些道理,卻永遠不變。
1、
知乎回答下面經常爭吵,各色人等吵來吵去,互不相讓。
有一次又有人在我的回答下面挑事,當時我就想到書中的一個故事——
有一次,支道林和殷淵源都在相王府中,相王讓兩人試著辯論一下,只是才性關係問題淵源的特長,支道林需要注意。
於是支道林每次辯論都辟開才性問題,可是論辯了幾個回合,卻還是不自覺的進入了淵源的玄理之中。相王在一邊看得大笑:「此自是其勝場,安可爭鋒?」
這即是說,你跟別人爭論,每次都會掉入到別人的陷阱中去,那還爭個毛線啊。
用現在的話來說則是,「千萬不要和傻子爭論,他會把你拉低到它的智商,然後用豐富的經驗打敗你」。
對於這種人,不理會就是最好的方法。
不過我並不是說殷淵源就是傻子,這裡只是類比。
2、
很多人愛上知乎,是因為想學東西,大V雲集,乾貨十足嘛。
這讓我又想到一則故事——
王朗常常在識見和氣度方面推崇華歆,很多事情都去學華歆的做法。
有人向張華說到這事,張華說:「王之學華,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遠。」
「王朗學華歆,都是學些表面的皮毛,因此會距離華歆越來越遠。」
這句話不是同樣適合那些看知乎玩知乎只顧著叫好而不思考的人嗎?
不停地給別人點贊,好像學到了很多東西,其實都是皮毛。
可是別人是在學習後輸出文字,而自己卻只會附和叫好。
那到後面,跟大V們的差距,肯定是越來越遠了。
3、
既然不能只點贊不寫,那就學著寫唄。
而一昧的模仿寫東西,其實謝安也不贊同——
庾仲初寫完了《揚都賦》,把它呈迭給庾亮,庾亮出於同宗的情分,大力抬高這篇賦的聲價,說它可以和《兩都賦》《二京賦》《三都賦》等名篇比美。
從此人人爭著傳抄,京都建康的紙張也因此漲價了。太傅謝安說:「不能這樣寫,這是屋上架屋呀,如果寫文章處處都模仿別人,就免不了內容貧乏,視野狹窄了。」
知乎有一個好處,是對同一個問題,可以看到各種觀點。
但是又有一個壞處,那就是如果一個問題下面有一個眾人贊同的高票回答,那如果要說出不同的觀點並且被人贊同,卻又是難上加難。
總不免非一則二,經常看到一個問題下面的高亮回答,基本上都是雷同類似。
百家之言,到最後經常變成一家之言。
4、
很多人寫東西濫用各種博眼球的標題,而內容卻乏善可陳。
我又想到了一個人——
荊州刺史殷仲堪有了點見解,就寫成一篇賦,是束皙那種遊戲文章一類的。
殷仲堪自認為很有才華,告訴王恭說:「我剛見到一篇新作,很值得看一看。」說著便從手中套子里拿出文章來。王恭一面讀,殷仲堪一面得意地笑個不停。王恭看完後,既不笑,也不說文章好壞,只是拿個如意壓著它罷了。殷仲堪很失望,心裡覺得丟了點什麼。
如果寫東西都像殷仲堪一樣,一心想著賣弄,想著別人叫好,太在意別人的看法,那我認為,這人寫的東西,還真是不看也罷。
寫文章,首先是要寫給自己看的。
處於功利去寫,患得患失,終究不能算是真正用心的文章了。
自己都不用心,又怎麼能讓別人心悅誠服?
5、
這禮拜皮幾萬好像很火,這讓我想到下面一則故事——
王平子、胡毋彥國等人都以放蕩不羈為曠達,有時還有人赤身露體為榮。
樂廣就笑他們說:「名教中自有令人快意的境地,為什麼偏要這樣做呢!」
世界上這麼多令人快樂的事情,為什麼就要做一些標新立異、特立獨行的事情,來證明自己的與眾不同?
皮幾萬現在的處境好像就是這樣,又是詆毀姚貝娜,又是碰瓷萬磁王,又是吸大麻,又是寫臟歌詞,還有lxl事件……
每一樣都格外吸引眼球,但每一樣又都把自己弄得臭不可當。
這就算了,只是他還讓外人以為「嘻哈」就是他那樣,直接把相關的東西全搞臭了。
想想都覺得有些噁心。
6、
前兩天看到一個金毛傷人,被警察打死後,很多人去為難警察的事情。
又想起書中一則動物的故事——
晉簡文帝還在任撫軍將軍的時候,他坐床上的灰塵不讓擦去,見到老鼠在上面走過的腳印,認為很好看。
有個參軍看見老鼠白天走出來,就拿手板把老鼠打死,撫軍為這很不高興。他的門客站起來批評,勸告他說:「老鼠給打死了,尚且不能忘懷;現在又為了一隻老鼠去損傷人,恐怕不行吧?」
愛護動物,初衷都是好的,我也愛。
但如果愛成了極端,那就過了。
7、
現在人被人借錢和求幫忙什麼的,好像是一件很令人難受的事情。
有時候看到久不聯繫的人一句「在嗎」可以嚇得半死。
其實在古代,不懂拒絕,也一樣是這樣——
王大看到王恭一張六尺長的竹席子,便對王恭說:「你從東邊回來,自然會有這種東西,可以拿一張給我。」
王恭就拿起所坐的那張竹席送給王大,自己既沒有多餘的竹席,就坐在草席子上。後來王大聽說這件事,很吃驚,對王恭說:「我原來以為你有多餘的,所以問你要呢。」王恭回答說:「你不了解我,我為人處世,沒有多餘的東西。」
這裡只是一張席子,而我們遇到的可能就是借多少錢、幫忙代購、幫忙找關係……
各種事情,幫忙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是否力所能及。
可有人看來,你不幫是你這個人有問題,你幫了沒做好也是你的問題。
而就算你竭盡全力幫忙了,自己落得處處為難、欠人情、過得不好、有借無還……
哼,那也乖乖的當孫子吧。
8、
而且真要幫忙的話,還得幫到底,不然還真不如不幫。
所以要拒絕的時候還是得守住自己的原則,不然就會像他們這樣——
有一次,華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難,有一個人想搭他們的船,華歆不太願意,王朗卻說船還寬,把那個人載了上來。
後來強盜追來了,王朗就想甩掉那個搭船人。華歆說:「我當初猶豫,就是為的這一點呀。已經答應了他的請求,怎麼可以因為情況緊迫就拋棄他呢!」
這裡就是實實在在的說出了王朗和華歆的差距了。
如果沒有這個能力,就不要攬事上身,去幫助別人,到後面又把人拋下,不然就一定要一幫到底。
我又可以聯想到現在網上的很多轉發,每當有什麼節日紀念、社會大事,都要跟著轉發一下,唯恐別人不知道自己也這麼熱心一樣。
可是卻壓根沒有幾個人真正去對這些東西做一些實事。
於我看來,有時候還真不如不轉。
9、
有時候不禁想,要是現代人有古代人的自覺和謙卑,那該多好。
就比如庾法暢就不怕他的佛塵被人借走——
庾法暢去拜訪太尉庾亮,手裡拿的拂塵極好。
庾亮問道:「這東西這麼好,怎麼還能留得住?」法暢說:「廉潔的人不會向我要,貪心的人我也不會給,所以能留下呢。」
我提這個不是說我們就不應該借別人東西。
只是見過太多這樣的事情,借了不還,不借就罵。
他可以問你要,你卻不能問他要。
生活水平與千年前有了百倍的提高,可人的覺悟,怎麼還倒退了呢?
10、
說話之道,一直是清談家們所推崇的。
而有時候不僅僅要會說話,還得揣摩被人問話的用意——
有一次,謝安趁子侄們聚會在一起的時候,問道:「《詩經》裡面哪一句最好?」
謝玄稱讚說:「最好的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謝安卻說:「應該是「訏謨定命,遠猷辰告』最好。」他認為這一句特別有高雅之土的深遠意趣。
如果按文字的優美程度來說,肯定是謝玄回答的那句更好,這可是流傳千古的佳句啊。
可是謝安卻偏要說另外一句更好,那是為何?
那我們就要看謝安提到的那句話是什麼意思,「以偉大的謀略來制定國家的政令,把宏大的計劃適時地布告天下。」
你看,這就是玩文字和玩政治的區別了。
領導問話,都有弦外之音,要是都像謝玄這麼實心眼,那謝安這個政治家想要找個接班人真是頭痛啊。
11、
我們常常拿來調侃的長相,其實在古代也很看重。
你看,連曹操都對自己的長相不滿意——
魏武帝曹操將要接見匈奴的使節。
他自認為相貌醜陋,不能對遠方國家顯示出自己的威嚴,便叫崔季珪代替,自己卻握著刀站在崔季珪的坐床邊。
而如果長得丑的人去學帥哥的舉動,那就要被嘲笑了——
潘岳有美好的容貌和優雅的神態風度。
年輕時夾著彈弓走在洛陽大街上,遇到他的婦女無不手拉手地一同圍住他。左太沖長得非常難看,他也來學潘岳到處遊逛,這時婦女們就都向他亂吐唾沫,弄得他垂頭喪氣地回來。
沒有一張帥哥的臉,就不要學帥哥去撩妹。
不然是自取其辱了。
12、
不過我們卻也不能只看到自己的短處,你看眼睛小的趙景真——
有一次,中散大夫嵇康對趙景真說:「你的眼睛黑白分明,有白起那樣的風度,遺憾的是眼睛狹小些。」
趙景真說:「尺表能審璣衡之度,寸管能測往複之氣。何必在大,但問識如何耳。」
一尺長的表尺就能審定渾天儀的度數,一寸長的竹管就能測量出樂音的高低,何必在乎大不大呢,只問識見怎麼樣就是了。
我們何嘗不可以這樣想,不能總對著缺點耿耿於懷,殊不知尺有所長,寸有所短。
比如長得丑,那就該多讀書呀。
13、
只是要讀書也不能讀偏了。
有文化的流氓,罵起人來你都理解不了——
桓玄出外射箭,有一位劉參軍和周參軍合成一組賭射箭,快要成功了,只差射中一箭。
劉參軍對周參軍說:「你這一箭不中,我該鞭打你。」周參軍說:「哪至於受你的鞭打!」劉參軍說:「伯禽那樣顯貴,還不免受到鞭打,何況你呢!」周參軍一點不滿的表情也沒有。桓玄對庾伯鸞說:「劉參軍應該停止讀書,周參軍還要用功學習。」
為什麼桓玄這樣說呢?
因為劉參軍說伯禽的事,講的是父親打兒子,桓玄認為他讀書讀歪了,所以說要停止讀書。
而周參軍沒文化,壓根不知道劉參軍是在罵自己是他兒子,當然要多讀書啦。
14、
知乎上有個問題,是「讓孩子背誦古詩詞、古文有什麼意義?」我當時引用《縹緲錄》上白毅和小舟的對答來回復。
《新語》裡面也有一則類似的故事——
惠遠和尚住在廬山裡,雖然年老了,還不斷地宣講佛經。
弟子中有人不肯好好學,惠遠就說:「我像傍晚的落日餘輝,按理說不會照得久遠了,但願你們像早晨的陽光,越來越亮呀!」於是拿著佛經,登上講壇,誦經響亮而流暢,言辭神態非常懇切。高足弟子,都更加肅然起敬。
老師是蠟燭,點燃自己,照亮別人,這種說法也不是沒道理。
就像白毅說的,「……我以前給你授課,也知道有些東西你現在不懂,可能要過許多年才會真正明白,但是我還是要你強記下來。因為世間總是聚少離多,即使老師也不可能一生一世都守在你身邊,總有一天老師也是要死的。先把一些東西教給你,你將來想起來會有用……」
15、
網路是一灘渾水,經常要應對各種污衊。
有時候看,發現當年的小孩都比我們會說話——
西晉時,有個小孩兒,父親病了,他外出求醫討葯。
主人問他病情,他說:「是患瘧子。」主人問:「令尊是位德行高潔的君子,為什麼會患瘧子呢?」小孩兒回答說:「正因為它來禍害君子,才是瘧鬼呢!」
以後有人來污衊你和你的偶像,跟你說蒼蠅不叮無縫的雞蛋的時候,你就可以這樣回答他。
而不是每次就來一句「完全捏造,已讓律師處理。」
不過我這樣說好像有些強人所難了。
因為小孩子的這個回答,是在他父親是一個君子的前提下。
而很多人,卻不一定是君子,而所謂的污衊,也可能是事實。
16、
說到小孩,這裡還有幾則講小孩子抖機靈的。
第一則,是顧和的外孫張玄之和孫子顧敷的——
一次顧和帶他們一起到廟裡去,看見卧佛像,旁邊佛的弟子有的哭,有的不哭。顧和就問兩個孫子為什麼會這樣。
玄之解釋說:「得到佛的寵愛,所以哭;沒有得到寵愛,所以不哭。」顧敷說:「不對,應該是因為不動情。所以不哭,不能忘情,所以哭。」
第二則,說的是梁國有一家姓楊的,有個兒子才九歲,很聰明。
一次孔君平去拜訪他父親,他父親不在,這家便叫兒子出來,給孔君平擺上果品。
果品裡頭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給他看,說道:「這是你們楊家的果子。」孩子應聲回答說:「沒聽說過孔雀是孔夫子家的鳥。」
這跟我們現代人的抖機靈有得一比了。
古代人覺得抖機靈精妙,是因為說這些話的人是小孩。
現在卻很多人以抖機靈為樂、為趣。
已然落了下風。
17、
好像今年非常多關於脫髮的討論。
在書里也有一則說頭髮的事情——
顧悅和簡文帝同歲,可是頭髮早已白了。
簡文帝問他:「你為什麼頭髮比我先白呢?」顧悅回答說:「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質,經霜彌茂。」
「蒲柳的資質差,一到秋天就凋零了;松柏質地堅實,經歷過秋霜反而更加茂盛。」
下次有人調侃你脫髮,你就可以這樣回復,而不是懟回去。
別人只會對你刮目相看,哪還會取笑你的頭髮了。
18、
關於時事的則有更多可以類比的地方。
年底帝都清理人員,我想到了謝安的一句話——
謝安輔政時,兵員差役時常逃亡,大多就近躲藏在南岸下的船里。
有人請求謝安同時搜索所有船隻,謝安不答應。他說:「若不容置此輩,何以為京都!」
「如果不能寬恕這種人,又怎麼能治理好京都!」真是振聾發聵。
安全隱患是要處理,可是要用妥善的方法。
不給出安置的法子,而直接乾淨利落的把人攆出去,這就很天朝了。
19、
現在是佛系當道的年代,不去麻煩別人已經成了規則。
但是這不代表不能去對他人提問,這裡也有一則故事——
車武子提出一些疑難,急迫的問題來問謝安兄弟,並且對袁羊說:「不問,怕漏掉精湛的言論;問得多了,又怕反覆勞累二謝。」
袁羊說:「一定不會引起這種不滿。」車武子說:」怎麼知道會是這樣呢?」袁羊說:「何曾見過明亮的鏡子會因為連續照影而疲勞,清澈的流水會害怕微風?」
不要怕去問人問題,如果對方也是有心之人,肯定會耐心的回復你的。
但也不能盲目的問,萌新不可恥,可恥的是問的問題不在點子上。
要問的是疑難、急迫的問題,是自己真正去思考過卻不得的問題。
否則再明亮的鏡子,都想扎死你。
20、
佛系也不能改變我們對於食物的熱愛,再說一個甜咸豆腐腦的故事吧。
其實這種爭論和調侃,古已有之——
太尉陸玩去拜訪丞相王導,王導拿乳酪招待他。陸玩回家就病倒了。
第二天他給王導寫信說:「昨天吃乳酪稍微過量,整夜精神不振,疲睏不堪。小民雖然是吳人,卻幾乎成了北方的死鬼。」
吃甜吃咸,爭論調侃一下還好。
可在陸玩這裡,真要吃東西,就是差點變成謀財害命了。
所以我支持甜豆腐腦……
結語
書很短,故事卻很多,我就不一一細說了。
有興趣的可以找來一讀,其中精妙,絕不是一兩句話說得清楚。
而上面我的引用都用了譯文,其實原文才更能代表它的妙處。
「若不一叩洪鐘、伐雷鼓,則不識其音響也。」
我看的是多看精排版,除了別字有些多,排版格式都不錯,有原文有注釋,還有翻譯。
而如果還想更系統的了解那個時代,則可以去看相關的史書,比如《資治通鑒》,比如《晉書》,又比如《東晉門閥政治》……
關於碎片化閱讀,我再說幾句。
現在是信息時代,每天的新聞,段子,笑話,八卦源源不斷,即使我們不想看,也都會通過不同的渠道傳到我們的面前。
排除這些沒營養的東西,那些自己精心收藏的公眾號文章,不停點贊的知乎回答,每天刷新世界觀讓自己耳目一新的觀點,也同樣佔據著我們大把的業餘時間。
很多人把這一類的閱讀也當做是吸收東西,還樂此不彼。
每當看到一篇好文章,都先一目十行的過完,然後收藏,再心滿意足的給自己打上一個get的標籤,好像自己就學到了新知識,又接著去看下一篇……
直到年底,一總結,這才發現所做的一切都是竹籃打水。
自以為裝滿了,實際卻全漏掉了。
這,應該就是碎片化閱讀的壞處了。
我們以為自己每天看一點知乎、百科,讀上幾篇公眾號裡面的深度好文,再用心去整理,歸納,收藏那些好文章,這一天就沒有白過了。
可實際上這些都不過是蜻蜓點水。
即使泛起了一點波瀾,激起了一點浪花,也只是在那一刻,只要過去了,那就全歸於風平浪靜,什麼都沒有發生。
所以吧,時刻謹記一句話,少玩手機多看書。
同樣,少上知乎多看書。
(完)
最後,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和知乎專欄。
微信搜索,秋葉掉落在樹上,謝~
推薦閱讀:
※讀書感到樂趣是種什麼體驗?
※推薦10個超級棒的英語學習APP
※怎樣培養女孩對歷史類圖書的興趣?
※為什麼要期待李安的新片?
※100 張書籤計劃:我們飛得越高,在那些不能飛的人眼中形象就越渺小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