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I項目訪談--LDT@Stanford 十問十答

LDT@Stanford十問十答( 文:花,編輯:yoh )

序言:

不能用申請HCI的方法來申請LDT,因為它本身並不是一個HCI項目。這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一句話。之前來問我的有些同學會認為自己HCI背景夠強了,可以順便申一下LDT,這樣就能輕鬆上Stanford。我覺得不行,方向偏了。大家如果真的想申請LDT,一定要體現對教育的熱情以及Edtech相關經歷。

1. 介紹一下你的項目?

LDT(Learning, Design and

Technology)是開在Stanford Education學院下面的項目,和d.school關係比較好,但是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學院合辦。之前我以為這個項目挺新的,後來入學才知道其實也已經開辦十幾年了。這個項目就是教edtech,培養方向就是從名字上的三個key words展開。

想要了解一個項目,其實看官網是最重要的,因為大多數項目的培養方案、招人偏好等信息,官網上還是會寫得比較清楚的。不清楚也可以嗅出來。如果官網上很難得到這些信息,只能說明項目本身管理招生及項目發展並沒有很成熟,八成不靠譜。LDT的官網其實不存在這個問題。想要申請LDT的同學,我推薦大家把官網好好看一遍,當然我們program director也是這麼推薦的。特別是Academics裡面的培養方案,選課要求,了解一下是不是適合自己。Faculty主要是看看這些LDT的老師自己都有什麼研究興趣。比如說,我當時發現這些老師很多自己都不會編程,都不研究HCI,那肯定不能從這個方向來寫PS,不可能戳中他們。還有往期學生的資料,裡面會放portfolio,我們這一屆暫時只給了linkedin,總之都是了解往屆學生個人經歷的渠道。LDT每屆都只招不到20個人,即使每個都看一遍應該也是可能的,看完一定會有一些感覺。特別是portfolio,是我們program要求大家都做的,也會要求大家把ldt期間的項目單獨列出來,仔細閱讀可以看出LDT在教些什麼,做什麼項目,希望培養什麼樣的人。總之官網應該是申請時候的第一可靠資源。

2. 你感覺你們項目會偏重哪方面一點?

從課程模塊設計就可以看出LDT的偏重,Learning是LDT的核心。上design和tech方面的課,目的也是為了打造更好的learning experience。在LDT, 我們更多地是從自己所關心的learning problem出發,去尋找適合的解決問題的工具。不少同學會問項目是不是要求編程能力,其實我們老師會建議我們把master project的編程部分直接外包出去,足以顯示LDT最重視的還是對教育問題的發現能力以及通過科學研究方法提出相對應解決方案的能力。

LDT本身就是一個圍繞edtech展開的項目,這一點會比大家想像中的重要,主要是決定了生活質量。因為進來以後會發現,身邊的每個同學都對教育特別有熱情有理想。平時出去吃個飯,都會談論一下教育不平等問題,如果不是真的對教育很有興趣,可能會很快陷入疲勞,但是如果真的心系教育事業,就會覺得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所以希望大家提前慎重考慮。

另一點比較強烈的感受就是項目招生很注重diversity,或者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亮點,讓同學之間的興趣、專長和經驗可以互相碰撞擦出火花。建議如果大家想要申請LDT,最好努力從自己的經歷中總結一些impressive的東西。

3. 學院下面還有哪些項目?

學院下面的其他項目都是純教育類的,暫且不在這裡介紹了。

4. 介紹一下項目的課程設置

大致如圖。前四個模塊各選1-2門。整體來說,LDT的課程還是比較有意思的,選課也很寬鬆。在這個pre-approved courses list里,有HCI的課程,有很多d.school的課,比如design thinking之類。偏實踐的、project-based課程大多算在「Design of Learning Experience」模塊里。一半的學分都是自己隨便選課,如果真的有很想上的課,可以交petition算作某個模塊完成,director管得也不是很嚴一般會給批准。感興趣的還是去看官網比較準確。

值得一提的是,LDT必須要做兩個quarter的實習,在spring和summer quarter,不做不能畢業。autumn和winter quarter看個人情況,可選可不選。雖然是學期中實習,算part-time,但是因為是項目強制要求的,所以會特別給LDT的同學發CPT,不會讓大家非法打工。這個會對大家找工作有些幫助,而且是只有LDT才有的專門的選課代號,其他的項目都不允許學期中實習。

課程設置整體來說比較intense。一年45個學分,和stanford其他兩年或者一年半master的學分要求一樣,所以很多外系的同學知道我們一個quarter上那麼多課都會比較心疼我們。即使如此因為好課確實很多,還可以去其他學院亂選,所以還是會有想選更多課的衝動。

5. 講講一下秋學期你上過的課,體驗如何?

我一般選課會選一門learning,一門design,一門tech,其他再選一些感興趣的。

秋季我選了一門Data analysis,講得比較淺,但對做research和讀paper還是挺有幫助的。另一個感受是老師的個人魅力很強,對課程很上心,作為education的學生,會不自覺地去看每一門課的課程設計,整體來說體驗不錯。

還上了一門Technology for learners,算是edtech的入門課,講一些理論,分小組做一個project。我們組的partner是Stanford online high school,給他們做了一個學生成長跟蹤系統的prototype。課程成績包括project和期末的幾篇小paper。整體來說,算是一門還不錯的入門課,老師帶著我們把做project的整個流程順一遍,配以一些理論支持,了解外部機構的真實訴求,開始學習小組合作,算是第一學期值得選的一門課。

另外有一門cognitive science的課,叫做understanding learning environment,課上講心理學的理論淵源與流派,可以說帶我入了一下cognitive science的門。不過這門課我選的credit/no credit, 因為自己不是很感興趣又是必修課,所以不希望被成績所累花太多時間,體會上課的樂趣就好。

Tech課選了CS 106B,簡單計算機課。選這門課主要是為了了解一下國外計算機課程的教學。之前一直在國內上學,非常好奇國外的CS課程到底好在哪裡,自己上了發現的確很organized。另一點就是國內上學的時候基本沒有project經驗,這門課還是算project-based learning,讓我自然而然地學會寫C++,也算是一種收穫。106b還是比較火的一門課,往期不少LDTer會考慮這門課,不過我們這一屆只有我一個人在上。

另外還上了一門HCI seminar。主要就是請speaker來講一講HCI的新動態和研究成果,1分非常輕鬆有趣,上課時間都被我當做每周休閑時間了。

我們必須要選的一門課是LDT Seminar,每周五上午從八點半開始上三個多小時。基本就是Program大概不到20個人圍坐起來講自己要做的master project。還有自我介紹的Who am I talk。有的時候還會有情感茶話會的How are you 環節,大家可以說到抱團流眼淚那種。這門課其實主要是給大家做最後的project帶個節奏,免得有人拖延或者不知道怎麼推進,讓大家互相分享資源,提建議,以及通過一些活動讓program關係更融洽。除了我自己的master project遲遲不能定題目比較苦惱之外,體驗還是不錯的。

6. 講一下錄取的情況?比如總共多少新生,有多少中國人?

LDT每年錄取不到20個。據說之前沒有錄過陸本,我們這一屆來了兩個陸本,沒有其他中國人。我自己是復旦廣告系應屆畢業,還有一位是北外翻譯系。不過我參加了4月的admit day,認識一些錄了沒來的人,當時還有一個英國本科的也錄取了,以及一個在美國做過老師的中國人。LDT里的應屆生數量不多,我們這一屆只有7個應屆生,其他都是有工作經驗或者當過老師的。應屆生里有兩個是斯坦福的本科coterm,其他除了一個巴基斯坦小哥都是美本。工作過的有一大部分有做老師的經歷,其他的工作經歷基本是edtech公司或者研究型公司。因為年齡懸殊比較大,有的時候會感覺自己在和自己的老師一起上課。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方向,有的關心語言教育、有的關注性別議題、公民政治教育、STEM教育、早教、MOOC或者museum。我原來做的是financial literacy education,也算有一些特色。總之每個人的經歷和興趣點都有些與眾不同之處,這可能是program的招生偏好。

7. 簡單介紹一下找工作的情況?

之前的情況來看,會有5分之一選擇讀PHD,大部分還是去edtech或者科技公司,坐UX/UI researcher/designer,總體對教育行業還是會偏愛一些,也有一些做老師的,還有一些留校的。找工作的時候大家普遍感覺還是比較需要networking。GSE會組織自己的internship fair和career fair,可以看出學院對大家的就業還是挺關心的,不過來參加學院career fair的start up比較多一些,所以去學校的career fair會更靠譜。

8. 講一講Palo Alto的消費水平怎麼樣?

正常吧。學校的住房是Palo Alto房租的一半,感覺很划算。因為住得離學校近也沒有什麼交通費,一般都可以坐免費的shuttle。吃的話,吃食堂比較多一些,也沒啥好挑三揀四的,美國的飲食水平剛從國內過來肯定還是會有一些不適應的,現在的要求就是吃得健康就成。要出去玩就是downtown Palo Alto,或者去三番,不過平時去得也不多,學業壓力還是挺大。周邊好吃好玩的如果有時間有心情還是挺多選擇的,放假如果出去玩一趟消費水平立馬就上去了。

9. 一周都是怎麼過的?

上課做小組作業,讀reading,大概就是如此。如果想推進一下自己master project的進度,就要去主動約人做做採訪之類的。平時和中國同學social一般就是大家約在亞洲菜比較好吃的食堂,和本項目同學相處的時間一般就是在LDT cave,也就是我們項目的studio里學習。有的時候會去聽一些講座,有的時候只是去講座蹭一下免費食物。GSE還算有錢,經常組織我們參加各類集體活動。生活目前主要還是學習為主,等到大家都開始實習了應該就會很不一樣了。

10.申請的相關情況?最後是怎麼決定LDT這個項目的?

我申請的方向比較雜,申了HCI(2錄1), Edtech(3錄2),digital media(1拿到面試放棄了),還買過CS的彩票(1完全沒消息)。我覺得對我來說,我自己本身廣告出身,申請master的時候還是比較迷茫的,覺得能申請的方向以及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比較多,又都不是很專。這種情況下,錄取結果其實給了我一些提示,讓我比較能夠看清自己一路以來的道路是怎麼走的,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是什麼,更適合去到什麼領域從事什麼職業。LDT的錄取結果就是某種程度是讓我確認了自己具備進入edtech領域的熱情和能力。LDT的劣勢在於不算STEM,當時也發郵件詢問過。不過後來覺得自己以後應該還是會想要回國創業,所以選一個big name的學校對我來說更加重要一些。綜合起來,選擇的時候其實並沒有很多猶豫。現在依然還是喜歡LDT這個項目。有的時候會覺得LDT的氣質和本科復旦的氣質有點像。很多時候大家並不是特別關心就業問題,也不會特別執著於工具,比如大家都對轉碼沒啥興趣,但是一談到自己關心的教育問題就神采飛揚。某種程度上,這是吸引我的一個地方,讓我知道為什麼是我們這樣一群人聚在一起。

推薦閱讀:

我理解的交互思維
HCI項目訪談--HCID@IUB 十問十答
請問參加過人因國際(HFI)的Certified Usability Analyst(CUA)認證培訓的人,感覺怎麼樣?
一把史一把料教你搭作品集網站(一)

TAG:人机交互 | 斯坦福大学StanfordUniversity | 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