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培拉上色方式之熔和法與罩染法

坦培拉上色方式之熔和法與罩染法

熔和法

關於坦培拉繪畫最廣為人知的上色方式是排線法,無論是拜占庭的干筆觸畫法、喬托的三階色法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畫法從廣義上講都屬於排線法的範疇,只不過不同時期、不同地點與不同畫家對同一種上色方式的不同詮釋。眾所周知,坦培拉顏料由於其乾燥速度較快,且不具備水彩顏料優越的可溶性,因此其無法使用在油畫和水彩中常用的暈染手段進行上色,而過渡亦多採用排線的方式,通過密集的線條排列並多層疊加來產生視覺上的「柔和過渡」,然而無法暈染並不代表就無法獲得如同暈染一般的柔和過渡,而獲得這一效果的上色方式就被稱為熔和法,主要被運用於俄羅斯聖像畫之中,俄語稱作 「писать с плавью」或「плавь」,意為「熔合或是以熔合的方式繪畫」

以熔和法繪製聖像畫之局部:

熔和法的基本原理:

由於坦培拉顏料和膠粉底子的快乾性,薄塗層無論如何處理,在兩筆觸的接合處總是會有多多少少的銜接痕迹,因此熔和法的第一大特性就是顏料極稀,利用的顏料的含水量和一定面積的大量堆積獲得慢乾的特性,而後利用膠粉底子的吸水性,使得堆積顏料的水份被吸收的同時,顏色均勻蓋在底子之上,試想一下如何果汁、飲料或是紅酒不甚灑在地板上而不去清理,在其乾燥後是個何種效果,是不是形成了一層比較均勻的色層?通過控制不同色層的疊加次序與色彩濃度,便可獲得十分柔和的過渡,這邊是熔和法的基本原理。

熔和法的關鍵點之材料:

為了獲得比較好的效果,熔和法使用的色料需要事情況區別對待。用於底色層的色料通常具有較好的著色力與一定的覆蓋力,以使畫面能夠一次獲得平整和色彩飽滿的色層,與服飾部分的底色不同,俄羅斯聖像畫中為了追求更好的面部繪製效果,其底色通常不追求透氣感,因此不使用通常的平塗法,而是採用塗層厚重的熔和法,這點與拜占庭以及後來的義大利畫家不同。

而最為關鍵的面部提亮色層則應使用較為透明且干後筆觸邊緣不明顯的色料作為基色,對此,最為常用的就是土黃和鋅白(古代畫家也用鉛白),銻白相對於鋅白效果更好,可以獲得十分柔和筆觸邊緣,但是如果無法尋得,則以鋅白代之,土黃擁有較好的透明度與適當的著色力,色調亦比較柔和,用於面部色彩調和比較好。

所有需要的色料都應使用乳液事先調好,待使用時於小碗或是小杯子中混合到合適色度後,加入大量的水(不要添加乳液),其稠度應是畫筆蘸滿色料提起,色液能從筆尖滴下,但是亦不可太寡淡。用於熔和法的顏料一定要一次調出來,要保證能完成塗布,防止中途顏料不足後調的顏料色彩有偏差。

熔和法的關鍵點之顏料塗布的手法:

熔和法的用筆和其他畫法大有不同,首先顏料調和好之後,稍微靜置片刻,接下來你需要用筆蘸滿顏料,然後迅速將畫筆移向畫面,待筆尖的顏料(吸水能力強的軟質畫筆在蘸滿特別稀的顏料之後,顏料會呈水滴狀彙集在筆尖處)接觸底子之時立即停止,保持筆尖不接觸畫面,就這樣以畫筆牽引色液在畫面上移動(在桌子上滴些水然後用筆尖牽引著水滴移動,自己感受一下),

顏料少了之後立即蘸取顏料,但是注意,盛放顏料的小碗要稍微傾斜,再次蘸顏料時不要蘸起碗底的沉澱(礦物色料不會完全溶於水),不然則會造成色層干後顏色明暗不均。

如果一次塗布時間較短,則中途無需攪拌顏料,如果時間較長,應在顏料色液上層適當輕輕攪拌,盡量不要帶起底層的沉澱。顏料塗布的時候要盡量由外向內運筆,使顏料自然聚攏,但不可在一處過多塗抹,以免颳起塗層已然沉澱的顏料,如果因為色液過少無法聚攏,則用筆蘸顏料少許輕輕觸及未乾之色層,則筆上顏料會立即被吸收並填補於缺失處。塗層(除了底色層)的邊緣處,在顏料塗於畫面之上後立即將畫筆於清水中涮一下,並擠去一定水份,畫筆約一半壓住已塗色層,沿著色層邊緣勾一下,一來可以修正塗層形狀,二來使塗層與底層過渡更為柔和。

熔和法的關鍵點之色層疊加順序:

熔和法的色層疊加順序分正塗法與反塗法。其中正塗法是塗布範圍由大到小,首先塗布整個亮面,區分出明暗對比關係,而後逐漸縮小色層塗布範圍,逐漸確定出面部結構,色層的亮度也逐層增加;

1)以土黃調和少許黑色作為底色以熔和法塗於面部及皮膚裸露處,而後以土紅勾勒五官輪廓,第一層Plavi(俄:плавь,這裡指以熔和法塗布的色層)有土黃與少許亮鎘紅(亦有僅使用土黃的)塗於亮面

2)第二層Plavi由更多的土黃和少許兩個黃與白色構成,塗布範圍較第一層有所減小,以塑造出面部立體感

3)第三層Plavi由上層顏色加入更多的白構成,塗於亮面更加明亮的地方

4)高光與腮紅:以大量的白與土黃塗於面部高光處(顴骨,額頭,下巴凸起處等),以透明的亮鎘紅加白薄塗於面頰及下巴等紅潤處

5)第四層Plavi 由比上層更亮的色調構成,塗於整個亮面起到和諧整個亮面的作用

6)高光:以土黃與大量白色調和成近乎白色的色調,以線條的方式點出高光

而反塗法則是塗布範圍由小及大,首先是亮面的 局部凸起,而後逐漸加大塗布範圍,使面部的明暗對比及過渡由突出走向柔和。

1)底色與輪廓勾勒:以亮土黃加黑加少許亮鎘紅與祖母綠調和成底色塗於面部及皮膚裸露處,並以黑色調和土紅勾勒輪廓

2)第一層Plavi:土黃加白塗於面部亮面凸起處

3)腮紅:以透明的亮鎘紅塗於面部及皮膚紅潤處

4)第二層Plavi:土黃加亮鎘紅加白塗於整個亮面

5)高光:白加少許土黃以線條的方式勾勒出面部高光

6)第三層Plavi:土黃加鎘紅加少許極稀的底色(此層要稀)整體塗於面部起到和諧色調的作用

熔和法與干筆觸畫法的結合——諾夫哥羅德畫法

與主要使用熔和法的莫斯科畫法不同,諾夫哥羅德畫法則是將干筆觸畫法與熔和法結合,首先在底色層之上使用薄而稀且半透明的白色以排線的方式從最亮處開始提白並逐漸擴大到整個面部亮面,而後使用熔和法將不同色度的肉色疊加其上,如若需要可以再次提亮之,最後獲得需要的效果。

1)底色

2)勾勒輪廓並第一層提白(純白或是白色加少許土黃)

3)第二次提白,蔓延至整個亮部

4)第一層Plavi:土黃加白塗於整個亮部

5)腮紅:透明的亮鎘紅塗於紅潤處

6)第三次提白:再次強調面部凸起處

7)第二層Plavi:比上層Plavi更亮,塗於面部亮面並向暗面稍稍延伸,覆蓋住腮紅

8)過渡層Plavi:上層Plavi加少許底色薄薄的覆蓋面部

9)最後一層Plavi與高光:以更亮的Plavi色層塗於亮面凸起處稍作強調,而後以近似白色的土黃白色混合色勾出高光

罩染法

罩染法源自拜占庭中晚期,作為一種獨立的上色方式較少出現,通常作為輔助方式與干筆觸畫法和熔和法混合使用。罩染法的上色手法與普通的平塗法相似,而其不同在於顏料的稠度和透明度,罩染法需要使用覆蓋力弱透明度高的色料(具體色料詳見上一篇文章),再者正常顏料平塗只需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加水調稀,而罩染法由於需要加入大量的水使顏料變得稀薄,為了不使失去光澤,則需要適當加入些乳液。

罩染色層塗布方式:

首先將畫筆蘸滿色料,而後用左手食指與拇指根據需要擠去一定量的水份,如果塗布面積較小則水份應比半干(即一筆塗於底子之上沒有多餘水份淤積)略多,如果面積較大,則要稍微多些水份,但是要保證塗布完成之後,畫面水份沒有多餘淤積。用畫筆在需要罩染處快速塗刷,不要在一個地方重複塗抹,色層邊緣需要過渡處理的地方,待塗布完成後迅速將畫筆蘸清水並擠去大量水分輕輕勾了一下

罩染法作為主要上色方式:

以罩染法為主要上色方式的聖像畫畫法與諾夫哥羅德畫法相似,只不過將熔和法繪製的色層換了罩染法繪製。在底色塗布完成後,首先使用較稀的白色對底色進行提白,然後以透明色罩染之,之後根據需要再次提白和罩染

1)塗完底色勾勒完輪廓後,以土黃薄塗於面部高光處

2)以白色調和土黃將適才之高光處提亮

3)黑色勾出鬍鬚眉眼,白色調和土黃繼續薄塗提白面部

4)以生赭(或土黃)罩染整個面部

5)以透明的鎘紅通過排線的方式塗於腮紅處,其他紅潤處以鎘紅罩染之

6)再次以薄的白色強調高光處

7)最後使用生赭(或土黃)罩染整個面部

關於聖像畫的上色方式

一副聖像畫是由多種技法混合構成的,通常面部使用熔和法、干筆觸畫法與罩染法,而服飾背景則主要是平塗法與罩染法混合使用,不存在單使用某一種上色方式完成一副作品的情況,也正是因為如此畫面才不至於太過單調,關於聖像畫技法,日後將以專題的形式做詳細講解。

歡迎關註:微信公眾號「波瓦洛夫」:bigpovar ,或加微信討論:povarov


推薦閱讀:

滿屏的童話感Alice Lin徐琳琳 | 藝術家的手繪本

TAG:绘画 | 绘画技法 |